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20 初学讲经讲古人的注子就好了,你不开悟千万不能发挥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20

会通四科之四 十八界即如来藏性 意法识界

那么像这一段,这就讲到唯识了。在唯识论里面讲,这个心呢,是集起的意思。集,就是集合、聚集,这是讲种子,集一切的种子,这就是阿赖耶。就是它能够收集一切种子,像个大仓库一样。同时呢,又叫这个种子起现行。所以它这是两个意思,一个是种子,一个是现行。你们诸位想想,我们在《大专讲座十四讲》里面,讲这个因缘果,讲这个四种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讲这个因,因就是亲因缘,李老师底下的注解啊,就是种子现行。种子啊,就是集的意思;现行啊,就是起的意思,起现行。那么这两样东西在互熏,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它是一个循环的。因此,阿赖耶识里头这个种子啊,它呈现的这个状况呢,就是永远的存在,它不会消失。就好像那个瓜一样,瓜子结瓜,瓜又结瓜子,它是互相在那里循环的,永远不中断。那么我们对这个现象呢,称之为心,所以一讲心,它有两个意思在里头,这集起叫心。

实在讲呢,八个识都有集起的作用,但是比较起来,阿赖耶这个集起的作用啊,最殊胜,这个力量最强大。其余的七个识啊,那根本不能跟它相比。因此,我们单单讲集起为心呢,可以说可以讲到阿赖耶识。那么这个是唯识理论上非常重要的一些道理。那么说意啊,就是末那识,末那识是思量。这个思量啊,在唯识论里头,加了一个,叫恒审思量。加上恒审思量呢,就是对于第六意识的区别。第六意识也有思量的意思,但是它没有恒审。恒,那就是长远地保持。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实际讲起来非常的单纯,那就是执著一个“我”啊,就是恒审思量我相。

我们如果把它细说呢,这个我有两种,一种是人我相,一种是法我相。第七末那识啊,这个功能最殊胜。那么再细说一点呢,这个我相里头啊,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是烦恼的大根大本。我见、我爱--这个我爱就是我贪啦、我痴、我慢,四大烦恼常相随啊。我们想想,这个与八识相应的烦恼心所,根本烦恼六个,贪嗔痴慢疑,你们想想,都在第七识里头啊。所以第七识清净了,你的身心世界,一切都清净了;第七识染污了,那就全部染污了。它称之为染净依,实在是有它的道理的。

那么第六意识啊,它是了别的作用,它对一切境界明了、分别。虽然明了分别,它的性质啊,它不恒,换句话说,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它不会老想一桩事情。我们现在讲这个心,胡思乱想,给诸位说,都是第六意识心啊。第七识的心,跟第八识的心,你们什么时候见到过?什么时候发现过啊?根本就没有发现过,我们现在所能感觉的,全是第六意识胡思乱想啊。这一节经文所讨论的呢,就是要讲这个事情,要讲这个第六意识心。那么这就是了别为识,这个心。那么心意识这三者啊,我们同修们常常在一块共同研究讨论呢,多少都晓得这个情形。这个三者,其实呢,是一而三,三而一。套一句佛话、佛学的术语说,非三非一,非同非异。你要从根本上讲,它是一,是一法,根本上讲它是一啊。所以这三者都可以称之为心,也都可以称之为意,也都可以称之为识。所以我们讲八心王,嗯,都称作心;我们说八识,嗯,都称作识。这就是讲什么?它的根本是一个。

那么说它有差别,那就刚才讲了,就是它哪一个作用比较上殊胜?就作用殊胜上面来说,它们就显得有差别了。第八识,阿赖耶,集起殊胜;末那,思量殊胜;第六意识,分别殊胜。所以才有这么一个说法。那么在八识意识俱眠的状态之下,就是它不起作用的状态之下,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心。那么在七识,非心非识,只可以叫做意。

所以这个第七识啊,你看唯识论里面所讲的,在三量上说,它是非量。为什么说它是非量呢?它实实在在是个虚妄的执著。它没有自体,它的体只是阿赖耶的见分的一分啦,以这个为自体啊。所以在境界里面讲,它是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啦。一头是阿赖耶的见分的本质相,一头是,唯识里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第六意识的见分,一种说法是第七识的见分。总而言之,它的相分是两头生,这个相是什么相呢?是我相。所以这个我相,太虚妄了,根本没有这个相,而误会以为有这个相,还要坚固地把它执著。这个就是恒审思量,所以它只能称做意啊。

