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的肉

其他

摄影、中国传统和当代艺术——评《光影重构》当代摄影展

光影重构-当代摄影与中国传统正文共:3413字3图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摄影、中国传统和当代艺术——评《光影重构》当代摄影展文|吴毅强2023年10月1日,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迎来了一个大型摄影展的开幕,这个展览的名字叫《光影重构:当代摄影与中国传统》,策展人是中山大学郑梓煜博士。看完之后,我的第一感受,这是近五年内,在国内看到的最好的大型当代摄影展览,没有之一。原因有三。首先,这个展览具备相当开阔的理论研究视野。策展人郑梓煜是理论家,这一点区别于一般的策展人。这种学者型展览要求策展人除了得具备历史的眼光,比较的视野,还需要对某一个话题或领域有独到且深耕的研究。郑梓煜长期关注20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美术和摄影的历史,所以他切入这个话题,入口尤为精准。这个展览,可以供思考的点很多。最重要的,是在以当代艺术为基本范畴的前提下,提出了摄影与中国传统精神的关系。或者说,它试图讨论摄影、中国传统和当代艺术三者之间近百年的复杂动态关系。我们知道,摄影和绘画不同的地方在于,摄影是个舶来品,它不像中国绘画,所以它没有中国传统摄影这么一个庞大而自足的体系。也就没有像中国传统绘画那样一个需要去维护的堡垒。所以,当我们谈论所谓民族意识或者身份问题的时候,并非对摄影这一媒介自身的拷问,而是更为关注更大的文化系统对它的一种自觉投射。而1920年代以来,历史的剧变,民族意识的觉醒,正好使摄影成为某种可以比附民族和文化意义的符号。在展览的开篇“历史先声”中,吴中行、骆伯年、陈万里、刘半农、郎静山等中国摄影的先行者悉数登场,从田园牧歌到花鸟画意,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情趣和韵调”。同时展出的还有《良友》《飞鹰》等早期摄影画报期刊。在这里,摄影被融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体系,成为一种彰显民族意识的情怀的工具。很显然,这也是策展人郑梓煜意识的起点。他试图梳理,在100年前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传统审美是如何影响摄影创作的?我们今天讲的重新挖掘传统,显然不能专指挖掘绘画传统,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所谓意境、气韵和精神,否则很容易就又堕入了画意摄影的牢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传统精神也是变化的,没有一个原教旨主义上的传统精神。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都不要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实体,而是相互影响和生成的。而且,当代艺术终究是以反思性,或者批判性为主要特征。寻找传统资源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不应该是追求复原传统意境或者精神为宗旨,实际上也是回不去的。所以,在这个展览中,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当代摄影家们如何从传统中寻找资源,来回应当下的话题。或者说,传统的哲学、图式、状态如何影响了当下摄影师的创作语言和思维模式。而不是当下前沿探索性摄影创作图景。换句话说,这个展览是策展人具有历史纵深感的理论研究的体现,而不是当代摄影创作的共时扫描。其次,展陈逻辑非常清晰,现场氛围感营造得很好。整场展览以“历史先声”“图式重构”“空间考古”“观念演绎”“媒介共生”为单元,划分为不同的展览空间。上文我们提到,“历史先声”是展览的逻辑起点,也是摄影真正融入中国文化表达的开始。20世纪,又一个沧桑百年,历史再次迎来了大变局。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新冠疫情等等,中国传统对摄影的影响持续至今,但摄影家们显然不再似百年前那样,有着救亡图存一般迫切的身份文化意识较量,而是更开放,也更多样,他们从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元素中重塑对传统的理解,同时,摄影这一媒介自身的变化也前所未有,各种因素交叉影响,使得局势变得更加纷繁复杂。如果说“历史先声”只是一个引入,那么展览的第二部分“图式重构”才算是正文的开始。这部分以洪磊创作于1997年的一个摄影装置开始。洪磊并非摄影师出身,但他敏锐地觉察到了摄影在思考传统与当下关系上的便利性,把中国传统绘画的图示进行了解构和重新建构。这种转换或许稍显简单,但在进入千禧年之前,他对传统审美的批判态度和方式,显然是非常前卫和激进的。另外,洪磊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如何和摄影发生关系,也是一个永远值得关注的话题。