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 | 冯伟-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教学大赛(综合)三等奖-084
提示:点击↑上方"小芳老师"免费关注哦
冯伟,任教于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2011年获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江苏赛区综合组一等奖,全国总决赛综合组三等奖。
参赛心得:
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已成功落下帷幕。然而,大赛触发的我们对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以及未来的深入思考才刚刚开始。在此,我想谈三点体会。
第一,一位英语界的专家曾经讲过,教师应该是穿梭于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教师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我非常认可这一见解。如何在短短的二十分钟里最大限度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是我设计本次参赛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时都要问自己的问题。例如,我在分析文章的写作策略时没有停留于单纯的分析和讲授,而是增加了一个运用环节,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证明了这一设计是成功的。
第二,创新是维持英语教学生命力的必要手段。本次比赛中,我有幸领略了一些优秀选手的创新性的授课内容和方法。比如,参赛的课文中有一篇是讲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个人认为非常熟悉的话题反而会导致在设计课堂时落入俗套,往往难以出新出彩,而两位老师在导课时以“creativity”为主题导入,尤其是展示给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怎样在创造力的加工下成为了另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物,继而引出同样具有创造力的爱因斯坦,令人耳目一新。只可惜两位老师没有继续以“creativity”为主线来讲授课文。此外,有老师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了现代化的英语课堂,两者的对比反差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优秀老师的做法可以为我们在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效仿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启发了我们也去尝试创新,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活力,更具有个性,而非千篇一律。
第三,通过这次比赛我更加认识到了团队的价值。大多数选手的授课展示的不仅是个人的风采,更是学校的集体智慧。以我个人为例,此次大赛从省级初赛、复赛、决赛到全国决赛,我校以应用外语系张晓红主任为首参与的团队对我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没有他们一遍遍的听课,不厌其烦的研讨,不留情面的批评,温馨的鼓励,我也不可能在授课环节取得第二名的成绩。从事英语教学的青年教师也许比老教师有更标准的发音,更流利的口语,但老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的把握,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理解等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感谢外教社为我们英语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切磋技艺,碰撞思想,启发思考的平台,祝大赛永葆生机和活力!
授课视频
授课点评
点评专家:文秋芳教授
冯伟老师的英语课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内容聚焦,每分钟都紧扣教学目标,没有“噱头”。教学态度认真,学生也很配合。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点。
第一,他的“Warming up”部分设计得比较好。一共花了3分钟56秒。大约1分钟介绍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分多钟完成了“导入”任务。他首先要求学生回答两个问题“Do you enjoy your college life? What benefits can college education bring to you?”两个学生回答了问题,其中一个还是主动举手。在教学大赛情况下,很少见学生举手。学生的主动表现表明他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怎样从两个问题转到课文教学上去?他用简洁的语言配以图画说明不能获得正常上大学机会的人可以接受网络教育。这样的“导入”没有任何多余环节,经济、高效。相比之下,有些人在“导入”环节上“不惜工本”、“花样繁多”,误把“趣味性”置于“有效性”之上,在不知不觉之中浪费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
第二,他设计的理解课文任务比较有创意。他用列表的方式从学生课堂表现、教师作用、教科书三个方面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进行比较。他的巧妙之处是提供部分信息,留出部分空白,让学生分组从课文相关段落中寻找信息填写。我认为这项任务有三个闪光点。第一,他巧妙采用合作学习法。他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只完成整个任务中的一部分。由于各组回答的问题不同,所提供的答案就为其他小组提供了学习机会。第二,他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印有与荧屏上幻灯片内容一样的讲义。不要小看这份纸质讲义的作用。正是由于学生手中有了这份讲义,大家注意力就非常集中,都在认真完成布置的任务。设想学生手边没有这份讲义,学生需要不停地抬头看荧屏上的幻灯片,又要不断地在课文中寻找,从荧光屏到书的距离远远大于讲义到书的距离,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学习成效自然降低。
第三,他用动画讲授短语“twiddling their mental thumbs”的方法,生动、形象,易学、易记。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理解课文任务的难度可以调整。具体地说,根据学生的水平,表格中需要学生填出的信息可增加,也可减少。
这节课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第一个问题是“何时讨论文章的写作技巧?”从目前的课文结构来看,这是新课文的第一节课。通常情况下,阅读理解应该先于对文章写作技巧的欣赏。只有透彻理解课文后,才有可能理解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我不明白冯伟老师为什么要在新课刚开始不久就讨论本文的写作策略。就我个人的看法,这个环节应该朝后安排。第二个问题是,如此一篇有千字的课文,为什么只用一项任务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的第1到第11段只字未提?除解释了“twiddling theirmental thumbs”外,全文中的重要语言点也均未涉及。当然,这是教学大赛,为了在20授课点评115分钟内将最精彩的部分展现给评委,不得不浓缩了教学环节。我相信冯老师平时上课并非如此。我劝日后参赛的选手,设计教学任务时一定首先考虑教学自身的逻辑,而不是挑选自己认为容易展现自己才华的部分来设计教学任务。
说课视频
说课点评
点评专家:余渭深教授
教学比赛的说课环节,对参赛选手来讲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短暂的准备时间里,选手不仅需要读懂文章,还需要进行教学的总体设计,说课环节既反映选手的语言基本功,也能反映选手的实际教学能力。冯伟老师在短短的十分钟的说课时间里,较为充分地陈述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结合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过去和现状对林语堂先生提出的中国人文主义的内涵和精神作了较为深刻的阐释。说课陈述紧扣文章的思路,着重阐述了中国人文主义的意义,中西方对生活意义理解的差异,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人与知识、科技的关系。
说课的第二部分冯伟老师对如何教授这篇文章谈了一些思考,特别是关于教学话题的引入具有新意。冯伟老师拟针对目前大学生实用主义思潮泛滥的现状,提出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中国人文主义的思考。所列举的相关问题切合学生实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人文思考,有助于调动学生对文章学习的相关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文章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作为年轻的大学英语教师,冯伟老师有较为宽泛的知识背景,对人文主义精神和中国文化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冯伟老师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并能进行有条理的陈述。同时冯伟老师有较强的演讲能力,陈述富有激情,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肯定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年轻老师。
与文章内容的陈述相比,冯伟老师在进行教学陈述方面略显不足,忽略了结合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语篇特点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虽然提到了话题的引入方式,但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思想,关注语言学习,关注思维,技能的发展等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环节未能涉及和陈述。作为教学比赛来讲,这种忽略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名师课堂
本文转自外语教学网,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