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82 你要真是个老实人,就是上上根人,没有不成就的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82

佛敕文殊拣选偈颂

办佛学院,的确是传法,那是什么?那是培养。佛学院里面,真正有成就的,提拔出来,传法。传法就怎么样?等于是毕业了,颁发毕业证书。佛学院虽然念了,程度不够,毕业证书不能给你,就是法不能传给你。真正是有悟处了换句话就是弘法的能力有了,修法的能力也有了,自行化他的能力都有了,才有资格传法。传法就是承认你可以能够教化一方,承认你有这个资格了。你受戒不过只是承认你是一个出家人,承认你出家了,不是承认你有资格教化众生啊。这个传法是承认你有资格去教化一方。那么我们现在这个因缘不成熟,我们图书馆也有心想培养几个人,可是他们缺乏三昧,没有定性,跑掉了。外头一诱惑,说,哦哟,那个地方好啊,比这个地方好得太多了,就跑掉了,这有什么办法呢?所以这个是因缘不成熟,现代的年轻人,心好动啊,没有定性,没有信心,这个成就就很难了。

第一百五十七面第一行,看底下一句:【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这是对香严童子他入道法门的评断,香严童子是从香尘而悟入的。文殊菩萨这几句评语啊,第一句是讲初心的凡夫,必须要等待香尘与鼻根合的时候,才能够产生知觉的作用,换句话说,这个香尘要不来,他就不会有这种知觉的产生。尘不是常住的,是一个生灭相,或有或无,换句话说,没有法子叫觉性常恒啦。离开了,根与尘相离的时候,这个觉性就没有,就不存在啦。这个第二句非常的明显,根尘不接触的时候,原无香尘之相。第三句的意思是讲,香合才能知,香离就灭了。那我们想一想,觉知之性,尚且不能够常住,怎么能够从香尘上而得圆通?!可是我们在前面看到,香严童子明明在香尘上证得圆通,这个就说起来是初学的人不太容易。这一些都是善根深厚之人,随拈一尘,无非法性啊,这样的人,才行。或者我们讲呢,大根性的人可以,随拈一法,都能够证入圆通。但是初心、初发心的,烦恼重的,障碍深的,这就很难,依照这个方式就相当难。那么说到这个地方,这个难与易啊,绝不在于我们世间所谓的聪明才智,不在这个。

你们看看,谛闲法师是个了不起的人,那是个再来人,他大概是二十八岁的时候,讲经入定的时候,舌头上生莲花,这是天台宗近代的祖师啊。我们一般公认,清末一直到现在,在中国法师里面,是第一人,舌绽莲花,这样好的瑞相。他一生当中最看重的人,你看,晒蜡烛的这个法师,持律法师,他最器重的,这个人结果开悟了。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佛门里常常有个术语说啊,老实啊,这两个字太可贵了。果真是个老实人,就是上上根人,没有不成就的。这些祖师大德,没有办法教的,就是不老实。所谓不老实,就是对于老师的话,不会百分之百的依从,听了之后啊,他会去想一想,会去衡量衡量。认为,哎,可以遵守,我就遵守,不可以遵守,我就不遵守。这样的人啊,这个老师没法子教,诸佛菩萨也没法子教。这样的人老师看在眼睛里面,是一种平常的听众,不会加意去栽培。为什么呢?你要是加意去栽培,这一番苦心白费了,他是决定不能够接受的。那么像这些常识,我们都应当要懂得,你自己将来看人,你就明了了。你自己有没有成就,完全看你对于老师有几分诚敬。过去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你只能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呢,就能得两分利益,那么你要想得十分的利益,就得有十分的诚敬。这样的人,我从学佛以来,就没有遇到过,多多少少啊,都要打个折扣,所以这个很难啦。

本经里面讲的是要证圆通的果位啊,圆通果位,最起码的,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从初住到等觉,都叫做圆通。这个不单单是要破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最低限度啊,还要破一品根本无明,才能够证得圆通。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来讲呢,这个得圆通,就是证得理一心不乱。实在说,前面讲过,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我们自己这个业障有深浅不相同,这才要文殊菩萨一样一样给我们来拣选,诸菩萨所证,给我们做一个评断。那么这个评断,都是为初学人而说的。

