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要义134:真正的懺悔要真实的觉悟到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才是真正的懺悔
楞严经要义134
楞严经要义134:
净界法师宣讲
這地方是讲到五陰的範圍。讲义308面。
己三、追答併銷次第
這一科是說明五陰它的一個銷除的次第。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五陰的根元是重疊次第而生起的。五陰的生起我們前面讲過,五陰的生起是由顛倒生,一念的顛倒想生起。也就是說,五陰不是我們本來就有的(這很重要),我們本來沒有五陰,是一念的顛倒而生起。而這個生起它不是同時生起,它是一個一個生起,說是…生因識有,滅從色除;当它生起的時候是先有識陰,才有行陰,乃至於才有色陰;但滅除的次第是從外面滅除,先滅色、再滅受、再滅想乃至於行跟識。所以說…
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我們在修理观的時候,說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当然一空一切空,当下成就,乘悟併銷,同時銷滅五陰的執取。但是在事相的修学,那你可以一個一個对治,一個一個銷滅,理观跟事修是不同的,理观是同時的現前,事修是要一個一個銷滅的。我現在已经很清楚的指示,結波罗巾的六結(六根裡面的六結),它生起跟銷除的次第,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再來詢問。這地方是說,我們剛開始的一念清淨心,后來一念妄动,迷真起妄就離家出走。離家出走以后就在五陰裡面打转就回不了家,整天就活在五陰当中,今生有一個五陰,來生也有一個五陰,久了以后就忘失我們的本來面目,就像一個小孩子,欸!我不知道我家在哪裡?
這怎么辦呢?大慈悲的佛陀就出世了,開方便門示真实相,讲了很多語言文字的相狀。我們慢慢慢慢的讀讀讀,哦!原來我本來面目不是這樣子,我們就找到了家。找到了家,我們開始返妄归真,在破妄显真的過程当中,回家的路你得一步一步走,破除虛妄,先破外境的執取,先破色陰。你看我們在破根塵識,先破塵,然后再破根裡面的感受,然后再破識的想(識就包括想行識都在識裡面);根塵識先脫塵,我們先跟外境保持距離,然后再远離我們心中的六根感受,再破除我們心中的想像。銷滅的過程是有次第的,由外而內,就像我們脫衣服一樣,你穿了五件衣服,你肯定是先脫外面的那一件,再脫第四件,再脫第三件…你不可能你第四件衣服不脫,就脫第五件衣服,不可能的事情嘛!所以五陰它是重疊生起的,銷滅也是要次第的銷滅。
戊二、結勸傳示
汝应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這一段是佛陀对我們最后总結的開示:說:“汝等”,包括與會的大众,包括我們末世的弟子。我們应該將此五种妄想的根元,所謂五陰的五种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好好的深入的观察,色陰為什么就是堅固的妄想?乃至於識陰為什么它就是一种顛到妄想?你要很清楚的開悟通達。(這讲到自受用)
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
而且將此五陰虛妄,所謂五陰本來虛妄,我們的真如本來具足,所謂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樣的一個法門傳給末法的修行之人。让他知道把心帶回家,你要先知道家在哪裡,你不要修了半天还在五陰裡面打转,还沒有上高速公路,那你就是还沒上路,你根本还不認清路頭嘛!
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你能夠如实的了知五陰是虛妄的,這种深重的厭離之心自然生起,能夠了知涅槃的真实功德是本來俱足的,我們就不再貪戀三界。我們大乘佛法的菩提心,我們一旦談菩提心,你肯定要談空正見,這二個是分不開的。只有菩提心沒有空正見,這個菩提心很快的退失掉,菩薩的愿力是要有智慧做基礎的。它這地方就讲:令是虛妄。你那种深重的厭離心才能夠生起。我們為什么要产生厭離?因為我們观察三界的快乐…因為我們一個人喜欢快乐,人是追求安乐,但是三界的快乐是有過失的。說,五陰好不好?我們凡夫也觉得,欸!五陰有時候也有快乐,我吃一個美好的東西,我也觉得很快乐。但是這地方有什么問題?為什么佛陀要让我們了解五陰的虛妄?
