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翼资本】锂电池需求前景明确,成本传导能力改善

尚启暄 本翼资本CapitalWings 2022-06-19



摘要:动力电池是锂离子电池市场的核心增长点,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CAGR=30%。头部企业基于确定性原则建产,预计产能过剩风险较低。材料涨价致使电池厂盈利承压,但近期传导能力有所改善。


 


核心观点:

需求前景明确,产能过剩风险低于预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是锂离子电池市场的最主要场景和核心增长点,预计2030年全球需求量达到3200GWh,市场规模2.08万亿元,对应CAGR为30%。企业基于确定性原则建产,出现产能过剩的风险低于预期。

成本传导能力改善:受原材料价格涨幅影响,电池厂盈利能力普遍承压;宁德时代2021年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显著优于同业公司,但22Q1的极端价格行情下盈利受损。目前电池定价模式转为动态调整,电池厂的成本传导能力提升。

市场集中度将有所回落:随着销量大幅提升,预计大型车企将引入更多电池供应商,市场集中度将有所回落。长期来看,预计宁德时代的合理市占率(全球)在25%左右,对应估值(动力电池业务)为1.26万亿元。

小圆柱电池存在国产替代机遇:圆柱电池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无绳电动工具、电踏车、无线吸尘器、便携式储能4类,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776亿元,对应CAGR约为23%。以蔚蓝锂芯(天鹏电源)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具备性价比优势,加速替代三星SDI等日韩企业。





 


一、动力电池

1.1 锂离子电池核心应用场景,市场空间万亿级

1.1.1 市场空间:

作为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应用场景覆盖消费电子产品(手机、笔电、平板等)、电动工具、出行工具、清洁电器、储能等方面,加速替代铅酸电池、镍镉电池等方案。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锂离子电池占比接近100%。EVTank等专业研究机构认为,2030年之前其他电池体系仍难以大规模产业化发展,锂离子电池仍将是二次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

图一: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场景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本翼资本整理)

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2021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562.4GWh,同比+91%,其中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电池)是最主要应用场景,占比为66%。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均处于高速增长期,同比增速超过130%。小型电池市场的增长空间相对较小,同比+16%。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需求的广阔市场空间及爆发式增长,EVTank预计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需求将增长至4871.3 GWh,CAGR为25.6%。若按单位价格0.6-0.7元/Wh估算,对应市场规模约为2.9-3.4万亿元。

图二:2014-2021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EVTank,本翼资本整理)

表一:2021年锂离子电池出货结构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EVTank,本翼资本整理)

从实际装车量口径来看,在新能源汽车旺盛需求的驱动下,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由2016年的43.4GWh高速增长至2021年的296.8GWh,5年CAGR为46.9%。2021年同比增速102.2%,进入高速增长期。

图三:2016-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SNE Research,本翼资本整理)

1.1.2 技术路线与电池形态:

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石墨)、电解液、隔膜等。生产时先制造电芯,再把多个电芯组装为模组,最终把多个模组组装为电池包,并配备BMS系统;电池包的具体方案按车型需求定制。以一种带电量60KWh的车型为例,电池包由20个模组组成,共计240个电芯。

图四:动力电池生产分为电芯、模组、电池包3个层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本翼资本整理)

(1)技术路线由正极材料决定:正极材料直接决定动力电池的主要性能,占成本比例40-50%。按正极材料不同,动力电池分为2种主流技术路线: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磷酸铁锂方案具备安全性高,成本低廉,循环寿命长等优势,但能量密度偏低,低温性能差,因此装配磷酸铁锂电池的汽车续航能力较差。三元锂方案的能量密度高,低温性能较好,但安全性与循环寿命不如前者,且成本相对较高(源于钴价高昂等因素)。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先进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分别平均达到280Wh/kg、170Wh/kg,骨干企业电池系统循环寿命超过5000次。另一方面,钴酸锂、锰酸锂两种路线在动力电池领域不具备竞争优势,已基本被淘汰。

表二:不同正极材料电池的技术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孚能科技招股说明书,本翼资本整理)

磷酸铁锂反超三元锂,预计两条路线长期并存:从具体车型需求来看,中低端车型续航要求偏低,一般选择磷酸铁锂方案,追求更高的性价比;高端车型续航要求高,一般选择三元锂方案。例如国产特斯拉标准续航版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宁德时代),长续航版采用三元锂电池(LG化学)。行业发展初期,磷酸铁锂方案凭借价格优势占据中国市场主流。2017年起,政府将能量密度与续航里程要求列入补贴标准,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更高,更受车企欢迎,2019年市占率达到65.1%的峰值。2020年下半年起,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政策驱动转为市场驱动,以五菱宏光Mini EV为代表的微型车销量开始爆发式增长,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反超三元锂电池。两种技术路线在各自细分市场具备明确优势,预计长期并存,并非绝对的替代关系。

图五: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反超三元锂电池

(资料来源: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本翼资本整理)

