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8: 所有的缘起法都是事, 有事是凡夫,没事是圣人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11.03)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1.08)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28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28
慧律法师主讲

所以,大概能够看的范围,大概三分之二。知道吧!从这边转过来,大概看到,眼睛能看的范围,大概三分之二,所以叫做三分阙一,阙一就是后面看不到,眼睛就这样子。【不若识心遍缘一切也。】不是像我们的识心,可以遍缘一切。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堂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佛说:如果眼睛,单单肉眼能看,那么,你看看,在室中,每一个房间一定有一个门,门能见不?门当然不能自己见啊!站在门内那个人,那个人就是比喻作心;那个门是比喻作人的眼睛。门能见不?意思就是说:眼睛如果没有心,它可以自己看得到吗?眼睛一定要配合心,眼睛才起作用啊!对不对?所以,汝在室中,门能见不?换句话说:要能见,必须里面有人,门自己是无情物了,是不是?门站在那边,如果没有心——没有人,门自己不能看啊,一定要有人站在里面,才看得到那个门,那个人就是指心。则诸已经死了,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一个刚刚死去的人,眼睛还没有溃烂,那么,都应当见到东西了;若见物,如果看到东西,为什么叫做死人?

 118页,【知见本来,皆属于心,阿难妄分见属眼,知属心,反谓如来,责心令见为非义。佛言若有眼即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只是没有讲一句话:门能自见不?这样更清楚。门可以自己看到自己吗?当然不行啊!门是由人才看得到嘛,门能见不?【此佛用喻,】用比喻。【显见唯心。以阿难喻心,以门喻眼,以室喻身。《正脉》云:“喻中门虽通见,必有门内之人,而后有见,】门内之人就是比喻作那一颗心。【非人而门岂能见乎?】没有人,门会自己看到吗?当然要人去看啊,你只有眼睛,没有心,当然看不到啊!【法中眼虽通见,须有具眼之心,而后能见,】而后才能够见。【非心而眼岂能见乎?”】没有心,眼睛怎么看得到?

【则诸已死下,验明眼不能见,若眼能见,眼在皆当有见,故难曰:则诸(助语辞)世间已死之人,识已离体,尚有眼根存在,应皆见物?下二句恐阿难谬辩能见,又不好唤死人而问,】又不好唤,“唤”就是去叫,把死人叫起来问,说:你眼睛看得到吗?对死人说:【见与不见,】又不好意思去叫死人站起来,问一问说,对死人说:见还是不见呢?【故曰若见物者,云何名为死人?】如果看得到东西,又为什么叫做死人呢?看得到东西,当然就是活人了,活人才能见嘛!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说:阿难!又你觉了能知的心,如果必有一个心体,就是说:承认这个心有体了,前面破心无体,这里破心有体。为复,这个心有体,到底是一个心的体,共一个心体呢?为有多体?多体就是说:我们的二只手、二只脚,各有一个心体,那么,就是四个心体了,四个就算多了。今在汝身,现在在你的身体,为复遍满你全身身体?或者是不遍满你全身?好好的省察一下。【此下约无定体,以破随有。】为什么不定体呢?因为识心本不存在。

所以,【先开一、多、遍、不遍四相。文中共有五个体字,前三个是心之体,后两个是身之体,先要认清楚。一体者,四支共一心体,多体者,四支各有心体,此约数征;】此约数目,“征”就是问。【遍体者,一心遍满四支之体,不遍者,局在一处身体,】就是身体的某一处,那就是不遍了。【此约量征。必有数量,方成有体之宗,下逐一分破。】再解释一下,说: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心之体性,为复同一个心的体性?或者是四支各有心的体性?在你的身体,为复,这个体性是遍满你全身的身体?或者是不遍满你的身体?

