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荐 | 爱因斯坦:宗教与科学不可和解吗?(许良英 等译)

Einstein 黄灿然小站 2022-04-26




宗教与科学之间真正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吗?宗教能被科学代替吗?多少世纪以来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曾引起不少的争论,事实上还引起了残酷的斗争。但照我自己的见解,无可怀疑的是,对这两个问题作冷静的思考只能得出否定的答案。可是使答案复杂化的是:虽然大多数人对于“科学”的意义是什么,容易取得一致的意见,但是对“宗教”的意义的看法却多半是各不相同的。


对于科学,就我们的目的来说,不妨把它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科学直接产生知识,间接产生行动的手段。如果事先建立了确定的目标,它就导致有条理的行动。至于建立目标和作出对价值的陈述则超出了它的作用的范围。科学从它掌握因果关系这一点来说,固然可以就各种目标和价值是否相容作出重要的结论,但是关于目标和价值的独立的基本定义,仍然是在科学所能及的范围之外。


至于宗教,则相反,大家一致认为:它所涉及的是目标和价值,并且一般地也涉及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感情基础,只要这些不是为人类的不可改变的遗传下来的本性所预先决定了的。宗教关系到人对整个自然界的态度,关系到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理想的建立,也关系到人的相互关系。宗教企图达到这些理想,它所用的办法是对传统施以教育的影响,并且发展和传布某些容易被接受的思想和故事(史诗和神话),这些思想和故事都适宜于按照公认的理想来影响价值和行动。


正是宗教传统的这种神秘的内容,或者更确切些说,这种象征性的内容,可能会同科学发生冲突。只要宗教的这套观念包含着它对那些原来属于科学领域的论题所作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式陈述,这种冲突就一定会发生。因此,为了保存真正的宗教,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在那些对实现宗教的目的实际上并非真正必要的问题上引起冲突。


当我们考查一下各种现存的宗教,撇开它们的神话,而只看它们的基本实质时,我就觉得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像“相对主义”或者传统理论的倡导者所要我们相信的那样。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一个受宗教支持的民族的道德态度,总是以保护和促进集体及其个人的心智健全和精力充沛为其目的,否则,这个集体必然要趋于灭亡。一个以虚伪、诽谤、欺诈和谋杀为光荣的民族,一定是不可能维持很久的。


但是在碰到了特殊的情况时,要明确地决定什么是值得想望的,什么是应当戒绝的,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像我们很难决定,成为一幅好的绘画或者一首好的乐曲的究竟是什么一样。这些东西用直觉去感觉也许要比用理性去理解更加容易一点。同样地,人类道德上的伟大导师,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生活艺术中的艺术天才。在那些直接出自保护生命和免除不必要苦痛的动机而提出来的最基本的箴言以外,还有一些别的箴言,虽然从外表来看还不能同那些基本箴言相提并论,但我们还是要给它们以很大的重视。比如说,在为了达到真理和接近真理就必须在工作上和幸福上作出很大的牺牲时,还应不应当无条件地去追求真理呢?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它们从理性的立场看来是不容易回答的,或者是根本无法回答的。然而我还是不认为所谓“相对主义”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使在对待比较难以捉摸的道德问题的决定时也如此。


即使是从这些最基本的宗教要求的观点来考查今天文明人类的实际生活状况,人们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也必定会深深感到苦痛的失望。虽然宗教规定在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都应当兄弟般地相亲相爱,但实际景象倒更像一个战场,而不像一个管弦乐队。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到处都是以牺牲自己的同胞来无情地追逐名利为指导原则。这种竞争精神甚至流行在学校里,它毁灭了人类友爱和合作的一切感情,把成就看作不是来自对生产性和思想性工作的热爱,而是来自个人的野心和对被排挤的畏惧。


