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明伦崂山采撷之:漫游峪场子
作者简介:王明伦,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崂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起,先后在《海鸥(青岛文学)》《黄河诗报》《山东文学》《星星》等报刊发表作品。与人合著有诗歌散文集《琴屿海风》,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漫 游 峪 场 子
作者:王明伦
趁周日休息,与同学相约爬山。也无确切地点,打算信马由缰,“哪儿晌天哪儿卸牛”。
话虽这样说,我们还是做了精心准备,天刚蒙蒙亮便驱车出发。沿新辟的防火通道一路前行,两侧均是陡峭的山峰,青松如黛,危岩欲坠。因久旱无雨,山谷中往日碧波荡漾的水库只剩下不多的一湾浊水,几近干涸。上行不远,水泥铺筑的防火通道终止于一片茶园前,再往上车辆已经无法通行。我们停好车子,背起行囊开始了艰苦的攀登。同学对这片山林非常熟悉,年轻时经常来此砍柴刨药,足迹几乎遍布每个角落。但这些年来原本清晰的山路被四处穿行的驴友们踏出了许多岔道,导致我们每每误入歧途,幸亏大方向没错,才不至于像盲人骑瞎马似地乱闯。
时值五月,春意正浓,一路走去众花相伴:粉色的野梅花密密麻麻,绛紫色的地丁怯生生地从枯枝败叶间探出身子,涧谷中的棠梨花白得耀眼,而本来早该开放的映山红因天冷和干旱,迟至现在才绽放花蕾,玫瑰色的花枝随风摇曳,仿佛专程迎接我们这些不速之客。
脚下这条当年因采石而修建的简易车道虽说宽阔,却早已让雨水冲刷得七零八落,现在别说跑车,连行人都觉困难。车道的尽头是一个俗称“石窝子”的废弃石场,几间乱石垒砌的房屋,当年曾是采石人的住处,如今只剩下了几堵墙壁,虽经年沐风栉雨,却依然屹立不倒。一株桃树从墙角探出身子,妖冶的花朵迎风绽放。在这到处是男子汉样伟岸的青松之间,为何能出现一株淑女般窈窕的桃树?或许是当年哪位石匠将吃剩的桃核随手一扔,却想不到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仅为这些断壁残垣涂上一抹靓丽的春色,也让生命在此得以延续。石场的后面不远处有一巨石独立山头,远看极像一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站在那里,所以得名“锅腰石”。这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不知是在守护着这片葱郁的山林呢,还是在等候远行归来的子孙?
因近些年鲜有人进山砍柴拾草,使得早年间不等长大就被人砍做烧柴的灌木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尤其是那些浑身带刺的野蔷薇,人兽见了唯恐避之不及,致使它们恣意妄为,细长的枝条纵横交错,独霸一方。偶尔有一两株别的树木从荆棘丛中探出身子,也是形单影只,难成气候。让人真正懂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自然界颠扑不破的真理。
进入一条山谷,眼前景色殊异,一路与之相伴的松林在此突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高大的柞树。这种树木木质坚硬,但生长缓慢,在硗确的土层中能长得如此粗壮,得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树龄。那些表面罩有一层蜡质的落叶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稍不注意就会被其滑倒。因为落叶能够保持温度和湿度,一些粉白、淡黄色的野花竞相绽放,而在别处,这样的景色得半个月后才能见到。
攀上那个最高的山头,顿觉视野开阔,奇怪的是整个山头见不到一棵松树,稀稀拉拉的灌木丛也匍匐着身子,顺着风向呈一边倒之势。由于地势高旷,冬春季节飞沙走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长日久,将本来就不甚丰腴的土层刮得越来越薄,致使乔木难以立足,于是只剩下这些生命力顽强的灌木在此坚守了。
峰回路转,数番攀登,我们终于登上了俗称“峪场子口”的山口。由此东眺,只见群峰呈弧形排列,状如围屏,脚下那片平坦的谷地便是有名的“峪场子”了。在峰高涧陡的花岗岩山区,像这样大的谷地找不到几处。这里气候湿润,物种丰富,植被较之别处更为葱郁,早在百年前就有人在此看山护林,开垦耕种。据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记载,当时此地已有林木3000多亩。密林深处,生长着许多珍贵的野生植物,网传濒临灭绝的青岛百合,林荫中随处可见,它们的旁边,是一簇簇在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名贵中草药——细辛。而那些成片生长的玉竹则引起了我的惊喜。作为盆栽佳品,玉竹叶片青翠,仲春开钟状白色小花,结黑色的球形果实。这种亦作药物亦当食品的植物近年来风头正盛,用它的根茎加工出来的玉竹茶每斤动辄售价数百上千元。大约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便挖了五六斤,不觉大喜过望。用这种野生玉竹炒制出来的茶叶,其营养价值比那些人工栽培的不知要高多少倍来。
“峪场子”不仅是植物的王国,也是动物的乐园。行走在林间,不时可见到一些让獾、狐狸等挖掘出来的洞穴,那是这些嗅觉灵敏的兽类寻找藏在土里的昆虫时留下的痕迹。而野兔的粪便更是随处可见,不过这些胆子奇小的家伙听见人声早已躲进暗处,我们无缘见到罢了。林深处的鸟儿似乎并不怕人,它们那清脆的叫声往往不经意间在头顶响起,婉转悦耳,这是在山下难以听到的天籁之音。
小路一直傍溪而行,蓦地,眼前出现几块突兀的巨石,一栋只剩下几堵墙壁的房屋位于其旁。过去山高路远,不具备开采条件,所以垒墙的石头均为大小不一的河卵石,却排列的高低错落,十分坚固。更令人钦佩的是,其中的一面山墙竟直接垛在了旁边的一块平坦如砥的石台上。这个石台十分宽阔,为一处天然的休息场所,我们当然不能错过。坐在石上环视四周,只见右倚危崖,前临曲涧,远处群峰连绵无垠,眼前松涛翻涌起伏,宛若画廊一般。遥想当年房屋的主人劳作间隙,坐卧于此,望山观景,沐风听泉,该是何等惬意!一株粗可合抱的老杏树因无人管理,已被藤萝缠死,但饱经风霜的树干仍屹立不倒,像一个忠实的老仆,在等候着主人的归来。旁边的几棵野梨树迅速占据了老杏树腾出的空间,洁白如雪的花枝随风摇曳,像一把巨大的花伞遮住了大半个石台。
我们就在这花阴下摆开了餐桌,一群体型硕大的山蚂蚁也许是许久未见荤腥,成群结队地赶来聚餐。正在花间采蜜的野蜂也来凑热闹,“嘤嘤”之声不绝于耳。石台下面,当年守林人饮用的一口水井早已干涸,幸亏岩根处尚有泓碧水清澈见底,足以让我们这样的光顾者补充水源。
几听啤酒下肚,顿觉醉意朦胧,恍惚中竟沉沉睡去,不知过了多久,方让林风吹醒。看看日已偏西,只好踏上归程。回望林中那若隐若现的断壁残垣,我的心中忽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等退休之后,若能来此将这几间小屋收拾一新,每日采药砍樵,做一个现代隐者,该有多好?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执行主编:王跃强
责任编辑:河汉女 雪儿
总编:木子(相思枫叶丹)
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所有投稿均视为“原创独家授权文学沙龙”(不同意原创授权,请勿投稿)。两周未刊发,可自行处理。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发表后第四天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