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佛法修持与世俗目标 《再捻佛语妙花——实修直指窍诀》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九章 佛法修持与世俗目标 《再捻佛语妙花——祖古·乌金仁波切之实修直指窍诀》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Tulku Urgyen Rinpoche)
英译:艾瑞克·贝玛·昆桑(Erik Pema Kunsang)
中译:王淑华
校阅:普贤法译小组
第九章 佛法修持与世俗目标
将我们的生命托付于佛法修持
将我们的佛法修持托付于贫穷生活
将我们的贫穷托付于独自居住
将我们的独居托付于持续直至死亡
(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沟壑)
——摘自噶当巴的口诀传承
1 修持佛法与世俗生活兼顾
事实上,L性的修持与世俗的目标如同两个无法和解的敌人,永远无法相处在一起。试图要将此两者放在一起,就像把一个朋友与一个敌人安置在同一屋檐下,无论如何处理,皆不容易。佛陀抛开他的皇宫、他的皇后,以及他的财富(出走)的主要原因是,佛法修持与世俗目标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兼容的。佛陀做了这样的一个示现,抛下世俗社会很在意的东西,而去拥抱L性的修习。
从另一方面来说,假使一个人已经沉溺于家庭生活的幻境或幻影中,他便无法像那样子说走就走。个人必须要负起对家庭的责任。由于东西方的社会均缺乏出离式的生活传统,对所有人来说,要放弃诸如职业生涯、奢侈物品与社会地位等各种事物,我承认这在现今来说,的确不容易。
在西藏,某些人能够放弃所有,且百分百地专心修持佛法,不论是用什么方式,他们的生活都还算过得去。在家人通常会支助修行者,对于离世独居而住在洞穴或僻静处的禅修者,他们会虔诚地给予供养与食物。以如此的方式,功德主与修行者同时建立起获得证悟的缘系。
我不认为现代社会的情况也能够如此。依我看,单纯只想密集修持佛法的每个人,不见得会得到他人的资助。所以,一个出离式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不易做到。个人必须对自己生活的所需负责,这是现代人的方式,所以也必须如此依循。试着尽量做好这一点,以便你能继续过世俗的生活,同时也没放弃佛法。假如个人放弃了佛法,当然不会有任何进步;绝对不要这么做。而让一个人放弃世俗的生活,那也是非常、非常的困难。所以要试着两者同时兼顾。
那些在前半辈子比较倾向于工作的人,他们在后半辈子可以较专注于佛法的修持。这会是一个好弟子的征候。但假使一个佛法修行者,刚开始时出离了所有的事物,但之后却变成一个生意人,这就相反了:事实上,这称为“一个好父亲的坏小孩”。
当然,每件事物皆是无常,我们无法肯定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时间。个人仍然可以盘算着:“一旦我的责任卸除,也不再那么需要钱的时候,我就会尽可能专注在佛法的修持上。”个人可以期许在后半生能专注于佛法的修持。
但我建议,在你能够卸除责任而获得自由之前,还是要尽可能在现阶段精进修行。一个人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都在工作,一天之中仍有空档的时候。白天你或许必须工作,但晚上对于睡眠的愉悦,可就不要太大方了。试着成为一个中等的睡眠者,同时花些时间在清晨做修持练习。以修持替代荒逸闲荡。既然现代人一天只工作七、八小时,当然就还有时间做佛法的修持练习。
为何我会说,世俗目标与宗教生活两者互相抵触呢?一个凡俗人的目标是要获取食物——好的食物,这当然要有金钱作后盾。世俗人求取昂贵的衣服、愉悦的情境、美好的名望、声誉、房产等等,然而一个佛法修行者却试图要减少这些需求。
通常修行者只寻求生活刚好够用的金钱,穿着别人给的衣服,也就是那些被丢弃、二手的衣服。修行者视声誉为邪魔。一个修行者若梦到自己名声很大的话,他应当视此为一个魔障。
想想看!名声有如贴在一具尸体上的标签。当一个人死后,他的名声无法有助于那个继续旅行的心识。在中阴阶段时,死神的信差也不会因他生前的名声而礼遇他。
佛法修行者与世俗人走的方向完全相反。噶当巴的一个教法称为“四种托付”(或者称为四种誓言,即“四依法”: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沟壑)说:“将我们的生命托付于佛法修持,将我们的佛法修持托付于贫穷生活,将我们的贫穷托付于独自居住,将我们的独居托付于持续直至死亡。”这不正与一般世俗的目标刚好相反吗?
