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库事务||陈潭教授受邀出席广州市荔湾区城市工作座谈会




陈潭教授应邀出席广州市

荔湾区城市工作座谈会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珠江三角洲应用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致广大而尽精微,公天下而存高远,热忱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诚挚邀请天下英才加盟!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GUPA公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百人计划”教师招聘公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公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春季专场校园招聘会请柬

“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征稿启事



      2022年3月30日上午,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院长陈潭教授应邀出席广州市荔湾区城市工作座谈会。会议在永庆坊会议中心雅颂厅举行。



      会议由荔湾区委办副主任、区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主持。荔湾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安建国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致辞。区委办副主任王云峰介绍了《荔湾区关于提升城市工作水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起草情况。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院长陈潭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郭谦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广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万玲教授、广州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仙凤副教授、广州市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执行院长江浩、人民日报广东分社采访部副主任贺林平、广州日报全媒体区街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秦晖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发言。



      作为广州中心城区、广佛极点核心区,荔湾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聚焦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高水平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围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升城市工作水平,更好地融入全市全省发展格局,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目标,到会专家们针对荔湾区城市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在荔湾区民政局开展研究性实习的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研究生王颖参加了会议。

文图|王    颖

编辑|刘    璇

编务|黄小哲

监制|周利敏



城市工作怎么做?

智库提议这么干!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州市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视察,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作出了重要指示。三年多来,荔湾区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殷殷嘱托,打造“党建统领、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社会协同”工作格局,采用“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和老旧小区微改造,初步回答了“老城市新活力”。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治理水平,2022年3月30日上午,由荔湾区委办公室主办、荔湾区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荔湾区城市工作专家座谈会,在永庆坊会议中心召开。会议邀请社会治理、文化保护、城市更新、党的建设等领域的专家现场坐堂、把脉问诊,发挥智库力量建言献策、开出良方,让荔湾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各项工作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政策更科学、措施更有力。

0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要守住“底线”



郭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荔湾区委、区政府在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和老旧小区微改造方面,有想法、行动快、能落地,做得很好。接下来,要注意守住“底线”,慎重决策、审慎对待,成熟一片推进一片,避免表面化、卡通化、布景化的改造模式;要采用“绣花”功夫打造精品,在“一街一策”的基础上,细化到“一屋一策”,对一草一木以及店招、铺砖、灯光等元素精雕细琢,把高度集聚的文化要素显现出来,打造样板街区。
02城市管理工作要不急不躁、久久为功



陈潭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荔湾的政务服务工作一直是走在前列,城市管理中“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是全国试点单位,是启动得最早推动得最好的,荔湾还有十三行、白鹅潭、茶叶、花卉等很多宝贵的资源,大有可为,因此,荔湾一直是各大高校开展学习、研究、观察的对象。城市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要多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统筹铺排、突出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不急不躁、久久为功。
03回答好“老城市新活力”命题,推动文化发展的定位要高



宋俊华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教授


推动文化发展,首先定位要高,从国家层面的大格局出发,对内依靠文化把人和人团结凝聚起来,对外把荔湾作为广州建设大湾区岭南文化中心的一个“窗口”,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其次要摸清荔湾“老”在哪里、怎样出“新”,把老的元素融入现代生活,赋予老的文化新的立意、新的内涵、新的功能。此外,要赋予文化循环发展的生态系统,比如荔湾成功挂牌粤剧粤曲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赋予粤剧粤曲一种动态的有活力的机制,让这种文化形态能够自我存活、良性发展。
04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必须强化“三种思维”



万玲

广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推动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工作必须精准发力,强化“三种思维”。

◆一是用户思维,要转变技术开发在先、用户需求在后的模式,以需求为牵引推动基层数字系统迭代升级,促使用户需求和服务供给精准对接;

◆二是整体思维,以打造区街两级指挥调度平台为突破口,设置数据标准,实现基层基础数据的全打通全共享,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三是有解思维,着眼问题的解决,拓展更多元化更加便民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05重视发挥专家、公众、媒体、社会资本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张仙凤