說:好!我們現在不想回家,我就活在五陰当中,這樣好不好?不好!因為你利用五陰創造出來的快乐至少二种過失:
一、无常敗壞的過失,你過去生很辛苦的布施、持戒,創造一個快乐的五陰,但是你经常能夠擁有嗎?不可能!你死亡的時候,你什么都破壞了,你不是空欢喜一場嗎?所以无常敗壞让我們感到弟子心不安,你不安穩,你不知道你明天起來的時候你五陰还在不在啊?你譬如你今天住在一個很漂亮的房子,這個房子是地震帶,你不知道你睡著第二天起來的時候,你的房子还在不在?你會觉得快乐嗎?你內心不安穩就不可能快乐。所以五陰所創造的快乐是不安穩的,有无常敗壞的過失。
二、它有三惡道的過失,你利用五陰來追求快乐,你肯定帶动煩惱;因為它本來就是煩惱構成的,它的本質就是煩惱,煩惱就會帶动罪业,有罪业就有未來三惡道的痛苦。所以你用五陰來創造快乐,你來生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佛陀常常讲一個譬喻說:你吃刀上的蜂蜜,這個蜂蜜很甜美,但是蜂蜜背后有一把刀,把你的舌頭割傷。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想要追求快乐,身為一個有情众生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要追求沒有過失的快乐。你想要去吃蜂蜜,但是你不要去吃刀上的蜂蜜啊!佛陀沒有叫你不要吃蜂蜜,你要吃桌上放在瓶子裡面的蜂蜜。你去拜佛,你內心是法喜充滿,你有十塊錢,你保留五塊錢,你把五塊錢去幫助別人,你产生快乐。這种快乐是功德相,這种快乐會創造來生的快乐,我們应該追求那种沒有過失的快乐。這地方就是你要用智慧观察,你才能堅定你所发的愿力,愿力是跟智慧有关系,观照力影響你的誓愿力。
這地方佛陀告訴我們說:真如本性是俱足无量沒有過失的功德,而你的五陰身心世界這种快乐是夾帶過失的,无常敗壞的過失,有來生三惡道的過失,你要好好清楚的了解,這樣子你才能夠堅固你的菩提心的。
甲三、流通分(分二:乙一、如來歎述。乙二、大众欢喜)
乙一、如來歎述(分二:丙一、明滅惡力用。丙二、明生善力用)
丙一、明滅惡力用
我們好好的去受持本经、弘揚本经,有什么樣滅惡的功德。
多功較量
問
阿难!若復有人,徧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宝,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无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佛陀经常用較量的方式,先讲出一個情況,然后再做出对比。說:假設有一個人,這一個人做什么事呢?他用徧滿十方的虛空,把這個虛空裝滿了七宝,然后再用這么多珍宝去供養十方的微塵諸佛;用這么多的珍宝去供養這么多的佛,而且是一一的親自的去承事供養,不是你用寄的寄過去,是人直接走過去,而且內心当中是心无虛度,內心当中对每一尊佛都保持念念之間的虔誠恭敬。這不可思议,心也不可思议,所供養的珍宝也非常的多,供養的又是十方諸佛。這個人這樣的一個布施的因緣,佛陀問阿难尊者說:你認為這個福德是不是很多呢?佛陀提出這個問。
答
阿难答言:「虛空无盡,珍宝无邊。昔有众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转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滿,皆施珍宝,窮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阿难回答佛陀說:「虛空是无有邊際的,所以虛空裡面的珍宝当然也沒有邊際。這地方是說,他能布施的心量是广大无邊的,能施的心不可思议。第二個讲到他所布施的佛陀,是最胜第一的福田,也是不可思议。舉出一個例子說:過去有一個众生。這個众生古德的註解說是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他曾经用一個七錢,數量很少,七個錢跟前面无量的珍宝比起來太少,用這七個錢,但是他供養是一尊佛,他不是供養无邊的佛,是供養一尊佛,來生猶獲七生七世的转輪聖王。用七錢供養佛陀尚且七生转輪聖王,享受七宝千子的福報,更何況你現在用現前无窮盡虛空的珍宝,來供養充滿十方佛土的諸佛,以這么珍貴的珍宝,而且以這么虔誠恭敬的心來供養。這個福報以我阿难來說,我用窮劫的時間來思议也算不出來,這個福報又怎么會有邊際呢?」
這是佛問,阿难尊者的回答。先提出一個广大的福報來让我們想像,因為我們的想像一定要对比,凡夫的思考是二分法,二分法要对比,先安立一個很大、很大的功德再來对比。佛陀這以下就正式对比。