那么在第六意识,这个第六意识心啊,它能够缘外面境界。就是它于五尘落谢的影子、落谢这个影像,能够攀缘。缘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它在里头起分别。那么这个就是把心意识它的性质作用,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因此这个第六意识呢,我们也称作它叫分别事识,它能够分别一些事理。刚才说过了,其实啊,它是一个,是一个东西。这一个东西啊,我们不从比喻上来说,是很难讲的。譬如说大海,这个海水是一个,海水是一。海水有平静的时候,也有起小浪的时候,也有起大浪的时候。呵呵,你看看我们的气象报告,有小浪、有中浪、有大浪、有巨浪,实际上啊,这大浪也好、小浪也好、中浪也好、巨浪也好,你们想想,是不是一个?都是一个嘛,呵呵。这个八识的情形,亦复如是啊,就像这个情形一样。因此,我们知道这个事情,是三而一,一而三。不能说它定三,也不能说它定一。这个决定不是说佛说法模棱两可,没有肯定的,你要了解事实的真相。给你说它的异同嘛,那么换句话说,非异非不异啊。

六识缘法尘的时候,唯识论里面举的这个例子,所谓是境界风生啦,这就鼓动了第七识的思量了。然而,它又不能离开第八识的湛然识海。第八识好像一个大海、海水一样,第七识好像是波浪一样,第六识缘境界,就好比起了风一样。那么这是我们从比喻上讲,比喻,只能比喻一个仿佛啊,不能够比得那么切当啊。所以诸位要想深入研究去了解这个情形,那必须要在唯识大论里面去探讨。所以啊,六七八识,我们可以在此地做一个结论,它是非同非异,亦同亦异,就是这么个情形。

我们再看底下的经文:【同意即意,云何所生。】第六意识如果与末那识要是相同的话,那么第六跟末那,就没两样啦,就是一不是二啊。要是一,不是二,哪来的能所呢?!七是能生,六是所生,它要是一,那就没有能所啦。所以底下说,【云何所生】呢?那么这就是强调,要是说第六意识就是末那识,这是讲不通的啊,它不一样啊。你要说是同,那就有这个毛病,讲不通。你说不同,不同也讲不通。

底下两句说了:【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这个意思就是说,第六意识果然与第七识不一样、完全不相同的话,我们晓得,意根呢,跟前五根不一样。前五根是色法,色法无知啊。这个意根呢,是属于心法,心法有知。 心法有知啊,刚才给诸位说了,中间相分两头生。色法无知,所以那个相分是一头生。以心缘色,相分是一头生。以心缘心,相分是两头生。能够生相分是心法啦。那么如果你要是不同于意的话,那就是不同于意的有知啦,第六意识如果与意根要是有差别,不一样,那么一个属于有情,一个属于无情,那就堕在一半有知,一半无知,所以说应无所识啊。那么这一节经文呢,是有相当的深度,我们要细心地去读它。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这是意思是说,第七识是有知,要是第六识是无知的话,那么就与意根不一类了。意根有知嘛,你这个第六意识要是无知的话,那个有知跟无知,不是一类啊。不是一类啊,怎么能够叫意生之识呢?!所以【云何意生】,不能叫意生之识。意是有知,所以它生的这个第六意识,也应当有知啊。【若有所识,云何识意。】这就是意生起的时候,要是没有法尘可缘,只有个意,云何识意呢?这个意思是说,你怎么会自己去认识自己的意根呢?那么要是能够认识意,你譬如说第六意识缘第七识,它要是能够认识意了,那么第六意识变成能缘,第七识不是变成所缘了,那就是把这个意根反而变成了境界了。变成境界,又怎么能叫根呢?如果要不能识意,那又等于是失去了识的功能,不是意根所生的啦。