(2)电池形态与工艺模式相匹配:根据封装方式和形状不同,动力电池可分为方形、圆柱、软包三种形态,核心差异在于圆柱和方形电池主要采用金属材料作为外壳,软包动力电池采用铝塑膜作为外壳。由于形状不同,也形成了圆柱卷绕、方形卷绕和叠片三种制造成型工艺,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多数企业只侧重于其中一种形态。

表三:不同形态动力电池对比

(资料来源:高工锂电,孚能科技招股说明书,本翼资本整理)

方形电池占据中国市场主流,海外市场3种形态较为均衡:方形电池的性价比最高,目前已占据中国市场主流;软包电池电芯能量密度最高,但因为铝塑膜容易破损,电池组需加装更多保护层,导致整体能量密度不具备优势,同时标准化程度极低,导致生产成本偏高,代表企业包括LG、SK、远景动力、孚能科技;圆柱电池成本最低,但能量密度偏低,目前仅有特斯拉1家车企选择该方案,供应商为松下。在海外市场,由于特斯拉销量占比较高,早期呈现圆柱电池高占比的特点;受LG、SK大规模扩产影响,目前软包电池在海外市场后来居上。

图六:中国市场不同类型电池市场份额变化

(资料来源:高工锂电,光大证券,本翼资本整理)

图七:海外市场不同类型电池市场份额变化

(资料来源:高工锂电,光大证券,本翼资本整理)

特斯拉“4680”方案为圆柱电池结构创新:特斯拉与松下保持紧密合作,推动圆柱电池结构创新,以解决能量密度偏低的问题。2020年,特斯拉发布“4680”方案,通过对电芯及电池组结构的优化设计,可使得续航能力提升16%。2022年5月,松下宣布4680电池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2023年4月大规模量产,向特斯拉供货。目前该方案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宁德时代、三星SDI等主流电池厂均加大对圆柱型动力电池的研发力度。

图八:“4680”大圆柱电芯示意图

(资料来源:特斯拉,类星频道,本翼资本整理)

1.2 成本与价格分析:议价能力有所改善

动力电池企业的营业成本分为材料成本和生产成本两部分,其中材料成本占比高达75%-85%,因此原材料价格与规模效应(议价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在一定限度内,宁德时代的规模效应显著,通过议价能力保障原材料供应量价稳定,具备明确的竞争优势;但在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极端情况下(例如2022 Q1),宁德时代也无法维持盈利能力。整体而言,电池企业的成本传导能力偏弱,但目前议价能力有改善趋势。

图九:宁德时代营业成本结构

(资料来源:宁德时代公告,本翼资本整理)

动力电池的成本与价格的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21年之前):成本与价格持续下行。第二阶段(2021.1-2021.9):材料成本涨势迅猛,电池价格维持低位。第三阶段(2021.10至今):电池价格开始上涨,部分成本压力向下游转移。

1.2.1 第一阶段:成本与价格持续下行(2021年之前)

动力电池约占新能源汽车成本的30-40%,其价格下调有助于新能源整车售价下调,刺激终端消费需求,带来市场空间的释放。另一方面,对于宁德时代等领先企业而言,通过价格竞争淘汰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的企业,有助于巩固自身市场地位。据宁德时代披露,其动力电池销售单价由2015年的2.28元/Wh逐年降至2020年的0.84元/Wh,6年来下降了63.2%。随着技术工艺的发展进步以及规模效应逐渐放大,单位成本也累计下降53.4%。

图十:2015-2020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销售单价与单位成本

(资料来源:宁德时代公告,本翼资本整理)

1.2.2 第二阶段:原材料价格上涨,电池价格保持低位(2021.1-2021.9)

2021年1月起,在新能源汽车旺盛需求的驱动下,动力电池产销两旺。上游正极材料供给涉及锂、钴、镍等多种资源,扩产周期长,供需缺口逐渐扩大。2021年1-9月,三元523材料、磷酸铁锂材料的价格累计涨幅分别为63%和84%。

图十一:正极材料价格变化(2020.5-2022.5)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本翼资本整理)

同期电芯价格维持低位:2020年下半年,方形动力电芯-三元/铁锂的价格分别降至0.66/0.53元/Wh的历史最低点。此后直至2021年9月的15个月时间内,尽管正极材料涨幅剧烈,动力电芯的价格维持低位。

图十二:方形动力电芯价格走势(2020.5-2022.1)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本翼资本整理)

企业盈利能力承压,宁德时代具备一定优势。由于价格竞争激烈,动力电池企业毛利率普遍呈现长期下滑趋势。2021年起原材料价格暴涨,电池厂毛利率出现进一步下滑,盈利能力承压。例如孚能科技、欣旺达等二三线厂商的毛利率(动力电池业务)已降为负数。另一方面,龙头宁德时代对上游供应商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并通过提前签订的“锁价”长期供货合同保障了原材料供应相对稳定。2021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业务)的单位成本控制在0.53元/Wh(2020年为0.62元/Wh),毛利率保持在22%,同比降幅4.6pct。

