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19 一切大乘经典可以看也可以听,一定要把中心放在自己主修的这一门上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19

会通四科之四 十八界即如来藏性 意法识界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二页第七行,科题是意、法、识界。【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这是说这个意识界以及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这个地方的法呢,就是讲的法尘。因为意根对法尘,生起了意识,意识就是第六意识。法尘是指五尘落谢的影子,我们见色闻声,心里头落了一个印象了。这个印象呢,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法尘;或者是在阿赖耶识里头,我们称它做种子。这是首先把大前提提出来,这个意识,究竟是意根生的?还是法尘生的?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明,假如意识它是因意根而生,换句话说,就是第六意识是意根所生之识,这都是我们平常一般就是这样的认为,这个唯识里头也常常这么说。所以这个事实的真相要是不搞清楚,往往我们都得不到一个可靠的结论。所以古人常讲,读佛书最忌讳是三个大毛病,第一种就是含糊笼统、马马虎虎的,这个读书不求甚解啊。读佛书不是的,读书不求甚解这个态度啊,读世间的文学、消遣可以,读佛书不能用这个态度。第二个毛病呢,就是肤浅,不够深度。你比如说我们今天来讲这个研究佛学,拿唯识学来说吧。我们的唯识,只研究到《百法》到《五蕴论》,这个太肤浅了。那么对于百法里面所讲的每一法,我们是不是都能搞得清楚呢?不能。为什么说不能搞清楚呢?因为它太浅了。我们也不能说它错误,按照这个百法古德的注解,不能算它错误,但是深度不够。所以在唯识论里头,必须要把《瑜伽师地论》研究完了,这个才算是法相这一门学问呢,有了基础。太肤浅的时候,提不起观照的功夫啊。我们讲到唯识五重的修学,就是五重唯识观,我们连入门都入不进去啊,这个就是太肤浅了。

第三个呢,就是误会,就是错误了,以自己的知见,来解佛经的经义,十之八九都发生了误会。这是三大毛病啊,所以佛法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或者是某一部经论,都要深入地去研究。正像这个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头提示给我们研究的要领,他老人家主张的是要有深度,是要有圆解,解在一面、一边的时候,不够圆满,那都是有问题。所以要求圆解,要求深解,要圆、要深。那么我们读这些经呢,就要特别注意这几方面。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讲堂时间实在是有限,要想在佛法上真正成就,确实很难。所以古人呢,他是将整个的时间与精力专攻一部经,是很有道理的。就是圆瑛老法师他老人家在上海办的这个圆明讲堂,它就是楞严专宗学院。它所标榜的,就是一部经,四年的学程,就学一部经。看十几种注解,一门深入,很有道理。

我们现在所学的是太杂了、太乱了,时间也太少了。可是事实上来说呢,这个一切大乘了义经论啊,理上都是贯通的,所以我们的修学,可以专注在一部经上这个一切大乘经典,我们可以看,也可以听,一定要把中心放在自己主修的这一门上。解了以后,要能行。如果解了以后不能行,那这个学就是没有用啊。能够有行门,这才会有证果。所以解、行、证这个次第,是一定要遵循的。

那么这个地方就讲,所以我们常讲是根尘能够生识,这是一种肤浅的想法,有没有错呢?并不能算错,但是不究竟,并不能将事实的真相完全了解,那是佛的方便说。到这个地方呢,这是真实说了,这不是方便说了。所以在这里深入地来讨论、来研究,这个识是不是根生的?是不是尘生的?那么虽然说都不是,可是怎么样呢?又离不开根,又离不开尘,妙就妙在此地,所以这个法称之为妙法啊。虽然不是,也脱不了关系,所以佛在相宗里所讲的那些话呢,虽不究竟,但是不能算错,道理就在此地,不能算错,就是不究竟、不圆满。

那么如果要是说意根生意识,这个意根呢,必定先有一个所思的法尘。那没有尘不行啊,那没对象,识怎么能生得起来呢?那个分别怎么能生得起来?分别,总有个对象去分别啦。这个第六意识的特性,就是分别,那么没有对象,那怎么能分别啊?!那么这样啊,也就显示出意根的相,是个什么样子呢?尘存在,根就存在,尘要不存在,根也就不存在,这个也是一个事实真相。

