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丨贾先波:农业科技助脱贫
【校友名片】
贾先波,男,2013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长期致力于研究牛、兔的杂种优势分子机制及应用。作为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肉牛团队专家,在凉山州多县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和规划设计,同时也是科技部“三区人才”肉牛扶贫科技员,是四川省肉牛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曾获得两次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两项专利。发表论文6篇,其中4篇被SCI收录。
今年七月,几位专家与贾先波博士共同奔赴雷波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贾先波博士站在两排牛舍之间,耐心地听着负责人介绍养殖状况及出现的问题,心里仔细地思索解决方法。
这是贾先波博士工作的常态,在凉山州多地都能看到他思考、探究问题的神情。作为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肉牛团队专家,他常常在凉山州各个县城奔波,为养殖户提供相关养殖建议和培育方面的技术指导。
地处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曾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2017年3月8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坡急沟深的盘山公路,往返4个多小时,深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解放乡火普村看望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挡在脱贫道路上的石头被一块块移开,众人携手修筑通往小康生活的道路。贾先波,则是利用自己对草食动物的研究,为缺少专业养殖知识的村民们提供技术指导和科学的培训,让养殖能科学地进行,减少村民走弯路、犯错误的次数。
经过不懈努力,凉山州实现11个深度贫困县摘帽、1118个贫困村退出、4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贾先波表示,自己会坚持农业科技方面的研究,也会继续为养殖户们持续提供帮助。
母校培养铸就今日才子
贾先波是在硕士期间来到了这所他本科时心心念念的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最令其印象深刻的便是屹立在西校区广场中央的老校门。老校门额坊上是栩栩如生的飞龙和如意祥云的图案,正中为书写的“农科大学”四个大字。纵使时代的痕迹斑斑驳驳地爬满校门,但在贾先波眼里,这座校门已以高大之姿树立在了心中,同时也将“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牢牢地留在了他的心里。中国农业大学以它的形式将时刻为人民着想的精神传递给了无数农大学子。这种精神也在贾先波不辞辛苦多次奔赴凉山各县中充分体现。
贾先波回忆,在农大读书期间,最难忘的是农大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浓厚的学识氛围。农大常常邀请诸多科研学者到本校进行讲座,如第一只克隆羊的科学家威尔穆特,全基因组选择的创始人Meuwissen等科学界顶尖级的人物。诸如此类的学习交流机会还有很多,坐在台下的贾先波在聆听中收获,在交流中感悟。知识的魅力一步步引导他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停探索。学无止境、热爱钻研的精神使他在未来的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为他能有充分的知识为养殖户提供专业意见奠定了基础。
榜样是旗帜,榜样是力量。在贾先波眼中,曾经在农大遇到的诸多恩师都是他职业生涯的榜样,他们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待学生的亲切与关怀,深厚坚实的学术知识无一不给贾先波带来触动。这使得贾先波在后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活中都在不断向着这些榜样学习,向他们靠近。认真细致学习知识,也全心全力为社会提供帮助。
/////
克服艰难险阻,
以农业科技帮扶凉山
四川的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都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从中国1986年提出脱贫攻坚计划开始,就有众多志士不求回报地投身于这项伟大事业,甚至为此献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脱贫攻坚重点地区,即以县为单位,贫困人口(占全国比例)占60%权重(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各占80%与20%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县数(占全国比例)占30%权重。人均收入低,除了交通闭塞,经济得不到发展等外在因素,还有存在部分农民不懂得科学地管理自己的家畜、农作物而导致收入低于预期等的内在因素。为此国家在不断帮助这些地区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组织大批专家、学者前来为其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养殖方法。贾先波正是积极前往交流的学者之一。
