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在商人和明星的两种人生漩涡里
每日人物(ID:meirirenwu) 文 / 朱柳笛
采访/朱柳笛 鲁鲁一
编辑 / 周欣宇
湖畔大学最后一轮面试,李晨面对一位校董的发问:“如果只有一名艺人能被录取,你觉得是谁?”
这是2016年初,和李晨一同进入候选的,还有另外两个号称“娱乐圈最会赚钱”的明星。相比而言,他所经营的潮牌事业NPC,体量要小得多。
“我觉得是我。”
“为什么?”
“那两位都比我成功。我希望来湖畔学东西。现阶段,我更需要学习。”
李晨成为首个入选湖畔的明星学员。58同城的姚劲波、外婆家的吴国平,这些此前看似不太可能与他产生交集的商人们,一下子成了同学。他被迅猛地推到一个更广阔的圈子里,“好像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要变化了。”
李晨一直在变。早先他是对时尚有点儿敏感又不太自信的毕业生,后来是刚进入Channel V就采访谢霆锋的当红VJ,是奔走于各类发布会和节目的主持人,也是遭遇员工集体辞职风波后,仍将一个国产潮牌做大,尝试各种跨界的创业者。
现在,他既是艺人,也是一所商业“大学”的学生。他常觉得置身于两种人生的漩涡:一个是热闹、感性的,另一个是陌生、严格的。这种处境带来分裂感,也带来一点儿兴奋: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需要加速学习。
潮牌势力正在中国的线上和线下快速崛起。某个电商平台透露的数据是,潮牌商品的成交规模基本可以达到平均单店年产值1000万以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它来标记身份和取得认同。这也许是湖畔大学接纳一个潮牌创始人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李晨和他的NPC?
所有选择,都是半路出家
李晨用一句话来解释他的路径选择,“几乎做所有事情,都是半路出家”。
以至于他34岁的人生看起来充满意外——别人是从主线旁衍生出一些分叉去摸索,他却好像一下就跳到了另外的平行线上。
原本学的是旅游管理,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通过电话卖机票。在诸多在线票务服务公司还没诞生的年代,这是一份需要口才的工作,他不擅长。
一个后来的当红主持人最不擅长的居然是口才,这听起来并不励志,更像是一个笑话。
他给我还原了当时常常出现的场景:“一桌人吃饭,我基本不说话,所有人都谈笑风生,他们的每一个话题我都想插进去,可一旦有这样的意图,我的脑子里就会冒出疑问,我这么说好吗?只是这样想的时候,还没来得及行动,呃,他们就进入下一个话题了。”
这让我联想到许多普通年轻人青春期的相似经历,当时看起来瘦弱内向的李晨同样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充满怀疑。
等到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再想说一句话,就被旁边另一个声音更大的人说的话盖住,没人听到,然后又默默低头,最终也没捅破那层坚硬的自尊心。
就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后来被Channel V录取,成为一名VJ,这也是李晨人生里的一个谜题,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很难会有人把这些经历跟他今天的模样扯上联系。6月6日,一档网络综艺节目的录制现场,从舞台边缘走到中央后,李晨就自觉地收起了私下呈现出的疲惫状态,自觉切换到另一种他日常熟悉的模式:控制舞台,活跃气氛,偶尔丢出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他看起来自信有活力,口齿伶俐。
“VJ的经历让我变得自信。现在回想起来,Channel V应该不想要一个‘字正腔圆’的传统主播,而我当时看起来,对潮流有自己的态度。”他分析说——某种程度上,“潮流”改变了他路径的走向。
“怎么让我的员工更专业?”