119页,【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解释一下:如果是共一个心体,那么,你阿难用手捏一支;譬如说:捏右手的时候,右手也痛,四支应觉,右手感觉、左手也感觉、右腿也要感觉、左腿也感觉啊,因为是同一个体,同一个心体嘛!是不是?若咸觉者,如果捏右手,四支都有感觉;捏左手,四支也都有感觉;捏右脚,四支都有感觉;捏左脚,四支都有感觉,挃应无在,那么,这个捏,就不必有固定的存在,反正一捏,右手、左手、右腿、左腿随便一捏,四支都有感觉嘛,所以,不必固定在哪里捏嘛!是不是?而事实上,我们捏右腿,痛右腿;捏右手,痛右手。捏左手,感觉在左手;捏左脚,感觉在左脚,所以叫做挃应无在。

意思是说:如果你手捏一支,四支都同样有感觉,因为那是一体;如果同时有感觉,那么,你捏右手就没有意义了。为什么?同时都存在嘛!捏左手也是一样;捏右腿也是一样;捏左腿也一样,因为这个捏不需要固定的地方,因为他四支都有感觉嘛!而事实不然。若挃有所,如果你那个捏,的确有个固定的地方,“有所”就是有固定的地方,只捏左手,左手疼;捏右手,右手疼;捏右脚,右脚疼;捏左脚,左脚疼,那表示有固定的地方,则汝一体,自不能成,可见它不是共一体的。

【此约一体破。若四支共一心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皆咸觉。恐阿难谬答咸觉,先辨云:若咸觉者挃应当无有一定所在。下申正破,若挃有所者,但觉一支有挃,则汝一体之义,自不能成。】整句意思再解释一遍:如果共一个心体,一个知觉心,那么,你用手捏一支看看,因为是共一个心体,一个觉知,所以,四支应觉,因为同一体嘛!如果同时存在,都有感觉,那么,你捏就不一定固定捏右手、右腿、右脚、左手、左脚了。如果你捏的那个点,确实有固定的地方,也有固定的痛点,那么,你全身共一个体性,是不能成立的。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此约多体破。一人一体,世间共许,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阿难之体?】【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若遍体,如果这个觉知心遍了全身,那么,就跟前面所捏的一样了,遍全身,捏一支就四支统统痛了。若不遍者,如果全身不遍,当汝触头的时候,你这个觉知心跑来头,同时;“当汝触头”底下加二个字,加:“同时”亦触其足,这样意思更清楚。说:当汝触头,同时也触其足,也碰触到这个脚趾头,头有所觉,足应无知,因为这个觉知体,已经跑到头来了,所以,头有所觉,因为觉知有遍,是同前面所挃;如果不遍,就是头感觉,足就没有感觉,因为不遍。今汝不然,就是你现在很清楚的,不是这么一回事,可是,现在你应当知道,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叫做今汝不然。

好!再解释一下:如果遍全部的身体都有知觉心,就同前面所捏的一样,捏一支,四支都痛、四支都觉。如果不遍体,当你来触头的时候,同时也触及足,那么,头有所觉,因为那个觉知心跑到头来,脚应当无所知;但是,今天我们的体认很清楚的,事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情,撞头的时候,头也会痛,同时碰其足,头痛脚也痛,二个地方都痛。

【此约遍体,不遍体破,此遍体,是一心遍满四支之体,与前四支,共一心体,其义相似,故曰同前所挃;若不遍者,谓一心不遍于四支也。若是,则汝头足同时被触,若头有所觉,则心在头不在足,足应无知。文中影略两句,】“影略”就是省略了,省略了两句:【若足有所知,则心在足不在头,】如果这个知觉跑到脚来,因为它不遍,所以,头应当不知道,【头应不觉,如是可云不遍,今汝不然。】现在你体悟的,事实不是这样子。

【二约有体破竟。】无体被破了,无体就像龟毛兔角、十九界、第七尘能合;有体,到底是一体?是多体?是遍体?是不遍体?统统不对!为什么?因为识心是妄,缘起本来就是妄,妄,哪来一、多、遍、不遍?统统是妄,所以,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巳三正与结破】【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所以说:阿难!你心,你应当知道,随所因缘处,根尘和合之处,心立刻产生,无有是处,是不对的。【是无从来,无定体之故,】从内出不对;从外入也不对,无定体就是:没有真实的一定体性,因为识心本来就妄。【应知汝言,随所合处,】你执着随这个偶合之处,心则随有,就是随所合处。【既无从来,那能随合?】