在对传统绘画图示进行重构方面,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姚璐的新山水系列和杨泳梁巨大的视频装置作品《夜游记》,这些作品早已家喻户晓,他们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精细地现代描摹重构,手法工艺复杂,背后却是对现实和文化的无情批判。魏璧是另一个试图还原古典绘画图式的艺术家,他采用的方式是摄影加书法,他的优势是写得一手古意盎然的毛笔字,配上颇有几分画意的摄影,合起来很有中国画的意境和气韵。在当下浮躁喧哗的世界,用现代媒介融合古典书法,再造一个可梦不可及的诗意空间,成为艺术家驱赶现实困顿的精神居所。其实对传统图式进行重构的还有一些艺术家,只是策展人并未把他们放入这一章节。比如李舜把书法和国画的笔墨语言与摄影的黑白影调做了某种比附和置换,用书画笔墨建构一张灰调子图像,或者是用大量细小的灰调子影像拼凑成巨幅书法中堂屏风,其中语言的转换和拓展比早期艺术家的图式重构更加复杂,是图式重构往精细化方向发展的典型案例。邵文欢的《浮玉》系列和年轻艺术家周子杰的《补阙》在手法和气质上有相似之处,可以看作一种呼应。他们都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作为教师和学生,似有某种精神传承所在。邵文欢的《浮玉》用三维建模技术虚拟了古典文人笔下的理想山水景观,山石、水波以及空旷的意蕴,虚实交汇,计算机生成的逻辑和数字感和传统的完美意境形成了一种迷人的悖论;周子杰的《补阙》除了同样引入了三维建模之外,通过多视角的移动拍摄获取的洞穴影像集于一体,重现了中国山水精神图式的历史启示,展现出出色的思辨逻辑和处理复杂思维的能力。邵文欢更注重摄影语言内部的开拓实验,周子杰似乎更为开放多元,他的作品融合图片、视频、装置、行为表演于一体。塔可的《洞天福地》和张兰坡的《赤壁》也形成了一种有意思的对比。塔可一直如游吟诗人一般在中国大地上进行文化苦旅,在残砖断瓦、庙宇野史之中苦苦寻觅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他依然采用直接摄影的方式,他的作品透露着浓郁的中国气息,亲临现场,镜头下的洞天福地犹如一扇扇巨大的山门,通向一个遥远而未知的世界,飘逸而空灵。而张兰坡的巨幅作品远看同样给人以幽深玄虚之感,但张兰坡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他更像一位艰苦卓绝的考古工作者,带着文化放大镜,在历史和现实的故纸堆里搜寻,打捞出那些极具讽喻意义的物件和符号,再在后期对这些符号一一打磨、抛光,最后拼接组合在一个巨大的山洞一般的场景里,魔幻至极。所以他的每一张作品都要经历一场重度外科手术般的漫长等待,历史和先知寓言一般的灵光才慢慢地开始显现。马良的《流浪神祇》让我想到了杉本博司。他收集了各处的木雕神像,通过烧香这么一个非常中国化的祈福仪式,把神像进行了一次人工显灵。烧香的时间就是曝光的时间,而佛像的成像就是一次显灵,东西方似乎在这里完成了一次刹那的碰撞。这是一次巧妙的设计,就如杉本博司对剧院的漫长曝光一样。董文胜同样是一位痴迷于中国传统的当代表达的艺术家。他那些如光线一般的诗意描绘,散发着浓郁的东方神秘气息。最后,展览重视对摄影语言本身再发掘。这么多年的观察,让我有一个偏见,很多当代艺术家对摄影的理解其实是很表面的,他们不懂摄影的底层逻辑,图像的生成逻辑,他们对摄影的理解永远停留在摄影的记录性上。也就是说,他们使用摄影纯粹是为了一种记录的方便,为了快速表达其所谓的观念,而非真正从语言上达致一种通透的表达。所以,他们通常都看不起摄影师,认为他们不过是按了快门,这和摄影术诞生之初摄影所受到的歧视并无二致。这就导致一个后果,很多以摄影为媒介的当代艺术,显得非常粗糙和简单,有的甚至沦为了一种示意图和插图一样的东西。这是对摄影的滥用。所以,现在似乎有必要重新回到对摄影本身的理解上来,这种回归不是保守和倒退,更不是本体论的偏激,而是为了保持语言的活力,保持对摄影这一媒介的探索,简而言之,为了更好的出发。这个展览的参展者既有当代艺术家,也有从传统摄影转型而来的摄影师,他们的创作手法和路径各异,但似乎殊途同归,都是在思考如何从自己的处境去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所以,展览很好地平衡了从当代艺术进入摄影和从摄影进入当代艺术两种通道。艺术家和摄影师在这样一种互为上下文的逻辑和语境中,或许可以真正做到相互激发。总而言之,策展人通过25位艺术家的作品,勾勒了一条中国传统如何经由摄影这一媒介实现与当代艺术的某种对话的路径,让我们得以管窥近百年来,在强大的历史车轮和现实负重下,摄影如何披荆斩棘、辗转前行的轨迹。稍显遗憾的是,展览在“历史先声”之后,就直接进入了我们当下的艺术现场,中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未曾染指。不过,或许那样的体量和变奏,不是这个展览所能承载的了。(本文首发于《画刊》2023年第10期)展览现场:/End.编辑|王淑媛相关推荐↓马克·吕布:抓拍,构图,乐在其中时间、生命和非政治行动主义——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末世混乱美学:李政德和他的心理图层公众号新开一个栏目《千字短评》,希望用简短的文字,对摄影艺术领域发生的现象及动态进行及时地批评,参与当下摄影艺术文化知识生产。包括思潮、书籍、作品、展览及一般的生态批评。栏目宗旨:不能说真话,那么请闭嘴。欢迎投稿
1月2日 下午 6:08
其他