当我们把话题转入李晨的另一个身份——一个中国潮牌的主理人时,他流露出的兴奋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他比实际年龄年轻二十岁,这让他看上去甚至像一个男孩。
他穿简洁的黑色T恤和白鞋,说话间隙,始终不自觉地摆弄手指上那枚硕大的装饰戒指——看起来是个“点睛一笔”的饰品。
喜欢打扮自己,对别人的穿着打扮给予建议,让原创潮牌影响到一些年轻人,这是李晨给自己的那层自尊找到的另一个容身之地。
那还不是一个人人都敢于追求时尚的年代。头发染成黄色、穿有很多破洞的牛仔裤的李晨,每天最忠实的爱好是把自己打扮得五颜六色,背一个大书包,去上海人民广场瞎晃。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异类。
而最早成为“异类”,应该追溯到小学六年级。他13岁,假期结束返校时穿了一条红色牛仔裤,成为这个学校独一无二的人,所有人看到他都惊呼:“你怎么把你妈的牛仔裤穿来了?”他纠正说:“这个叫……”
已经忘记了当时使用了“时尚”还是“潮流”这个词来“捍卫”自己的尊严,甚至当时有没有这两个词,他也记不大清。只是一定是朦胧地表达了这层意思。
再往后,这个目标就精确起来。2009年,他把爱好真正做成事业,跟潘玮柏合作的潮牌店NPC在上海开业,此后渐渐蔓延到北京、成都、杭州和南京。不只限于潮牌服饰,还与动漫辛普森、蜡笔小新合作,做电影《大圣归来》、《恶棍天使》的周边产品,连褚橙、美拍,也成了NPC的跨界合作者。
但他仍把自己当作商界的“小白”来看待。以至于湖畔大学的第一堂课时,他就略为严肃地问了蚂蚁金服CEO彭蕾一个问题。
“我们企业现在处于一个很尴尬的阶段,两个80后老板,带着一群90后员工,又要面对一群00后消费者。怎么订立一些规章制度,让我的员工更专业一些?”
这个问题源自于他遭受的一次巨大挫折。某天上午11点半,NPC开张前半小时,员工集体辞职的电话袭来,带头人是他平时最信任的店长。
李晨自认为不是一个严酷的管理者,店里没有考勤、排班,甚至于有一次潘玮柏来上海开演唱会,他索性关店,带员工去看。到了最后,因为太过宽松,反而没了底线和边界。
他觉得这种挫折让他更警醒和谦虚。他也加了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的微信,对方也是阿里巴巴的参谋长。李晨向他请教关于企业发展的问题,曾鸣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回复了4条60秒的语音。他早早地听完,恭敬地回复说:“谢谢曾教授,我会认真考虑你的所有建议。”
对创业来说,“红”是什么
其实李晨怀疑,自己上湖畔大学之前,曾鸣压根就不知道他和他的NPC。就跟有人称他为当红主持人一样,他会瞧着对方的眼睛认真地反驳:“我红吗?一点儿也不红。”
红,在娱乐圈是一项可以量化的指标,譬如粉丝的数量,出场的价格,以及其中蕴藏的经济能量。
李晨自认为从没经历过能量爆棚的时刻。“就没怎么红过。”他坦白说。
有人要来谈合作,他有时候半开玩笑地跟助理确认:“没搞错吧?”然后是不带情绪的自嘲:“是不是要找另一个李晨?”
好比是打一场通关游戏,他始终是游离在外场无法进入核心的人——打败最后的boss登顶固然更有成就感,但也许需要更多的机会和运气,还有一种可能:这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也不是没有过一点儿要红的野心。那时他还年轻,周围来去的都是顶级歌手,他是访问这些歌手的人。这给了他一种幻觉——自己和那些一线明星是同类。
他记得一次被台长叫过去聊天,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大家正襟危坐,讲述台里明年的规划,他一个字没听进去,最后忍不住把脑子里盘旋的那个古怪想法捅了出来:“台长,我能不能坐公务舱?”