图十三:各企业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对比

(资料来源:Choice本翼资本整理)

1.2.3 第三阶段:正极材料加速上涨后小幅回落,电池价格开始上行(2021.10至今)

2021年10月起,电芯价格开始上行,到2022年5月分别达到0.88/0.80元/Wh,八个月累计涨幅分别为33.3%和50.9%。但同期正极材料涨幅更为剧烈,三元523材料和磷酸铁锂材料涨幅分别为75.1%和129.4%,导致一季度电池企业毛利率继续大幅下滑。宁德时代2021全年保持毛利率相对稳定,在一季度也受到严重冲击,毛利率环比-10.2pct。

图十四:22Q1电池企业毛利率继续大幅下滑

(资料来源:Choice本翼资本整理)

在疫情影响需求的背景下,4月以来正极材料价格出现小幅回落。目前电池厂商的定价逻辑已发生一定变化,根据上游的实际成本,对电池价格进行动态调整,成本传导压力有所缓解,议价能力改善。预计Q2电池厂毛利率将有所回升。

图十五:电池厂根据上游成本动态调价,传导压力有所缓解

(资料来源:巴菲特读书会-亿纬锂能调研纪要本翼资本整理)

目前SMM等垂直研究机构普遍预计:年内碳酸锂等核心原材料的供给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短期来看,政府干预将成为调控材料价格的主要变量:(1)如果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最终必然传导到下游车企与终端消费者,导致行业整体需求受损,进而影响产业链长期发展。因此工信部等政府部门密切关注锂电材料价格动态,“引导材料价格尽快回归理性”,使得动力电池厂商的盈利能力具备更强的稳定性。(2)从财务表现来看,上游锂电材料厂商与中游电池厂商的整体毛利率稳中有升,因此近期极端的价格表现实质上是上游“抢占”中游的利润份额。因此政府加强价格调控,有助于实现产业链利润在上游与中游之间合理分配,对上游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会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

图十六:上游与中游的整体毛利率稳中有升,通过价格调控可实现更合理的利润分配

(资料来源:科技之眼本翼资本整理)

1.2.4 小结

目前材料成本是影响动力电池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因素。整体而言,动力电池企业应对上游材料成本波动的能力较差。在一定限度内,宁德时代的规模效应显著,通过较强的议价能力保障原材料供应量价相对稳定,具备竞争优势;但材料涨幅巨大的极端情况下,宁德时代盈利能力也会严重承压。目前电池定价模式转为动态调整,行业整体议价能力有所提升。长期来看,随着锂资源供给的提升以及电池回收的产业化,锂电材料价格将回归合理区间。

1.3 供需关系分析:产能过剩风险低于预期

2021年动力电池需求爆发式增长,驱使电池厂商加速扩产,市场担忧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风险。综合供需来看,我们认为动力电池行业的需求前景明确,预计2030年总需求超过3200GWh,对应CAGR为30%;头部企业基于确定性原则建产,产能过剩风险低于预期。

(1)需求端:

油价上涨导致燃油车使用成本上升,利好新能源汽车。回顾行业发展历程,原油价格趋势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存在明显相关性。2015-2018年油价持续上扬,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50%以上的增速。2019年油价出现回撤,新能源汽车市场萎靡,全年增速仅为9%。受疫情影响,2020年1季度油价大跌,但4月触底后强势反弹,持续上涨,到2022年6月已超过120美元/桶,刷新2008年以来的最高记录;与此同时,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07%,全球渗透率突破8%,中国渗透率超过13%。2022年4月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25%。

图十七:油价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存在明显相关性

(资料来源:Choice本翼资本整理)

俄乌战争打乱全球能源供应,预计油价涨势将持续。俄乌战争等地缘政治因素给能源供需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例如俄罗斯被禁用SWIFT体系,德国已暂停北溪2号的审批等。市场预计油价涨势将持续,例如中信建投测算油价将重返140美元/桶。另一方面,俄乌战争对供应链的影响也需纳入考虑。氖气是半导体生产的核心原材料之一,而乌克兰是氖气的主产国,供应全球70%以上的需求。乘联会认为目前各大半导体厂商均有充足的氖气储备,且俄乌双方长期热战导致氖气供应瘫痪的可能性较低,对汽车芯片供应的影响预计可控,但对俄乌汽车出口将承压。总体来看,俄乌战争对油价的影响大于对供应链的影响,导致燃油车使用成本进一步提升,利好新能源汽车销量。

政府/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欧盟将于2035年禁售燃油车,而美国也已提出2030年销量占比50%的目标。车企端存在一定分歧,比亚迪、戴姆勒、通用等6家车企已承诺2040年在全球范围内停止销售内燃机汽车(包括燃油车和混动汽车);大众也提出2035年在欧洲停售燃油车的目标;丰田最为保守,坚持认为混动方案优于纯电动方案。大多数传统车企加速推进纯电动平台的开发及应用,并在各类展会中将纯电动车型作为宣传重点。