马克·吕布:抓拍,构图,乐在其中

五岁的马克●编者按:今年是法国著名摄影家马克·吕布诞辰100周年,世界各地举办了各种活动纪念他为世界摄影做出的卓越贡献。这里推荐一篇文章,以表达理解摄影对他的敬意。这篇文章节选自中国摄影出版社《沉默者的话语:马克·吕布与贝特朗·埃书诺的对话》第154-160页。正文共:2314字8图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曼谷,泰国,1969年●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摄影理论(4)|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三)

—ⅠII—显然,在人们最不在意的商业肖像照里,这种新的注视比较难以施展发挥。再说,要摄影放弃人像是极不易办到的事。不了解这一点的人,一些俄罗斯出品的优秀影片给他们上了一课,让他们明白:社会环境
2023年11月27日
其他

摄影理论(4)|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二)

Quotation本雅明的摄影理论大家都不陌生。他在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早已成为摄影理论史上的名篇。本期我们为大家推送《摄影小史》这篇文章,按篇幅共分三部分推送,今天推送第二部分。众所周知,本雅明是德国犹太裔哲学家和文学家,其著作主要是探讨资本主义对艺术、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他对摄影的研究并非心血来潮,摄影作为现代社会出现的典型媒介,可以说与现代性血肉相连,所以,摄影是他系统思考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性问题的重要一环,《摄影小史》当时发表在人文杂志《文学世界报》(Die
2023年11月21日
其他

短评 | 吴毅强读《见图如晤:如何欣赏摄影》

书名:《见图如晤:如何欣赏摄影》作者:袁洁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把复杂的摄影说明白:读《见图如晤:如何欣赏摄影》文|吴毅强如果你对摄影充满好奇,准备一窥摄影的门径,那么,我向你推荐这本入门好书。我们知道,要学会摄影创作,首先要学会欣赏一张照片,而欣赏一张照片,看似简单,却大有玄机。眼花缭乱的摄影类型、门派和理论,足以让人望而生畏。科学掌握观看一张照片的方法,成为摄影人进阶绕不过去的刚需。作者袁洁是摄影师出身,但从未放弃对摄影理论的思考。她在创办吞像摄影教育品牌之后,更是切身积累了多年的摄影教学经验,她熟悉每一位摄影师在学习摄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惑和遭遇的瓶颈,准确地抓到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痛点,手把手教授如何从零开始,欣赏一张照片。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当成是理解摄影的操作手册。因为全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明了,读者只需照做即可。它通过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分析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摄影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欣赏一张照片。这四个环节分别是:看画面、观画外、做定位、去评价。美国摄影评论家和教育家特里·巴雷特(Terry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摄影理论(4)|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一)

—Ⅰ—摄影的滥觞时期,烟雾飘杳,但并不比笼罩在印刷术起源时代的迷雾浓。也许,摄影发明的时机比起从前的印刷术更为明显,有不少人已察觉到这个时机的来临。有心人不约而同地都向同一目标努力迈进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好书推荐|重塑摄影:《十月》与当代摄影理论

推荐理由:关于摄影的理论,我们都能说出那么一些,比如瓦尔特·本雅明的《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罗兰·巴特的《明室》、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约翰·伯格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等等,这些摄影理论对摄影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尤其是整个思想结构进入后现代主义以后,这些理论已经略显粗糙和滞后,无法应对更为精细和具体的当代摄影实践创作的现状。而这本书收录的这些文章,闪烁着当代思想和探索的锋芒,正好可以为我们重新思考摄影的现状与未来,打开思路。推荐指数:★★★★★作者吴毅强,美学博士,摄影艺术批评家/End.编辑|王淑媛
2023年11月4日
其他

时间、生命和非政治行动主义——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世界

Campin)一幅三联祭坛画的现代重构。在《擦肩而过》这一部纪念其母亲去世和孩子出生的片子中,也反复出现了三幅画面的并置。©耶罗尼米斯·博斯《带刺冠的基督》,约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摄影理论(3)| 克拉考尔《论摄影》中译全文

波德莱尔《1859年的沙龙:现代公众与摄影术》中译全文乔弗里·巴钦:塔尔博特的哲性之窗摄影理论(1)|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大卫·坎帕尼:波德莱尔之后的摄影

schön,1928年)是一部包含一百张照片的现代世界百科全书,“在商店里浏览时令人兴奋,带回家后却叫人失望”,是“绕回了摄影的中级阶段”。尤金·阿杰(Eugene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摄影理论(2)| 波德莱尔《1859年的沙龙:现代公众与摄影术》中译全文

Baudelaire)1821-1867诗人、翻译家、评论家1859年的沙龙:现代公众与摄影术文|夏尔勒·波德莱尔译|张坚、王晓文对我们来说,自然主义画家和自然主义诗人一样,几乎是妖魔。他们惟一的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乔弗里·巴钦:塔尔博特的哲性之窗