“啊?”对方显然被惊到了。
“为什么别的艺人坐飞机都是公务舱,我是经济舱?我别的没有什么要求,就想坐公务舱。”他坚持道。
那是2003年,他到Channel V刚满一年,已是台里炙手可热的主持,粉丝会在台下跟别的偶像的支持者“掐架”。
“你知道吗,我现在想想,觉得只有4个字来形容,特-别-无-聊。”他一字一顿地说,“就算红了,对做潮牌来说,也不见得是好事。”
艺人的红利出现在商业刚刚萌发的阶段。譬如NPC新店开业,来剪彩的阵容堪比一个小型晚会,台下漫山遍野的顾客呼喊着被邀请来的艺人的名字。
但接下来的状况里,李晨与普通创业者相比,并没有少走一点弯路:因为装修问题,和设计师翻脸,最后坚持选用的白色地板根本无法使用;不懂布料属性,订制的一批产品洗涤后缩水,整整短了5厘米,损失惨重。
“艺人做生意会放大许多东西,可以一夜之间让所有人看到你的努力、成绩,也看到你的缺点、不足。一部分人会用最挑剔的眼光来批评,对你的生意并不认可。”
之前看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徐帆那段戏震撼到他——风头正劲的明星要过普通人的生活,一个礼拜后,无法承受身份变换带来的落差,痛苦地询问能不能约一个工作。
他像一下得知了某种预言:“真的是这样。80%的艺人自我感觉远比实际状况要好。但头顶上的光环,在被别人拿下来之前,一定要自己拿下来,不然会输得很惨。”
“还需要代表美好的东西”
李晨希望自己已经拿下光环。至少助理提出要提前组织粉丝在机场接机“造势”的时候,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两次出席活动间隙的采访,我见他穿了同一件黑色镶白边的西服,这是近几年来他的一个新习惯,无论走到哪里串场主持,都会自觉贴心地备齐全套行头,减少活动方支出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品牌代言。
他也成了把“愿景”挂在嘴边的人:“我的愿景是希望未来某一天,在东京、纽约的街头,出现一栋楼,里边儿都是中国的原创品牌,代表中国潮流文化。”
“代表中国潮流文化”,这话让他收获了一部分消费者,相应地,也遭致一些质疑和批评,主要在于觉得NPC不是真正的街头潮流。他干脆在办公室挂了幅字画来反击,内容是:“潮流就是比干湿一点,比湿干一点。”
“潮流本身就是中庸的。没人能定义。”李老板笃定地说——周围的人已经称呼他为“李老板”了,主持人的身份正渐渐退到后边。除了那一档网络综艺节目,最近他串场的一次活动还是因为NPC和一家智能手表跨界合作。对方的CEO李志飞是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计算机博士,也是自然语言处理专家。
他们成为朋友,在空闲时讨论人工智能、奇点是否会来临,尽管李志飞并不同意李晨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但这不妨碍他评价李晨:“一个聪明好学,思维又开放的人”。
思维开放让他保持着一种忧虑,他觉得NPC除了产品本身之外,还需要一个代表美好的东西同消费者连接,比如共同的生活方式。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和年轻人有关的一切产品形态都可以出现在这里。这是他尝试和各类品牌、电影周边、电子产品跨界合作的原因。
他跟潘玮柏都希望NPC未来会是一个年轻人生活的中心,而不单单是一家售卖潮流服饰的店铺。
这跟十几年前他的想法差别很大。那时他在上海吴江路某个小楼的二层,有一个三到五平米的小铺子,小到没有门,没有顶,只是个雨棚。
“天天去七浦路进货,然后卖。每天如此。后来发现这些货太多,怎么卖都卖不掉。”
后来他才想清楚,他真的是太爱买衣服了。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衣服卖出去,影响到更多人——这才是他后来认识到的“潮流”的意义。
你觉得哪位明星的跨界超乎预料?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尊重原创,侵权必究。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学区房丨天津牺牲消防员丨活人出殡丨天才林嘉文丨反性侵 | 算命村丨学渣班丨杀夫盲女丨同性婚姻维权丨川师大杀人案丨长江刀鱼丨暴食症女孩 | 北京鬼市丨盗墓高手丨刀少曾鹏宇 | 龙泉寺丨钱仁凤丨毛坦厂 | 李根丨柯洁 | 马东 | 高晓松 | 龚琳娜 | 秦昊 | 王宁 | 陈年丨杨绛 | 俞敏洪 | 毛大庆 | 陈忠实丨陈年喜丨车延高 | 赵丽华 | 余秀华 | 85后铁匠 | 枣糕王 | 青山周平 | 修笔老人 | 胡海泉丨魔兽世界丨大潘佳佳 | 投资移民 | 谭维维丨钉钉无招丨盲井村丨鞋匠丨小柯 丨白一骢丨欢乐颂 丨形婚培训师丨龙卷风 丨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