“群峰嵯峨,四时多寒,是为凉山”。这里曾是中国最边远,最落后,最穷苦的地方。交通闭塞是限制其居民与外界交流最大的障碍。贾先波也多次提及,在扶贫道路上最难问题就是如何前往扶贫地区。最让他深刻的是凉山州的盐源县地区,前往那里的路程需要翻过两三座大山,且山路险阻,无法使用任何交通工具,很多地方都只能靠他们一步步走过去。走过两三座大山后,头晕目眩,恶心等不适感觉常常伴随着贾先波,但他仍坚持每次前往各个县城宣讲都亲力亲为。即使知道路途险恶,但是仍然坚持前进。
在为养殖场主提供建议和技术指导的过程中,还有一件事同样令贾先波“头疼”,那就是在部分地区,由于养殖场面积需求或因地形地势原因,很多养殖场彼此之间距离甚远,有时一天的时间只够为一个养殖场宣讲和解决问题,来不及赶往下一个急待专家的地方。
针对这两个帮扶时遇到的困难,贾先波都感到十分焦急——交通闭塞这个外在因素阻挡了他前往各个地区交流的脚步,也拖慢了宣讲的速度。在炎炎烈日下,踩着曲折坎坷的土路,望着眼前飞扬的沙土和一座座等待着翻越的大山,想着远处急待了解相关养殖技术和专业知识的朴实的农户,贾先波心里除了对这艰苦的赶路环境的焦虑,还有为生活于此千百年的人们感到无奈和急切。他只希望自己能再多走一点,再走远一点,能将自己的技术传播给更多的人。
从小打小闹发展成有规模化的产业,这是让贾先波最为感慨的一点。越西县从自脱贫攻坚以来,重点发展养牛业。贾先波等专业学者为其提供了大量帮助,他们帮其规划设计适合肉牛养殖的饲养大棚,规模化饲养过程,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技术帮扶。从原本的一家养两三头牛的小打小闹场面已经发展成一个养殖场养个一百来头牛的局面。这是帮扶的巨大进步,也是扶贫道路上的成功典例。
“一头牛一年的利润能够达到三四千块钱的话,一百头牛一家人一年能收三四十万……”贾先波算着扩大养殖规模可能带来的利润,语气里满是愉悦。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人员,能利用自己的学识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让他最有成就感的事。让想干的人有得干,给想做的人提供帮助,在贾先波看来这是他们不断提供帮助的意义,也是脱贫致富的目的。
怀奉献精神,守一方土地
“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做农业科技。”这是贾先波在采访过程中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认为学农人的责任就是尽心尽力帮助农户解决问题,将毕生所学回馈给土地,回馈给国家。
中国目前仍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耕地面积仅占全球7%,却要养活全球20%的人口,合理充分利用这些耕地,提升养殖、种植技术,是我们学农人需要牢记并不断探究的问题。在农业技术的发展方面,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这些农业方面有深造的人去发挥我们的力量。贾先波认为我们学农人肩上抗的任务与责任尤为的重要,我们还要坚持不断强化自己的知识基础,才能解决农业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
学农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献精神。身为一个学农人,贾先波了解学农的辛苦和付出。所以他认为学农者首先要拥有奉献精神,在农业技术的研究上付出的巨大辛苦,有时候可能无法在物质上进行反馈,但是它们都会切切实实地反映在农作物的产量上,反映在家畜的活力和数量上,反映在农户弯起的嘴角上。学农人最大的目标就是让从事农业者能赚更多的钱,让我们的生活能更好,学习到的知识能更有意义。这是贾先波对学农人的见解,也是他对学弟学妹们最大的期望。
同时,贾先波也希望中国农业大学能越办越好,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深,为国家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能帮助到更多的农户。
“我相信,总有一天,通往凉山州各个县城的路会是阳光大道,每个学农人都会怀着满腔热血与奉献的心投身学术。”贾先波说。
/////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吕名礼、吴竹夫妇:人生这道数学题,你做对几道?
校友故事 | 高福: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
校友故事 | 刘含:英伦奋勇逐梦,挑战创业人生
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网络等
编辑:荆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