通常一个普通人都会想要圆满此生的事物,也就是世俗的成就。他想变成富有的人,住在华厦里,周围有很多人围绕着他;对他而言,就别提孤独地死于偏远处了。
然而,假使你有了家庭,那就试着结合谋生与灵性修持两者;这是最好的方式。过了几年以后,当责任较少了(假设你还有足够的年岁可以度过,我们真的无法知道),此时就可到某一个僻静的山区,向世俗生活那些徒劳无益的目标挥手说最后的再见。
过去的老祖师一再教导,个人应将自己的心百分百地投入于佛法的修持,并且放弃世俗的生活。现今,上师们依然如此教导;但对弟子而言,要正确实在地依循此一模式,是很难、很难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一个人有一份工作,而当他在工作的同时,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认出心的本质,然后继续工作,那将会带来很好的效果。
在西藏,专门教导灵性修持的人,称为上师。目前唯一教导世俗生活与佛法修持的上师,就是我。一个上师本来应该只教佛法修持而已,不是两者都教。我是开玩笑的啦(仁波切笑)。
试着以正确的方法,利用片段的时间,至少修持一小部分,如同在模仿真实的修持般。佛法的本质是要记得:现在我还有些自由意志,我们还能做些选择,对于生活还能有些掌控和某种自主权。
在我们还活着、拥有这副人身时,当我们还有如此的自由闲暇时,我们可以善加利用。一旦此生结束,呼吸停止,此身躯就只是一堆死的物质,成为了一具尸体。在你的心识抛弃这个身躯的刹那,它就成为一处废墟、一栋被离弃的房子,并且无法再活过来。
当身躯与心识分离时,从此就再也没有自由闲暇,没有选择了。个人没有能掌控任何事物的自主权,反而将受控于自己的业力,而因果法则是毫无错谬的,个人便因此受制于自己的黑、白业之下。
在此生中,我们毋须试着完成黑业;黑业会自动发生。个人需要完成的,是白业,以备未来在没有自主权时之需。个人现在需要努力开展控制力,那才是主要的重点。在佛法的修持中,再也没有比这具有更大的利益了。
大部分的人听到利益时,会认为那是关于提供可吃食物或可用物品的事情。但佛法修持的利益,并不是一种你可以看见的东西。当呼吸停止时,就没有自由意志或掌控力,此时真正的利益是已然开展的自由意志。
为了开展此一自由意志,便有赖于现在的行止,也就是佛法的修持。唯有如此,才能给予个人自由的意志。现在当我们自主时,我们有能力修持佛法,并且藉此而能获得掌控或自由意志。假使我们现在修持见地、观修与行持,之后当身躯与心识分离时,我们便能够忆起佛法。
2 如何稳定的修持?
关于要在僻静处或者让人散漫之处修持的问题,传统的方式是,首先要远离尘嚣而独自修持。总共有身、语、意三种远离,透过这三种远离,个人可以成就金刚身、金刚语和金刚意。但个人之所以到偏远处而远离让人分心散乱的事物,主要用意是将教法付诸实修,进而获得对诸佛身、语、意的精熟度。
如果个人无法长时间独自修持,有时可到僻静处做短时间的修持。即使专心修持仅有数天或一个月,也有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分心散漫、不断受到诱离时,试着修习认识心的自性,时间要短且次数很多。若是时间为短暂的片刻,则为纯然认识的真正时刻。“次数很多”的意思是除非常常重复修习,否则个人无法对此熟悉。
试着尽可能地做如此的修习。所有噶举与宁玛的上师都说,个人的修习应“时间短且次数多”。他们可从没说过时间长而次数少。
在修行者对于内在自性、远离散乱的纯然觉性的认识,已经稳定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便“走向市集”与他人互动。此时的修持,是要融合觉性与日常行、住、坐、卧等活动。
个人要试图了解自己的稳定度,是否会受到外在经验的任何影响。假如毫无影响,这是最好的情况,也就是没什么人或事物能对个人的体认有任何损害或利益的情况。
当一个人已完全将此无二觉性与日常生活的状态融合一起时,是否要停留于偏远处,已不是重点。无论他做什么,皆为觉性的表显。在此文中,“断除”的意思是任何的生起皆在广阔的见地中:个人已获得修持的稳定性。
