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倾听切利比达克丨他认为:“许多听众都预设了前提,比如贝多芬是什么,所以倾听前音乐要清空自我,避免被约定俗成的见解控制。”

2016-08-15 贾晓伟 每晚一张音乐CD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1425or5fs&width=500&height=375&auto=0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切利比达克丨慢与快的悖论

   十几年前,全球唱片业兴盛的最后阶段,生前拒绝发行唱片的罗马尼亚裔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Sergiu Celibidache,1912年6月28日—1996年8月14日),去世后还是赶上了末班车。坊间说他的儿子向西方知名唱片公司出售了他只在广播里出现过的录音。一时间切利比达克这个名字以及他生前的录音,传遍世界,在国内的爱乐界也引发极大的反响。当年有一部编译的切利比达克传记成了古典乐迷人手一册的必读书。

   自从卡拉扬于1989年去世,当年与他一起竞争柏林爱乐指挥宝座的切利比达克,成了乐迷热议的话题人物。作为一个东欧人,他输给了萨尔兹堡出生的卡拉扬,好多人为此愤愤不平。而在卡拉扬之前,很多人认为切利比达克才是富特万格勒指挥艺术的真正传人。卡拉扬上任之后,被挫败的切利比达克就离开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中心舞台,开始执掌德国的二流、三流乐团,也担任北欧乐团的指挥。他当年的许多录音借助于广播这种手段向受众传播。

   尽管切利比达克承担了被逐的角色,但还是有好事者拿他与卡拉扬比较。卡拉扬的指挥风格契合时代美学,演奏速度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有一种飞跃。他对很多古典乐曲的阐释语速越来越快,很多时候超越了乐迷理解的限度。比如卡拉扬的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快得令人咋舌。贝多芬原本在乡村漫游的脚步成了快步走。但切利比达克反其道而行之,指挥乐曲的速度越来越慢,也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129u409t1&width=500&height=375&auto=0卡拉扬指挥贝多芬《第六交响曲》

   对卡拉扬而言,时代在行进,音乐处理也必须行云流水,类似于中国的行书与草书的表达方式,才被更多人接受。但切利比达克的指挥风格却类似于中国的楷书与隶书。卡拉扬的现实人生也近于行书与草书,滑雪、开飞机,尽享成功人士的一切。切利比达克却像失败者,以慢速度的演出难为听众的耳朵,避离成功学,到了一个只求内功,无意外表的音乐世界。他也许是要听众回到作曲家作曲时的艰难处境,从音符之间的复杂关系感受音乐的存在。

   切利比达克为他的“慢”寻找哲学证据,曾到日本与禅师交流,以东方禅宗解释他的音乐。按照他的说法,许多听众听音乐之前都预设了前提,比如贝多芬是什么,柴可夫斯基是什么,用美国文学评论家布罗姆的话讲则叫“影响的焦虑”。而他要去除的,既是“影响”,也有“焦虑”。切利比达克的许多唱片封面用的多是日本寺院的图像。他强调,倾听音乐前要清空自我,避免被既有的经验与约定俗成的见解控制。

   最近我听了切利比达克指挥慕尼黑乐团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是1999年百代公司出品的1989年3月17日的现场录音。整首乐曲用了78分43秒才得以完成。我感到这部大作品的任何环节切利比达克都交代得特别清楚,一是一,二是二,没加任何调料,仅是本真还原。但大多数乐迷们还是太受不了切利比达克的“慢”了,他们喜欢卡拉扬的“快”与“帅”,而不太接受有意为之的“慢”和“钝”。

   奥地利作家伯恩哈德在其名作《历代大师》里,讥讽贝多芬的音乐像德国军队的行进,并质疑贝多芬的名声。但切利比达克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减慢速度,是对伯恩哈德任意贬低贝多芬的最好回答。我觉得慢下来的贝多芬要比快的贝多芬可爱,也更有意思。让听众的耳鼓更贴近作曲家的世界,放掉乐队二度阐释这个环节,接近音乐的本质,是对这个过度阐释,尽是影响的焦虑的时代的一种拨乱反正。

   我推崇音乐的减速者,相信敢“慢”下来,一个音符又一个音符地表达才显现不含糊的功力。以慢的哲学秉承古典音乐的真正精神,才有说服力。但以切利比达克的音乐哲学去贬低卡拉扬也属不智之举。卡拉扬的“快”,有他的理由。我们作为听者,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切利比达克的后代把他的录音卖给了唱片公司,得着了最后的晚餐里的汤羹,幸还是不幸呢?父辈们的音乐遗产都被不肖子孙给了商业世界,大数钞票,也使我们从唱片里感知到了他们的存在。这该是另一个不是悖论的悖论了。