诸位!诸法如虚空,本来就没有来、没有去,哪里有因缘呢?所以,佛问了:虚空有没有来到因缘?虚空没有,虚空本来就存在,虚空没有来到因缘;虚空也不能离开因缘。我们清净心也是这样子,清净心如虚空,它是绝对独立的存在,它不是因缘法,因为虚空本身是无相。绝对的如来藏性也是无相,它绝对独立的自由自在,大解脱、大自在,他本来就不是缘起法,不受缘起法的影响,叫做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不是?即于缘起的假相,超越一切缘起法,缘起法本来就不存在;如来藏性本来就存在。绝对就是绝对,不掺杂缘起法。好!诸法如同虚空,虚空,不来不去,不增不减,心性亦如是,所以,心性就像虚空,没有增减、来去、生灭;但是,也不能离开缘起的假相。就像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的发挥,《楞严经》后面讲的: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的发挥,我们如来藏性就像虚空,它没有任何的相;可是,它不会拒绝缘起假相的发挥。

也就是说:无为法,证悟到如来藏性,就悟到无为法,诸法怎么变化,心都如如不动,为什么?他已经悟到歇即是菩提,进入没有事情的状态了,有事是凡夫,没事是圣人,常常讲:没事,没事!那个就是圣人,心没事,缘起法本来就空,没事,没事,那是圣人的心境。众生:有事,有事!那么,天天大事是事、小事也是事,所有的缘起法都是事。所以,证入无为法的圣人,心中没有来去、生灭、增减;但是,不坏缘起的发挥,我们一样可以做佛事,如如不动,一样可以讲经说法,一切法本来就不增,本来就不减,如梦幻泡影的世间,做如梦幻泡影的佛事啊!如梦幻泡影的人生,做如梦幻泡影的功德啊!本性具足无量的功德,随时都可以发挥,在这个水月的道场,不实在的缘起法里面。因此,大悟之人,处处是功德,为什么?如来藏性不离缘起。所以,缘起法就是圣人展现的舞台,任何一种顺境,是缘起法;任何一种逆境,是缘起法,所有的缘起法,都是圣人展现的舞台。但是,所有的缘起法,都是凡夫的牢狱,看到所有的缘起法,不知道自性本空,就完全被捆死,所有的缘起法对凡夫来讲,就是坚固的牢狱,执着金钱,金钱捆死;执着名,名捆死;执着利,利捆死,没有一样不是众生的牢狱!

底下,说:既无从来,那能随合?【又心则随有,既无定体,那能随有?】意识心体性都找不到,哪里随有呢?所以,随合而有是妄心,不存在的意思。【故曰无有是处。】【五执心则随合竟。】因此,我们了解,有真正的体性,才能讲来去,所以,来是妄、去是妄,妄体本空,无有来去。因此,《楞严经》要让我们提升更一层的,不在缘起法里面打转,在究竟的真如如来藏性下手。所以,大悟,这个色身就是金刚不坏,色、受、想、行、识,全部都是佛性,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嘛,色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受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想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行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识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统统化作佛性,无一处不是佛,山河大地、花下树间、羊肠小道、高山峻岭、山涧溪水,无一处不是如来藏性。何以故?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物质跟精神,同一个如来藏性,全部都应念化作无上的知觉,就成佛!所以,佛会爱惜一棵树、一根草、一枝花,佛珍惜所有的生命,因为所有的生命,动物、植物,都是清净心所影现出来的。

因此,佛处在这娑婆世界,等同处在极乐世界,因为心净则国土净,彻底的转识成智的那个圣人。虽处在五浊恶世,他也处在极乐世界,他没有烦、没有恼;没有增、没有减;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没有嫉妒、没有攻击、没有伤害,每一句讲出来,都是柔软心、柔软语,如何他不是享受生命呢?全世界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跟快乐,也唯有懂得人生、宇宙的真理的人,才真正的有幸福可言、有快乐可言。如果我们依靠这个财色名食睡,这种假相一定会毁灭的,有一天,一定会消失的,希望说从中间来获取快乐,那个叫做痴人说梦话,这根本就不可能!你靠金钱要过快乐,没有金钱很苦,没有错;但是,观念要正确,如果你靠金钱快乐,有一天,你会为金钱而死亡。你靠名利活下去、靠人家赞叹;名,包括自尊心,你靠别人赞叹、安慰,才活得下去,就表示你很脆弱,你无法独立、无法自主,没有人鼓励你、没有人赞叹你,别人不尊重你的自尊心的时候,你活不下去!学佛,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为什么?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是不是?就是这个道理啊!

