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菲利普·拉金诗12首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英国诗人。1922年8月9日生于考文垂。194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曾先后工作于威灵顿(1943-1946)公共图书馆以及雷斯特(1946-1950)、贝尔法斯特(1950-1955)、赫尔(1955-1985)等大学图书馆。
拉金在诗中企图把惧怕解冻,他的惧怕乃是他丢失了的货单。他把自己的"我"和其他的"我"清楚地分开。像美国当代诗歌评论家哈路布鲁姆(Harold Bloon)说的,当强者诗人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复制品时,他的作品便成了他的独创,而他的焦灼则是影响的焦灼(Anxiety of Influence)。
可是诗人并不是复制品,他的点货单出自自身。拉金最后否定了布鲁姆的话"就算你不是一复制品又如何?"拉金用"几乎不"来否定或肯定生存。大概,这反映出尼采的意思,"真理是隐喻组成的机械化部队"。倘若拉金生活在一理想的社会(哲学家的乌托邦),那里也不会需要诗人,正如柏特图的共和国要把诗人赶走一样。拉金是一犬儒主义者,不管说什么都自以为是地说:"Big Deal!"受过正统英国传统教育,拉金的英语是很高雅的。实际上,他是一个英国沙文主义者。他年轻时看到庞德和艾略特将美国的影响带入英国而不快,对移民美洲而成为美国公民的诗人奥登进行攻击。拉金反对所有现代主义的文化,奇怪的是他特别喜欢听黑人爵士音乐。但在他的诗歌内,他常用否定的词首如un;in;dis等等,表现出他潜意识中的朦胧现代主义。
由于他不是多产者,又采用异议者的观点,人皆叹息他缺少了意志。拉金也不在诗中浪掷激情。他曾被指为"一杯水主义"。在他编的《牛津20世纪诗歌集》内,他特别编入了哈代、布支曼等人的乡土诗歌。
拉金于1922年出生于英国本岛中部一城市──考文垂(Cov-entey),就读于英王亨利第八小学和圣约翰中学及牛津大学,与著名诗人罗伯特·格雷夫斯为不同辈的校友。他的父亲是市财政官。拉金生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大学中加入了一群有特色的青年群体,其中有安密士(Kinsley Amis)和韦恩(F. Wa-in)。他们特地维持英国乡村式生活,朴素、节俭、保守、严肃及满足。他们受了美国忏悔派诗人洛厄尔及存在主义、后现实主义的影响,形成了一派。他们的行为,被人称为"运动"(Move-ment)。这一派青年诗人有伊莉莎白·真宁斯(Elizabeth Jen-nings)、汤姆·干恩(Thomas Gunn)等。他们抱着拥护福利社会的态度,带有怀疑主义的作风,反对文化及其形式的发展,敌视外来的影响;他们悲观失望,认为只有死亡才能实现世界大同。
这个"运动",大抵是受了格雷夫斯和安姆生(William Ampson)的影响。青年们认为格氏和安氏的光芒被奥登和艾略特遮盖了,因而为其鸣不平。除此之外,这个"运动"是与战时英国的另一个所谓"新启示(New Apocalyze)诗人运动"对抗的。他们认为"新启示运动"过于浪漫,带给社会不良的影响。那些运动虽然未成气候,但还是在英国诗坛上留下了一段历史和形象。
拉金于1946年大学毕业后,在一个小城市威灵顿图书馆内工作,虽然忙,但还是有时间写了两部小说,《吉尔》(Jin)和《冬天的女孩》(A Girl In The Winter),还有第三部,但未完成。这几部书都是谈在英国寒冷地区生活的青年,自传式的。拉金自认都不是成熟的作品。他对图书馆工作颇为满意,但他当时却并未意识到这工作对他的重要意义。这工作后来带他到大都市中的大学工作,使他去了贝尔发斯特和赫尔等地。他的诗作开始受哈代、叶慈、汤玛斯、格雷夫斯及奥登的影响。