政策补贴退坡对需求的影响有限。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下游需求强劲,已由政策驱动全面转为市场驱动,产业发展对财政补贴的依存度降低。例如2021年政策补贴在2020年基础上下调了20%,而最终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157.5%,市场占比提升到13.4%,12月市场占比接近20%。合理的逻辑是:政府认为新能源汽车需求强劲,不再需要补贴扶持,所以按照预定计划正常进行补贴退坡。

表四:2020-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政策补贴情况(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财政部,工信部,本翼资本整理)

图十八:补贴政策调整与下游需求的逻辑关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本翼资本整理)

换电模式有望带来新的增长点。当前影响新能源汽车需求的主要问题是“里程焦虑”,即续航能力不足、充电体验差。目前蔚来、北汽新能源、宁德时代等企业牵头主推换电模式,可在换电站快速更换动力电池,大幅提升充电体验。换电模式本身的技术需求不高,但主要存在电池标准化、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两大问题。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龙头,中国市占率超过50%,客户基本覆盖所有主流车企,处于推广换电模式的最佳位置,有望与更多车企达成合作,实现电池标准化设计,并推广便于换电的车体设计。

图十九:宁德时代EVOGO换电站概念图

(资料来源:宁德时代,电动知家本翼资本整理)

基于各项因素,我们提出以下2条核心假设:① 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迅速提升,2025年/2030年分别达到35%和60%。② 考虑技术进步与中高端车型占比回升等因素,预计每辆车平均电池容量将有所回升,到2030年达到50KWh/辆。据此测算,2025年/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达到3241万辆/6441万辆,对应动力电池需求(装车量口径)分别为1540GWh/3221GWh,CAGR为51%/30%。

表五:2025/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及预测(黄色高亮部分为核心假设)

(资料来源:EV Volume,SNE Research,Canalys本翼资本整理)

(2)供给端:

行业规划产能加速扩张。受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刺激,2021年动力电池厂商纷纷开启大规模扩产,制定较为激进的产能目标。例如宁德时代对2025年的产能规划一路上调至670GWh;2021年国轩高科将2025年的产能目标由100GWh上调为300GWh。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八家领先企业的2025年目标产能之和达到2890 GWh。

图二十:全球前十厂商的2025年目标产能汇总(三星SDI未披露)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本翼资本整理)

单纯比较产能与需求来看,理论上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风险,但基于以下4点原因,我们认为动力电池行业的产能过剩风险低于预期。

① 考虑到下游需求的持续增长,电池厂的产能布局一般领先于实际需求1-1.5年左右。动力电池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平均每GWh产能需要3-5亿元投资,按每辆车带电量50KWh来测算,可供应2万辆。以比亚迪为例,1座产能15GWh的动力电池工厂(1期项目)需要50亿元投资。此外,动力电池的定制化需求很高,需要厂商与下游车企紧密配合、共同开发,根据车型的定位和具体设计方案进行定制。因此,扩产建设周期和客户认证周期都较长,考验企业的长期规划能力。如果长期规划不明确,产能布局滞后,对大型车企客户的吸引力会大幅削弱。以宁德时代为例,2021年底建成产能已达240GWh。考虑部分产能从投产到达产需要一定时间,2022年实际可利用产能约为200GWh,则对需求同比增速的要求为148.2%,对全球市占率的要求为34.9%。

表六:宁德时代产能布局领先实际需求1-1.5年左右(单位:GWh)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SNE Research本翼资本整理)

② 长期规划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动力电池产线从开工到投产需要1-2年时间,即使考虑到前期购地、立项、环评等因素,1期项目的建设周期也很少超过2.5年。从电池厂商角度考虑,核心在于判断未来1-2年的需求情况,并提前制定/调整扩产计划(这个过程也需要与下游客户密切沟通)。至于3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可参考将来的实际市场需求再做调整。

③ 企业按确定性前提建产,不会盲目扩产。假设1-2年内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出现产能过剩,需通过减缓长期扩产节奏来进行产能消化,最终体现为业绩不及预期,产能规划下调,引发二级市场股价波动。但从实际规划来看,电池厂商普遍采用分期扩产的方式,先布局多个生产基地(1期项目),以满足2022-2023年的市场需求,将来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跟进建设2期项目。另一方面,电池厂商的扩产规划较为谨慎,一般以实际客户需求为基础,不会进行盲目扩产。

图二十一:基于确定性前提建设产能

(资料来源:巴菲特读书会-亿纬锂能调研纪要本翼资本整理)

