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高考精品讲义集

考场中的边塞诗之盛唐高适诗歌赏析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上海市奉城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届上海浦东区高三一模作文《界限与阻挡》范文6篇

2021届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年黄浦区初三语文一模及答案

【议论文】2021年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题议论文汇编

2020上海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及答案解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古诗默写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基础诗句理解选择题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基础词语运用与句子排序题选择题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古诗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论述类文本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言文人物传记类汇编

2021年上海高三一模游记、书序类文言文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文本汇编

2020、2021上海十套高一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上海市虹口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上海市闵行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青浦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上海高一上期末古诗默写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语文名著阅读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上)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语文散文阅读汇编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城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测试题

上海市徐汇区南洋模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 _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还顾望旧乡, 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3)人生如梦, _________ 。(苏轼《赤壁怀古》)

(4) _________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5)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令人叹为观止。

 

二、选择题

2.下列关于苏轼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因为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

B.苏轼的弟弟苏辙因为乌台诗案,被降调担任筠州监酒。

C.雪堂、临皋亭、远景亭、松风亭都是被贬谪黄州时建造的。

D.《水调歌头》被林语堂认为是史上最好的中秋词。

3.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临川集》的作者是王安石B.《涑水记闻》的作者是司马光

C.《嘉祐集》的作者是苏辙D.《淮海集》的作者是秦观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西园雅集”是中国艺术史上鼎鼎有名的盛会。

B.苏轼发明了新型的国画“士人画”。

C.黄庭坚是江西派诗人的始祖。

D.“黄楼”是为了对抗旱灾才建的。

5.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最关心的事情是(   )

A.重修官舍B.修整运河

C.平抑粮价D.赈灾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就说对体力、灵敏和美的追求吧,终极目的也并非使我们变得富有、出名和强壮什么的,而是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让我们更加快乐、幸福,对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更加胸有成竹,因而本身便包含着价值。同样地,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③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的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士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地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的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

④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罪过之一。

⑤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⑥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录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例如克劳迪乌斯的一首诗或者赫贝尔和豪夫的一篇小说什么的,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

(选自《黑塞说书》有删改)

6.对文中“杰作”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杰作的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有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杰作的阅读会使我们有崇敬之心,可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

C.杰作是人类的文化结晶,只要不断地阅读,就能够有所收获。

D.阅读杰作是培养个性和人格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7.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说:“我读书只为赚钱谋生。”这样的人读书是无法获得真正的教养的。

B.赵括饱览兵书而仍遭长平之败、丢了性命的原因,或是读书虽多却脱离实际。

C.一些网络文学,以低俗内容获得市场,读这样的文学不能算真正意义的阅读。

D.现代世界五彩斑斓,信息传输迅速方便,与读书风气的衰弱有着直接的关系。

8.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A.第③段末尾        B.第④段末尾     C.第⑤段末尾        D.第⑥段末尾

这样安排的理由是: _________

9.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改为“读书使我们集中心智,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语言更为简洁。你如何看,请简述理由。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炊烟

李汉荣

①有时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是在采猪草的山上,有时是在玩耍的河滩上,远远地,我们看见,村里的炊烟陆续飘起来了。

②那时,我们贪玩,也贪吃,炊烟撩拔起我们对饭食的向往,看见炊烟,就好像看见饭菜了。炊烟是村庄的手势,是母亲的手语,是生活的呼吸,我们喜欢看炊烟

③看炊烟,距离远一些最好看,在高处看,尤其有意思,我们经常在山寨上远远地看。

④那是杨自明叔叔家的,那炊烟一出来就比别人家的高出好多,自明叔叔是远近有名的大个子,一米九,有人说两米。我有一次悄悄站在他的旁边,才摸着他的衣襟,还不到他的裤腰。自明叔叔摸摸我的头,感慨地说,好好长,将来也是大个子,他的几个儿女都高,所以他们家的房门高,灶也盘得高,这样免得进门碰头,做饭弓腰;灶台高,烟囱也就高,不然烟抽不上去。每当村里炊烟升起,我们一眼看见的准是他家的。我们就喊:高个子炊烟,高个子家快开饭了,那炊烟似乎也知道自己个子高,不能落后,在众多炊烟里它飘得最快最远,其他的炊烟都落在后面。自明叔叔家成分高,是地主,经常受欺负,事事都落在人后,他们家的炊烟总算在无人的天空跑在了前面。我暗暗为自明叔叔高兴,感慨天空的善良温厚。

⑤那该是寡妇杨婶家的,慢腾腾、病怏怏的。人在地上没个依靠走不稳,炊烟在天上也是这样,无根无趣地无悠着,她的炊烟起得晚,收得早,细细歪歪地升了一阵子就停了。我们知道,她又潦草地吃了一顿饭,潦草地过完了一天的生活,后来,她不到50岁就去世了,潦草地过完了一生。

