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狄尔泰:灵魂的存在——《体验与诗》

2016-10-31 哲学动态

狄尔泰:灵魂的存在——《体验与诗》
方彧山 
诗,是这个世间最奇妙而珍贵的东西。从远古人类咿咿啊啊的吼叫、嗡嗡咦咦的咒语到优雅动听的歌谣、内蕴澎湃的吟唱,诗包容贯穿了人类思想感情的精髓。
要实现从诗的创作或作品本身到思想精神和价值的发现,必须经过“体验”的过程。体验是诗人之诗到读者之诗或者后人之诗的唯一桥梁。没有体验,就没有诗的意义的传达和发散,就没有诗存在的价值和可能了。正是通过体验,我们理解了诗,诗也就获得一种生命。没有体验能力的人,无法理解或曲解了诗,那么诗就对他没有任何意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传播和文艺心理学机制,狄尔泰在《体验与诗》中巧妙的向我们说明了它的价值和重要。正是在体验中,莱辛、歌德、诺瓦利斯、荷尔德林天才的心灵和诗意得以为我们所感知,那些珍贵的历史碎片才得以流传至今。
在找寻诺瓦利斯的途中,我无意发现了这本书。那是四位让人一看到名字就会肃然起敬的诗人,他们身上蕴藏着我们对过去时代的无限回味和憧憬,他们每个人身上都继承着人类文明最高贵的血统,也因此让那个时代和整个历史平添生机。
德语文学和哲学在中世纪普鲁士阶段向近代文明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名族本身的保守性、内敛性,总显得稍稍落后于海洋诸国如英格兰、法兰西、意大利等,他总在海洋诸国发生了剧烈的风暴、动荡乃至革命之后才做出一种“诸葛亮”式的反应和反思,当然,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除外,这或许正是这个民族性格和机能转型的标志,此后连德国的经济都长久跑在了是世界的前列。但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性格迥异,却各有千秋,日耳曼的缓慢让他在进程上落后于前者却显出一种独有的稳重和深沉的个性。欧洲文明离不了日耳曼这个特殊的成分。
因为这种稳重和深沉,莱茵河那宁谧的夜色和欧罗巴上面漆黑深邃的天空成为德意志独有的魅力。德意志有着欧罗巴最为深刻的思维,他是欧罗巴最谨慎、最倔强的孩子。这就是“哲学之乡”的名字会落在德意志身上的原因,它最能代表人类的思维能力。
自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希腊文明之堤破裂而一溃涌向欧罗巴大陆诸民族,欧洲正式开始了它的文明成长。到鞋匠波默,德意志有了正规的个性意识。18世纪的浪漫主义在这片中世纪的沃土之上春风化雨般的开始了他的成长和崛起,连此时的浪漫主义运动还是在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开启的理性和启蒙运动的启发下产生的,各国的革命思潮和风暴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和变化制约着它的起伏和状态。知识拥有者们特别是诗人、神学家们敏感地接收着来自邻境的风雨气息,他们坐立不安、心神不宁,他们觉得世界变得不可认识了,以往的观念意识陈旧腐朽了,而新的、具有超强生命力的观念意识也悄悄在内心诞生并逐步构建起来。于是不得不对以往世界和陈旧势力提出要求,这些要求的终极目标直指一个全新世界的建立。在这种趋势和苗头的初期,人的那种原始的冲动本性很容易被激发起来,就像受到猛然强烈刺激的人很容易突然爆发陷入疯狂一样。不过,这种冲动和疯狂原本就是人类热情本性的表现,他是人类生命力的珍贵的表现。有谁会不喜欢一个风趣机智、优雅浪漫的人呢?德国浪漫主义早期的时候,人们怀着深深地忧虑和内心对未来世界希望的欣喜,受着各种新事物新观念的发现和社会运动趋势的鼓舞,人们像宗教信徒一样集中在一起开始了对未来蓝图的构画。尽管随着大革命的恐怖阴影和拿破仑进军的全欧恐慌这种激情一度陷入质疑和低落,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和文明成果仍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莱辛、歌德、诺瓦利斯、荷尔德林只是众星璀璨中的其中四个最杰出的天才。