④ 客户认证周期长,企业拥有一定的缓冲期。动力电池占新能源汽车成本比例约为30%-40%,直接决定汽车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性,因此车企在选择供应商时慎之又慎,需要经历较长的认证周期(至少2年),对供应商的技术、产品质量、制造能力进行严格的审核;一旦确定纳入供应体系,就不会轻易更换。此外,车企一般会与电池供应商提前签订协议绑定未来3-5年产能,或直接合资建设工厂,实现深度绑定。

1.4 竞争格局分析:集中度将有所回落

1.4.1 回顾历史

全球市场:集中度逐年提升,前四名优势显著。从装车量口径来看,2017年以来宁德时代、LG、松下、比亚迪长期占据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前四名,CR4由2016年的52.6%提升至2021年的73.9%。回顾行业发展历程,“四巨头”以外的任何一家企业,市占率从未超过6%。宁德时代2018年登顶并保持至今,目前市占率已达到32.6%,也是业内首次出现全球市占率超过30%的企业。LG自2019年开启大规模扩产,市场地位从2016年第6名提升至2021年的第2名,并一度反超宁德时代。松下由行业龙头逐渐下滑至第3名,2021年市占率仅为12.2%,相比2019年腰斩。比亚迪电池主要内供自家品牌,外供比例较低。

行业持续洗牌,5-10名变化较大。SK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加速布局建设动力电池产能,目前装车量已超越三星SDI,进入全球前5;中创新航(原中航锂电)过去专注于新能源客车市场,2018年起才转向乘用车市场,目前已升至全球第7,中国第3;蜂巢能源2018年初从长城汽车独立出来,目前位列全球第10,中国第6。

图二十二:2016-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格局

(资料来源:SNE Research本翼资本整理)

图二十三:2016-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装车量口径)变化

(资料来源:SNE Research本翼资本整理)

中国市场:宁德时代1家独大,海外巨头遇冷。从中国市场来看,宁德时代1家独大,2019年起市占率超过50%。比亚迪长期占据第2名,市占率15-20%之间。3-10名持续洗牌,变化较大,其中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5年来均稳定在行业前十。海外厂商的主打电池形态并非方形电池,因此在中国市场普遍遇冷,2021年仅LG进入前十。在激烈竞争中,大量动力电池厂商被淘汰。据国轩高科统计,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由2015年的170余家减少到2022年的30余家,80%以上企业被淘汰或退出市场,其中包括沃特玛(2016年市占率全球第四)。

图二十四: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格局(装车量口径)

(资料来源: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本翼资本整理)

图二十五:2016-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CR3(装车量口径)与企业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本翼资本整理)

1.4.2 展望未来

车企引入B供C供,预计市场集中度将有所回落。过去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不高,许多车企电池供应体系单薄,只有1-2家供应商。从制造业的普遍规律来看,随着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容量提升,预计车企会引入更多电池供应商,以提升议价能力,降低供应链风险。典型的供应商体系为A供50%,B供30%,C供15%,另有1-2家作为候补。目前中国市场CR3已接近75%,宁德时代市占率更是超过50%,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很难持续。比亚迪、长城等车企有自己的电池产线,福特、通用等车企已选择SKI、LG等其他电池企业为深度合作伙伴(合资建厂),而二线电池厂有望收获更多车企的B供C供订单,使得宁德时代市占率有所下滑。预计未来宁德时代市占率的合理区间为中国市场35%-40%,全球市场25%。

案例:特斯拉的电池供应体系持续扩容。作为下游主机厂龙头,特斯拉与电池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变化值得参考。2009年-2018年,特斯拉的电池由松下独供,双方展开深度合作,合资在美国建厂(GigaFactory);因此2017年之前,松下是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绝对龙头。2017年起,由于下游需求旺盛,松下扩产进度偏慢,影响汽车生产交付节奏,特斯拉开始考虑引入其他供应商。2020年初,特斯拉上海工厂投产,LG化学和宁德时代顺利通过验证,进入特斯拉供应体系;宁德时代已续约至2025年底。在需求持续旺盛的背景下,预计特斯拉电池供应体系将进一步扩容;市场传闻特斯拉有意向与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达成合作。

1.4.3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业务估值模型

结合前文对全球市场需求及格局的预测,我们提出以下核心假设:① 宁德时代2025年市占率小幅回落至25%,并维持在这一水平。② 供需关系稳定后,保持12%的净利率。③ 考虑到行业整体增长预期,2030年P/E为20。据此测算,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业务估值1.26万亿元。

表七:宁德时代估值测算(动力电池业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本翼资本整理)


二、小型圆柱电池

2.1 应用场景与市场空间

业内将应用于电动工具、电动二轮车等小型动力系统的电池统称为“小动力电池”。其中电动工具、电踏车、清洁电器3个场景的主流方案为圆柱型锂离子电池,标准化程度较高,具备封装尺寸小、成组灵活、成本低且工艺成熟等优势。按尺寸(直径+长度)大小,分为18650、21700等规格。

图二十六:小动力电池及应用场景示意图

(资料来源:亿纬锂能官网本翼资本整理)