⑥喜娃看见他家的炊烟了,今天肯定是他妈妈做饭。他爸爸做饭总是不耐烦,说蹲在灶神爷胳肢窝里急人,就不停地向灶膛塞柴火,还用吹火筒吹火。他不耐烦,火也不耐通,几下子饭就焦了,喜娃没少吃他爸做的夹生饭,几次看见他家屋顶 上急慌慌的炊烟,喜娃就皱眉,糟了,又要吃夹生饭了,喜娃肯定今天是他妈妈做饭,他说,妈现在正往灶膛里慢慢添柴火哩:你看,那炊烟慢悠悠的,像妈说话一样,斯文地一字一字地说,说到要紧处,还停顿一下,然后继续慢慢说下去:看见那炊烟了么,也停顿了一下,显然有要紧事要做,是要蒸饭了,妈说文火做的饭香,好吃……你们看,那就是文火,冒的烟是文烟。喜姓妈是过去秀才家的女儿,读过古书,会背不少诗文,虽然日子紧,但还是讲究。我们就笑着说,这炊烟也有文化,也会咬文嚼字,在和老天爷商量学问呢。

⑦我看见我家的炊烟了,我们家在村边,离河不远。起风的时候,我家的炊烟在屋顶上转几个弯,迟疑一会儿,就出了村,飘过原野,随着风过了河,与对岸孙家湾的炊烟汇合。我就想,我们家烧的柴经常是父亲在孙家湾附近的山上割回来的,柴也想念自己的老家,想念自己的同伴,它变成烟也要回去,与同伴们再见一次面。不过,对于一个小孩子,炊烟的意义首先是一种招呼,是母亲轻轻挥动的白头巾,告诉她的孩子,该回家吃饭了。炊烟里飘着稻草的香味、麦秸的香味、松枝的香味、野蒿的香味、芦苇的香味。仔细嗅,还能嗅到妈妈手心里的汗味儿。

⑧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村庄上空那一道道炊烟,想起我和小伙伴站在山梁上看炊烟的情景。

⑨烟,一缕缕散了;人,一茬茬走了。我怀念过去的炊烟,怀念那些点燃灶火、扶起炊烟的人们:自明叔、寡妇婶、成娃妈、喜娃妈、我妈……

⑩那天,我回老家。我过了河,来到孙家湾。我走在田埂上,走在树林里,走在山坡上,那是我家炊烟经常要返回的地方,说不定,我脚下的泥土里,就藏着几十年前飘落的细小烟尘。

⑪人,活在世上,也是一缕炊烟,被命运之灶点燃,被岁月之风吹拂。到底在烹调什么,自己也未必清楚。别人看见的,只是那或浓或淡或直或弯的一缕,在屋顶,在天空,轻轻飘过。

⑫不管怎么说,炊烟升起来了,或者曾经升起过。生命路过的地方,总算都留下了各自的味道。

10.第②段画线句运用多种修辞,赏析其表达效果。

11.第④一⑦段是对“炊烟”的具体描给,其中第⑦段与前文不尽相同,请分析。

12.“炊烟”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卢处士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指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居”一词,与处士的身份相呼应。

B.“樵客”一词,表明砍柴者并非俗人。

C.“遥指”一词,描写了居住环境的幽静。

D.本诗景物物描写层次清晰,错落有致。

14.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5.解释下列加点字

(1)歌而和之(_______)        (2)举匏樽以相(_______)

16.以下加点词与“舞幽壑之潜蛟”中的“舞”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其意B.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冲风之末,力不能鸿毛D.黎丘之鬼效其子状,挟而道

17.与“客有吹洞箫者”句式相同的一项(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C.崖限当道者

D.有以弱弓射贼者

18.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9.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将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理趣之美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扫叶楼记

[清]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向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鹜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①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钟阜、芙蓉、天棚均为山名。②四望:四望饥,山名。

20.作者说“思舍是而他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21.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 

22.对“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是乡间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B.虽然是乡人都认为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C.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D.虽然是以前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23.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胜之景”怎样的认识?请加以分析。

 

 

七、命题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本学期我们通过阅读接触,了解了不少读书人,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气度、涵养及追求。请以“读书人的样子”为题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艰难苦恨繁霜鬓    长路漫浩浩    一尊还酹江月    金风玉露一相逢    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鬓,漫,尊,酹,霓,瑟,鸾。

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C.“……松风亭都是被贬谪黄州时建造的”错,松风亭在广东惠州,苏轼贬居广东惠州时作过一篇小品文《记游松风亭》,松风亭是苏轼游览之地,不是他在贬谪黄州时建造的。

故选C

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

C.“《嘉祐集》的作者是苏辙”错误。《嘉祐集》是北宋时期苏洵的散文作品。

故选C

4.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黄庭坚是江西派诗人的始祖”错误。杜甫是江西诗派之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故选C。

5.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中人物重要事件的能力。

B.根据《苏东坡传》原文第二十二章《工程与赈灾》中“不过苏东坡最关心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还有通过杭州城的运河淤泥”可知,应该是“修整运河”。

故选B

 

6.D

7.D

8.C “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承接第五段“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领起下文善于读书的人在杰作中发现的“乐园”“魅力”,承上启下,故放在此处最为合适。

9.原句中,作者连续用两个“不是要……倒是要……”“不是要……而是正好相反,要……”论述读书的必要性,强调读书是为了要我们集中心智,完善自我,是为了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和不可质疑的说服力。改句只是简单陈述,缺乏强烈的说服力。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的能力。