底下,我们今天要稍微辛苦一下,因为七处征心它是一连贯的,所以,今天讲到十一点都要把它讲完。【卯六执心在中间(分二)】【辰初 阿难执心在根尘之中  二如来以兼二不兼为破(辰初分三)】【巳初 引教泛计中间 二如来确定中相 三阿难别出己见 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此当机泛计,】“泛计”就是大概,我们称:泛蓝,泛蓝,是属于蓝派的;泛绿,泛绿,是属于绿派的。所以,我们在台湾,这个名词并不陌生。此当机泛计,【心在中间,引教】引佛平日之教,【为证,全然不达佛之说意。佛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正显真心无相,既无相则无在,】对不对?无在就是没有处所啊!【乃说无相之实相,】所以,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见到生命的真相。诸位!见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就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见到了生命的真相,就是所有相都是假相,所有的相都不值得你执着;不值得你哭泣;不值得你痛苦;不值得你感觉到委屈。为什么?本不可得嘛!【故云: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法王子:是菩萨之别称,佛为法王,于法自在,菩萨能宏扬佛化,承绍佛位,】“绍”就是继续,佛位。【为佛真子,故名法王子。】【谈实相时: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即吾人本有真心之名,】

【实相有三:一、曰无相之实相:即无一切虚妄之相,并非本体亦无也;】本体也无,就是说有般若心,在这里讲有本体,是指什么?是指无形无相的般若智慧心,就是涅磐妙心,并非涅磐妙心没有,涅磐妙心是存在的。【二、曰无不相之实相:即随缘显现一切妙色,并非完全无相也;【三、曰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即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诸位!这二句不是佛讲的,这二句完全是中国祖师大德为了方便所讲出来的,这不是佛所讲的,大家应当了解。也就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为什么讲妙有呢?破除无明,其智慧的自在作用,叫做妙有。

【若言其有,则绝相离名,】什么叫做绝相?因为所有的相碎为微尘,相不存在。绝相离名,所有的名字是因为有相,这是一朵花,是缘起的假相,加一个假名。【本无一物;若言其无,则灵光不昧,】这个意思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诸位!这二句就是:若言其有,则绝相离名,本无一物;若言其无,则灵光不昧,【应用自在。】这个就是知真本有。好!若言其有,则绝相离名,本无一物,就是达妄本空;若言其无,则灵光不昧,应用自在,叫做知真本有,知道我们这个真心是存在的。

【如摩尼宝珠,此云如意宝珠,能如人意,出生一切宝,其体清净本然,一尘不染,远离一切相,此无相之实相也;其用能随人意,自珠中出生一切宝,此无不相之实相也;正当雨宝珠时,其体本空,虽然体空,出生无尽,此无相无不相之实相也。】【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所谈实相,不在内、不在外,乃谈真心清净本然,离一切相,此即第一种无相之实相也,既无相则无在,故不在内不在外;又真心圆满周遍,犹如虚空,无在无所不在,岂可说在内在外耶?

底下,121页,倒数第一行,【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先解释一下:如我思惟,根据我阿难自己想,内无所见,也就是若心在内,却无所见;底下一句说:若心在外,非不相知,圆瑛法师加一个“非”,语意才能够圆满。非不相知,意思就是身心相知了,若心在外,身心非不相知,身心是不二的,身不离心,心不离身嘛!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若着心在内,因为没看到里面,所以,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身心因为息息相关,所以,心在外也没有道理。今身心相知故,加一个“身心”,复内无见,又对里面看不到,今身心相知故,又复内无见,对内又看不到,那应当是在中间。用猜的了,阿难也很厉害了,实在是厉害了,你凡夫所能想的,他都想起来等他了,让你后代的人,最多也只能想出这七个地方,你不可能超过阿难的范畴,一一被佛所破!所以,二千五百年前,阿难统统为末世的众生先想清楚了,看你往哪里跑!