据说,“个人的体认会显化为助益者,并且转变为象征与书籍。”对于已娴熟于见地的修行者而言,社交的互动不会有丝毫的伤害。
我们必须现在就能掌握心的解脱状态——在我们死之前。佛法的重点就是当我们仍有能力与机会时,要能于现在的当下,对认识我们的佛性获得稳定性。否则当我们死亡,心识离开身躯时,情况则大为不同。
据说,存于肉体内的心识象是一只被拴住的乌鸦;它无法飞走。但在心识离开身躯且变成一个中阴心识的刹那,我们对于外在处境不再有任何的掌控能力。对一个凡常人来说,中阴状态是完全混乱的,有如飘摇在飓风中的一根羽毛。
这就是为何我们必须现在实修的原因。真实的利益就是可预先为将来毫无自由意志的时刻,做好万全的准备。目前我们拥有某些程度的掌控力:我们可以做想做的事,到自己喜欢的地方,躺在日光下,吃喜欢的食物。但每个人迟早都会死亡。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死亡,到那时就没有选择的自由了。因此,现在就要决定哪一项比较好:究竟是要做无益的挣扎以获得暂时性的世俗目标,或者是经由实修佛法来获得持久的利益。
假如一个人是睿智、聪明的,他会在以下两者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亦即若不是浑浑噩噩过完此生、有如这本身即是目标那般,就是要对无二觉性、原本觉醒状态获得稳定性。当上师给你这两种选择时,聪敏的人会知道该如伺抉择。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自己何时会死亡。假使我们并未真实信任佛法或老师,那么读这本书帮助不大,因为我们并未很介意这点。即使有个神通者告诉我们:“今天是你的最后一天,明天你将会死亡!”我们也不会相信他的话。我们只会说:“他怎会知道每件事情!他究竟在说什么呀?我这么年轻、健康,没有任何疾病!”
假使我们不相信,此书就一点也帮不上你。但一个聪明、有信心的人,就会知道怎样做比较好。他会拒绝在轮回的世俗生活中打滚,以致未来能够对无法掌控的时刻预作准备,他反而会努力实修,以便在死亡时能有掌控力。一个聪明的人会了解此事。这里的主要重点,是个人要达到一种强烈的感觉:“我应该修持佛法!我必须要修持佛法!”
现在,我们的身体有如客栈,心则像个旅行者。此生中,我们住在客栈里。由于心在身体里面,就会有某种基底的感觉,但这没有任何真实的稳定性。一旦身心分离,我们便无法掌握什么会发生或我们将走向何方。当身体一旦死亡时,心就完全没有所依之处。个人处于无基底的情况中,并且随着业风而飘摇。很坦白的说,我们目前并没有任何真正的稳定性。
要确认此事很容易:看看你的心是否能够真的保持稳定,即使只有一天也好。试着专注在某事物上,譬如你的国家,或者是国家中的一个地方,从早到晚不间断的如此做。你能够做到吗?
事实上,我们的心完全不稳定,而且我们也无法真正掌控自心。我们的心从一个事物跳至另一个,相当的散乱。假使在我们还有个肉身的所依时,我们就已经验到此事,试想,当我们没有了肉身,我们的心赤裸、秃露时,那将会是如何的一种情况呢?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心将直接体验过去业力的成熟,毫无肉身可以盾挡,那将会是个极大的溃击。请好好思索此事。
在成为中阴心识时,所有的事物完全不确定:个人将走向哪儿、跟谁一起、要吃什么,都不确定。所有的事物完全无法预测,个人有如在飓风中飘摇的一根羽毛。
某些人习惯这么想:死亡有如火堆熄灭了,或者水分蒸干了。但,死亡完全不像那回事。根据正等正觉佛陀的话语,以及菩萨们所写的许多论述,这个心不会死亡。当身体死亡时,心仍在,而且处于习性与业力的控制之下。所以,那些相信佛陀以及他所启发的传承之人,会相信有生、有死、有业力因果。
一旦个人对本自存在的智慧获得了稳定性,他将会知道,所有的显现与存在,这个世界与有情众生,都只是迷妄心的魔幻展现罢了。他也会对佛经中所描述关于正等正觉佛陀的所有功德具有信心。
现在试着检查看看:你的心具有任何的稳定性或掌控力吗?你的心是保留在身体内,或者可以自由地离开身躯吗?假使我们真的具有任何的掌控力,我们现在就可以决定,只要放下所有的烦恼,它们就永远没戏唱了。但,此事会发生吗?我们能做得来吗?