那么下面呢,就是药王菩萨这一章。药王菩萨像我们中国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啊,辨别百草的味性,取它来治病。说:【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药王菩萨是以尝百草,这是属于味尘,他从这个地方悟入的。这个味性呢,也不是本来常然之体,换句话说,它是要舌根接触味尘了之后,才有这个觉知。由此可知,这一法也是属于生灭法,时有时无,尝的时候就有,不尝的时候就无。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用这个生灭的法门,如何能够证得不生灭的圆通呢?!就是「其觉不恒一」啊,以间断的这种方法,要证得不间断的至道,这个似乎也不合道理,我们今天在《信心铭》里面讲的至道啊。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这是跋陀尊者,他是因触尘而悟入的。那么触没有自性,也是因缘和合而显现出来的,内依根身,外依触尘。讲到触尘呢,多半都是讲色尘,色法为身根之所触。能所两合当中啊,就显示出有触的相发生了。文殊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触以所触明」,这个意思就是说必须要等有所触之尘合于能触之身,这个触相才明了,才能现前。假如这个身与尘离开的时候,没有接触的时候,这种现象就不生了。这个也是对于初学人说的,初学的人心粗啊。如果对那个功夫很深的人,你们诸位想想,这个触尘会不会中断?没有中断的。你有身,接触外面空气就是触嘛。天气寒了,你身上觉得冷了,这不就是冷的触相吗。温度高的时候,你感觉到热了,那也是触相啊。不一定要等那个东西碰到你的手,这才叫触到,不是啊,实际上都没有中断。但是初学的人心粗,他没有这种微细的感触,所以对初学的人来讲,那个粗心大意的人必须身体跟外界物质接触了,他才会感觉到有触相,平常他感觉不到。所以这个法门对于初学的人来讲也不太适合。

下面一位就是大迦叶尊者:【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迦叶尊者是因为法尘而悟入的,法尘有内外,诸位学过百法的,就晓得,就是有内法尘,有外法尘。前面两句说明法尘没有相,没有一个具体的相,法尘属于抽象的,大经里面所谓的『五尘落谢影子』,这叫法尘。拿我们今天的术语来讲呢,就是印象,你见色闻声呢,你心里头有个印象。早晨办的什么事情,现在一想,哎,好像这个事情就在眼前,这个印象叫法尘。这个叫内尘,潜伏在阿赖耶识里,我们称之为阿赖耶识的种子。意识,就是第六意识跟这个末那识,有能力攀缘得到,这一攀缘呢,这个影子、印象就现前。如果要依这个法尘来修学的话,法尘是有能有所,换句话说,是有个能起的意根向阿赖耶识里头去攀缘,有所起的法尘,有能有所。既然是落到能所了,就不能够遍满法性,菩萨在此地说,「能所非遍涉」啊。它不是有个有形象的东西,是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的种子,在理论上说,它能够遍十方,能够遍有处,它不能够遍空处。因此,对于初发心的人来说,这个办法也不太理想。

那么再看底下一段,底下一段是阿那律陀,就是弥陀经里面讲的阿那楼驮,这位尊者是阿罗汉里头天眼第一。他的一段公案、一段故事,你们大家都晓得。在佛弟子当中,他是很懒散、懈怠的人,每一次听经都打瞌睡,被佛骂了一顿。不过他很有志气,佛责备他之后,他就振作起来了,但是用功又过了度了,七天七夜没有睡眠,把眼睛搞坏了、搞瞎了,用功过度了。佛非常怜悯他,教他一种方法,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修这种定。这种定修成之后呢,他这个见的功能恢复了,成了半头天眼,不必用眼根,他的半个头都能见。我们用眼睛只能看前面,不能看后面,他能看后面、上面,同时也能看四方,他都能看,所以在阿罗汉当中,他是天眼第一。普通的阿罗汉,这个见的能力只能够见一个小千世界,阿那律陀他能够见三千大千世界,阿罗汉里面这个见的功能最为殊胜的,就算他了。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当然,像阿那律陀这种见的功能,不是我们普通人能有的了。我们普通人这个见的能力,就是文殊菩萨所说的了,见前不见后,四面八方呢,你只能见一面,你还亏欠了一半,那怎么能够获得圆通呢?!文殊菩萨在此地这些评语,不是挑剔这些诸菩萨,不是的,都是为我们初学的人说的。初学的人没有禅定的功夫,念佛人没有得事一心不乱,你得到功夫成片还不行。如果你要是证得事一心不乱了,成就了念佛三昧了,那这个二十五种方法就随便了,不必要选择了,真是门门第一,门门都能成就,起码的条件,是要得事一心不乱啊。事一心不乱在小乘,是证道位,诸位要晓得,不是修道位,不是见道位啊。到了小乘证道位了,大乘的见道位,那是圆教初住,这个时候,十方通达啊,那就是经上所讲的「顺逆皆方便」,还有什么选择的呢?不需要了。所以这一段经文,都是为我们初学人,没有得到三昧。那么我们依哪一种方法,就是依照哪一种模式来修学,容易成就三昧,用意在这个地方。