无怪乎玄奘大师说,愚者难分识与根啦,那个愚者是指阿罗汉啊。这个里面实实在在难分,离法尘求这个识啊,很不容易体会,也很不容易把这个境界说得清楚。所以古人讲,最难描摹啊,我们今天讲啊,没有法子把它形容出来,很难把它区别出来。根识这二体尚且不能够辨别,凭谁去建立一个生识之意呢?这个经的文句非常的简洁,每一句、每一个字含义都很深。那么于唯识学有基础的人,看起来容易,听起来也容易。没有唯识的底子,这一段经文就有困难。那么楞严里面,像这样比较困难的经文很多,有许多段落,都是与甚深唯识学理有密切的关系。

再看底下经文:【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这在此地啊,也就是总结前面的意思。如果你说同,那这个像前面所说的、反复来辨别的,我们所能见到的,不能叫意生啊。如果说它是意,那又不能叫它作识。这就是说明了,同异二性,都不能成就,都不能成立。所以末后这里下结论了,【唯同与异,二性无成。】那么到底这个真实的相是什么呢?我们一定要晓得,识,没有定所啊。本经在一开端,就说出这个道理。古德的科判,七处征心;交光大师的科判,判作七番破处。所以,我们在研究楞严的时候,在七番破处啊,我就告诉诸位了,这个楞严经已经讲圆满了。七番破处后面呢,都是注解啊。因为心没有个处所,你到哪里去找啊?末那是心,第六意识也是心,前面说了,非三非一,亦三亦一。所以你不能说它一定是一,又不能说它一定是三,界从什么地方去建立呢?所以我们要是说,一定要认为这个意识是意根所生的,你看看,这里就成了问题了。所以深入一层去研究,才能够晓得事实真相啊,含糊笼统,得不到真相。那么换句话说,这个含糊笼统啊,你能够得到一些佛法皮毛的常识,你不能开悟啊。我给大家提出了学佛两个目标,近的目标是要开悟,远的目标是要证果,这个我们才没有白学啊。如果一生当中都在记问之学上打转转,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你烦恼不能断,你的痛苦摆脱不了,离苦得乐这一个修学目标,你怎么能得到呢?!所以不开悟怎么行呢。

真正讲修行,是悟后才起修啊。没有开悟以前,都是盲修瞎练;悟了以后啊,那是真修。所以说虽然没悟,我们现在这个修学,要遵守着古大德、这些祖师大德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这些途径,我们能够守得稳,我们的用心很正确,就会逐渐逐渐接近开悟证果的方向啊,这个也未尝不是一个办法啊。但是这个里面最怕的,就是自作聪明,最怕的就是这个。为什么呢?自作聪明啊,里面就产生了许多的错误。我们就拿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来讲,我们以讲经来说。讲经,大家晓得,依照经文、依照注解来讲,没有味道啊。你说依照经文,人家都拿着经本子,他也会看,要你讲什么?依照注解,那别人也有注解,看注子就好了,来听你看什么?那么你要是离开了经注自己去发挥,嘿,毛病就出来了,问题就来了。到你能发挥的时候,是你有悟处才能发挥。你有一分的悟处,你就能发挥一分;你有十分的悟处,你就能发挥十分。你不开悟,一发挥,就错误。所以我们初学,特别是学讲经的,初学讲经,千万不能发挥啊。

台中李老师教学生,千言万语的告诫,决定不能发挥;一发挥,错误了,就得要背因果。那么初学的人讲什么呢?哎,就是讲注子,句句话都依注解。那么这样说,别人不看注子吗?看注子的人,到底是少数啊。所以这个听经用的经本,白文经本,不发注解的,发注解就没得讲啦,就是发经文给大家,讲注子。注子啊,古人的注子都是文言文,换句话说,我们在讲台上当翻译,把文言文翻成白话文。只要你翻得有技巧,嘿,底下听的人,还是津津有味啊,做这个事情而已啊。说错了,呵呵,说错了,古人负责,我们不负责任;他背因果,我们不背因果,这个法子很妙啊。那么你讲古人的注子,你讲个十年二十年,你就开悟了。天天讲嘛,天天在熏习,所以不求开悟,自自然然就开悟了。你要是求开悟啊,你就不会开悟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求的心,是个妄心,这个妄心就障碍了你的悟门。所以说不求,它就现前,心清净了,就开悟。悟,一定是从清净心里面生起的。求开悟啊,那叫妄想啊,妄想心只有障碍啊,不会有成就的。那么这是初学的同修啊,要特别注意,我们讲古人的注子,就好了。可是讲注子,一定要以古人的注子为最好。古人注子深,比较难懂,但是,它正确。今人的注疏,虽然白话文看着浅,不太纯。除非我们自己能力不够,我们采取今人的注做参考,总得要以古人的注子为中心、为主。