塔尔博特(右一)和朋友在研究摄影术编者按:作为最早期的摄影术发明者和实践者之一,塔尔博特拍摄了很多关于窗户的照片。但似乎除了从技术角度进行解释外,它的哲学内涵很少被挖掘。摄影理论家乔弗里·巴钦在这篇文章中,展开了对这些窗户照片的哲学思考。他试图说明,塔尔博特拍摄的这些窗户,并不是一扇简单的透明窗户,而是一种复杂的复写形式。自然、相机,图像和摄影师都同时出现在照片周围,尽管是隐形的。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对照片进行书写。或者说,摄影其实是展现了一种复杂的多元关系,而非简单的复制一个表象。很多隐秘的联系和事物,在摄影这一行为中,显现了出来。乔弗里·巴钦展现了对照片进行哲学思考的种种可能,有助于丰富我们对摄影的理解,故推荐阅读。哲性之窗文|乔弗里·巴钦译|张长悦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2023年9月20日
其他

摄影理论(1)| 塔尔博特《自然之笔》中译全文

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摄影技术发明人之一、英国化学家、数学家编者按:上一期,摄影理论专栏给大家推送了《摄影理论简史》。这是一张简略的理论地图,描摹出了摄影史上各种重要的摄影理论。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以时间为顺序,逐一为大家推介这些摄影理论,供系统地参考研究,这将是一个异常浩大复杂的工程,让我们开始吧!第一期,我们推送摄影术发明人之一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的著作《自然之笔》(The
2023年9月1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重新审视塔尔博特与《自然之笔》:读《摄影哲学的起源》

《摄影哲学的起源:塔尔博特与〈自然之笔〉》作者:门晓燕重新审视塔尔博特与《自然之笔》:读《摄影哲学的起源》文|吴毅强我有一个刻板印象,塔尔博特,作为摄影术的发明人之一,我仅仅是把他和达盖尔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发明家,在摄影史上很重要,但对摄影理论或者摄影哲学来说,并非真正的行家。所以,对塔尔博特写的《自然之笔》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觉得这不过是摄影初期一本很不成熟的画册。门晓燕以塔尔博特与《自然之笔》为写作对象,确实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塔尔博特与《自然之笔》在摄影史上的价值和意义。第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也就是她的问题意识。作者门晓燕,曾在英国伦敦大学读书,这是她和塔尔博特的第一道联系。这道联系让她很自然地开始关注塔尔博特及其著作,凭着多年研习摄影理论的经验,《自然之笔》在她眼中重新焕发了理论的光彩,在她看来,塔尔博特在这本简短的摄影书里,展现了他对摄影最为本质的哲学思考,很多问题和话语都成为日后现代摄影反复提及的研究母题,比如摄影的真实性、科学和艺术等等。也就是说,这本《自然之笔》看似简单,事实上,它也的确遭遇了各种忽视。但实际上,这本书已经蕴含了整个现代摄影发展的诸多脉络和线索,让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塔尔博特曾思考过的起点。门晓燕非常敏锐地觉察到了这本书的价值,也有意去打捞这种价值,这是她这本书的缘起。第二,这部书写了什么?就是这本书的基本思路和核心观点。全书结构很简单清晰。一共五章。第一章介绍塔尔博特的生平;第二章介绍塔尔博特发明摄影术的过程;第三章介绍1839年各种摄影工艺的涌现及大家对这门新艺术的看法;第四章是对《自然之笔》进行细致的分析,挖掘塔尔博特的摄影思想;第五章是《自然之笔》的中译文。这其中第四章是全书的重点。前面三章似乎只是在平铺直述一些事实,但这些史实依然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塔尔博特。比如,我知道了,塔尔博特作为贵族出身,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不擅长绘画之外,其他几乎无所不能。尤其他首先是一位亚述语言学家,这可能对他理解摄影非常有帮助,他把摄影看成是大自然通过光线和人对话,所以摄影其实也是一种语言。塔尔博特花了十多年时间寻找摄影语言的构成规律,这种寻找体现在他书里对摄影的很多描述之中。当然,塔尔博特的低调和内敛,也让他错失了率先公布摄影术发明的宝贵机会。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作者指出了塔尔博特的卡罗法工艺和达盖尔法的本质区别。达盖尔是一位剧场舞台布景画家,他发明摄影术的目的是找到一种可以替代手绘舞台布景的方法。所以达盖尔法工艺的特征就是细腻而清晰的正像,并且不可复制。而塔尔博特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他的目的在于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同时看看人类如何面对大自然。所以,在塔尔博特眼中,摄影就是“光的绘画”,是大自然通过光线在表达自己,就像一门语言,塔尔博特试图弄清楚这种语言的基本形式和规律。作者在第三章集中提出了摄影术的发明之所以有争议的几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摄影本体的复杂性。摄影同时是自然、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而摄影作为一个综合装置,涉及技术的层层突破和演进,在任何一个节点上,都可能有率先取得成果的第一人。从捕捉自然光线的角度来说,韦奇伍德是摄影术发明第一人;从历史上留下影像最早的角度来说,尼埃普斯是摄影术发明第一人;而从传播的角度来说,达盖尔最先获得官方授权,成为摄影术发明第一人。在第四章,作者通过深入分析《自然之笔》,逐渐提炼出本书的核心观点。塔尔博特在摄影史上可能重要性要超过达盖尔,起码从摄影哲学的角度来说是如此。达盖尔法只是存在了短短的20来年就消失了。而卡罗法的负正成像工艺,它的复制性,影响了摄影的未来。塔尔博特对摄影作为一门语言的强调,启发了后来现代摄影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它才是现代摄影的真正基础。第三,这本书写得怎么样?就是做一个简要的评价。总的来说,这本书通过完整地翻译和解读塔尔博特的《自然之笔》,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平时被忽视的重要人物——塔尔博特。同时,对摄影术发明之初,种种历史资料的搜集和解读,也还原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背景,避免了诸如民族主义等单一和刻板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塔尔博特在《自然之笔》中笔墨不多的论述,实际上是一种极富创造力和远见卓识的思想表达。比如他对摄影真实性、公正性的看法,对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新语言的敏锐挖掘等等。站在今天的角度,塔尔博特早在200年前就为我们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这个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推荐指数:★★★★★作者简介吴毅强,浙江大学美学博士,批评家往期精选:下半年去看哪个摄影节?摄影理论简史(四)摄影理论简史(三)摄影理论简史(二)摄影理论简史(一)公众号新开一个栏目《千字短评》,希望用简短的文字,对摄影艺术领域发生的现象及动态进行及时地批评,参与当下摄影艺术文化知识生产。包括思潮、书籍、作品、展览及一般的生态批评。栏目宗旨:不能说真话,那么请闭嘴。欢迎投稿
2023年9月6日
其他