显经功超
極惡因果
佛告阿难:「諸佛如來,語无虛妄。若復有人,身俱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无間,靡不经歷。
佛陀又讲出另外一件事情,要讲之前佛陀先證明佛陀是不妄語:說:「身為一個佛陀,他的特點是他讲的話是不虛妄。佛陀一生当中,要嘛不讲話,保持默然,表示這一件事情还不確定。說:佛陀,我會不會往生阿?佛陀不回答,佛陀只有為初地以上菩薩才授記,因為我怎么知道你會不會往生呢?這地方充滿变數。佛陀不為不定聚的众生做最任何授記,所以佛陀不回答。但是佛陀一旦回答,就是真实不虛,佛陀的口叫金口,一讲出去的話是三世不改,佛陀讲的話是沒有虛妄。在沒有虛妄当中,佛陀就以它不虛妄的真实語,讲出以下的話:有一個人他過去造了声聞的四波罗夷,俱足四重戒法全部都破了,而且也破了菩薩戒的十波罗夷,当然這罪就特別的重。他這么重当中,他的時間也不多了,他“瞬息”,就是可能他生命也快結束了,馬上就要经歷他方的阿鼻地獄,此方的阿鼻地獄結束以后,再经過他方的阿鼻地獄,乃至於他要次第輾转的窮盡十方世界的无間阿鼻地獄都要经過,這個人罪太重了。那怎么辦呢?
暫時弘经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学。
這個人造了這么重的罪,但是他能夠一念的將此《首楞严王三昧》的法門,在末法当中,開示這些顛倒众生,整天就是心外攀緣的這些人。這一念法門啊!《楞严经》就是在讲一念而已,一念的相应,一念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就做這件事情。
罪滅往生
是人罪障,应念銷滅,变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万倍、千万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個人的罪障就在一念之間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当下銷滅,而且他的业也改变了;念頭改变以后,他未來的果報就改变,他本來要到地獄去,变成安乐果。而他的福報也超過前面用无量无邊的珍宝布施十方諸佛的功德,百倍、千倍、万倍、千万倍,乃至於算術譬喻所不能及。這地方是說明,我們用有限的財富來布施跟用佛法的修行是不一樣的,其实這就是福報跟善根的比較。福報它的情況有什么缺點呢?在『智度論』上說,我們修习善业它沒有解脫分;我煩惱很重,我布施了回來以后,煩惱还是很重。它对煩惱沒有对治的力量,你看你是修了很大、很大的慈善事业回來以后,煩惱还是很重。只是在這么多煩惱当中,上面有一個善业把它壓住,叫如石壓草,煩惱都沒有对治,修了一輩子福報,煩惱还是跟你以前完全原封不动,因為福報不是对治煩惱之因。但是你修止观就不一樣,你心中會产生解脫分,會产生光明,它对煩惱有对治力,它有返妄归真的力量,那可不得了!那是一個生命的改变。所以說,我們修习福報,是生滅的因緣,而修学善根是生生世世根本上的改变;一個是沒有解脫的力量,一個是有解脫的力量,那当然不同。
古德对這樣佛陀開示,他的註解說:為什么一念的相应能夠滅這么多的罪业,能夠增長這么多的福報呢?古德說:「因為達妄本空,何罪业而不消;知真本有,何功德而不成。」你造罪是根據什么呢?你就是根據五陰身心去造罪的嘛!你当初這個造罪的心,本來就是毕竟空的,覓心了不可得,何罪业而不消呢?你知道你的本性是清淨本來俱足,何功德而不成呢?我們一念的相应,已经成就一個成佛的种子,一個未來的种性成就。這地方的功德就在這個地方,他产生滅惡生善,他直接的正念真如,产生的力量…蕅益大師說:滅业障如翻大地,是從根本大地上的转变。一個人要銷业障,你一定要觉悟真理,沒有其它的方法,不是整天在那邊懺悔。蕅益大師說:那個是吃止痛藥而已。懺悔以后,你以后还是继续造罪,因為你沒有真正的觉悟。蕅益大師說:真正的懺悔你要真实的觉悟到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才是真正的懺悔,发自內心根本的懺悔。
丙二、明生善力用
阿难!若有众生,能誦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至菩提,无復魔业。」
