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成绩好,会掩藏哪些危机?

2018-02-14 李晶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李晶专栏】

学习成绩好,会掩藏哪些危机?

原创作者|李晶(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

文章导读

1、没有好习惯的好成绩是不可持续的

2、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得不偿失

3、好成绩遮百丑,后患无穷

4、成绩好的孩子同样需要心理关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42e3hpe0&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学习成绩好,父母常常被人羡慕,因为可以少操很多心,少废很多话。有些父母也觉得:“只要成绩好,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但是,是否孩子学习成绩好,父母就可以真的高枕无忧呢?

有数据显示,清华大学本科每年有7%的学生主动退学或被学校劝退。如果加上休学的情况,每年不能按时毕业的比例更高。

这其中因为缺乏学习动力、自我管理能力差、精神压力超出承受能力、以及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原因造成的休学和退学的情况,占了很大比例。

面对这样的现象,作为“学霸”的父母,在其他人为孩子的学习发愁时,是不是也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在孩子的好成绩光环下,自己是否忽略了一些隐藏的危机呢?

危机1

聪明反被聪明误,早晚掉进这个坑

我们身边常有这样的孩子:小学时成绩很好,从来不让父母操心。可是到了中学就开始走下坡路,而且花了很多精力都恢复不到原来的水平。

 

童童是个聪明的孩子,上课从不认真听讲,也不爱写作业,但成绩总能名列前茅。

父母觉得他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习惯也不好,可是看到他成绩一直都不错,也就没太管。

可是自从上了初中,童童的成绩开始下滑。到了初二,有些学科逐渐跟不上了,甚至有时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

这时父母开始着急,一边要求他改进学习习惯,一边给他报辅导班,可是持续了一年,效果却并不明显。在越来越大的压力下,童童开始厌学、逃课,父母则无计可施。

 

人的天分各不相同,体现在学习上,就是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以及考试的临场发挥,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的确会使一些孩子轻松获得好成绩,但是这种先天优势能够保持多久,与他后天的学习动力、学习习惯、自我管理和情绪控制等因素关系巨大。

知识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有难度。

也许有些孩子可以凭借“小聪明”从容应对那些简单与基础,可一旦开始遇到对他来讲的复杂与难度,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上课不专心的,对知识的理解一定不透彻;

不认真写作业的,对知识的掌握一定不牢固;

生活松懈散漫的,看到难题一定就想躲;

过于好强任性的,一定经不起失败和挫折。

这也就是一些小学时可以轻松取得好成绩的孩子,上了初中成绩逐渐下滑的共同原因。

所以,如果父母被孩子的好成绩蒙蔽了双眼,对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视而不见,他天分的光芒就会逐渐暗淡,最终泯然众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尤其在孩子的小学阶段,父母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上,而不是过于关注他的分数和排名。

只有如此,孩子的学习优势才能保持得更长久。

危机2

学习竭尽全力,兴趣潜力都耗尽

有的人智力出众,当然有更多的人智力普通。为了学业领先,这些孩子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代价就是割舍自己的爱好、放弃接触世界与人际交往的机会。

但是这样的代价真的值得么?

胡适写给儿子胡祖望的信: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这样的功课还不要补课吗?


今天请你拿这信和报告单去给倪先生看,叫他准你退出旅行团,退回已缴各费,即日搬回家来,七月二日再去进暑期学校补课。


这不是我改变宗旨,只是你自己不争气,怪不得我们。”


 梁启超写给儿子梁思成的信: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分,稍微多用点工夫。


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


不可否认,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如果心思都在享乐上,学业就不可能精进。

但是,从孩子的知识面、见识、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角度考虑,是否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对孩子来说就是利益最大化呢?

胡适因为儿子考试成绩没达到要求而剥夺他出游的做法,现在仍然非常普遍。但是在梁启超的心里,拓宽知识面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更大的帮助。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考试成绩上,就很容易忽略对孩子其他同样重要能力的培养。

同时,持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需要“一张一弛”,而中国传统文化也讲究“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

当家长比较强势时,孩子迫于压力只能无何止地学习。但是一旦超过一定限度,或者具备一定条件,孩子就会产生反弹。

比如有些青春期孩子开始不做作业、逃学,一些大学生无节制地玩游戏、睡觉、逃课,而更多情况的则是只出工不出力,学习时心不在焉。

另外,如果在学习上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必然会造成孩子在其他方面的短板。而那些在小学或初中时看杂书多、户外活动多的孩子,虽然只能取得中上成绩,但高中一旦努力,反而会有超出预期的表现,这也就是厚积薄发了。

所以,如果孩子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学习才能保持好成绩,即便是他自愿的,父母也要经常把他带离封闭的环境,给身体、精神和思想松绑, 让孩子的发展更有潜力,而不是仅限于眼前的成绩。

危机3

只要成绩好,啥都不是事儿


一般来说,孩子学习成绩好,父母管孩子就会松一些。即使有些看着不满意、听着不顺耳、想着不痛快的事,有时也会睁一眼闭一眼。

那么,是不是成绩好的孩子,就不用管了?

