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速递 | 西藏宗教朝圣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现象及其边缘性体验
宗教活动本异于日常生活,更异于旅游休闲。然而,在现代大众旅游中,当宗教活动作为一种景观时,不仅与旅游这种以愉悦为本质的活动产生交融,亦在这些新的情境中不断获得新的角色与特征。当下,人们前往宗教目的地的原因日趋多样化,朝圣者、探险者、娱乐者、好奇者、寻找自我者,形形色色的旅游者络绎不绝地奔赴西藏,使得西藏这个朝圣之地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在已有研究中,无论是宗教与旅游的区别还是旅游对神圣空间的冲击等议题都激发了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在对朝圣旅游的理论与实践反思中,对宗教目的地日益融合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对作为体验主体的人进行分析尤为重要。这种分析不再是基于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而是对复杂现实进行的多元分析。谢彦君团队的《西藏宗教朝圣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现象及其边缘性体验》一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西藏旅游中的“边缘人”,并对其“文化混血”的演变特征和体验进行了分析,也为我国西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参照。
——本期责任编辑:孙佼佼
黎耀奇
作者简介
E-mail:xieyanjun2002@126.com
E-mail:ydwei533@126.com
贾一诺(1991—),女,河北石家庄人,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体验与旅游表演
2
研究缘起
从仪式的视角研究旅游体验,主要关注将旅游视为一种仪式所引发的旅游动机、旅游本质与意义及旅游体验等方面的研究。自Turner提出“如果朝圣者一半是旅游者,那旅游者也一半是朝圣者”的论断后,学者们便已就朝圣这一范畴对当代旅游动机及旅游精神意义进行深层次探寻。国内旅游学术界与这一主题相关的研究在历经30余载的引介、述评后,已经逐渐转向对仪式(包括朝圣)理论在旅游体验领域的纵伸与拓展,包括“互动仪式”“反结构”“共睦态”与“旅游场”“旅游情境”等的结合,本文的探索也是这种转向当中的一次尝试,而相关研究的案例地选择,则集中在了宗教氛围尤其浓厚的藏传佛教地,关注点集中在朝圣者与旅游者关系方面。借助于国家自科基金的资助以及西藏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本研究团队于2017年9月份入藏,开始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调研。在此期间,课题组切实地感受到了西藏人文旅游景观尤其是宗教旅游场景中的强烈的地方感、仪式感,而且在这种身临其境的调研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某种“荡涤灵魂”“净化心灵”的精神体验。
3
研究过程、方法及结论
拉萨是大多数入藏游客旅游的第一站,也是一些出入藏游客的必经之地,拥有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极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入藏旅游的最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在拉萨著名的八廓街调研过程中,我们常常被八廓街上转经的人群吸引,目睹他们虔诚地一手持转经筒,一手持念珠,男女老少均顺着同一个方向走动,其情其景,常常能触动我们不禁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某种意涵和规律。尤其是面对那些磕长头的人,其充满仪式感的虔诚的朝拜行为,内蕴着极强的力量感,让我们深受触动。这些人群及其行为很自然地在八廓街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氛围或场感,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为之心动。在拉萨的一些寺庙内的朝拜或礼佛行为也常常能形成类似的氛围或场感。在这种情况下,课题组逐渐形成了一些期望获得解释的问题,诸如,身处这些旅游场中的旅游者会获得什么样的体验?这些体验是因人而异的还是具有某种共性、一般性?那些朝圣者与普通旅游者对这些不同的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场感,两类人群的互动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场并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变化?