本书的编者说,莱辛是德意志文学史上的孔子,狄尔泰也把莱辛看做德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这是极有道理的。从书中对莱辛的描写来看,莱辛是披着一身中世纪宗教的纱衣走向浪漫主义的。他是一个天生的才子,从狄尔泰的书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一点,他对基督教神学、自然科学、人和世界的关系有着敏感的理解力,很早就具备了改造甚至颠覆世界的智力,在转入神学和文学的领域后他确立了成为一名著作家的强大志向并孜孜不倦地为此追求着,他将喜剧看成改造社会的最有力的途径并把建设德意志国家大剧院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他甚至对心爱的女友说,离开我吧,我们并不适合,实话告诉你,我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似乎所有优秀的天才都有这样的一些性格趋向,敏感、躁动、思维敏捷、追求卓越、自由不羁、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同时,心灵易受伤害如歌德、诺瓦利斯、荷尔德林、帕斯卡尔、卢梭、康德、尼采甚至包括狄尔泰本人都或多或少地显出这样一些性格特征。不过,他们在莱辛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和集中。
莱辛最重要的文学成就恐怕是在戏剧理论上,《拉奥孔》和《汉堡剧评》是其经典的戏剧理论著作。他的理论中充满着对人、神、科学和宗教新的发现和认识,强烈地呈现出一种他所理解的新的戏剧理想,他完全摧毁了古典三位一体神学戏剧理论。这在欧洲近代文学史上是极为宝贵的产品。由于早期浪漫主义尚处于基督教神学思想浸泡的时代,对宗教、神、基督的新认识充满了莱辛的思想。莱辛相信灵魂周游说,认为人死后灵魂在外星球间漫游或者回到地球;他依据科学的因果关系学说创建了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决定论;他还创立了神正论。凭着他深邃敏锐的目光,他发现了那些表面前卫光鲜的戏剧理论的肤浅,他认为这种肤浅理论对人们的误导和危害比中世纪神学理论还要大,它通过大量思想深刻、言辞尖利的评论与别人论战并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为此一度遭到众人的鄙视和孤立。这棵启蒙时期生命力强大的草芽强烈地翻搅着中世纪后期坚硬拙劣的大地,为德意志浪漫主义的兴盛酝酿了一场惊天骇地的暴风雨,后来的浪漫主义者呼吸着这场暴风雨的湿润清新的气息,在湿润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起来……
歌德一开始就在气质上显出一种大师的形象。他借良好的教育环境迅速吸收了前代学者的成果和近代的先进文明,并开始了自己对这个世界和时代的感受和表达。狄尔泰把这种成功和大师气质着重放在了想象的功力上。狄尔泰之所以把想象能力特别地赋予歌德,是因为想象在歌德的思维世界和文学创作过程中显得极为突出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编者在前言中区分了德语中想象和联想的意义,指出想象分为被动和主动想象两种。歌德的想象自然属于主动想象,那种对某一事物或形象名干的洞察和将各种类似或相关形象信手拈来向构建整体目标迈进的神奇能力,对于文学创作时从生活事物转向艺术形象简直称得上“妙手回春”“肉骨生死”!一旦某个食物或形象被歌德捕获并感觉到,由此引发的艺术形象和境界迅速地在歌德心中趋向完整,伟大艺术作品的诞生竟似天生!