编者注:本文作者贾晓伟,来源《深圳特区报》,2015年03月19日 。


欢迎关注古典视频公众号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音乐群开放加入,请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往期节目请点击以下链接:

作曲家:【古典+爵士】摇摆巴赫音乐会“音乐”是人类喜乐之源丨哈农库特的巴赫宗教康塔塔《心与口》(BWV147)【研究】圣乐与灵性:论巴赫的宗教音乐【观点】富特温格勒评价巴赫的音乐【巴赫专家】不用眼睛看天堂:管风琴家瓦尔哈【访谈】邓泰山:巴赫会是我的最后一座高峰321巴赫生日快乐丨他的音乐使我感到愉快丨我们可以安静的吃草啦【小传】巴赫养成记(上)【小传】巴赫养成记(下)【历史】“巴赫是父亲,我们是孩子”:C.P.E巴赫论巴赫音乐的埋没与复兴丨看完《马太》后,黑格尔说:“从欣赏伟大巴赫作品中的全部价值,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这种天才般的坚定和博学。”【周末乐谈】巴赫与灵魂的虔诚【音乐资源】巴赫作品目录(改编自维瓦尔第的作品说明)【贝多芬专题】《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 )分析音乐父亲节丨看贝多芬的父亲是如何培养贝多芬的音乐兴趣的【笔记】席夫讲座: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 )每晚古典讲堂丨席夫讲解贝多芬丨上海大师班否定的浪漫旅程丨贝多芬与《英雄》丨他的作品唤起对无限的渴望丨打开通往不可能之域的冲动【贝多芬专辑】贝多芬晚期的音乐把听众变成了诠释家【研究】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哈农库特的天鹅之歌丨贝多芬的《命运》与“命运”无关?【比较】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六版本演绎比较【论文】严宝瑜:贝多芬在中国的接受史初探(一)【脑洞】王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与德国民法典必看丨耳聋的贝多芬指挥《欢乐颂》的视频?【唱片】重听拉杜·鲁普的贝多芬【音乐研究】朗陶尔米:“论舒伯特与贝多芬” (摘自《傅雷家书》)【主题】保罗·亨利·朗论莫扎特(一)/杨燕迪译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专为莫扎特而生丨她像操控木偶般演奏丨深知木偶的优雅与脆弱丨她不会刻意求新求变丨只是诚挚地面对内心之美。【视频】莫扎特《D小调安魂曲》【视频】莫扎特250周年萨尔茨堡节日庆典音乐会【作曲家专题】莫扎特的作品 :不象他的生活,而象他的灵魂【研究】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书信(上)【研究】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书信(下)莫扎特最大的贡献“教会了乐器歌唱”,聆听郎朗的《莫扎特》【版本】莫扎特《安魂曲》版本比较音乐父亲节丨看莫扎特的父亲是如何规划莫扎特的音乐教育的电影中的莫扎特丨让子弹飞丨走出非洲丨莫扎特完成的天鹅之歌丨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分析】莫扎特《安魂曲》详细分析【城市】莫扎特在维也纳【纪念】卡尔•巴特:论莫扎特的自由——莫扎特诞辰260周年!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不强迫自己孩子听莫扎特丨《陈丹青音乐笔记》选读丨霍洛维茨之死【简论】莫扎特《安魂曲》“痛哭之日”的创作特点【视频】莫扎特声乐作品音乐会【视频】莫扎特歌剧《魔笛》看“灵魂属于贝多芬”的舒伯特的公众号多久更新一次?朱晓玫演绎舒伯特四手联弹(钢琴二重奏)【音乐与城市】贡布里希:舒伯特与他那个时代的维也纳【音乐资料】罗伯特·温特上音舒伯特讲座:第一讲:“舒伯特的维也纳”詹姆斯·列文的舒伯特《鳟鱼五重奏(D667)》夸斯托夫的舒伯特《冬之旅》(Winterreise)【作品】舒伯特《菩提树》(D911:5)用音乐倾诉内心深处的温柔呢喃: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男高音翁德里希丨自然地歌唱无需特殊技巧丨舒伯特《致音乐》丨莫扎特《魔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