(1)无绳电动工具

电动工具品种繁多(500种以上),常见品种包括电钻、电动砂轮机、电动螺丝刀、电锤等,主要市场为西欧、北美。2011-2020年,全球电动工具出货量由3亿台提升至4.9亿台,年均复合增长5.6%,增长较为平缓;电动工具无绳化趋势下,工具电池市场仍具备较大成长空间。

电动工具无绳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电动工具的具体应用场景包括道路施工、房屋建筑等,户外作业比例高。传统有绳电动工具通过电线提供动力,作业半径和作业条件受限,并不适合户外作业。无绳类电动工具轻巧便携,扩展了作业范围,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产品力具备明确优势。2010年之前,有绳电动工具凭借价格低廉的优势,占据市场主流。近年来,随着电池成本逐渐降低,在小型化、便捷化的需求驱动下,无绳电动工具的市场占比逐渐提升,由2011年的30%提升至2020年的64%。由于部分场景(例如割草机等园林工具)的无绳化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工具电池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锂离子电池已成为无绳电动工具主流方案:无绳电动工具领域过去主要采用镍镉电池。与镍镉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更高、体积更小、寿命更长、频繁充电放电依然能够保持性能稳定,具备显著优势。2017年1月,欧盟发布新规全面禁止在无线电动工具中使用镍镉电池,加速锂离子电池的推广应用。2020年,锂离子电池在无绳电动工具市场中的比例已达到90%。

预计2021-2025年工具电池保持19.5%的复合增速:EVTank预测电动工具锂电出货量将由2020年的20.2亿颗增长至2025年的49.3亿颗,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5%。我们测算出EVTank的核心假设为2021-2025年电动工具总出货量年均增长7%,锂电无绳电动工具市场占比逐渐提升至100%,平均每台装配7.2颗电池(与2020年持平),整体假设较为合理。

图二十七:2016-2025年电动工具锂电出货量及预测

(资料来源:EVTank本翼资本整理)

(2)电踏车

在出行工具领域,各类电动两轮车(电动自行车、电踏车、电动摩托、电动平衡车、电动滑板车)均需装配电池作为能量来源,其中电踏车普遍使用圆柱型锂电池,主要市场在欧美国家(骑行文化较为普遍)。据Navigant Research预测,2021-2025年全球电踏车销量将由880万辆增长至2150万辆,CAGR为25.7%。以每辆电踏车装配100颗电芯测算,对应电池需求为21.5亿颗。

图二十八:电踏车示意图

(资料来源:八方股份招股说明书本翼资本整理)

(3)清洁电器

与电动工具市场的增长逻辑相似,清洁电器锂电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为无线化(无线吸尘器+扫地机器人)和锂电池替代镍氢电池。EVTank预测2025年清洁电器锂电需求量将提升至12.5亿颗,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4%。

图二十九:2021-2025年全球清洁电器市场锂电需求量预测

(资料来源:EVTank本翼资本整理)

4)新兴赛道:便携式储能

需求爆发式增长:便携式储能主要应用于户外休闲运动、应急电源(防震救灾)、室外作业等场景,替代传统的发电机,目前主要市场集中在美国(47%)和日本(30%)。2016-2021年,全球便携式储能出货量由5.2万台高速增至483.8万台,CAGR为148%。

图三十:便携式储能产品示意图

(资料来源:华宝新能官网本翼资本整理)

圆柱电池为主流方案:便携式储能结构相对简单,标准化程度较高,因此主要采用圆柱电池;性能方面侧重容量+循环寿命,产品需求与电踏车较为相似,带电量呈提升之势,2021年带电量超过500Wh的便携式储能产品比例已超过50%。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预测,2025年全球便携式储能出货量将达到2242万台,若按平均每台带电量550Wh测算,单台设备2.5Ah电池需求量约为61颗,对应2025年电池总需求约为13.7亿颗。目前全球便携式储能92%产自中国,华宝新能、正浩科技、德兰明海和安克创新等领先企业也均为中国企业,因此中国锂电企业具有“地利优势”,预计将成为该赛道电芯供应的主导力量。

图三十一:便携式储能电池需求测算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本翼资本整理)

综合考虑4类主要场景,预计2025年总需求将达到97亿颗,对应CAGR约为22.7%。若按8元/颗均价估算,对应市场规模约为776亿元。

表八:4类主要场景需求汇总(单位:亿颗)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本翼资本整理)

2.2 竞争格局

三星SDI一家独大,中国企业成长迅速。回顾电动工具锂电市场发展历程,2018年之前被三星SDI、LG化学、村田3家日韩巨头掌控,其中三星SDI市占率常年超过45%。天鹏电源(蔚蓝锂芯子公司)、亿纬锂能2家中国企业近年发展迅速,2020年市场份额已分别跃居全球第2名和第3名。