 

东东从小学习成绩就好,从来不让父母操心。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进入初中后,他对电子游戏越来越着迷。

父母开始很担心,怕影响学习。不过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东东虽然每天花不少时间玩游戏,但他的成绩仍然能够保持班里的前五名,也就没太管。

然而升入高中后,东东从不写作业、熬夜玩游戏,到装病、逃学,他的网瘾越来越不可控。这时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是面对已然沉溺的孩子却毫无办法。

 

很多人都认为:那些要求和规矩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所以成绩好的孩子不必样样严格遵守。还有些人认为:“瑕不掩瑜”,与学习成绩比起来,其他缺点和毛病都无足轻重。

在父母这样的心态下,好成绩成了孩子的“护身符”。

想要约束孩子玩手机,他只要保证“不会影响成绩”,父母就会偃旗息鼓;

想让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他只要说“我还要学习”,父母就会立刻作罢;

想要孩子改掉晚睡晚起的毛病,他只要说“作业太多写不完”,父母就会无话可说;

想让孩子多跟同学交往,他只要说:“他们总让我讲题”,父母不仅不会正向引导,还会暗自窃喜。

面对成绩不好的孩子,父母总会盯着他的一举一动,这让他的缺点无处遁形。父母还会把这些缺点总挂在嘴边,让他总是无法忽视。

但是对于成绩好的孩子,这些提醒与监督要弱化很多,甚至像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样不值一提。

可以说,宽松的氛围的确给这些孩子以更为自由的成长环境,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失去了成长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式,即便孩子的行为超出底限,父母也不会表现出坚决的态度,反而会调低自己的要求,这也就是纵容了。

这种纵容,还体现在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限制地满足。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自己付出再多也情愿。

然而,对成绩好的孩子百般纵容的后果,有些是这些父母预想不到:比如突然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断崖式转差、甚至退学。

所以,对于成绩好的孩子,父母更要经常提醒自己作为监护人和教育者的职责。 因为父母“鸵鸟”心态,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大敌!

危机4

省心的疏忽,心理的隐患

心理问题应该是成绩差孩子的专利,怎么可能会发生在成绩好的孩子身上呢?

而正是这样的认知,使得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错过了最佳的化解期和修复期。当一切暴露出来时,为时以晚。

 

有位中学老师是学校的业务骨干,对自己女儿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虽然女儿学习很出色,可她还是经常会敏锐地指出女儿考试中不应该错的地方。

然而,在外人看来善解人意,甚至能够帮助母亲化解不良情绪的女儿,最后竟然因长期受强迫症的困扰不能自拔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是,母亲竟然对女儿的心理状况毫不知情。

 

都说成绩好的孩子,父母省心。可是省心就是好么?

孩子成绩好,有些父母不仅会对他的学业放心,并且相信他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情绪调节能力,也比同龄人更高一筹。

这种信任原本对孩子非常可贵,但是如果发展到“高估”就容易出现问题了。

我们有时会觉得孩子幼稚,是因为他的人生经验还不足以支持他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判断。在这个问题上,学习成绩完全不能作为心理成熟度的参考指标。

也就是说,不管孩子的成绩如何,父母都应该细心观察和体会孩子的心态变化,目的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他以支持与温暖。

 

我遇到过两个真实的事例。同样是学霸,同样住校,同样在一次考试中失利,结局却完全相反。

一位妈妈听孩子哭诉了半个小时,然后告诉她找到知识漏洞就是考试的价值,还把孩子接回家住了几天。于是孩子很快重新振作起来,下次考试又恢复了正常水平。

而另一位妈妈知道了孩子因成绩而沮丧,觉得这只是小事,他自己可以应付得来,就只是让他下次努力。于是孩子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学习,但在怕输的心理压力下,成绩却一路下滑。

 

其实孩子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样坚强,他也需要父母的拥抱;其实孩子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样勇敢,他也需要父母的支持;其实孩子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样成熟,他也需要父母的指导。

所以,即便是学习可以让人放心的孩子,父母也不能忽略他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那种把孩子完全当作成年人对待的“省心”心态是要不得的。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本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习惯、开阔眼界、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但要达到这样目的的前提是: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自己的责任。

本文语音版已同步上传至喜马拉雅,搜索“陪伴的力量”,欢迎收听!


(本文为李晶原创,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认真学习”怎么这么难?

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

父母之蜜糖 孩子之砒霜

你能为孩子未来的婚姻幸福做什么?

做到这四点,帮孩子赢在职场的起跑线

为什么孩子总是说话不算数

你怕孩子太善良么?

被忽视的腹泻:乳糖不耐受

父母的远见,让孩子的未来更精彩

不学习,你可能会误了孩子

爱心与责任心,无法速成

如果你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她的目标!她的坚持!

得的到,也要守得住——学霸的悲剧终结美丽童话

你真的准备好送孩子出国留学了么?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二)走在文化的“三角洲”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一)

孩子不让我管他交朋友

这三个家教传统过时了么?

“小绅士”和“小淑女”是怎样养成的

爸爸,我只想比工作重要一点点

最好的家训——林则徐的“十无益”

让孩子更积极的诀窍——从马未都减肥想到的

控制唠叨三原则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中国妈妈与犹太爸爸的育子碰撞

犹太人的家教,惊醒世人

一管就烦 一放就松——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

别毁了孩子的青春期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从一扇门的距离开始

智慧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学会提问和思考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听

我的熊孩子,我的暴脾气

课外辅导班,想说爱你不容易

孩子,给你三十年——我们的养老

家长聪明还是平庸,11张图告诉你差距在哪?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欢迎关注李晶的新书《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

当当网购书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