  底下,【此当机人,引佛圆顿大教,不解真理,反用缘虑之心,思惟忖度,附会己意,故曰如(据也)我思惟,】就是据我所思惟。【而内无所见,外非不相知。此阿难自知前失,】初计心在内,(【初计内,】)【而不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故曰无所见;】次计心在外,(【次计外】)【眼见佛手,心即分别,故曰非不相知。】身心是不二的,不能说:身是身,心是心,这是不相离的。【不字上旁补一非字,其义则不反矣。】它的义理才不会相反。【长水法师谓:“外不相知,不字应是又字。”其理极是,】这样道理也一样的。【与下身心相知可合,今解但于不字上旁补一非字,】就是我们刚刚念的那个“非”字。【于原文即不必改。】【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者:重申计内,不能知内,所以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在外非义者:】再一次讲,重申计着心在外,(【重申计外,】)【眼见佛手,心即有知,】简单讲:身心是【不相离故。计心在外,亦非其义,故检去前之内外而不用,拟同佛所言,】“拟同”就是类似,拟同佛所言,类似佛所说的,【心不在外,亦不在内。】【今相知故,】现在身心是相知的,【复内无见,】对内又看不到,【当在中间者:此蹑上内外不成之义,泛言中间,阿难意取根尘两楹中间,】这个“楹”就是屋的柱子,两楹就是两根柱子的中间,根跟尘的中间,只是没有说清楚中间在哪里。所以,【但未明言耳。】只是没有说清楚中间到底在哪里,因为要等佛来解释了。【初引教泛计中间竟。

【巳二 如来确定中相】【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佛陀说:你说中间,中必不迷,这中间一定不会迷惑,一定很清楚,一定存在,非无所在,就是不可能不存在,非无所在,就是一定有所存在。今汝推中,现在在你的推测,这个中间,这个中到底在哪里?中何为在?为复在外处?“处”就是外境;为当在身?就是内根之身。所以,为复在处就是外境之处;为当在内根之身?所以,“处”是指外;“身”是指内,到底你指的中间在哪里呢?

【上阿难泛言中间,此如来确定中相。故语阿难言:汝先言当在中间,中间之相,一定不迷,迷则不言,】是不是?【既言非无所在,今汝推度(入声)中相,毕竟何在?为复在于外境之处?为当在于内根之身?】到底在外面?还是在里面?你讲的中间到底在哪里?【此虽双问,身下即双示不成中相。】

底下说:【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边”就是左右。先解释一下:如果在身体,那么,在边非中,在身体的左右二边,叫做边嘛,非中,非即是中,这就不是讲中间了。如果你说这一颗心在身上,如果是在二边,那当然就不是中间了;如果在中间,那同内,同内就是说:应当你前面所执着的心在内,同内就是要先见五脏六腑。如果说:心在中间,那跟心在里边是一样的,所以,在中同内。你心在中间,就是跟心在内、内部是一样的,要先见五脏六腑。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处”就是外境之处。那么,如果是在外境之处,有所表?是能够指示出来吗?表达出来吗?有所表吗?“表”就是树物以为标示也,叫做有所表,树立一种物以为标示。所以,为有所表?能够指示得出来吗?有所表,当然可以讲啊!为无所表?还是讲不出所以然。无表则同无,你讲不出所以然,中间这个地方,当然就没有。无表同无就是说:你讲不出所以然,中间那当然就不存在了,因为你连讲都没办法,表示不出来。表则无定,如果要讲表示这个中间,那么,这个中间就变成不定处了。

底下说:【身有中边,】分有中边,意思就是:身体有分中间以及旁边。边就是左边,要不然就右边,(【边即左右】)【前后,】这个是边。【如在边】左右、前后,【则属非中,在中】心如果在中间,那么,跟心在内是一样的,(【则为同内,】)应当见到你的五脏六腑。(【应见内矣。】)【处即外境之处,】外境既然很大、很宽广,(【外处既宽,】)【欲立中相,】所以问说你在外边能够表达出来吗?(【故问为有表耶,】)能够讲解吗?有没有个定位呢?或者是【为无表耶?】如果你连讲、连形容都讲不出所以然,【若无所表,则同于无中,】中间这个就是不存在了。【若有表,】表示出中间在哪里,【则亦无有一定中相。】【表是设立标竿,以表显也。】

佛陀解释为什么,【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佛陀真是大智慧人!说:为什么?佛陀说:如人以表,好!就立一个中间,表为中间,譬如说:诸位!看看这里,这里是中间,(师举一扇以为中)中间,心在这里,如果跑到这边来看呢(师指示扇右处)?心在左边,是不是?跑到这边来看呢(师指示扇左处)?心在右边,要跑到这边来看呢(师指示扇高处)?心在下边;跑到下面来看呢(师指示扇下方)?心在上面。是不是?这个就是说:你定位某一种东西,人家的定位就完全不同。所以,你只要定位就错,他说:定这里是中间,就不对,因为表达出来就会混乱。