再看底下一位,是周利槃特迦,他所悟入的门径。【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槃特迦尊者是因鼻根悟入的,鼻之功德就是呼吸,出入息。这一呼一吸,还有一个中间,如果要把功德各分为四百,那么它有出有入,当中这个四百它欠缺了,出入的当中,无交气,就是「现前无交气」,这个交气就是中间交接之气。「支离」就是不能够继续的意思,中断了,意思就是中断了。这个话就很明显了,有了生灭啊,那就是生灭法,就是断断续续的,而不是一个连贯的。断断续续是生灭相,用生灭法去证得不生不灭的真理,也不相应,也讲不通。换句话说,它的功能并不是圆满的,意思就是说明,间断无交气的这种入,也很难叫初学正如圆通。

那么我们晓得,在修行用功,不仅是佛门,中国跟印度那些外道,比如我们中国的道教,对于这个调息是非常重视。佛门里面初级的禅定,对于这个事情也很重视。如果调息调不好,你要是静坐坐久了,就出毛病。你们看这个坐的基本教材,天台的小止观、六妙门里面,都有调息的教学。为什么呢?呼吸对于一个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心地很清净的,他的息细长;心浮气躁的人,他的气息短而促、急促。这是我们在平常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往来,也能够看得出来的。那么这里讲的是用调息这个方法,不适于初学的人。

底下一章是憍梵钵提尊者:【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尊者这里是讲到因果报应,这个事情千真万确,就在我们图书馆,过去也有这个情形。昨天,悟义告诉我,他的姐姐跟陈舍山同事,陈舍山过世之后,他的牌位供在我们这里,他托了好几次梦啊,说牌位供在图书馆,但是图书馆进不来。这个事情真有,我今天教给他,把皈依证烧给他,他就可以进来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啊。你们看看《影尘回忆录》,《影尘回忆录》里头倓老讲这些因缘果报的事,那是真的,千真万确的事情。为什么说明这些事情呢?他当时说的那些事情,那是人家上海发生的,报纸上也有登,很多人晓得这个事情,说明啊,六道轮回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是神话,是真有。

憍梵钵提啊,他的舌根,他那个舌头一天到晚在动,那么他这个果报不是一个好相啊。他在过去生中做小沙弥的时候,看到一个老比丘在念经,大概老比丘年岁太大了,没有什么力气,念的时候听不到声音,只看到嘴在那里动。他就笑话他,笑他什么?像牛吃草一样。你看那个老牛,它在休息的时候,我们晓得牛的胃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的,它在外面吃草,它把草通通吞到肚子里面去,然后得空的时候,慢慢再把草从胃里面吐出来,再细细地咀嚼,再消化。所以他就笑话那个老比丘啊,念经像那个牛在那里吃草一样。那个老比丘就告诉他,你要赶快忏悔哦,我已经证了阿罗汉果,你说这个话有很重的罪报哦。他赶快忏悔,结果还免不了堕了五百世的牛身。

这个就是说明,我们的口业要谨慎,不要以为没有果报啊。过去这些古人有果报,我们要是造的业没有果报,那诸佛菩萨也佩服你啦,也对你五体投地啦。为什么呢?他们不如你,这真是所谓叫「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呢,到了果报现前了,害怕了。害怕有什么用处?害怕能够了断吗?没有法子了断,果报一定要受啊。造因,要慎重,世出世间法,总离不开一个因果。你们读这个《坛经》,法达禅师念法华经,请教六祖的时候,六祖叫他把经念一遍给他听听,他把方便品念完了之后,六祖说不必再念了,这个经里面所讲的,是「一乘因果」啊。说得再多,离不了因果的范围。