除了这种珍贵的能力外,歌德还具有烈火干柴、狂风暴雨般敏感、强烈、丰富的感情,我认为沈从文在这点上与歌德稍有契合,任何细微或剧烈的波动变化和故事事件都会在歌德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樊川诗云“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同曹雪芹“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文人情怀一样,歌德极易与生活、命运的主人公同歌同哭,他那“替古人担忧”、代悲者哭泣的感情潮水足以浸湿任何一方坚硬的巨石和干燥的光芒。也由于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歌德可以强烈感受到生之欢乐与悲苦,感受到英雄对我们世人的召唤,感受到上帝对人的慈悲与关爱。当一个人心中容纳了这许许多多丰富生动且崇高厚重的东西之后,人、人的感情、上帝与神、自然宇宙统统在他心中活起来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无愧于一部人生少年的爱情悲歌。清新明丽、春雨缠绵的语言风格,烦躁不安、无限感伤的情感曲调,激情冲动、变幻无穷的感情热流,是一个多情少年对崇高美好爱情的强烈渴望和呼唤,以及在失去爱情之后欲罢不能、痛不欲生的毁灭。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事件的悲剧故事中,没有一个人是居心不良或卑鄙恶劣的,相反,即便处于相互的冲突与矛盾之中,他们也怀着一颗善意美丽的心成全他人对生活的渴望。然而爱情之珍贵不容这种善良的完美,每一个美丽的理想似乎总是要以遗憾结束,去印证那个“万物皆缺憾”的真理。这是歌德年轻的一部小说。他后来走向了更为崇高、终极的思命境地。没有哪一个抒情诗人以他这般强烈真诚的情感去追问上帝、神、自然和人的命运以及命运之苦。他也在探寻着精神英雄的梦想,这个英雄是感情最发达的人。《浮士德》必将像星辰一样万古照耀这片沉思着的土地,而歌德却将这颗星星树立为人间的一座不朽的尖顶塔。它成了德意志抒唱民族感情的代言人。
诺瓦利斯最为我所惊讶的是他的经验诗才和他29岁的寿龄。这个诗人的追求、思想完全与他的生命体验纠缠在了一起。他的一生都伴随着对神的探寻,他深深地沉湎于一种对生命和灵魂有把握力的东西。他很早就在基督教和神学那里看到了那个藏在宇宙万物后面的神明,可同时也看到了明亮的人世间一切违背神的意志的存在,这其中对他打击最深的就是爱情的毁灭,即相爱之人在瞬息毁灭之后阴阳两隔。处于对神明全能的信仰,他觉得美丽的索菲并没有消亡,而是升入天国保持她的纯洁和神性,唯一改变的是只能在意念之中与她相见。这形成了他流传最广的那首《夜的颂歌》。源自于此的力量推动着他各种膨胀、搏动甚至混乱的思维碎片。于是他采用“断片”的文体形式来表达思想。这涉及全欧洲的根源于时下形势,涉及德意志民族的“理想国”和基督教世界,涉及对所有对神之意志违背事物和思想的修正和重建。施莱格尔兄弟是他的战友,《雅典娜神殿》是他的舞台,他将他的同盟构建起的浪漫主义理论推向了胜利的高地,因为只有他的作品才可以担当并印证那一套高明的学说。
荷尔德林是中世纪末期至近代启蒙以来最优秀的孩子,他吸收了此前哲学思想的内在力量,同时表现出一个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感伤以及现代青年的锐利和机敏。他的一生同样苦苦向往欧罗巴文明的根——希腊,一个所有立志为欧洲找到出路的人都无法绕开的事物。他梦想、思索、追寻着那远远逝去的古希腊精神和诸远古传说,他为希腊做了大量的诗篇,使得人们以为他一直走在通往古希腊城邦的路上。大学期间,黑格尔与他是同寝室友。他们达到了精神气质的高度契合,黑格尔为这个遐思深掘的思维提供了启发和抚慰的东西,而年轻的谢林则恃才傲物,对各种人物不屑一顾。他奔突于哲学、神学、宗教和诗之间,只找到了那个为通向通明境地而准备的环境——诗意的栖居。同时却也为现代人找到了一种完美而有力的生存方式。
由于对莱辛、荷尔德林乃至所有这四位诗人的理解解读都极有限,所以以上文字皆“管窥蠡测”,仅作个人认识阶段之记……