在获得一些初步的探测性实地观察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内部讨论,课题组最终将研究重点确定为:朝圣者群体与旅游者群体因信仰程度不同产生的亚群类型划分,两群体互动及场的变化,并将大昭寺、乃琼寺、色拉寺作为重要调研地,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以及实地笔记的方法对宗教旅游现象和场景体验进行了实地观察和记录。通过对汉族、藏族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朝圣者进行访谈,我们发现,并不能简单地将西藏的宗教旅游体验视为一种朝圣或神圣体验,而是应根据各类旅行者宗教信仰程度的不同进行群体划分(见图3),并进而认识到,休闲愉悦旅游者对宗教知识的认识了解有限,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是观光的旅游者;泛宗教信仰旅游者以观光旅游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兼有祈福许愿、礼佛拜佛的功利性行为,是功利的旅游朝拜者;权宜型朝圣者借助现代交通工具抵达圣地,体现随缘就便的特点;苦行型朝圣者采用最传统、虔诚的朝拜方式,一路磕长头抵达圣地。不同亚群在旅行目的、体验深度、群体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
图4 边缘人及边缘体验的动态演化
4
研究意义与致谢
关于西藏宗教朝圣旅游体验的研究,一方面增加了藏传佛教朝圣地的案例,通过朝圣者群体与旅游者群体的亚类划分,明晰了藏传佛教朝圣地朝圣者与旅游者的关系,即使在西藏这个宗教氛围浓厚的藏传佛教地,也并不能简单地将旅游等同于宗教朝圣或等同于神圣体验。另一方面,研究结合社会学边缘人、旅游体验场等概念对西藏宗教旅游中的动态认同场域特征转变作了探讨,这是对西藏宗教旅游体验在主题、内容、范围上的拓展,也将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启发。另外,本研究的相关成果也可能为西藏宗教旅游管理部门进行市场细分、产品营销与体验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的写作从着手调研、形成初稿到投稿、修改、定稿,前后经历了近3年时间,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承“论文写作的过程是发现规律,而非创造规律”这一理念,根据实地观察与访谈,不断对实地调研资料进行研究和理论概括,最终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命题。最后,感谢审稿专家的专业宝贵意见,使论文得以不断提升。
引用本文
谢彦君,卫银栋,贾一诺,等. 西藏宗教朝圣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现象及其边缘性体验[J]. 旅游学刊, 2020, 35(6): 50-65.
XIE Yanjun, WEI Yindong, JIAYinuo, et al. Phenomenon of marginal men and their experience in pilgrimage tourism fields in Tibet[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6): 50-65.
原文链接https://book.yunzhan365.com/rztl/obbd/mobile/index.html往期佳文
◣佳文速递 | 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
◣佳文速递 | 互联网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了吗?——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佳文速递 | 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家庭特征与旅游消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微观分析
◣佳文速递 |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周期的动态路径演化识别
◣佳文速递 | 如何从共毁走向共生?——定制化旅游价值共毁鹤价值恢复对口碑传播的影响
◣佳文速递 | 儿童旅游认知的探索性研究
◣佳文速递 | 主-客位视角对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启示
◣佳文速递 | 何为“表演”——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理论溯源、内涵解析及启示
◣佳文速递 | 名实与真实:探索“真实性议题的本土话语分析框架
◣佳文速递 | 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概念模型、驱动因素与行为过程——以杭州市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为例
◣佳文速递 | 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与案例
◣佳文速递 | 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收储阶段居民意愿特征与细分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佳文速递 | 本地旅游精英培育与目的地层面内在影响研究——基于阳朔的历时性解释
◣佳文速递 | 文旅融合四象限模型及其应用地
◣佳文速递 | 自然主义视角下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要素研究下
◣佳文速递 | 强关系网络移动社交平台旅游分享行为研究——基于微信与QQ用户的资料分析
◣佳文速递 |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利用行为演变分异——以哈尼梯田为例
◣佳文速递 | 声音营销力:目的地歌曲对潜在旅游者的影响研究——以歌曲《成都》为例
◣佳文速递 | 旅游产业网络拓扑结构演讲与旅游经济增长:阳朔案例
◣佳文速递 | 要素结构变动、制度环境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佳文速递 | 旅游非正规就业者污名化研究
◣佳文速递 | 旅游地居民生活质量:研究回顾与未来展望
◣佳文速递 | 疫情居家约束下虚拟旅游体验对压力和情绪的影响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