這地方讲到增長我們大乘的菩提善根:若有众生能夠经常的讀誦這部经,能夠誦持『楞严神咒』,這么多的功德,如果以我佛陀的角度來广泛宣說,那是经歷窮劫都不能夠窮盡的。如果能依我所說的《首楞严王三昧》的法門,依我教言,宣揚此法門,成就利他之功德;如教行道(自利的功德),你自己受持对別人演說,你有什么好处呢?你從凡夫位到无上菩提,你经常知道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经常知道達妄本空,知真本有,起碼你在過程当中,不會招感魔业。這地方的魔业包括什么?包括不會招感凡夫的罪业,也不會招感外道的邪見,也不會招感二乘的偏空涅槃,你在整個回家的路,你會直趨无上菩提,不會有中間的差錯。」你看剛開始我們大家都发菩提心,一直往大乘的无上菩提走,但是越走人越少,很多人不曉跑到哪裡去了,有些人跑到外道,有些人跑到二乘去,他就是沒有好好的把整個過程,很清楚的弄清楚,這很可惜,初发心很好,中間产生差錯。
乙二、大众欢喜
佛說此经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罗,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並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禮而去。
佛陀宣說這一部《首楞严》的法門以后,與會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於一切的六道凡夫中的天人、阿修罗,还有他方世界的菩薩,二乘的聖人,聖仙童子。“聖仙童子”指的是誰呢?古得註解說:內修聖道,但外表現出仙身。以及初发心的護法尊神,金剛藏王菩薩等等,皆大欢喜,作禮而去。佛陀讲完以后大家表示欢喜,就是他自己受益他才會欢喜,他真实的了解;說我現在还沒辦法回家,但是至少我知道回家的路,「把心帶回家」,至少我們整個修行的方向明確,這個以后就慢慢走了,修行可以走得慢一點,至少你不會走錯,走錯就糟糕了,走慢你还有希望。所以我們研究這一部经,起碼有什么好处呢?認清路頭,認清回家的路。
肆、結示勸修三
《楞严经》它把生命分成真实跟虛妄,首先我們要破除虛妄安住真如,這第一件事情。
甲一、安住真如
真妄不二
阿难!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当处出生,隨处滅盡;幻妄称相,其性真為妙觉明体。
重點復习:
我們在生命当中分成二部份:一個是、浮塵諸幻妄相,外在五陰的相狀。這個相狀是什么呢?当处出生,隨处滅盡;它只是一個虛妄暫時的假相。第二個、它內在的体性是真实不变的功德。本经先把生命區分成二塊,一個是虛妄的假象,一個是真实的功德,先這一部份。
观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虛妄是什么相貌呢?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別離而滅,所以它是生滅之法,是暫時之法,我們沒有主導性的。
观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而我們的真实之法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圓的一种真实的功德。這地方讲到一個观念: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无所得!真中本來沒有妄,一個菩薩不容易啊!他面临的是內心无量无邊的煩惱,要面对无量无邊的罪业。那他怎么辦,他云何应住呢?他憑什么說:众生无邊誓愿度,煩惱无邊誓愿断,他用什么理由讲出一句話?其实靠這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在一念的心性当中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罪业,這個菩薩才能夠安心的安住下來。那只是一种緣生緣滅的假相,都是可以消滅的。对這地方的胜解會影響我們菩提心是不是真实的发起來,就是本來沒煩惱,本來沒有罪业,本來沒有生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观念,胜解的观念,「正念真如」。或者我們說「安住真如」。你经常要远離五陰的假相,安住在你真实的心性,這是第一件事情。
甲二、成就三不(不迷、不取、不动)
第二、成就三不,你不是安住就沒事的,五陰身心它可不會放過我們的。因為過去我們跟它打成一片,太熟悉了,你对治它,它肯定要反彈的,真妄交攻,所以才會有五十种陰魔。那怎么辦呢?你不要亂动,不迷、不取、不动。你不要亂动它就消失掉,你一亂动你就完了,五陰的魔境要的就是你亂动,一念妄动全体殘。那怎么不亂动呢?