下半年去看哪个摄影节?

©皮埃尔·路易斯·特朗布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诗意的图像”下半年去看哪个摄影节?文|吴毅强今年是解封之后第一年,各大摄影节开始活跃,预判一下,下半年应该相当热闹。眼下,大理摄影节第一个开始,接下来应该是平遥摄影节,丽水摄影节,年底还有连州和厦门阿尔勒。那么,这么多摄影节轮番开幕,值不值得去参加或者看看?去的话,去哪一个好?下面稍微捋一下,供参考。首先,我想说的是,摄影节是个很有意思的事物。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很少再特意去强调一种媒介的特殊性,道理似乎都懂,但是,我们从没听说过绘画节、雕塑节,而摄影节这样一种针对单一媒介的展会却一直很有人气,甚至越来越有人气,即便是当代艺术圈的三年展双年展,在人气和大众参与度方面也远不如摄影节。最基本的一个原因是,摄影的复杂性超出了诸如绘画雕塑等老牌艺术媒介划定的规范审美范畴,而摄影和现实之间得天独厚的关系,也更自然地贴近大众。简单来说,摄影可玩的东西很多,人人都可择门而入。比如说,在摄影节上,我们能看到平时老死不相往来甚至互相敌视的群体相聚在一起,玩大画幅的、玩湿版铂金古典工艺的、玩器材的、玩航拍的、玩当代摄影的、玩摄影手工书的、拍风光打鸟的、拍人体的、拍商业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这些人平时在网上吵得不共戴天互道傻币,但摄影节一到,又从四面八方涌到一起,相安无事和谐相处好几天。想想都挺乐。这是摄影节最大的魅力。所以,不用纠结摄影节值不值得去,你倒是可以想想,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你对啥最感兴趣,有没有能学习或者交流的空间。下面按各大摄影节接下来开幕的顺序,挨个说一下。大理摄影节第一个启幕,它至今已经是第十届。大理摄影节最大的特色,还是大理这个网红ip,自带流量光环。很多人去大理摄影节,有相当原因是因为它在大理,即便摄影节本身不太满意,苍山洱海还是可以扳回一城。在我印象中,大理摄影节在各大摄影节中以博览会见长,被称为摄影界的“南博会”。也就是说,如果是对摄影市场和收藏有兴趣,大理恐怕值得走一遭。这几年,大理还推出了一些让年轻人更多参与的举措,比如米拍摄影社区、亚洲先锋摄影师成长计划等,我没去过现场,从网上看过一些介绍,感觉可以关注下。这次推出的学术讲座,我看了下介绍,感觉含金量不高,不推荐。平遥摄影节是最老牌摄影节了,今年已经是第23届。无论喜欢与否,平遥摄影节都堪称摄影节之典范,从它的历史中,可以看到整个中国摄影发展的概况。尤其是2002年关于中国新摄影大展的激烈讨论,足可以写进中国当代摄影发展史。最近几年,受疫情等各种因素影响,平遥的规模已不如前,不过平遥也引入了一些新的血液,比如中国青年摄影推广计划,已经举办四届,在青年摄影师群体中影响不小,也成为了平遥一个新的亮点。另外一个是它的院校展,应该是最大规模的,据说今年有112所高校参展,在这里,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中国摄影院校的水准。丽水摄影节从2004至今,也已经办了10届了,我对它的关注是从2010之后开始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几个。一是丽水在2013年开始组织发起了一项全国性专业摄影评选活动: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届,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力。二是丽水摄影节最近几届展览规模都相当大,也越发专业。记得2017年那一届,展览多达上千个,也引入了很多高质量的国内外摄影展览。第三是今年设立了一个AI影像艺术奖项,这应该是首个在摄影节设立的AI图像奖,估计会进一步引发国内对AI影像的讨论。我对丽水摄影节还有另一个感受,我感觉它可能是在组织工作上做的最好的摄影节,无论是路牌指引、公交免费、落地接待等等细节上都有体现,这可能跟政府的投入度有关。据说丽水要进一步打造成摄影城,可谓雄心壮志。连州摄影节,因为前段时间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目前也没看到官方更进一步的说法,就不评价了,我感觉以前那个作为学术标杆的连州摄影节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最后一个厦门的阿尔勒摄影节,它的根基在三影堂,所以,厦门阿尔勒摄影节可能是所有摄影节里面定位最为清晰的,规模也不大,它更偏重艺术家属性,更侧重对摄影本体和艺术家内心的探索,面对的群体也更为年轻。目前关于展览的信息并不多,可以持续关注一下。总的来说,参加或者观看摄影节,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选择,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怎么样,去看哪个,有点思路了没?作者简介吴毅强,浙江大学美学博士,摄影艺术批评家。往期推荐:摄影理论简史(四)摄影理论简史(三)摄影理论简史(二)摄影理论简史(一)约翰·伯格论摄影末世混乱美学:李政德和他的心理图层公众号新开一个栏目《千字短评》,希望用简短的文字,对摄影艺术领域发生的现象及动态进行及时地批评,参与当下摄影艺术文化知识生产。包括思潮、书籍、作品、展览及一般的生态批评。栏目宗旨:不能说真话,那么请闭嘴。欢迎投稿
2023年8月26日
其他