憍梵钵提,不知道他是有意或是无意,讥笑别人,遭这样的果报。在世尊会上,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证得阿罗汉果了,那个嘴还是一天到晚在动,习气嘛。佛就告诉他了,你这个样子啊,叫人家一看到你,又会骂你像牛吃草一样,换句话说,你不是会害了很多人吗?!别人不晓得,不知道你是阿罗汉啊。于是就叫他,你呀,到天上去吧,少到人间来,没有必要,不要回来,到天上去受天供养。他是弟子当中受天供养第一,为什么呢?天人有神通,知道他是阿罗汉,尊敬他,不会笑话他。在人间,就会引起很多人的误会。

那么这是讲到因缘果报啊。《法华经》给我们说,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报,丝毫不爽啊。佛门又常说啊,「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要晓得前世我造的什么业呢?造的什么因呢?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就是的。明白这个道理了,逆来顺受,甘心地受。为什么呢?你造的这个因嘛。人在这个世间,佛给我们讲,四种因缘啦,报恩、抱怨、讨债、还债。不但是一家啦,父子是这个四种缘,朋友之间往来,都是这个缘。你在路上走,碰到一个陌生的人,给你点点头,笑一笑,那也是个果报啊,这是善的缘,过去生中有善缘。你坐在巴士上,你邻座有一个人啊,看到你不顺眼,瞪你一眼,也是果报啊。「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一个学道的人,他明白这个道理。处顺境,他也不欢喜;处逆境,他也不烦恼。为什么呢?他晓得果报如是啊,像这个法华里面所讲的十如是啊,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报,如是果、如是报啊。那么我们要想得善的果报,我们就多种善因。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好,我们就要对别人好。我们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那个果报当中啊,就会遭受到一切人看我都不顺眼。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啊。

那么憍梵钵提搞得怎么呢?都没有办法跟释迦牟尼佛学道,释迦牟尼佛把他送到天上去,受天人供养。这里讲了,他是舌根而悟入。舌是因味才生起觉知性,我们普通的一个人,舌与味尘是有中断的,断断续续的。味有的时候,就有觉知性现前;味要是没有的时候,这个觉知性就中断了。那么憍梵钵提他那个舌一天到晚都在那里动啊,他的那个觉知性是不间断的,所以这个也不是普通人啊,也不是每个人都是这个样子的。他能够从味尘上,从这个舌味里头悟入,普通人用他这个办法也有困难,不见得能证圆通。所以他这个办法也不适合于初学人。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60目录(未完)

261 反闻就是不用心心所,舍识用根就是反闻闻自性

262 不分别、不执着是定,了了分明是慧

263  世间法里可以将功折罪,因果报应没有办法将功折罪

264  三藏十二部经典及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所说的全都是咒

265  无论是出家、在家,学佛先学舍身

266 广修供养就是舍身珍宝,难舍能舍,难行能行

267 佛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西方世界所接引的耳根最利的众生

268 对于一切法门不要生高下想,只能够说哪一个法门适合自己

269 为别人设想这个就是布施,为别人服务也是布施

270 佛的经典这个法味没有止境,只有一遍比一遍浓

271 一念心动了外境就是魔;一念心清净了外境就是佛

272 你之所以看到生灭是因为用生灭心看的。把生灭心舍掉了当下就是不生不灭

273 念经的用意是叫你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照久了就入实相般若了

274  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是不可能用心意识去知的

275 心里头如果还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就不能证得一心

276  十方净土是自己变现制造出来的,别人不能给你制造

277 你有“我要得到一点什么”这一念心,你不会开悟

278 在做梦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整个梦境就是三细相

279 初学的人多半是在逆境里头成就;传道的时代必定顺境

280 别人赞叹你欢喜了,骂你几句难过了,你就是著相啦

281 讲经听经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开悟,因为我们没有基础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60目录(未完)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210链接(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魔王波旬(第六天魔王)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