再者,假使我们真的具有掌控力,那么我们就能够轻易获得诸佛一切的智慧与慈悲等伟大功德。我们只需说:“让这些功德出现吧!”然后我们就会马上得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吗?显然是不会的,不是吗?
3 掌握心的状态
要好好思维中阴阶段的情况,若没有了身体的所依时,将会是如何的一种情况。这就告诉我们,重要的是,现在要对心的本质有所认识与修习,因为那是获得稳定性的唯一之路。其他的事物皆是不固定的、不稳定的、不确定的,唯有佛性是恒常的。唯一具有稳定性者是佛性。
佛性具有四种功德,即是超越性的净、常、乐、我①。没有其他事物具有这些功德。
①常、乐、我、净四者又称涅槃四德,出自《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此经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第一,如来常住;第二,涅槃常乐我净;第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我们应该现在确认,我们是否能掌控自心。当我们死时,我们毫无力量能影响自己要走向何方或待在哪里;什么东西可以吃,或什么事可以做。我们甚至连一秒钟的掌握能力也没有。由业风所吹拂的中阴心识是个超级恐怖的状态。好好思索我们是否能够掌控。
假使我们现在能掌控,那么在中阴阶段我们当然也有能力掌控。然而,说真的,此刻,即使只是一个短暂的期间,你的心有办法走向或停留于任何地方吗?
要真正获得所有伟大的证悟功德,唯一方法就是重复多次短时间的修习心性本质的认识;此外,别无它法。修习短时间的一个理由,就是因为现在还没有稳定性,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觉性的认识还无法持续超过短暂的片刻。藉由多次的修习,个人可以渐渐习惯。这并不是个人正在从事某种概念性的行为,譬如专注在某事物上做禅修,或心中系念某个事物。我们仅需认识赤裸觉性,让心的觉醒状态维持片刻,而非我们必须要去创造某个事物。
当我们逐渐娴熟于此一赤裸觉性的状态,慢慢地,我们也就消除了此状态的反面,亦即二元固着、纷扰情绪与造作恶业的坏习性,这些是我们长久以来习惯的事情。
要不然,假如我们现在具有稳定性,我们大可就决定:“我要认识心的本质!”并且永远维持在那个状态中。如果我们真的具有稳定性,我们便只要认识心的本质是法身,然后就没其他的事了。不幸的,此事并不会发生。
能够获得掌控的方法是直指,也就是当上师引介你认识自己的佛性时。当个人熟习于认出觉性,散漫的想法便减少了。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让这些想法减少。我们无法仅仅命令无明离开,并下令本觉走过来停留不动。你自己审查看看:你能做此事吗?这正是我说还未有真正稳定性的真正意思。彻底被令人分心的事物牵着走,就称为有情众生。
这儿有个例子,能描述当心被松开而处于中阴状态的情况:选一匹野马——完全没受过训的马,它从未被套过缰绳,或被拴住嘴巴,或被放上马鞍。抓一匹像这样的马,套上马鞍、缰绳与整套的配备装置,然后让它走。这匹马儿整个吓坏了,它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只有狂奔直至那些东西掉下来,因为它没能做任何的自我掌控。
我们就像那样:我们没有任何的掌控。掌控能令人如同佛陀一般,远离所有的缺失并且拥有所有的功德。目前的情况并不会比中阴还糟,因为我们仍处于肉身中,如同一只被绑住的小鸟,或者被栓系的马儿。但在我们死亡的刹那间,我们完全没有基底,会如同野马一般狂奔离开。
还有一个描述此时情况的方法,就是当人们睡着时,他们会做梦。若他们并未入睡,便如正等正觉佛陀的例子,他们就不做梦。佛陀如一个从不入睡的人,因此也不会有梦,不会处于迷妄,然而有情众生却象是个睡着的人。正如所有的梦境皆发生于睡眠的状况中,同样的,所有我们的所知、所见与所感,皆在二元心识的架构下运作。一切有情众生的共通经验状态,正如同在睡时、无明的沉睡中做梦一般。
觉性与二元心识(分别心)有何不同之处?觉性有如一个不睡觉的人,他完全没有迷妄,本初的自由自在。二元心识则被我们的经验捆住,完全被迷妄牵着走,如同梦境,根植于非真实。
目前我们似乎必须甩开某些事物,并且需要获得某些事物:我们必须甩开无明与纷扰的情绪,并且必须获得本觉。在某个层次上来说,这相当真实,且唯一的道路就是实修。然而,只要二元依然存在,证悟便无法获得。只要我们依然还有这两件事情,只要我们还必须甩开某事物与获得另一事物的话,则二元依然存在。在认识心性本质上,所有的事物都必须成为一体,如此便没有二元的存在。
目前我们的心一点儿也不稳定。即使在加德满都山谷的所有人,试着要帮忙把你的心停留下来而不让它移动,也做不到。唯有透过心性本质的修持,真正的稳定性才可以获得。你若好好思维此事的话,就会了解如此的教授真是珍贵、非常特殊。首先,我们应先获得概念,之后思维、体认,最后了悟。这些都是佛陀说的。除此再也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前言 ▎给此世间每个人的讯息 ▎目录《再捻佛语妙花——实修直指窍诀》
第二十四章 《中阴直指祈愿文》▎第二十五章 《中阴直指祈愿文》释论 《立断》
第二十二章 《离戏之究竟上S成就法》▎第二十三章 《离戏之究竟上S成就法》释论《立断》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合集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
* ❈ *
nirat(尼勒) ▎Surat(苏勒,也译苏拉特)---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庆祝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诞辰164周年!附:哈祖尔故事四则
热烈庆祝巴巴.古林德.辛格.马哈拉吉(Baba Gurinder Singh,1954-至今)诞辰68周年!
热烈庆祝圣·达善·辛格(Sant Darshan Singh)师父诞辰101周年!
《The Crown of Life 生命的桂冠》全集(2022年6月整理)