有些悲观主义者认为这种状况是扎根于人类本性中的;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是真正宗教的敌人,因为他们由此暗示宗教的教义是乌托邦的理想,不配用来指导人类的事务。但是关于某些所谓原始文化的社会形式的研究,似乎已足以证明这种失败主义的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谁要是关心这个在宗教本身的研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不妨去读一下鲁思 · 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文化的形式》(Patterns of Culture)这本书中关于普韦布洛印地安人的描写。在最困难的生活条件下,这个部落显然完成了艰巨的任务,把它的人民从竞争精神的灾难中解救了出来,并且在部落里培养了一种有节制的、合作的生活方式,在那里没有外界压力,也没有任何剥夺幸福的行为。


这里提出的对宗教的解释,意味着科学对宗教态度的一种依存关系,在我们这个物欲主义占优势的时代,这种关系真是太容易被忽视了。固然科学的结果是同宗教的或者道德的考虑完全无关的,但是那些我们认为在科学上有伟大创造成就的人,全都浸染着真正的宗教的信念,他们相信我们这个宇宙是完美的,并且是能够使追求知识的理性努力有所感受的。如果这种信念不是一种有强烈感情的信念,如果那些寻求知识的人未曾受过斯宾诺莎的对神的理智的爱(Amor Dei Intellectualis)的激励,那么他们就很难会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而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使人达到他的最高的成就。


1948


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商务印书馆,2018


──────

小站六周年 | 分类总目录

小站六周年 | 精选261篇最受欢迎诗文

小站六周年 | 50篇文章又好又长又难读

小站六周年 | 85首好听的乐曲


米沃什:关于T.S.艾略特的省思(黄灿然 译)

W.B.叶芝:人的灵魂(黄灿然 译)

曼德尔施塔姆:因为奴隶克服恐惧就自由了(黄灿然 译)

曼德尔施塔姆:这里是恐怖在写作(黄灿然 译)

曼德尔施塔姆:八行诗七首(黄灿然 译)

扎加耶夫斯基:满公车先知——金钱与知识分子(黄灿然 译)

扎加耶夫斯基: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黄灿然 译)

黄灿然:“衰退中的文化的伟大诗人”

菲利普·雅科泰诗10首(黄灿然 译)

”是石头决定开花的时候了”保罗·策兰诗22首(黄灿然 译)

好诗重刊|吉尔伯特:辩护状(黄灿然 译)

黄灿然:看山又不是山


我荐 | 福克纳:“他生前的名字是皮特”(李文俊 译)

我荐 | 布雷德利:“为诗而诗”(孙越生 译)

我荐|爱因斯坦:科学与宗教(许良英 等译)

我荐|伊迪丝·华顿:“某先生几乎有一丝天才”(蒲隆 译 )

我荐|契诃夫:托尔斯泰的完全句(汝龙 译)

我荐|海德格尔: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郜元宝 译)

我荐 | 爱因斯坦:自由与科学(许良英 等译)

我荐 | 歌德:亚里士多德《诗学》补遗(范大灿 译)

我荐|乔治·塞弗里斯:天使越尊贵,话语就越少(姜蕾译)

我荐|哈耶克:个人主义的重要性(贾湛 等译)

我荐 | 朱朱:诗12首

我荐|卞之琳:新诗与“像诗”的译诗

我荐 | 姚大力:面对故国的忠诚

我荐 | 里尔克:我坐着读一个诗人(冯至 译)

我荐|鲍德温:土生子札记(陆兴华 译)

我荐|美国现代诗5首(李文俊 译)

我荐 | 歌德:柏拉图作为基督启示的同路人(安书祉 译)

我荐 | 倪明:诗10首

我荐 | 歌德:自由思想(冯至 译)

我荐 | 荷尔德林:命定了没有地方得到安息(冯至 译)

我荐 | 克尔凯郭尔:一切人都是无聊的(冯至 译)

───────


||关注重要,阅读更重要;收藏重要,转发更重要;点赞重要,点“在看”更重要||


关注我,点击最上端蓝字“黄灿然小站”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所有手机赞赏适用,请在“添加留言”处留下您的昵称或名字

您的打赏可帮助黄老师交房租、打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