广州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当前社会治理趋向扁平化,工作格局从垂直式封闭式管理,向开放性区域性治理转变,在这种形势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重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多元社会主体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形成高效的发展合力。比如,建立专家联系制度,搭建高端咨询平台,提高专家在社会治理中的影响力;培育公众对社会治理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反馈机制、奖励机制;拿出优质项目吸引社会优质资产,营造资本良性竞争的环境。

06城市发展要“软硬兼修、软功先行”



江浩

广州市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执行院长


城市工作必须聚焦项目出成效,不能只喊口号“敲锤子”,却没有抓手“打钉子”。应当发挥“快载体”项目的作用,把“钉子”用力敲进去、见成效。城市发展还要“软硬兼修、软功先行”,“软”是指内容和需求,多关注本地龙头企业需要什么,外来企业和人才又需要什么,重视抓人才、抓显示度,打造一些吸引高端人才的应用场景,推动招商、营商、稳商一体化。要多向上争取政策,提升平台影响力,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进驻发展。

07突出“六个新”打造荔湾新活力



贺林平

人民日报广东分社采访部副主任


荔湾“老”的优势,在于社会心理很成熟,社会治理比较稳定,城市建设比较成型,公共服务比较完善,教育医疗方面的短板和压力比较小,文化的积淀很深厚。在老的基础上激发新活力,要突出六个“新”:

◆新空间,比如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微改造;

◆新功能,比如强化城市宜居功能和改善民生功能;

◆新机制,比如建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等;

◆新技术,比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新基建等;

◆新力量,比如社会资本力量、人才力量等;

◆新理念,就是要边做边总结,逐步摸索找到符合荔湾发展的功能和定位。

08重视市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生活体验和生活质量



秦晖

广州日报全媒体区街部副主任


荔湾的老旧小区微改造重视听取民情民意,工作成效是“肉眼可见”的,值得肯定。但同时,很多老旧社区还有供水、用电、排污等“肉眼不可见”的问题,仅仅依靠微改造比较难以见效,需要采取更加灵活可行的措施去解决。城市工作中,“人”是核心所在,要把生活、生态、生产三者合一进行考虑。比如,荔湾的老龄化比较严重,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的生活体验和质量;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工作,不应是单向的管理模式,要突出交流式、交互式的体验,让市民群众切实感受城市“宜居”的质感。


     荔湾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安建国参加了座谈会,指出各位专家为荔湾的城市工作开出了精准良方,展现了高端“智库”的力量,并向与会专家提出三点建议:

  • 一是请专家多为荔湾的“绣花”功夫穿针引线,从专业视角赋予历史文化街区和老旧小区更加蓬勃向上、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 二是请专家多为荔湾的城市发展把脉定向,在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缓解交通出行难题、改善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多提宝贵意见,让城市治理更有力度、群众生活更有温度;

  • 三是请专家站在更高平台为荔湾发声,向社会推介荔湾宣传荔湾,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荔湾建设,共同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文字 荔湾区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图片 荔湾区融媒体中心 林海咏】



推荐阅读


视点2022

郭   明:虚拟型熟人社会:一个新乡村社会形态

马正义:当代欧美“政治素人”的兴起根源与影响限度

沈本秋:国家的国际数据权力基础

沈本秋:“五眼联盟”介入香港的转型

谢治菊:社会学与口述史互构的逻辑、旨趣与取向

谢治菊:三线建设时期的备战动员与备战意识
周利敏:应急管理中社交媒体的嵌入: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

周利敏: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妇女灾害社会工作创新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社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公达家书||第31封:团结一致,共展未来

公达家书||第32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33封:有事做,有所期待

公达家书||第34封:研途路漫漫,有你们作伴

公达家书||第35封:时遇数载,恩情愈浓

公达家书||第36封: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公达家书||第37封:在创新创业中创造未来

公达家书||第38封:顺从吾心,无问西东

公达家书||第39封:人生难言完美,活出自我精彩

公达家书||第40封:眼望苍穹,心有日月

公达家书||第41封: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公达家书||第42封:始于坚持,终成美好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喜欢就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