热烈庆祝圣.瑞金德.辛格诞辰七十六周年 !附:师父回印度达善视频 ▎2007年珍贵照片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合一 溶入 融入 证悟 证知 了知 了悟教导汇集(2022年6月2日整理)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持名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其·坎(Sach Khand)教导汇集(萨特·洛克 第五灵境 超梵天 灵魂 圣人)(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道成肉身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神人 上帝 夏白德 纳姆 音流(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灵魂 教导汇集(心智 注意力 眼中心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朝圣 礼拜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萨特古鲁 上帝)(2022年6月1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星光境 千瓣莲花 第一灵境 教导汇集(灵境 境域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主 天父 至上意识 上帝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定 定力 专注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入内 回撤 死亡 活时死亡 活时修习死亡法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5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夏白德 音流 纳姆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相信 信靠 信仰 信心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祈祷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2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眼中心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3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注意力 教导汇集(2022年7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萨特桑 Satsang)萨桑义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爱 资料汇总(2022年7月17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接纳性 接受性 谦卑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感官 教导汇集(2022年8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达善(Darshan 、Dashan,达显、达圣、达瞻) 教导汇集(2022年9月15日整理)
Sant Mat 常见词语中英文对照 简释 附:Sant Mat内在诸境域名词的翻译和释义
素食人生 The Vegetarian Way of Life (素食者 素食主义 吃素 冥想)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情欲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1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义 印启弟子 印启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28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梵天 超梵天(Parbrahm)教导汇集(境域 灵境 宇宙)(2022年11月5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宇宙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X知 化身 神明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五个圣名 圣名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20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LH 教导汇集 3 (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Y识 至上Y识 Y念 念T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打坐 冥想 禅修 巴赞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上S S父 明S S人 古L 教导汇集 (2022年12月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物质 物质世界 这个世界 世界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10日整理)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从演揲儿法中拯救历史——元代宫廷藏传密教史研究》第四章 清《宫廷瑜伽》、西夏“道果机轮”及元代“演揲儿法”考证 全集
1人情之饮 ▎2茶道诸流 ▎3道禅相嬗 ▎4茶室清幽《茶之书》(上)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