摄影理论简史(四)

Wiebel)曾经指出的,“影像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动态的体系”。(144)关于拟像的讨论随着虚拟世界越来越与我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从而强化了物质世界。法国文化理论家保尔•维希留(Paul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摄影理论简史(三)

(109)斯奈德提出,我们采用了一种本身就像图像的视觉模式,基于各种标准化的观看习惯,于是“描绘视觉”,也就是作为文化、习惯而事实上是扭曲的摄影视觉,并不与物质世界的自然一对一地对应。Ernst
2023年8月11日
其他

摄影理论简史(二)

Photograph?),引自《艺术史》第17卷第3期(1994年9月),第450-464页;玛格丽特·奥林,《触摸照片:罗兰·巴特的“误”识》(TouchingPhotographs:
2023年8月4日
其他

摄影理论简史(一)

Batchen]指出的,那是一个时间和巧合的多元化时期,而非决定性的历史时刻),(6)当时的著名作家们都盛赞这一媒介是“现代科学最重要的、也许是最矛盾的一次胜利”(埃德加•艾伦•坡[Edgar
2023年7月30日
其他

末世混乱美学:李政德和他的心理图层

2006年,深圳中信城市广场厨房制造餐厅某服装发布会上的来宾推荐指数:★★★★★作者简介吴毅强,浙江大学美学博士,批评家往期推荐艺术家比AI重要:观“/Imagine
2023年7月21日
其他

艺术家比AI重要:观“/Imagine 想象 ——AI影像展”

邮箱:393222588@qq.com添加管理员微信进入“理解摄影”群聊Gofor1839
2023年7月16日
其他

信息过载:研究型艺术的阶段与问题

Paley,伦敦陈述完研究型艺术的发展三个阶段之后,毕晓普开始对它们进行总结,非常清楚,引用在此:“研究型艺术的每个阶段都呈现了对知识构成的不同理解,以及对观看劳动(spectatorial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荒森秉政怎么突然就火了?

