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这位湖州人在世界河工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湖州发布 2023-01-12


“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展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 ,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


全文2857字,阅读约10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吴永祥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之河。自古以来,黄河治理就是困扰中华民族的大难题。黄河安澜、海晏河清,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而一部艰辛的治黄史其实就是一部治国史。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潘季驯就是我们湖州人。 潘季驯塑像,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监制 


潘季驯(1521年—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从现今的行政区划角度来看,他是今湖州市吴兴区人)。其所在的潘氏家族,即汇沮潘氏。汇沮潘氏始祖为潘万一。潘季驯祖父为潘孝,父亲为潘夔,母亲为乌程晟舍闵珪之孙女。潘夔生四子五女,其中四子即潘伯骧、潘仲骖、潘叔骏、潘季驯。1549年,潘季驯乡试第九名(见《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1550年,潘季驯中进士。 《吴兴纯孝里潘氏世谱》中对潘季驯的记载(影印,局部) 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出任治河大臣,主持治理黄河、运河、淮河等。“他受任于黄河糜烂之时,操劳于畚箕蒿莱之间,前后历时二十七年。这在治河史上也十分罕见”(见郭涛著《潘季驯》)。潘季驯为我国古代的治河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治河实践中,他辩证地处理了黄、淮、运三河的关系,优先对黄河采取了坚筑堤防、稳定河床的治理措施,并系统地提出了以“筑堤束水、借水攻沙”为核心内容的治河思想,把治理多泥沙河流的措施由单纯治水转移到水流、泥沙二者并治的轨道上。2019年,国家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潘季驯就在这12位“历史治水名人”之中。 明朝在永乐迁都北京以后,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地一直在北方,为维持北京作为首善之地粮食的供给,从江南向北京运粮遂成为维系明王朝命脉的根本性经济问题。由于当时黄河下游夺淮日盛,水道紊乱,主流迁徙不定。黄河自西而东,京杭运河自南而北,两河势必平面相交。明朝政府把保证京杭运河畅通作为治河方针,采取了北堵南疏、分流杀势的治黄方略,河患日益严重。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
 潘季驯面对当时黄、淮、运交汇的自然格局和“漕运高于一切”的政府治水目的,敢于创新,敢于实践。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束水攻沙”代替“分流杀势”的治黄方针,并延伸“束水攻沙”理论,又提出了“蓄清刷黄”的保漕方针。中国水利史学会原会长、著名水利专家周魁一教授曾指出,“束水攻沙”这一思想就暗合了黄河下游水流挟沙能力大约和流量平方成正比的现代河流动力学研究的结论。而潘季驯为了实现“束水攻沙”,采取的工程保障措施就是系统堤防。他借鉴历史经验,设计出了一套“遥、缕、格、月”的堤防系统,还提出了利用泥沙淤滩固堤的举措。同时,潘季驯在治水的过程中还完善了许多制度, 这些制度主要有铺夫制度,堤防每岁加固制度,“四防二守”制度(即昼防、夜防、风防、雨防和官守、民守),岁办待料制度,防汛报警制度。所以,1995年9月初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的“纪念潘季驯逝世400周年”暨“潘季驯治河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中对潘季驯就评价道:“他以理论和实践的突出建树,在治黄史上也在世界河工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潘季驯于1595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去世后,明代政府曾经将潘季驯列为乡贤、名宦崇祀。清朝顺治时,将潘季驯从祀禹王庙,并建报功祠于山东济宁。乾隆帝时,将潘季驯列入淮安陈瑄祠一并祭祀。现该祠依旧在江苏淮安,名为“陈潘二公祠”。 位于淮安的陈潘二公祠 如今,除了潘季驯的著作留存在世,还有许多与他有关的遗迹可寻。如他组织人绘制的《河防一览图》,该图长达20米,以写实绘法,突出了黄河和运河河防要情,流经地区的建置、山川地理,中国国家博物馆存有绘本。又如他的《蜀王遗墨跋》,现收藏在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文教基金会,该跋曾在浙江展出过。徐州云龙山上则有潘季驯诗刻二首,即《同江司徒小酌云龙山》和《再登云龙山》。而在山东济宁太白楼,则还有一方潘季驯诗碑,碑文曰:“予二十年间,四驻节于任城矣。今始一登太白楼,感而赋此:供奉城南旧酒楼,名悬天地几千秋。亦知信美非吾土,聊为前贤续胜游。杯酒平分苍岱色,席间遥控大河流。独怜廿载成虚度,才一登临又白头。” 山东济宁太白楼潘季驯诗碑拓片
潘季驯一生四次治河,因此遗留下的水利工程遗迹较多。但由于水利工程历代迭修的原故,潘季驯当年兴修的水利工程原貌很难存留下来,现在能看到的一些水利遗迹基本上是后人在其基础上重新修建过的。如淮安清口水利枢纽工程遗址,就包括了许多坝、堤、闸、堰等古代水利工程遗存。根据水利史专家们的研究,整个水利枢纽的基本格局是由明代著名治水专家潘季驯奠定的。又如戴村坝,该坝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境内,系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水利工程。据史料载,坝初创建于明永乐年间,万历时潘季驯曾对万恭修筑的水坝部分进行了改建,成为滚水石坝。清朝时,又对戴村坝进行了多次修筑。又如徐州奎河,《明史·河渠志》载:“十八年,大溢,徐州水积城中者逾年。众议迁城改河。季驯浚魁山支河以通之。”十八年,指万历十八年,即公元1590年。魁山支河即奎河。这说明现徐州的奎河是在1590年由潘季驯主导开挖的。


位于徐州的潘公治黄浮雕
 而对于潘季驯的治水贡献,后世多有评论。清代初年的治水能臣陈潢说:“潘印川以堤束水,以水刷沙之说,真乃自然之理。”乾隆帝也给予潘季驯很高评价,他说:“有明一代治河之臣,最著者惟陈瑄、潘季驯二人。”包世臣是北宋名臣包拯后代,清代书法家,学者,他认为“神禹以后善河事者,未有能及潘氏者也”。民国的《清史稿》主编赵尔巽则指出:“明治河诸臣,推潘季驯为最,盖借黄以济运,又借淮以刷黄,固非束水攻沙不可也。” 连近代德国的水利专家也对潘季驯十分推崇。
为纪念潘季驯的治水功绩,后人修建了潘季驯纪念园(位于湖州市吴兴区东部新城西山漾景区)
从明代末年到今天,我国的治黄规划方略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潘季驯治水思想。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潘季驯所创建的一系列治河工程措施,依旧是治黄的重要措施。例如,在上、中游修建控制性的大容量水库,蓄水拦沙,人造洪峰,进行调水调沙,增水减沙,以达到冲刷河床主槽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思想的新运用,小浪底枢纽工程就是典型代表。而潘季驯当年所提出的堤防工程思想,对于当代治黄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虽然今天堤防不再是人们防御洪水的唯一手段,但为了保持河道主槽的稳定,防止洪水漫溢决口,堤防仍然是最基本的工程措施。此外,20世纪70年代,在长江干流葛洲坝工程的实践中,以著名河流泥沙专家张瑞瑾教授和谢鉴衡教授为代表的水电技术人员,借鉴了潘季驯治水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动水冲沙、静水过船”设计方案,解决了葛洲坝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
潘季驯出生于1521年,今年正是潘公诞辰500周年,因此特撰此文以资纪念。


来源:湖州发布

制图:楼挺

编辑:黄娟娟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早安,南浔

南太湖号拍客:南浔大叔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