图三十二:2017-2020年电动工具锂电市场格局

(资料来源:真锂研究,开源证券本翼资本整理)

天鹏电源(蔚蓝锂芯)业绩高速增长。天鹏电源营收由2016年的2.63亿元高速增长至2020年的26.74亿元,CAGR为50%,远超行业水平;毛利率增长至28.2%,为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下游客户方面,电动工具市场集中度较高,博世、TTI等5家巨头占据8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天鹏电源已顺利进入全部5家的供应体系。

图三十三:蔚蓝锂芯(锂电池业务)业绩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Choice本翼资本整理)

图三十四:蔚蓝锂芯与亿纬锂能锂离子电池业务毛利率对比

(资料来源:Choice本翼资本整理)(注:亿纬锂能数据包括动力电池业务)

产能积极扩张,2022年业绩确定性较强。目前天鹏电源与亿纬锂能均在积极扩产,预计2022年底产能均达到13亿颗。根据蔚蓝锂芯定增预案,到2025年淮安2期全面达产,公司总产能将达到19亿颗左右。截至2021年12月,TTI、百得、博世、安海等10家主要客户预计2022年度向天鹏电源共计采购5.68亿颗锂电池,已达到 2022年度实际可利用产能的70%左右,在手订单充足,预计未来的总体需求能够与产能相匹配。

表九:蔚蓝锂芯与亿纬锂能产能规划-年底建成产能口径(单位:亿颗)

(资料来源:巴菲特读书会-亿纬锂能交流纪要,蔚蓝锂芯2022年定增预案本翼资本整理)

依托性价比+本土供应优势,加速国产替代。产品结构方面,目前中国企业主要产品为2.0Ah和1.5Ah,高容量的2.5Ah产品占比较低,而日韩企业出货产品主要为2.5Ah。据EVTank分析,中国企业在2.0Ah市场具备高性价比优势,日韩企业将逐步退出2.0Ah市场,而专注于2.5Ah及以上的高容量市场。预计中国企业将全面占据2.0Ah及以下市场,并向2.5Ah及以上市场发起冲击。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电动工具行业发展白皮书(2021 年)》,中国已成为电动工具的主要生产地,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企业向下游客户供应便利,具备“地利”优势。

图三十五:2020年中国企业与日韩企业产品结构对比

(资料来源:EVTank本翼资本整理)

2.3 小结

小型电池领域,三元圆柱型电池主要应用场景为无绳电动工具、电踏车、无线吸尘器、便携式储能3类,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776亿元,对应CAGR约为23%。以天鹏电源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具备性价比优势,加速替代三星SDI等日韩企业。