所以说:为什么?如人以表,表为中的时候,从东边看,这个中间变成西;从南来看,这个中间变成北边,表体既混,心应杂乱,这个是解释心体无定,(【此征释无定。】)所以,说中间,【首句征云:何以故无定?下文释云:如人以能表之物,表显此处,为中位时,】为中间的时候。【即此所表,本属无定,在东看时,则表在西,在南观时,则表成北。】“表”就是标竿,就变成北边了。所以说:【内影略】“影略”就是省略了,“内”就是内容。内容省略了【二句,】省略了哪二句话呢?【西看则东,北观成南,】这个二句没有写出来,省略了,可以自己去领会,【可以意会也。】【表体既混者,】你一个中,东、南、西、北看都不一样。【即能表之体,既四方混淆不定,汝心在中间,亦应不定,而杂乱矣。】【二如来确定中相竟。

【巳三 阿难别出己见】【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阿难说:我所说的中间,不是佛陀所讲的那二种,非此二种。如世尊言,就像世尊所说的:眼色为缘,就是因为眼根借重于外面的色尘为攀缘的境界,叫做眼色为缘,就是眼睛以色尘为缘的意思。于中,在这个时候,这个中间就产生了眼识。眼有分别,而色尘无知,这个眼识,“识”就是眼识,就是生在其中。则为心在,我所指的中间这颗心,是指眼睛攀缘色尘,产生了眼识那一颗分别心,就是中间。阿难还表达得很清楚!

  【阿难言:我所说当在中间者,异佛现前所说,】“异”就是不同于佛现在所说的。【非此身处二种,乃同佛昔日所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色为缘就是:眼根依于色尘来作为因缘,中间产生了眼识,眼睛会有分别心啊!眼识就产生了。【此引佛相宗,】相宗就是唯识。【随顺世间所说。若根(眼也)不坏,】如果眼睛不坏,【境界(色也)现前,作意】作意就是专注,动念也叫做作意。【正起方能生识。】作意,这个《百法明门论》讲得很清楚。

【盖眼能发识,是增上缘,色能牵心,】“牵”就是引出意识心,色尘能引出意识心。眼睛能发识,是增上缘,什么叫增上缘呢?眼睛自己不能发识,是识借重眼根。所以,盖眼能发识,是增上缘,意思就是说:心一定要借重着眼根,借重这个肉眼。所以,盖眼能发识,是眼识的增上缘,色(外境)能牵引着心,【为所缘缘】“所缘缘”中间加一个“之”,意思更清楚,所缘之缘,第二个“缘”当作境,所缘之境,这样才看得懂,叫做所缘缘,就是所缘之缘,所缘的境界,所缘之境。(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1:有才干的人,一定要懂得避开灾难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2 :你情绪都控制不住就很难入道,因为这是基本盘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3: 一直强迫对方来接受佛法,佛法有时候会变成毒药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4 :往生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布施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05 : 你以为有一种境界可以追求,就染污了清净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6 :守住口业紧闭你的嘴巴,阎罗王也拿你莫可奈何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7 :很有修行功夫的人能瞬间降伏这种瞬间的爆发力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8: 佛灭度之后要以戒为师,戒在佛在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9 : 若你常接近烦恼的众生,你的频率也被感化变成很烦恼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0 : 法是绝对,绝对就不能说;说了,就统统叫做方便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1:修行不是等待,修行必须回归当下,现在就必须解脱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2 : 如果不是欢喜心布施出来的,也得不到功德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3 :  我们三皈依也要如法观想才得纳受戒体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4:处理任何事情,你愈执着愈让自己的心伤害愈大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5 : 如果还卡在观念和知解上,那就不算是真修行人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6 :任何法师讲经说法都不能离开: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7 : 千万不要双手造的功德从你的嘴巴花光光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8:晚上作梦的梦境一团糟,就知道我们连一点定都没有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9 : 世间没有冤枉的事,认命变成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20 :我们会有情绪的作用,就是因为攀缘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21 :阿难所执着的七个地方都不对,不是真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22 : 有定位这个“我”,你就什么都贪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3 :在这个世间里,你任何的享受,都必须付出代价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4 : 我们意识强大,本性--如来藏性显现不出来了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5:愈有修行的人的手就愈软,要往生极乐世界要有柔软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6 : 眼根即同无情物,没有分别能力的所对之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27: 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心的问题,看你动什么念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