客不成害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觉中,如風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湯,彼如堅冰,煖氣漸鄰,不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然彼諸魔,魔從二方面來說:第一個是什么?你的冤親債主,他不會放過你,過去生我們对不起他,你現在想要往生淨土,他不同意的,這是一种魔障,冤親債主。第二、大力鬼神,魔王当然不會親自找你,他根本不把我們当一回事,他派他的大力鬼神來干扰你就夠了。這二种人看到你在那個地方念佛要求生淨土,他的心情大怒,非常生氣。但是有一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他生氣是他生氣,彼塵勞內,我妙觉中。他安住在一种生滅顛倒的妄想当中,我們安住在清淨的妙觉心中,咱們二個是不同的道路啊!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這地方讲出一個譬喻:如風吹光,如刀断水。第一個、風跟光的譬喻;你看風吹來吹去,光明會动搖嗎?当然光明不會动搖嘛!如刀断水,刀可以把水断掉嗎?断不了。所以說,真跟妄是不能夠接触的,它活在妄想,你活在真心,這二個是二碼子事。
汝如沸湯,彼如堅冰,煖氣漸鄰,不日消殞
這又讲到另外一件事情,不但是各走各的,而且还邪不胜正。怎么說呢?佛陀說,我們修止观的人就像熱湯一樣,魔王冤親債主活在妄想当中,他就如冷堅冰。諸位你想想看,是堅冰把熱湯消滅,还是熱湯把堅冰消滅?当然是熱湯把堅冰消滅,我是熱湯,你靠近我,你就融化,這是邪不胜正的道理。所以徒恃神力,但為其客;魔王冤親債主在那個地方很生氣,但是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他只是客人,客人就是他沒辦法主導我們,真如本性充滿了正氣,活在妄想是幽暗之氣,他怎么能夠干扰你呢?但是他不能干扰我們,的確我們看到很多人,被魔境一干扰的時候都退转,這怎么回事?
迷亂由主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原來不是冤親債主破壞我們的戒定慧,會成就破亂戒定慧是我們的主人,迷惑顛倒,客人才有机可乘。你自己顛倒,你不堅持真如,你從真如当中退出來活在妄想,他才有辦法对治。我們在正念真如的時候,活在光明当中,黑暗不敢靠近,但是你一離開光明,黑暗就进來了。你不能離開三宝,離開三宝你就完了!你說,修行很辛苦啊!你不修行你更糟糕,問題在這裡,不是說修行很辛苦,你难道还有其它選擇嗎?你修行這個光明是把你保護住,外面很多魔王恨不得你趕快出去,你一退转,魔王就把你抓住,等你很久了!所以主人,你不能迷惑啊!你一迷惑,你的光明消失了,魔王就有机可乘,所以我們自己是自己傷害自己才有辦法。
悟則必胜
当处禪那,觉悟无惑,則彼魔事,无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扰亂禪定!