那么经文到这个地方呢,这是说明识不从根生。那么前面大前提说了两个啊,不从根生呢,是不是从法尘生的呢?再看底下的经文:【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那我们讲到法尘,把世间这些法尘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个五大类啊。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要是说你的第六意识心是因法尘而生的,那么从这一段经文的意思当中,诸位也能够体会得到了,必定有一个样子,就是有一个法尘的形状嘛。有个形状啊,然后才能够作为生识之因。

那么佛就叫他了,你仔细去观察观察这个世间诸法,不离这个五大类。这个五大类,就是我们五根所对的。眼根所对的境界,叫色尘。耳根所对的境界,叫声尘。我们只有眼耳鼻舌身,摆在外面这个五根啦,对外面这个五种境界啊。色,有色的相状,声,有声的相状,真是相状分明啊,清清楚楚,对着我们五根。那么这个五种境界啊,唯有五根它能够摄受,那么我们勉强可以说,这是五识所生之因,还勉强能讲得通啊。你说这是意识的生因,它根本就不是意识所摄,当然不能够说它是意识的生因。

所以,这个一段的经文,首先表明外境的这些实事实法,就是外面的这个境界,决定不落入意识之中,这是我们首先要明了的事实真相。这个第六意识所缘的啊,是五尘落谢的影子,诸位要记住这个。你比如说外面这个色法,我们睁开眼睛,见一切色法,这是眼根摄一切色法,与第六意识没关系,第六意识没有摄色法的能力。可是眼摄受色法呢,在眼识里面呢,就起了一个相分。第六意识啊,第六意识的见分,缘眼识的相分,自己又变现了一个相分。变现的这个相分呢,为自家所缘,是这么回事情。所以它所缘的是影像,不是外面的实际上的像。那么这个事实真相,是相当的复杂,很复杂,不是今天心理学能够探究得了的。这是首先说明的,这也是我们应当要辨别清楚的。

所以底下呢,佛就再反过来问他:【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如果你要是说这个第六识决定是从法尘所生的,那么你现在仔细去观察观察,这个法尘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呢,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句,下一次我再细细地给诸位来说明,它这个一段呢,这个十八界的六段经文,这一段的意思比较上要深。同时,这也是一个大段落的最后一段,当然对于理论上、方法上,特别是我们修行用功的方面,我们总要提供一点呢,来贡献诸位。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201 凡是因缘所生法,它就没有自体,就是虚妄的

202 佛陀的教学是三世的教育;孔子的教学是一世的教育

203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你不疑就不悟

204 因为我们动念心不清净,开口便错,动念皆乖

205 我们燃香里头没有观照不能见性,真正的功德就是能入观

206 障碍在自己的心,障碍不在境界不在别人,要牢牢记住了

207 听闻佛法要这样听,这个音声一历你的耳根立刻消融没有痕迹

208 戒定慧这个尺码,是天天量自己,不是量别人的

209 没有开悟、没有恢复我们的五眼圆明,我们身心就是带着重病

210 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我们应当守住这个原则

211  老师的本分就是开示;悟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212  佛法之建立是一种权巧的设施,就好比众生有病才建立的有药

213 我们眼前这个相,没开悟的人是业力在支持着,开悟了的人是愿力在支持着

214  不晓得所受的一切都是因缘果报,有这个不平之心、好恶之心就是造业

215 佛法兴隆,国运就昌隆,一定要发心弘扬大经

216  相信佛所讲的是真实,自己如何去证得佛所讲这个境界,就是疑情

217 十八界就是自己,十八界就是宇宙

218 佛法神咒治病那些方法通通是治生理病的,业障的病不能治

219 一切大乘经典可以看也可以听,一定要把中心放在自己主修的这一门上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154 (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大悲咒的妙用 (宣化上人)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仁清法师)

盂兰盆节的故事——目连救母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