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弗丽德里克·迈吕克诗7首

Mayröcker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弗丽德里克·迈吕克(Friederike Mayröcker,1924- ),奥地利当代著名女诗人,2001年度德语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04年,迈吕克和伊尔莎·艾兴格、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一起被认为是德语文坛该年最有希望折桂的三位女作家。
迈吕克1924年12月20日出生于维也纳,1945年开始发表诗歌,曾是维也纳文学社成员。她的主要成就是其诗歌,在散文、小说与戏剧写作方面也很出色。在文学史上,迈吕克常常和和著名诗人恩斯特·扬德尔(Ernst Jandel)一道被列入“具体诗”(konkrete Dichtung)创作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分支“音响诗”(akustische Dichtung)。他们在创作时把词语的音素放在突出位置,把各种意象与文本片段根据视觉或听觉原则组合起来,因此大部分诗歌是极难被译成外语的。
著作等身的“奥地利文学贵妇”(die Grande Dame der ?sterreichischen Literatur)迈吕克是40多个德语文学奖的得主,其中包括德语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2001)、维也纳城市文学奖(1976)、特拉克尔诗歌奖(1977)、奥地利国家文学奖(1982)、罗斯维塔奖(1982)、拉斯克-许勒诗歌奖(1996)、荷尔德林奖(1993)、不来梅文学奖(2011)等。她的诗歌对20世纪下半叶的德语诗坛拥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迈吕克的作品很难归于哪一类或哪一流派,因而常常使批评家和理论家感到为难。她的作品像一块语言地毯,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一直实验着如何把见到的、经历到的,包括头脑和梦境中经历的、回忆的和联想的通过语言编织进去,围绕着童年、成年和老年等人生各阶段,关注着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各个情感层面,思考着什么是真实的世界,怎样才能接近它,语言是否能将它表述。她曾说过,写作对于我不仅是对一次呼吸、一个目光、一次回到童年的旅行,以及对一件事的分析,而且是分析它们与昨天和今天语言世界的关系……诗歌是这一切现象或者经验的转运地,直到一个艺术世界的创建,这个世界总是向远方延伸,像彩虹一样,从一个无限到另一个无限。她经常打破语言的稳定性,破坏句子的关联。梦幻、联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陌生的引文和自己的语句混合在一处,通篇常常没有明显贯穿的把握,取而代之的是破碎的联想和意识流,是对细节特别的关注。由于她擅长绘画,在她的诗歌中场 景和色彩的功能尤其突出,加之音乐元素的运用,致使她的诗歌常常让读者向后倒退几步去 读它,仿佛观画,可能看不清局部,可能个别地方还不理解, 但它给人以总体的感觉, 让人联 想, 耐人寻味, 它像是一种飘忽不定的活动物体, 但只要没有外部干预使它重点 转移, 它是稳定的, 一种活动不停的稳定。她的诗具 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特征, 但又没有完全脱离奥地 利文学传统, 比如维特根斯坦所说, 文学的一个本质 性因素就是对语言的探讨。

 



春天


我橘黄色的

傍晚安歇在

你的眼中。你是路上

一朵静悄悄的

小花。白杨树有时

掩盖了我向你发出的

声音:于是玻璃般的

时刻破碎。我朝着我淡蓝色的晕眩

划着十字。月亮

贴着我光滑的手心。

我们穿过所有

紫色的雾风

所有绿色的冰风和所有红色的

太阳风我们最终变得

如同一个天体




火车


火车

用它们那认真的车轮

勤勉地将绿色的

(或者灰色的或者白色的)

风景缝在一起

如同一架缝纫机

敏捷地在布料上

行走




我没有把你用光吧?


我没有把你用光吧?

没有把你饮尽吧?

亲爱的小小喷泉

你从哪里得到食粮?

又从哪里获取

闪光的力量?

我穿过大半个城市

吮吸你

像一张嘴巴

你就在这里:

我窗户上的水珠

饱经温暖和风霜的面庞




人生一世


五点钟

突然醒来

受自责和心悸的

折磨

已经太晚了还没有

向我的老母亲

详细询问

我早年的凭证——

我那段幽暗

来历的

最后的证人




发展


我可以

跟你玩吗

我这个小姑娘

问公园里

另一个小姑娘

让我们

玩吧那个男人

问我

这个大姑娘

他曾经

只和我一人玩耍

一旁孤独的老妇人

自言自语




夜晚闲谈


每逢我写作时医生

问我处在一种

什么样的特别状态——

我尝试着

去思考

如何将我的经验

用话语表述

我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拘束得结结巴巴

像当年的考生,低着

脑袋,脸上带着

坚决放弃的

微笑




生存艺术家


嘴巴里叼着棵草我

打发着我的时光

草已经穿过

嘴巴我

杀死我的时光

草长得已经

穿过他的嘴巴我的

父亲跟我谈坟墓

我的

父亲早已过世

上天的嘴巴里

响着动听的旋律我的父亲

在一个地方他对我讲起

一个地方我为他

把蜡烛点燃

你这个生存艺术家!他说

半开玩笑地

对我说着拄着手杖从我身旁

走过生活有时让人感到

尘世中的人

仿佛已经在天堂!我对他说你这个

生存艺术家!他又说,鸽子的

胡子*预告

暴风雨将要来到


*“胡子”一是指鸽子的嘴,二是说鸽子与和平密不可分亦是老生常谈,鸽子在这里的宣告则与人们通常听到的相悖。


马 文 韬 / 译




如果说狄德罗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浪漫派确立了现代艺术批评的美学基础(主体性),1那么波德莱尔则为现代艺术批评奠定了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对自足的艺术原则的充分意识,要等到现代主义艺术批评与现代主义美学诞生之后。正如当代著名艺术批评家与美学家莫拉夫斯基(Morawski)所说:“艺术与美学的概念恰恰是在现代性的成长时期诞生并得到巩固的。学院与画廓的诞生、批评的专业化、艺术生产不断从既定的宫廷或教会赞助中独立出来——所有这一切及其它相似的现象是相互交织的,并为一个相对自主的审美文化的出现辅平了道路。但是对自足的艺术与美学的充分意识,却只有随着与众不同的现代主义感性的出现而出现。” 
可以明确地说,由于波德莱尔在现代艺术批评与美学中的至高地位,现代主义艺术批评的基本原则是由他奠定的。这一原则就是将艺术真正置于与真理与道德的关系之中。这可以一劳永逸地反驳那些认为现代主义就是形式主义,而形式主义等于没有内容(真理内容与道德倾向性)的指控。当然,人们可以援引许多段落来证明波德莱尔宣称艺术自主,谴责道德说教、哲理诗、艺术与文学中的政治倾向性等等。例如,韦勒克就认为,波德莱尔只是在早期表示轻蔑地提到“为艺术而艺术这个流派的幼稚的乌托邦,排除道德、往往甚至还有激情,它必然是没有孕育力的”。但是后来波德莱尔一贯申明反对“说教的异端”,拾起爱伦?坡的术语并且发挥了“诗歌除了自身之外别无目的”和“艺术愈是从说教中摆脱出来就愈能上升到纯洁而无关利欲的美”的论旨。
波德莱尔如韦勒克所说是自相矛盾的吗?不是。波德莱尔所信奉的艺术自主并不是无所指的艺术自主。强调艺术自主或“为艺术而艺术”的背后,波德莱尔并没有忘记现代艺术的关怀:即它对作为不断敞开的地平线的现代性的诉求。他切实地领悟了创造性想象力、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运用艺术去变形的艺术语言,后者植根于关于普遍相似物、应和、象征的一套理论。4这样一来,韦勒克就无法解释似乎内含于波德莱尔文本中的矛盾。一方面,韦勒克指出,对超自然主义和创造性想象抱着这种总的看法,波德莱尔谅必会强调艺术家驾驭题材的能力、形式和风格乃至常规的作用、主题化为神话的转换功能。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地强调,由于把自然视为五彩缤纷的象征画面,他至少在绘画方面无法完全摆脱现实主义的预想,即题材内容的重要性。举例来说,他说,“知道一幅画是否有旋律的正确方式就是保持较远的距离去看它,这样就无法理解它的主题或辨别它的线条。如果它有旋律,它就已经具有一种意义。”因为此处的“旋律”是指“色彩的统一”,看来值得推荐的便是某种类似抽象的设色构思的东西——一幅无主题、或至少是没有辨认得出的抑或有形的主题的画作。在别处波德莱尔曾直截了当地谈到线条和色彩“绝对不依托画的主题”。但是,波德莱尔又说:“主题之于艺术家来说构成了他天才的一部分”,而且批评某个具体的艺术家的主题并不“值得”。5可以想见,波德莱尔并没有放弃主题批评,不然他就不会说某个艺术家的主题值不值得这样的话。在韦勒克看来,这是波德莱尔思想中的矛盾。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波德莱尔思想中最令人激动的地方。