“运河中国”影像大展现场今天有一篇张秉政摄影作品《运河魅影》入选“运河中国”影像大展的推文,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速串上10万+。各个群抛开一切其他话题,像新年倒计时一样,直播着它从一万、两万,火箭一般到了10万。大家都懵圈了。要知道,在摄影圈,无论什么样的文章,不到一天时间,刷到这样的阅读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样的梦中情文,说实话,让我这样的写手,除了蹭热度,只生羡慕嫉妒恨。我一度怀疑这个公号在做一个网络行为艺术,但我没有证据。种种迹象表明,这不过是一次例行公事的推文。比如你看文章的标题:《张秉政摄影作品《运河魅影》入选“运河中国”影像大展》,这种标题,按我的经验,一般阅读量不会破200,因为里面没有任何一个词是大家熟悉的,从人到作品到影像大展。再看排版行文,几行大字,高大上的履历,大学新闻传播所所长、教授、硕导、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教摄影专业委员会理事、淮北摄影家协会顾问,作品和理论文字还获得金奖和金像奖等各种大奖。这一连串头衔直接把作者段位轰到了天上,这必须是一位大师。大师在上,一时半会儿是下不来了。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文章发了6张作品,好家伙,不发不知道,一发都吓尿。一剑封喉,弹无虚发,张张是杰作。群里有朋友看完惊呼,这是荒木和森山的合体,荒森秉政横空出世。当然,虽说作品好坏无绝对,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一定有挑剔之人提出质疑,所以,最后还有一张大展入选证书作为镇文之宝,确保稳妥。比戏剧更戏剧,比小说更小说,一切都已荒腔走板,但依然在疯狂上演。这个大概就是现状,长叹一声吧。张秉政作品欣赏:推荐指数:不推荐作者简介吴毅强,浙江大学美学博士,批评家往期推荐摄影并不擅长叙事摄影看上去很弱吴毅强:艺术家的地方史再书写连州摄影节将走向何方?从摄影师角度出发的《摄影的核心》公众号新开一个栏目《千字短评》,希望用简短的文字,对摄影艺术领域发生的现象及动态进行及时地批评,参与当下摄影艺术文化知识生产。包括思潮、书籍、作品、展览及一般的生态批评。栏目宗旨:不能说真话,那么请闭嘴。欢迎投稿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摄影并不擅长叙事

邮箱:393222588@qq.com添加管理员微信进入“理解摄影”群聊Gofor1839
2023年7月8日
其他

摄影看上去很弱

邮箱:393222588@qq.com添加管理员微信进入“理解摄影”群聊Gofor1839
2023年7月3日
其他

连州摄影节将走向何方?

邮箱:393222588@qq.com添加管理员微信进入“理解摄影”群聊Gofor1839
2023年6月29日
其他

吴毅强:艺术家的地方史再书写

邮箱:393222588@qq.com添加管理员微信进入“理解摄影”群聊Gofor1839
2023年6月29日
其他

从摄影师角度出发的《摄影的核心》

邮箱:393222588@qq.com添加管理员微信进入“理解摄影”群聊Gofor1839
2023年6月25日
其他

捍卫摄影?

邮箱:393222588@qq.com添加管理员微信进入“理解摄影”群聊Gofor1839
2023年6月23日
其他

映画廊的这个昆虫摄影展真不行

邮箱:393222588@qq.com添加管理员微信进入“理解摄影”群聊Gofor1839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韩炳哲的《非物》:一个浪漫主义者的哀鸣

邮箱:393222588@qq.com添加管理员微信进入“理解摄影”群聊Gofor1839
2023年6月17日
其他

短评 | 读《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 : 纪实摄影的艺术》

吴毅强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大家非常熟悉了。但系统研究它的文本不多见。蚂蚁摄影组织翻译过一本《Looking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后毛卫东时代的中国摄影理论翻译

邮箱:393222588@qq.com入群请添加管理员微信Gofor1839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短评 | 大门:什么是好的AI摄影作品?

Goodfellow提出了生成对抗网络GAN的算法,以及2015年谷歌开源的Deep
2023年6月11日
其他

短评 | 吴毅强读《摄影如何成为当代艺术》

公众号新开一个栏目《千字短评》,希望用简短的文字,对摄影艺术领域发生的现象及动态进行及时地批评,参与当下摄影艺术文化知识生产。包括思潮、书籍、作品、展览及一般的生态批评。栏目宗旨:不能说真话,那么请闭嘴。欢迎投稿
2023年6月7日
其他

短评 | 吴毅强读《论照片》

公众号新开一个栏目《千字短评》,希望用简短的文字,对摄影艺术领域发生的现象及动态进行及时地批评,参与当下摄影艺术文化知识生产。包括思潮、书籍、作品、展览及一般的生态批评。栏目宗旨:不能说真话,那么请闭嘴。欢迎投稿
2023年6月6日
其他

“1839摄影奖”还是摄影奖吗?

《鱼上山》|第二届1839摄影奖大奖作品
2020年10月13日
其他

隆里影像节,如何在地?