我们意识所缘的法尘,给诸位说,从无间断过,从来没间断过。你譬如说五根缘外面的五尘,或有间断,晚上我们睡觉了,眼睛闭起来了,眼识不缘外面的色尘。可是第六意识,它还会做大梦,它还是要缘法尘。这个是事实,确实是如此,但是这只是一种幻相而已。那么后两句说啊,【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那么若无这个两句,是说要是没有所思的法尘,意根也就不能存在了。这就是刚才讲的,尘没有了,根也没有。后面两句是说,离缘,就是离法尘,缘就是法尘,所缘的法尘。根是能缘,尘是所缘。离缘呢,就是离法尘。无形,形就是讲的意根,无形,就是意根无形,换句话说,这个意思就是讲,要离了法尘之缘,意根尚且没有形象啊。纵然有个意识,这个意识又有什么用处呢?!【识将何用?】

那么在此地,我们特别要留意的,识缘法而显现,不是生。如果说是根尘和合生识,那这就是病啦。根尘和合,识现出来了,这是对的。我们举个比喻来说,比如我们这里的收音机,电晶体的收音机,我们这个频道一拨对了,它音声就出来了。这个收音机,我们把它比作根,我们去拨它,比作缘,这个根与缘,一接触、一相应的时候啊,声音出来了。是不是它生的呢?不是的,是它显的,显的声音。你说它能够生,那就不对。为什么呢?那广播电台如果要是不播出来,你怎么拨,它也不能生出来啊。如果能生的话,用不着广播电台,这一拨,声音就出来,那就是它生的啊。不是生的,显发的,是显发的。怎么会显发呢?因为根尘识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啊,要晓得这个道理,四科七大都是发明这个真理,所以根尘识没有一样不是尽虚空遍法界。

那么再看底下经文,【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识心,就是意识、第六意识,因为它是从意根(第七识)发生的。那么意,我们晓得,它的性质是恒审思量。所以,佛在此地问了,【与诸思量】,这个思量,就是指的第七识,恒审思量,为一切法的染净依。那么【兼了别性】,这个了别是指阿赖耶,第八了别性,就是第八识的这个识心呢,它是根本。第八识是根本依啊,第七识是染净依啊。

那么讲到这个地方呢,唯识里面讲的三能变,昨天也给诸位说过了。所变之法,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能变之法,要是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三个,就是心、意、识。那么要展开来多说呢,是八个,就是八识。能变的八识,所变的万法啦。可是这个法,诸位要晓得,不包括真如。为什么呢?因为真如法里头,没有能变跟所变,这个是一定要把它搞清楚的,真如里头没有能变跟所变。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前六识的了别性,与第七识、第八识,一样不一样呢?是同还是异呢?这一段呢,完全见到唯识学里面去了。

那么我们图书馆呢,在前几次给同修们宣布了一个消息,也就是我们多年的期望,我们想办一个小型的研究班,来帮助真正发心学佛的同修们。我们章程办法还没有拟定,就有同修来报名了,呵呵。而且我们这个女众名额只有两个啊,已经有两个来了,这名额满了。那么男众我们希望能够收四个人到五个人,如果有男众来报名的话呢,我们打算租一间房子。最近呢,徐慧林居士也提供我们一栋房子,他可以借给我们用,可能就是太远了一点,环境是真好,它是一个别墅,环境非常好,在深坑过去一点,的确太远。那个房子住起来,太舒服了,就是小洋房,前后都有院子。如果学生不怕远呢,就可以住到那里去。但是住到那边呢,大概自己要烧饭了,男众可以到那边去。或者呢,要是怕麻烦,怕往返耽误时间呢,那么我们就在大楼里面还有房子可以租,我们租一间房子,做寮房。我们图书馆所有的设备、书籍,都可以供给大家做研究。那么研究班上课呢,在上,研究班的课程都在上。我们上午一个星期,可以上四次课,一个星期四次课,一次两小时。下午的时间呢,同学们自己研究讨论。晚上我们讲经呢,还是照常。但是学生这个资格的限定啊,一定要大学毕业,就是要交文凭,这是我们要限定这个资格的。那么不分出家在家,只要你有这个资格,就可以来参加。那么在这个地方研究呢,我们有研究的方法,也有研究的进度,按照这个方法、进度,那么在四年当中,会有一些成就的。