西 方 现 代 主 义 文 艺 思 潮 的 传 播


新时期文学思潮频繁更迭,西方一百多年的文学现象诸如意识流、黑色幽默等在短短几年内涌现于中国文学舞台。与此同时,人类文化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领域的著作以及相关的结构主义、新批评等,也统统被纳入“现代派”文学的范畴,做了广泛而系统的介绍。其实,严格来讲,现代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大萧条的时期,它广泛运用各种超现实的手法,诸如象征、反讽、暗示、颠覆等手法,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荒诞感以及存在意识。因此,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它具有了“与艺术中的实验活动相联系”的意义。而在新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几次重要的论争完成的。

1980年代初,文坛上开展了以朦胧诗、意识流和现代派戏剧为发端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论争。一些年轻的诗人率先汲取了西方现代派的象征主义以及意识流等手法,创作了朦胧诗,由此在文坛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984年第4期的《文艺报》发表了《一场意义重大的文艺论争——关于<崛起的诗群>批评综述》,这些论争的焦点,其实是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的问题。

1981年高行健发表了《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由此引发了新的论争。1982年8月1日,《上海文学》第8期在“关于当代文学创作问题的通信”专栏中,发表了作家冯骥才、李陀和刘心武等人围绕《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一书的通信,引发了《文艺报》、《人民文学》以及《当代文学思潮》等关于“现代派”问题的热烈争论。虽然这次讨论并没有马上引来中国作家“现代派”文学创作的热潮,但却使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分成“传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两个、甚至更多的营垒,由此加剧了不同文学理想和文学观念的冲突和交锋。

如果说1980年代初,文坛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主要是关于朦胧诗、意识流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以及现代主义文艺的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探索和争议的话,那么1980年代中期,随着一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说如《无主题变奏》等的出现,中国作家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借鉴就不只局限在形式和技巧方面,而是注重现代主义意识和观念的传达,尤其是体现了现代的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等与传统的对立和差异,由此引发了“伪现代派”的论争。同时,随着现代派小说、诗歌和戏剧的创作热潮的出现,现代文艺理论热也随之出现。因为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复杂性,所以中国文坛借鉴和吸收这种思潮也体现出了极大的选择性,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便形成了中国式的现代主义。

总之,通过以上讨论,人们了解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从而使中国创作界和理论界逐渐熟悉了现代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艺术精神,扩大了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为打破革命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和多元化时代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为文学艺术中现代主义作品的创作找到了理论根据。




推荐阅读:

艾米莉·狄金森诗31首

策兰诗14首

米赫历奇诗6首

特朗斯特罗默《火之书》

马修·阿诺德《多佛尔海滩》

济慈诗2首

史蒂文斯《弹蓝色吉他的人》

史蒂文斯《作为字母C的喜剧演员》

史蒂文斯诗8首

史蒂文斯诗5首

佩索阿诗2首

梅廷‧塞拉尔诗4首

内山登美子《布谷鸟》

宇佐美孝二诗2首

藤木俱子俳句选

狄瑾荪诗6首

史蒂文斯诗19首

史蒂文斯《罗曼司的重演》

雪莱《西风颂》

但丁·迦白列·罗塞蒂《寂静的午时》

克里斯蒂娜·德·比尚诗2首赏析

艾弗瑞斯特·帕尔尼诗2首赏析

雨果·克劳斯诗抄

查尔斯·赖特诗4首

科恩诗12首

特德·贝里根诗14首

奥里维拉诗4首

拉莫斯诗3首

板顿诗7首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拜伦《想当年我们俩分手》

特朗斯特罗姆诗21首

特朗斯特罗姆诗13首

沃伦诗19首

涅美洛夫诗13首

布罗茨基诗8首

劳伦斯诗16首

阿多尼斯《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巴尔蒙特诗40首

小野小町:短歌21首

索菲娅·安德雷森诗8首

辛波斯卡诗40首

辛波丝卡诗25首

卡蒙斯诗14首

奥里维拉诗4首

肯塔尔诗4首

萨拉马戈诗5首

希尔·维森特诗4首

蒲宁诗7首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32首

保罗·马吉诗20首

杰弗里·威廉·希尔诗10首

安德拉德诗63首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诗50首

詹姆斯·赖特诗66首

理查德·威尔伯诗26首

琳达·帕斯坦诗10首

露易丝·格丽克诗14首

洛尔娜·克罗奇诗45首

马克·斯特兰德诗13首

佩索阿诗28首


凤阙邻金地 龙旂拂宝台 云楣将叶并 风牖送花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