 ↓ 点击以下标题  ↓ 可查阅相应热点文章。


张祥龙:现象本身的美(一)

张祥龙:现象本身的美(二)

张祥龙:现象学视野中的孔子

张祥龙访谈(上)|我是怎样走上现象学之路的?

张祥龙访谈(下)|现象学与儒学

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濒危讨论

张祥龙:海德格尔与孔子论诗的纯思想性——从“不可说”到“诗意之说”

张祥龙:“家”的歧异

最纠结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在此与彼之间

《颤栗与不安:克尔凯郭尔个体偶在集》书摘

用两个大脑走路有多难


婚姻的美好出路

《畏惧与颤栗、恐惧的概念》小摘要|江绪林

绝望与信仰:深渊的确立与疾病的治愈

《致死的疾病》中的两则寓言

大哲学家系列之:柏拉图

我只关心一件根本的事情:让人们自由|克里希那穆提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深深震撼人类的心灵

哲学就是征途|《不要温柔地走进那段良夜》 狄兰 托马斯

虚无:灵魂深处永不止息的风

凡是可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哲学是一种祈祷

彩色影像|安东尼奥尼 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

尼采: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哲学家说过哪些屌炸天的话?

你还在反感“马克思主义”吗?

唐璜式爱情的加缪小传记读后感

加缪为什么不回应波伏娃的爱慕之情?

电影中值得背诵的八段经典演讲(视频)

关于极简主义

论洛克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洛克《政府论》下篇读书笔记


洛克《政府论》(下篇)读后

《政府论(上篇)》读书笔记

洛克哲学思想浅析

浅析洛克白板说哲学思想

李猛:洛克的政治哲学与现代自然法学说(课程笔记+讲座札记)

《革命政治 ——洛克的政治哲学与现代自然法的危机》读书笔记

潘知常 :鲁迅的绝望是来自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声音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文集·杂文集·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复仇〔其二〕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死火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淡淡的血痕中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这样的战士

孤独者精神的超越——鲁迅《野草·死火》解读

论鲁迅的孤独和悲凉

陈真:艾耶尔的情感主义与非认知主义

《语言、真理与逻辑》 ——艾耶尔语言哲学思想浅谈

A. J. Ayer 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简要

评艾耶尔的《语言、真理与逻辑》|清晰和朴实成就最美的建设性

《语言、真理与逻辑》 内容摘要

悼念艾耶尔

哲学的历史演进

哲学家科普贴—A.J艾耶尔


摩尔G.E. Moore: 《伦理学原理(Principia Ethica)》提要

当代哲学(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

摩尔:“某物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总是“开放”的

程广云、夏年喜:分析哲学的分析

刘钢:读《分析哲学的起源》

摩尔的常识哲学研究(一)

《G.E摩尔“外部世界的证据”》的翻译、阅读及问题思考

摩尔的常识哲学研究(二)


马丁·路德为何发动宗教改革?|陈浩武

马丁·路德的遗产|何光沪

浅谈文艺复兴时期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下的宗教音乐

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

马丁·路德:婚姻意味着牺牲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古希腊那些让人细思极恐的性爱巫术

关于古希腊夫妻性生活的闲扯


德国文学和歌德、席勒(一)

德国文学和歌德、席勒(二)

论席勒美育理论的划时代意义

评《席勒文集》中的几个剧本

关于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概念的理解

悬念——冲突 ——谈席勒《阴谋与爱情》的写作技巧

十字架下的狂飙——论席勒的《强盗》

简说席勒的悲剧《强盗》


理性的直觉主义--马利坦美学思想批判

陈甫金:马利坦的“完整的人道主义”述评

炼意—诗魂的凝定

何谓新托马斯主义的“新” ——浅析马利坦的宗教哲学对托马斯•阿奎那理论的发展

雅克·马利坦教育思想初探——人的哲学

繁荣背后的颤栗

西方大哲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黑格尔篇)

刘小枫:“新国父”论与“新文革论”(节选)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哲学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