所以我們在面对魔境的時候,你肯定在修学過程当中打了妄想。沒关系!趕快把正念再提起來,安住在禪那当中,安住在真如心中,只要我們的心中保持一念的觉悟而沒有迷惑,魔王是无奈如何的!前面說過,他活在妄想,你活在真如,他是黑暗,你是光明,他怎么拿你有辦法呢?所以我們不断的堅持真如,五陰的魔境慢慢慢慢就被光明所消失了;魔境都是屬於幽暗之氣,我們真如是屬於光明之氣,所以時間久了自然自动消失,它怎么敢留下來破亂你的禪定呢?
我們會被魔境所干扰表示你沒有堅持光明。很多人說,為什么有黑暗?因為你沒有堅持光明,你堅持光明,黑暗就消失掉。我們打佛七的時候也是這樣,你看有些人念佛的時候,念了三天,欸他就上路了!佛號念得非常好,有些人念了三天,心都还是亂七八糟。你說:我妄想很重。這不是理由,這跟妄想重不重沒有关系,每一個人來打佛七妄想都很重,哪一個人妄想不重啊?關鍵是你要不要堅持佛號,不是說妄想重不重,你堅持佛號,佛號是清水珠,「清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你堅持佛號,妄想就消失了。所以打佛七,看誰能夠上路就是誰对佛號的堅持,誰对佛號的皈依心強,誰就上去了。真如本性的道理也是這樣,你要堅持真如,妄想自然消失掉,不過那一分的堅持是來自於胜解,你要如实的了解。
甲三、功德超胜
迷故成障
众生迷悶,背觉合塵,故发塵勞,有世間相。
众生怎么就有六道轮回的痛苦呢?是不是上帝創造的呢?不是!是我們一念迷惑顛倒的心,我們背離我們真如的觉性,而去追求外在的塵勞,所以才招感煩惱业力,才有這六道之相。六道的痛苦是一念妄想变現出來的,是自己創造出來,是一念的妄想。
悟則功超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觉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无量,无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动道場,徧十方界,身含十方无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宝王剎,坐微塵裏,转大法輪。
佛陀的功德是怎么來呢?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一為无量,无量為一,理事无碍,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事事无碍,內心安住不动道場,同時普徧十方,他的法身能夠含徧十方的无盡虛空,在一個小的毛端当中,現广大的宝王剎,在小的微塵当中現广大身,转大法輪。為么佛陀有這么多功德?因為他隨順於一念妙明的不生滅心,而順從於如來藏,所以開发這個功德。
結示勸修
滅觉合塵,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因為他远離世間的妄想,順從真如本性,所以把真如的功德開显出來。這地方的总結讲出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我們生命当中,我們有二個選擇,第一個、我們还是活在過去,我們还是隨順我的妄想,我想要幹什么就幹什么,那就完了!你今生沒有希望,你來生更沒有希望,你就是走上一個顛倒痛苦的道路去,你自己選擇的。痛苦了很久,总有一天你觉悟了,你在讀《楞严经》,你还得乖乖的回來,你还是要走這一條路,因為你沒有其它路可以走,你離苦得乐只有回到真如。所以我們現在继续選擇隨順妄想,那就是故发塵勞,有世間相,這佛陀也救不了你。
第二、我們正念真如,順從真如,順從彌陀的本愿,欸!我現在不夠好,但是我們慢慢慢慢走向光明,走向功德。這就看你要觉悟不觉悟,你的心,痛苦也是它,快乐也是它,你要順從妄想,那就生死流转,你要順從真如,那就創造功德,生命就在你一念之間。当然這一念的抉擇,你要花很多、很多時間的学习,包括生命中的经驗,你才能夠产生強大扭转的力量。当然我們要改变自己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至少你要先承当,先相信你有真如本性,你先相信五陰身心是生滅的、是痛苦的,先相信這件事情。先給自己生命的方向先明確,返妄归真,然后再配合念佛,『禪淨雙修』,那就更殊胜。
我們這一部经,我剛剛在上課之前讲過,《楞严经》是破除虛妄,它的定位是破除虛妄,至於開显功德這一部份,就是未來我們,比方說『梵網经、法华经、华严经』這一部份,如果有因緣的話,那我們就知道怎么樣依止真如,依体起用,积功累德創造万德莊严。但是這一部经起碼,他告訴我們怎么去远離妄想,怎么去安住真如。
我個人認為,即使你不修『法华经』、不修『华严经』,你能夠用本经的不隨妄转。說:我妄想很多,但起碼我能夠安住真如不隨妄转,然后再配合佛號,你肯定可以往生。我不敢保證你今天能夠成就很大功德,你要成就功德,那你要修『梵網经』,怎么去发起菩提心,断惡修善度众生--『法华经』。但起碼你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能夠做到不隨妄转,心常觉照,不隨妄转;煩惱很多,但是我还是正念分明,煩惱打你的,我安住在我的真如,那么這個時候,就像懺公師父常說的:「在本來无一物当中,把佛號提起來。」一方面順從真如,一方面順從本愿,達到临終的正念,肯定可以做到。积功累德到了淨土以后再做也可以、也可以!所以本经我觉得它在整個菩薩道当中,破除虛妄,安住真如,這是我們整個修学的宗旨。
2009年8月10日星期一 全课圆满!