因为,它再次证实了我们的看法:波德莱尔绝不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人。他之所以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乃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人,最终才能最有效地做到“为人生而艺术”。换言之,“为艺术而艺术”只是手段,而“为人生而艺术”才是目的。形式与主题之间的辩证法正可以说明这一点。没有关怀,没有主题内容(真理断言与道德诉求),就不可能产生激情,从而产生形式。形式是艺术家面临各种压力下的产物。形式不是单纯的艺术史的既定语言逻辑发展的结果,形式来自艺术家所遭遇到的、来自社会-历史的主题内容的压力与艺术史既定语言之间的矛盾冲突。为此,形式(艺术的构形)必须被理解为主题内容与艺术史既定语言之辩证运动。
波德莱尔的艺术批评观既建立在浪漫派美学的遗产上面,也批判了这一遗产,并开创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批评。波德莱尔首先强调了审美的时间性与历史性——显而易见,这得自浪漫派。他反对美的绝对的、非时间的概念,认可浪漫派的美学观念,认为美的标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美的本质也随历史的变迁而变迁。他断言“浪漫主义就是美的最晚近和最当下的表现”。7也就是说,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表现,而浪漫主义则是美的最新近和最现时的表现。随着浪漫主义的诞生,美走到了当下的形态。 



推荐阅读:

乔叟诗3首

道生诗3首

布罗茨基诗14首

波德莱尔《信天翁》

哈菲兹《世上的蔷薇千朵万朵》

威廉·布莱克《爱的花园》

帕斯捷尔纳克《哈姆雷特》

卡图卢斯《生活吧,蕾丝比亚,爱吧》

沃伦《世事沧桑话鸣鸟》

沃尔科特《黑八月》

惠特曼《啊,船长!我的船长!》

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

魏尔伦《月光》

吉普林《如果》

布莱希特《诗人的流亡》

扎加耶夫斯基诗12首

巴列霍《只信你》

狄更生《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雪莱《给云雀》

布考斯基《蓝鸟》

弗罗斯特《丝绸帐篷》

曼德尔施塔姆《列宁格勒》

特兰斯特罗默《果戈理》

拜伦《雅典的少女》

黑塞《雾中》

博尔赫斯《我的一生》

莎士比亚诗8首

威廉·布莱克《老虎》

阿赫玛托娃《安魂曲》

约翰·弥尔顿《时间啊…》

弥尔顿《我仿佛看见》

D·H·劳伦斯《钢琴》

徐志摩译李清照词

徐志摩译哈代诗3首

徐志摩译曼殊菲尔诗3首

普希金《青铜骑士》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

R·S·托马斯诗30首

狄兰·托马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约翰·弥尔顿《哀失明》

赫塞《梦》

马丁松《三月的夜晚》

曼德尔施塔姆《干草堆》

扎加耶夫斯基《房间》

叶赛宁《我记得》

辛波斯卡·扎加耶夫斯基·布罗茨基《云》

张枣译史蒂文斯诗13首

张枣译马克·斯特兰德诗5首

叶芝《茵尼斯弗利岛》

辛波斯卡《种种可能》

托马斯·哈代《对镜》

张枣译希尼诗6首

米沃什《第二空间》

休姆《秋》

歌德《漫游者的夜歌》

希尼《阳光》

勒韦迪《一切都是黑暗》

彭斯《友谊地久天长》

兰波《奥菲莉娅》

荷尔德林《海德堡》

兰波《醉舟》

策兰诗15首

兰波《黄昏》

聂鲁达《女人的身体》

特拉克尔《给孩子埃利斯》

波德莱尔《感应》

策兰诗88首

里尔克诗选

蒲伯《隐居颂》

罗赛蒂诗2首

麦克尼斯诗2首

梅贵《短短的烟袋》

敏杜温诗2首

佐基诗2首

露斯·玛洽多诗2首

帕斯托里诗2首

里瓦斯诗2首

伊萨科夫斯基诗3首

叶夫图申科诗7首

谢维里亚宁诗19首

黎萨尔《我最后的告别》

乔卡诺诗2首

普拉达诗3首

布伦南诗3首

道伯森《鸡鸣》

坎贝尔诗4首

兰纳依沃《恋歌》

雷倍里伏罗诗2首

阿古斯蒂尼诗4首

伊巴博罗诗3首

狄布诗2首

扎卡里亚《请作证》

马蒙索诺《飞升》

桑托斯《归来》

辛波斯卡《在一颗小星下》

但丁·罗赛蒂诗3首

司各特《青春的骄傲》

斯宾塞诗13首

斯温伯恩诗4首

施皮特勒诗4首

曼德尔施塔姆《马蹄铁的发现者》

纪伯伦《我曾有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玛丽·奥利弗《黑水塘》

奥基格博诗3首

迈耶诗2首


我渴求和平的生活 渴求自然的死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