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教育
【周克平专栏】
舌尖上的教育
原创作者|周克平(国家开放大学南昌学院副教授,校长传媒专栏作者)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形成投降和主战二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有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诸葛亮做到了,他用舌头当子弹,将群儒一个个弹了回去,其舌上的功夫令人拍案惊奇。
说话跟舌头关系亲密。一些影视剧中,共产党人被反动派抓进监狱后,为保守秘密,往往釆取非常手段,与舌头来个断舍离。
人们常用"巧舌如簧”来形容那些,能把死的说活,将水说得能点着火的人,而用"笨嘴拙舌”来形容那些不会说话,不敢说话的人。
舌能品味,中国地大人多,味全味美,有人接二连三地拍出"舌尖上的中国”,来反复折磨人们的胃口。
舌助说话,众多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张口结舌不会说话,纷纷送孩子进各种类型的演讲、朗读、说话培训班,希望通过培训,将自己的孩子,打造成未来的演讲家,领袖人物,精英翘楚。央视及多地卫视开播的"朗读者”、"开学第一课”、"我是演说家"、"超级演说家",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舌尖上的教育”成了万人迷。
扯一面演讲培训的旗帜,吹响"塑造未来领袖”的集结号,旗帜下面总能集合一些急于求成的家长,送来想把话说好的孩子。至于旗帜如何挥舞孩子,便管不了了。
常见一些演讲培训班的老师,领着一帮孩子专门挑人多的地方说话,美其名曰要当大人物必须敢于面对听众;让演讲者站在椅子上演说,美其名曰领袖人物就是要让听众仰视;让说者站在台中央高声说话,美其名曰演讲家必须震撼听众。若撒一颗种子就能发芽,那我们身边的演讲家必定遍地开花。
从来没听说过,有哪个真正称得上演说家的,是由哪家演讲培训班训练出来的。能做好信息的传送者,思想的传播者,心灵的按摩者,美感的演绎者,就是响当当的演说家,做不到或做不好,就是想当当演说家而已。
舌尖上的教育不要只顾着把人的舌头弄灵巧了,而忽略了心灵的丰满与开窍,不要忘了我口说我心,言为心声,任何外在的语言,都是内在的思想的直接的现实。
舌尖上的教育应该培养说话者:
言之有"物”
好的说话,不能无病呻吟,无话找话,挤出来的话,味同嚼蜡。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从书本求知,向生活取经,那众多的"物”,便会不请自来。
言之有"理”
嘴巴一张开,话语跑出来。这跑出来的话语,必用一根线串着,不然的话,就成了满嘴跑火车,这根线便是"理”,也叫思想的脉络。人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神”,指的就是说话作文,必有思想贯穿始终。正如王夫之所言"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言之有"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说者必须拨动听者的心弦,将话说到心坎里去,听众才会产生共鸣,才有回味,才会信服,才能感动,才有号召力。
言之有"方"
把话说得好听,人们才会好好听。说好听的话,不是专拣好听的话说,而是博采众家之长,将话说得更艺术一些,更美好一些。小说的故事情节,戏剧的矛盾冲突,电影的蒙太奇手法,相声的幽默,诗歌朗诵的激情,等等,这些好的艺术手法,都可以成为好好说话,有话好好说的亲密爱人。
舌尖上的教育,不是教人在舌尖上跳舞,而是让人在心灵上翩翩起舞。
(本文为周克平老师原创投稿)
延伸阅读:
给厌学的孩子开个药方:放学后别催孩子写作业,先花20分钟做这件事,孩子成绩暴增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