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睡意哲学 | 存有与此在 - EP64

01哲学团队 哲学园 2017-05-08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往期在文末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学授权发布


原文链接:http://philosophy.hk01.com/無睡意哲學/52092/海德格:存有與此在---EP64


存有与此在 - EP64


海德格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亦是整个欧陆现象学思潮的核心人物。他生于德国巴登乌腾堡郊区梅斯奇希村的一个天主教家庭,这成长背景使他终其一生都带着夹杂着宗教意识的乡土农民气息,尤其反映在他的后期思想之上。


海德格十八岁时因格乔布神父赠予一本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所著的《论存有对亚里士多德的多种含义》,深受打动,而决志投身哲学。另一方面,他中学时亦喜爱阅读德国诗人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的作品,为他以后对诗性语言的重视埋下种子。


他早年跟随布伦塔诺的学生胡塞尔学习现象学,极得胡塞尔赏识,他本来以为海德格会继承自己的衣钵。然而当胡塞尔读到海德格题献给自己的《存有与时间》(Sein und Zeit, Being and Time)时,他才了解到海德格对现象学的理解,已经跟自己渐行渐远。


《存有与时间》是一本未完成的作品,虽然如此,其内容已经十分浩大。在此只能抽出几个书中重要的概念作出阐述,未有包括的内容,往后有机会时再作补充。另外,本文使用《存有与时间》作此书的译名,并将Being/Sein译为「存有」,而非中文世界中某些学者会用的「存在」,旨在区分Being与exist两词。以海德格给出的意义来看,事物存在着(exist),但只有人存在(exist)而同时兼具存有(Being/Sein)的状态。


现象学与回到事物本身


海德格写作时,常常会用到字的字根去解释、阐发自己的意思。例如在书首他就借分析「现象」(phenomenon)和「学」(logos)这两个字根,去解释什么是现象学(phenomenology)。


根据希腊文,「现象」的意思指呈现或显示自我者。凡呈现之物(例如一块蛋糕),不论是以貌似另一物的方式呈现出也好(一块像饼干的蛋糕),以指示的方式指示另一物也好(甜品餐单上的文字),还是其他方式以关连他物的(奶油、叉子等等),这得以呈现之物背后的基础都必定是自我呈现者(that which shows itself in itself),而呈现者就是现象的原初意义。


希腊文中的logos有很多意义,如理性、概念、基础等等,海德格则认为其原初意义为言谈(discourse)。言谈并非普通对话,而是为了能令对话的双方了解一物,所以用言谈令当时所谈论之物呈现出来,令此物能被看见。


所以,现象学的意思就是:让那呈现者如其所呈现自己的方式般被看见(to let that which shows itself be seen from itself in the very way in which it shows itself from itself)。这也正是胡塞尔的「回到事物本身」的意思。


按陈荣华教授的说法,中文「现象学」一词的意思和海德格的分析十分相似。「现象」,即呈现自己而被看见之象;「学」是「觉」的意思,而「觉」也有「见」的意思,所以学习一物就是去看清一物。「现象学」因此就是「去看清那呈现自己而被看见之象」。


去蔽与真理


当学习一物时,亦即看清一物时,我们能得到它的「真理」。此真理不是前设的,不是带有预先立场的。海德格认为,真理的意义为「去蔽」。真理的希腊文是ἀλήθεια (aletheia),ἀ字是希腊文中的否定前缀(如同英文中的un, dis, in, im),∧ήθη是遮蔽,那就是「去除遮蔽」的意思。那就是说,真理的意义就是扫开遮蔽,让呈现之物被看见。


由柏拉图开始,每当哲学家思考他物时,都是由思考者主导,因而会先对真理作出定义,再按它来规定自己的思考。当哲学家定义真理时,亦同时限制了、规定了真理的意义。海德格称这种来自为人主导的哲学为人本主义(humanism),而这是他所反对的。他认为,真理不由人规定,只有当人不再固执,而是如其所是的去接受一物,如其所是的去描述一物,让它自然而然的呈现它自己,它就呈现出它的真理。


可以如此理解:我们理解事物时会带有很多预设,这些预设来自不同地方,例如文化、社会、科学等,这些预设影响我们对这些事物的了解,如果要看到事物本物,就必须将这些遮蔽扫除,这就是「去蔽」的意思。


此在(Dasein)与世界


先返回「回到事物本身」这一句现象学的中心思想,那事物本身是什么呢?胡塞尔认为是「意识」,而海德格则认为是「存有」,这也是导致两位哲学家的学说出现分歧的重要差别。


如果要研究存有,那为什么跟人有关呢?为什么又要研究人的日常生活呢?