 往 期





本翼动态本翼资本2022春季招聘本翼资本2022招聘启事本翼资本2021秋季招聘本翼7周年展望:锻造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投研能力浦瑞克致力于成为“洁净”的代名词,获数千万元增资本翼资本诚聘:多名核心岗位等您来
本翼领投中科锐择A+轮,看好特种光器件战略机遇
本翼六周年:深耕科技创新,汇聚智力资本云本科技:做专业投资领域的望远镜和放大镜
本翼战略增持浦瑞克,深度布局智能马达本翼助您成就非凡人生!本翼科技领投邦得凌,战略布局光刻胶本翼科技专注于智能制造的早期播种机本翼5周年:从投资交易到与创业者共舞
本翼看好智能马达,战略入股浦瑞克本翼布局新消费,入股电子烟新秀灵犀本翼入股萃智激光,助力中国智能制造脑科技开拓者易飞首获国家级大奖本翼再度增持豆包网,战略重仓保险科技本翼资本参观南京激光研究院,深度调研激光万亿市场本翼这些年:而今迈步从头越
本翼资本领投智能零售平台“友族科技”Pre-A轮
本翼资本系领投“易飞华通”Pre-A轮融资
写在本翼资本三周年的这些事
本翼资本数千万领投“传世科技”Pre-A轮融资
本翼资本领投互联网保险平台豆包网A轮融资
私募排行榜:“本翼1号”最佳事件驱动策略对冲基金第四名
投资视角【本翼资本】自动驾驶产业链中长期投资机会分析【本翼资本】未来5年宠物清洁市场或将达到百亿元【本翼资本】中美科技战下的中国式突围【本翼资本】中美科技战下,本翼何去何从
【本翼资本】初创企业如何采得创新者之光
【本翼资本】新消费品牌是怎样炼成的【本翼资本】从科技的本质看中长期的投资逻辑
【本翼资本】技术周期与创新成功要素
【本翼资本】创新企业如何赴美上市
【本翼资本】新经济企业如何在香港上市
【本翼资本】创新者的基因
【本翼资本】创新企业如何获得资本的青睐
【本翼资本】现实世界向数字世界的大迁徙
【本翼资本】技术革命的始与终
【本翼资本】如何选对行选对狼
【本翼资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分析师
【本翼资本】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基因
【本翼资本】投资的核心是风险的认知与规避
【本翼资本】中国市场将是全球资本最肥沃的土壤
产业趋势【本翼资本】全球半导体材料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本翼资本】半导体设备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本翼资本】从家电的长周期发展轨迹,展望扫地机的未来【本翼资本】智能驾驶发展趋势:“车-路-云”一体化【本翼资本】智能汽车电驱动系统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本翼资本】全球扫地机龙头品牌竞争分析【本翼资本】激光通信的技术趋势及应用前景分析
【本翼资本】颠覆性计算的未来【本翼资本】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本翼资本】全球新型电池发展趋势及应用场景分析
【本翼资本】“星链”互联网将成燎原之势
【本翼资本】全球柔性触摸屏的应用场景及市场空间分析【本翼资本】智能汽车诸神之战【本翼资本】全球PaaS云服务市场前景及趋势分析【本翼资本】全球SaaS云服务市场前景及格局分析
【本翼资本】智能汽车将成为智能革命的风口浪尖
【本翼资本】全球IaaS云服务趋势及格局分析
【本翼资本】受益于下游需求旺盛,光纤传感器有望进入5年高成长期【本翼资本】全息AR仍处萌芽期,长期前景诱人
【本翼资本】全球保险MGA(管理型总代理)模式研究【本翼资本】3D打印:小众化业务,大众化市场【本翼资本】5G时代来临,AR/VR何时迎来第二春?【本翼资本】无刷马达将迎来数千亿美金的市场前景【本翼资本】ToF技术推动3D视觉井喷【本翼资本】摩尔定律的极限,光刻胶产业逻辑的拐点
【本翼资本】保险科技的春天正在来临
【本翼资本】未来五年智能清洁机器人有望进入千家万户【本翼资本】激光器行业渐入成熟期,优势向国产龙头集中【本翼资本】全球激光器件趋势:产业整合,国产替代【本翼资本】永磁马达将带来智能制造的心脏革命【本翼资本】2021年中国电动牙刷市场规模将破200亿【本翼资本】全球光器件渐入成熟期,5G或加速两极分化【本翼资本】新消费"三剑客":小烟、小酒、轻咖啡【本翼资本】全球电子烟行业趋势与空间【本翼资本】创新的耐力:全球云服务商业模式研究
【本翼资本】互联网发展形态的演进趋势研究【本翼资本】智能汽车万亿市场,谁主浮沉【本翼资本】全球保险科技趋势研究: 科技赋能 体验至上【本翼资本】5G时代下的智能视觉机遇之二
【本翼资本】5G时代下的智能视觉机遇之一【本翼资本】3D打印机会有望来临 【本翼资本】清洁机器人崛起之路
【本翼资本】新零售:万亿赛道的巨头之争【本翼资本】区块链下的数字政府【本翼资本】全球脑科技发展趋势专题研究【本翼资本】论信息生态系统的三大关系【本翼资本】区块链将如何重构广告业的生态系统【本翼资本】人工智能是实现人类生物DNA和数字DNA融合的桥梁当人工智能遇上区块链后的未来会如何?从七个维度解读区块链金融的新时代区块链:一场伟大的数字革命区块链银行的变革与颠覆之路以太坊区块链生态链价值研究报告从生态链角度分析比特币的内在价值【本翼资本】全球通信产业周期与格局的分析与展望【本翼资本】本翼为何认为互联网保险面临大机遇
【本翼资本】迎接智能革命的三波大浪【本翼资本】融合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主流Google智能生态链的演进路径华为生态链的全方位解读中国创新能力正处于爆发前夜
巨浪来袭,中国的核心优势在哪里
大国崛起的经验总结
全球信息生态链的格局与挑战华为模式对中国智能制造的借鉴意义
智能生态系统的产业架构与趋势研究
鹰的眼睛,狼的意志——DICT变革下的从0到1遥感小卫星引领百亿美金蓝海市场智能革命下游戏产业生态链的进化与颠覆人工智能对医疗行业影响的专题研究:基本结论人工智能对医疗行业影响的专题研究上篇:云端一体化,开启智能医疗大门
人工智能对医疗行业影响的专题研究下篇:颠覆医疗,中长期腾飞不是梦蓝宝石专题研究:HEM助力蓝宝石千亿市场蓝宝石专题研究上篇:HEM和泡生法是主流长晶技术及千亿盖板市场
蓝宝石专题研究下篇:HEM机械化程度更高,更具成本优势及投资建议智能传感器专题报告之三:案例分析和投资逻辑智能图像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之二智能图像传感器的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之一颠覆与融合——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价值分析人工智能对保险行业的影响研究之三:人工智能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案例及局限性人工智能对保险行业的影响研究之二:人工智能对保险行业的总体影响及市场规模估计
人工智能对保险行业的影响研究之一:互联网金融下一阶段是人工智能+金融巨浪来袭
本翼资本首次登上华为讲台

喜欢记得来一个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