当然,这个唯识学啊,这是必修的一门课程。佛法里面有三门东西啊,叫共同科目。第一个是戒律,戒律是生活规范。无论哪一宗哪一派,都不能少的。那么第二呢,就是唯识,唯识是理论,佛学的理论。也是通于一切经论,通一切世出世间法,所以这部分东西很重要。如果真正深入研究啦,它非常有趣味。那么第三个呢,就是净土,净土是归宿。比如说拿《华严经》来说吧,华严,这是唯识宗的,唯识宗六经之一。华严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净土是共同的归宿,华严归净土。天台,你们看看《天台九祖传》,智者大师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慈恩大师,就是窥基大师,窥基大师有《弥陀经通赞疏》,弥陀经的注解,写得非常之好。我那个时候刚刚读弥陀经的注解的时候,就是念的窥基大师的注解,弥陀经的注解。这三样东西,共同科目,我们一定要讲的。那么戒律,要不是出家人,当然我们也勿需要研究。可是,华严经里面的《净行品》是戒律,《梵行品》是戒律,所以净行品跟梵行品,我们要细讲。要是学华严的,华严经里面有四品经文,是要背诵的。这个四品里面呢,《梵行品》、《净行品》呢,这就是两品,这两品文字不多。梵行品只有两章,我们那个华严影印的本子只有两章,四个Page,所以很少。

那么《普贤行愿品》呢,这个比较多一点,这是一卷。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初发心功德品》,这一品经很重要。这品经我记得我们过去讲的时候,讲过三十几次,那还是在智严精舍讲的,很早了。所以这个四品经啊,是需要背诵的。那么如果诸位要是跟观世音菩萨有缘呢,这个《四十华严》里头《观自在章》,这一章经文也不长,我们有单独流通的,也可以背诵,也是非常之好。所以这个华严经太大了,我们现在印的是九九华严,那么就是这些部分要背诵的,它很难得。那么要是学唯识,这个《百法》,一定要背,要背它的本文,百法的本文,只有五百多字,所以百法一定要背。《三十颂》一定要背,《相宗纲要》要熟,要能够看得很熟。这个是学唯识的基础,你没有这个基础,可是说是一切大乘了义的经论,你就没有能力自修。你要想有能力自修的话,至少这些东西要精要熟。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201 凡是因缘所生法,它就没有自体,就是虚妄的

202 佛陀的教学是三世的教育;孔子的教学是一世的教育

203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你不疑就不悟

204 因为我们动念心不清净,开口便错,动念皆乖

205 我们燃香里头没有观照不能见性,真正的功德就是能入观

206 障碍在自己的心,障碍不在境界不在别人,要牢牢记住了

207 听闻佛法要这样听,这个音声一历你的耳根立刻消融没有痕迹

208 戒定慧这个尺码,是天天量自己,不是量别人的

209 没有开悟、没有恢复我们的五眼圆明,我们身心就是带着重病

210 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我们应当守住这个原则

211  老师的本分就是开示;悟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212  佛法之建立是一种权巧的设施,就好比众生有病才建立的有药

213 我们眼前这个相,没开悟的人是业力在支持着,开悟了的人是愿力在支持着

214  不晓得所受的一切都是因缘果报,有这个不平之心、好恶之心就是造业

215 佛法兴隆,国运就昌隆,一定要发心弘扬大经

216  相信佛所讲的是真实,自己如何去证得佛所讲这个境界,就是疑情

217 十八界就是自己,十八界就是宇宙

218 佛法神咒治病那些方法通通是治生理病的,业障的病不能治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154 (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大悲咒的妙用 (宣化上人)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仁清法师)

盂兰盆节的故事——目连救母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