楞严经要义105:你做人的時候貪愛的水太多,會下墜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楞严经要义106:你平常就经常的憶佛念佛,這樣不断的想想想,久了就跟真理相应了
楞严经要义107:地獄的煩惱因中婬欲是列為第一個,它是生死的根本,是万惡之首
楞严经要义108:所有的能量是往低处在走,你在高处是发散你的能量,心要“謙”
楞严经要义109:造了善法要把它隱藏,造了罪业一定要发露出來,发露就能滅掉罪业
楞严经要义110:你夢到一個人往下墜這不是好事情,造了功德相的人身体是輕飄的
楞严经要义111:很多人都認為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沒辦法改变,這观念是不对的
楞严经要义112:有人越用功业障越現前,這個是好事情,表示過去重大的罪业逼出來了
楞严经要义113:本经是以你的思想做主因決定总報,以善惡业力的熏习來影響別報
楞严经要义114:六欲天基本是男女的欲望來做判定,淫欲直接牵动整個六道的昇沉
楞严经要义115:佛陀警告我們哪一天都可以去,无想天絕对不能去,因為過失太重
楞严经要义116:得听聞佛法以后不是沒什么效果,大乘佛法一入耳根是永為道种
楞严经要义117:不是修善法就容易了生死,你要觉悟惡法不可得,善法也不可執取
楞严经要义118:修行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正念的磁場跟放逸的磁場會互相抵触
楞严经要义119:在末法時代我們应該以「理体」道場為根本,因為事相是很难具足的
楞严经要义120:你剛剛在持楞严咒突然間看到佛像,当然有問題,這无因卻有果
楞严经要义121:把心帶回家的過程會看到很多過去的相狀出現,這正是生命要转变的關鍵
楞严经要义122:修行之道取其中道,太高亢了要壓抑下來,太沉默了拉它一把
楞严经要义123:一個人會著魔是你內心先有妄想,內魔不生外魔不起
楞严经要义124:修学中最大的忌諱就是你想去追求还沒有成就的功德,有貪求就不对了
楞严经要义125:外在的环境是你內心的磁場所招感的,经常要去注意你所释放的念頭
楞严经要义126:修止观的人每一天要讀经半個小時,或者听经半個小時
楞严经要义127:有情众生生命的动力的來源就是行陰,因為有一個我才得果報
楞严经要义128:佛教很重視傳承,道理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
楞严经要义129:你要不修止观当然什么事都沒有,你一旦要修行你肯定有事情
楞严经要义130:无念其实就是第八識現前,真如它不是无念,真如是无住而生心
楞严经要义131 :福報很大看到的四大都是安乐功德相,业障很重看到的四大都是苦惱
楞严经要义132:当你发了菩提心開始真正修行時內心一直很矛盾,這個很正常
楞严经要义133:楞严经是每個修大乘的人必修的基礎課程,你要先破妄才有資格显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