吴毅强|摄▼正阳门广场陈荣辉(左)、慕容拖鞋(右)作品展览现场
2020年9月18日
其他

Instagram与当代图像研究

Manovich说,到2016年,全世界的人和公司每天分享20亿张照片。这些用手机创建、编辑以及在线分享的照片有哪些不同的美学特点?它们又是如何体现全球文化发展特征的?可以说,这本书就是Lev
2020年7月18日
其他

行走、考古和影像:唐朝诗人陈华和他的长安

白鹿原头信马行”。陈华如何看待长安可能更加复杂,不好揣测,但是他自比唐朝诗人,好饮酒作诗是肯定的。唐朝诗人们在公务闲暇之余,结伴踏青访古,吟诗作赋,陈华不可能不知,也不可能不受影响。在长安
2020年6月12日
其他

摄影师的摄影、摄影师的艺术和艺术家的摄影

摄影师的艺术也是以摄影为主要媒介,但很大程度上是对上面所说摄影师的摄影的反抗。
2020年4月1日
其他

吴毅强:疫情、摄影和政治学

医护人员——来自那日松的朋友圈配图疫情、摄影和政治学吴毅强眼看着疫情肆虐全球,我曾在朋友圈写了一段文字“这场瘟疫可能会跟一百年前的一战二战一样,引发全球各行业深刻变局,政治、经济、科学、思想、文化、艺术…所以,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好感受它,观察它,甚至参与它,这是获得历史感的最佳途径。不要白活了,尤其是搞文艺的。”目前形势来看,说它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应不为过。疫情之下,摄影何为呢?朱威斌,湖北省远安县,2020年2月13日摄影与现实之间的天然关系尽管在哲学上饱受质疑,但在生活中再一次获得确证。自抗疫一开始,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关于医疗救护现场和各种隔离管制现场的记录。各大媒体、朋友圈排山倒海的照片不断刷屏,即便远在全球各地,也能瞬间感受到中国武汉和湖北已身陷险境,亟待纾难。如果把抗疫比喻成一场战争,那么,这些照片就是当代战地摄影,可以上溯到罗杰·芬顿的克里米亚战争摄影、马修·布雷迪的美国内战摄影、罗伯特·卡帕的二战摄影这样的伟大新闻报道摄影传统。可以说,是摄影,冲破所有文化和地理阻隔,让全球心系一地,同呼吸、共命运。
2020年3月25日
其他

牵肠挂肚:股票和摄影

我感觉需要写点什么,因为这两个八辈子不搭界的领域,我现在都搭着。。。
2020年3月22日
其他

怎么看待映·纪实摄影奖和集美·阿尔勒发现奖?

今天映·纪实摄影奖和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几乎同时揭晓,不知是巧合还是故意。总之,今天刷屏了。不过,我们都发现了,这两个获奖作品有着天壤之别,几乎代表着摄影的一体两面,想想还挺有意思的。映·纪实摄影奖由那日松执掌的映艺术中心/映画廊主办,虽然今年仅是第三届,但在摄影界已享有相当声誉。映奖的根基主要在比较正统的摄影界,它的定位也非常清晰,主要鼓励那些直面现实、关注社会民生话题的摄影师,比如这次获奖的六个作品全是把镜头对准环境保护、边缘群体和打工者等现实话题。获大奖的《伤痕之下》更是把性侵受害者经历和受创伤后遗症等不太为人知的故事和画面呈现了出来,看罢不免让人掩卷沉思。纪实摄影的价值一度被人持续看低。摄影的真实性在后现代理论的冲击下,已经非常脆弱,纪实摄影的大厦摇摇欲坠。我也经常在想,是不是纪实摄影真的穷途末路了?不过幸运的是,每一次看到这些直击社会现实痛点的图片,还是会忍不住侧目和打动。真正见证时代的图片依然有着不可动摇的力量。摄影的边界或许会不断拓展,但是对现实的直接记录依然不可或缺,并且它的力量丝毫没有减弱,从映奖获得的关注度可以证明这一点。集美·阿尔勒继承的是明显的三影堂风格,定位也相当明确。十多年来,它一直表现为对直接纪实摄影的某种质疑和反抗,更加侧重对摄影或者艺术本体性的探索。如果把映奖作品看作是摄影师的摄影,那么三影堂往往选择的是摄影师的艺术或者是艺术家的摄影。他们不太注重摄影的社会文献价值,更多地是借助摄影来探索内心世界或者某个话题。比如这次获得发现大奖的《痴人说梦》就是来自艺术家的摄影,在他这里,摄影只是艺术家构建自己梦境的手段和材料。其实,摄影与生俱来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在纪实和虚构、真实和表现、自然和文化之间的模棱两可性。摄影天然地具有和现实的亲近性,这一点让我们往往把图片等同于现实,并且相信它的力量和价值。这也是今天映奖的力量。但另一方面,在现实和最终图片呈现之间,往往经历了无数中介和调和,摄影师和艺术家可以有广阔的天地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是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关注所在。所以,我们很难在这二者之间一分高下,摄影的魅力也全在这种复杂性中了。那句老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2019年11月23日
其他

连州为什么特别?——观连州摄影节十五周年特别回顾展有感

这15年,我觉得连州不断地在回应着关于摄影的基本话题,有指向摄影之外的,也有面对摄影自身的。比如真实与虚假、再现与表现、媒介与现实、科学与诗性、权力与抵抗、观看与被观看、传统与当代。
2019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