我们不能直接去研究「存有」,必须要有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去开始研究。世界上只有人能体悟存有并对之探问,因为我们或多或少已经对存有有一定的认识,就算我们问「什么是存有?」(What is Being?)时,我们已经在使用「是」(is)这个字。所以海德格就以人作为研究存有的切入点。


书中海德格避免使用「人」一词,或者是因为「人」一词有太多原有的意思,会影响我们去理解。于书中他以「此在」(Dasein,直译意思为「存有在这里」,海德格以之意指人的存有)去指代人,因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了解存有,存有在他这里。


此在的基本结构(Grundverfassung, basic constitution)就是「在世界中存有」(In-der-welt-Sein, Being-in-the-world),亦即「在世存有」。


世界,对海德格来说,并不是指物理实体世界之物的总和,而是指让人于其中生活的周遭世界(Umwelt, environment),亦即,是一个意义网络。在此,世界的意义贴近我们使用「文学世界」、「球迷世界」的那个世界。


举个例子,一支笔是不能单独存在的:笔需要伴随纸,因为笔的功用为在纸上写画,同时,我们要用桌子放纸,也要椅子坐下,要在房间中写作......这些用具、这些物,都是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意义网络。这个意义网络,就是世界。一个未见过、未能想到的物,是不在世界之中的。所以每个人会有自己的周遭世界,此有虽和世界统一,但却可以有不同的世界。


及手之物(Zuhandenheit, readiness-to-hand)与手前之物(Vorhandenheit, presence-at-hand)


周遭世界中的物是什么呢?对海德格来说,用具(Zeug, equiment)就是周遭世界中的物。用具之为用具,是因为它们有某种用途而被使用。用具,其本性是「为了……」(um-zu, in-order-to)去做某事。如笔是用来写字,杯是用来盛水。同时,用具亦围绕着其他用具,它「指向」其他用具,如海德格爱用的例子锤和钉,以及以上的笔就和纸连系着。

 

及手之物是用具处于周遭世界下的状态。那什么是及手之物呢?在你没有看着鼠标,专心的在看这篇文章时,你的鼠标就处于及手状态;当你现在注意它了,或是研究它的结构时,它就是手前之物。通常用具并不会常常处于手前状态,而是当它有所损坏,「不顺手」的时候,它就会突兀地出现在你面前,令你要去面对它,想它为什么「不顺手」。当你发现原来无线鼠标没电,需要换电时,它时处于手前状态供你研究;当换电后,你使用它去上《01哲学》时,它就回到及手状态。


小结


以上只是《存有与时间》中的一小撮内容,当中对此在的存有状态的分析、「人人」(das Man, the They)、历史性(Geschichtlichkeit, historicality)、被抛掷性(Geworfenheit, thrownness)、欠咎(Schuld, guilt)、向死存有、本真性等等大量极重要的概念都未有独及,未来可再于其他文章中补上。上文中各概念也只能以最简单的方式简介,其实书中海德格对每个概念都有详细的分析。


正如文首所及,《存有与时间》宏大的写作计划,其实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即被海德格搁置了。后来他转向了语言,全心钻研诗人所用的诗性语言,以更多的方面来论述存有这难以讲清的东西。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无睡意哲学》分解。


知识论 - EP01  形而上学 - EP02  伦理学 - EP03   美学 - EP04  宗教哲学 - EP05  X的哲学 - EP06  哲学教育 - EP07   自然期待 - EP08   无知之知 - EP09  理型与洞穴 - EP10   小结: 哲学入门 - EP10'   政治与人生 - EP11  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小结:古希腊三哲 - EP13'  太一与灵魂 - EP14  教父哲学 - EP15  形而上学传承 - EP16  五路论证 - EP17  意志与剃刀 - EP18  人文主义的兴起 - EP19  小结:经院哲学 - EP19'  我思我在 - EP20  心物二元 - EP21  泛神论 - EP22  自由与必然 - EP23  单子 - EP24  神义论 - EP25  理性主义 - EP25’  利维坦 - EP26  心灵是块白板 - EP27  政府论 - EP28  柏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 EP29  休谟:怀疑论 - EP30  休谟:心灵只是舞台 - EP31  小结:经验主义 - EP31’  先验于感性 - EP32  无睡意哲学 | 康德:命题与数学 - EP33无睡意哲学 | 康德:物自身 - EP34无睡意哲学 |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 EP35无睡意哲学 | 康德:美的契机 - EP36无睡意哲学 | 康德:崇高与目的论 - EP37无睡意哲学 |  康德:何为启蒙 - EP3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上) - EP38'  无睡意哲学 | 第四批判 - EP39 无睡意哲学 | 限制概念 - EP40无睡意哲学 | 同一哲学 - EP41无睡意哲学 | 肯定哲学 - EP42无睡意哲学 | 绝对观念论 - EP43无睡意哲学 | 自我觉知 - EP44无睡意哲学 | 绝对精神:德国观念论(下) - EP45无睡意哲学 | 正反合 - EP46无睡意哲学 | 艺术与自由 - EP47无睡意哲学 | 自杀论 - EP4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下)- EP48'无睡意哲学 | 宗教的起源 - EP49无睡意哲学 | 理解社会行动 - EP50无睡意哲学 | 理性就如铁笼 - EP51无睡意哲学 | 资本主义的危机 - EP52无睡意哲学 | 阶级斗争 - EP53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三大家影响 - EP54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小结:涂尔干、韦伯、马克思 - EP54'无睡意哲学 | 人生就如钟摆 - EP55无睡意哲学 | 如何解脱痛苦 - EP56无睡意哲学 | 信心之跃 - EP57

无睡意哲学 | 审美三阶段 - EP58无睡意哲学 | 酒神和太阳神 - EP59无睡意哲学 | 上帝死了 - EP60无睡意哲学 |  没有事实,自由解释 - EP61无睡意哲学 | 生命哲学先驱:叔本华、齐克果、尼采 - EP61'无睡意哲学 | 放下理论偏见 - EP62无睡意哲学 |  欧洲思想的危机 - EP63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