A.“杰作的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有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错误,原文“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可见,关键在于要有“可教养的客体”即“个性或人格”。

B.“杰作的阅读会使我们有崇敬之心,可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错误,原文“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可见,作者认为阅读杰作并不一定要因为杰作的“伟大”,有“崇敬”才去读,而是自然而然产生喜爱地去读。

C.“只要不断地阅读,就能够有所收获”错误,从“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可见,如果没有产生爱和生命,那么阅读杰作也未必就能够有所收获。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D.“与读书风气的衰弱有着直接的关系”错误,这中间并无直接关系,信息传输方便更有助于人轻松获取读物。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作用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五段“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这就是在“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第六段写善于阅读的人把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则是我们发现的“杰作的真正价值”,故放在第五段末尾衔接最恰当。

故选C

 

 

10.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将炊烟比作村庄的手势、母亲的手语、生活的呼吸,三个比喻构成排比,表达了对乡村炊烟的深厚感情。

11.(1)从内容上看,④-⑥段是别人家的炊烟;⑦段是自己家的炊烟;(2)④-⑥段写的是不同的人生,炊烟的形态也不同;⑦段则通过对炊烟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2.①起到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照应标题;②抒发情感的载体,借炊烟这一物象来思乡怀人;③具有象征意义,象炊烟一样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人生命运漂泊不定,无法把控。

 

13.C“描写了居住环境的幽静”错误,该词并未直接描写居住环境,而是暗示居住环境幽僻。

14.颔联选用古树、奇石、急泉、白沙等意象,营造出一幅清幽古朴、傲然出尘的意境;这是卢处士隐居之地的环境,衬托出其生活的古朴与人品的孤高;景物描写既流露出作者对山居环境的喜爱赞赏之情,又表达了作者对卢处士人品的向往及渴望寻到卢处士的心情。

 

 

15.    随,循    劝酒    

16.B

17.C

18.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19.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本句意为: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

2)本句意为:举起酒杯相互劝酒。属:劝酒。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的能力。

“舞”是使动用法,“使……起舞”。

A.使动用法,使……坚定。

B.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C.使动用法,使……漂浮。

D.使动用法,使……受苦。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客有吹洞箫者”是定语后置句,调整语序为“有吹洞箫(之)客”。

A.介词结构后置句,调整语序为“青于蓝出,而于蓝胜”。

B.判断句,“者”字表判断。

C.定语后置句,调整语序为“当道崖限”。

D无特殊句式,意思是“有人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词:方:当。下:攻占,夺取。东:向东进发。舳舻:战船首尾相连。临:面对。固:本来。安在:宾语前置,在安,在哪里。

1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本文标题为“赤壁赋”,开篇即写夜游赤壁之景,赤壁之游之“乐”,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接着引出“扣舷而歌”,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客人的一番言论,也是因赤壁之景而联想起历史英雄人物,其所思所想均与眼前景物和人物的遭际相关,“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而最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20.    以为江宁奇胜    尽于是矣    

21.以遍游江宁各地写出“江宁奇胜”之多,为后文写“扫叶楼”更胜一筹作铺垫衬托。

22.C

23.本文的认识:奇境即在半里外。管同针对人们轻“易”重“难”的心理,指出行事不应该好高骛远,在眼前得之容易的事物中,也有着使人赏心悦目的内在价值,只要具慧眼,就能发现。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并提取要点的能力。

作答范围在第一段,从“思舍是而他游”向前寻找,有“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但“厌倦”还不是真正的原因,必须找到使其厌倦的缘由,再向前搜寻,即可发现“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作者意为江宁最美的景色也就只是这样了,故而会感到厌倦,根据题干提示的两空可知,填写该句即可。

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从这段话来看,“石头”“钟阜”“钟阜”“芙蓉”“天阙”“燕子矶”都是江宁的名胜,作者铺叙自己游览过的江宁奇胜,既写出其奇胜之多,也让这段后文“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思舍是而他游”的情绪顺理成章;同时,作者因游览过这么多名胜,对江宁名胜已经“厌倦”,后来才发现原来“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的扫叶楼“虽向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是以这些名胜来衬托扫叶楼风景之美。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虽”此处是假设,故译为“即使”,排除B

“乡”是通假字,“向”,从前,不是“乡间”“乡人”,排除A

“加”在此处是超出、超过之意,排除D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大题范围在最后一段,从“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可知,作者的见解是“奇境即在半里外”;再具体分析“凡人之情,鹜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一句,作者认为,人们常常看重远的、难的而忽视近的、容易的,即“好高骛远”,这样做反而会让自己失去容易得到的美景,因此行事不应该好高骛远,而要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发现身边之美。

参考译文

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上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游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乐。南面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北面攀上燕子矶俯看气势壮猛的长江流水。我认为江宁一带的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了,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

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之地,竟然从未去过。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大树茂密,山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的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绵。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则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我的见识,自认为还能远离世俗高于一般人,却也不能知道奇丽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近处的美景而想远游的地步,由此而看,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虽然如此,但这一次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失去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