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觉就像爱》:又一位值得关注的美国女导演崭露头角

CineTouch 电影触觉CineTouch 2023-03-17

非常欣喜看到又一位美国女导演冒出头来,她与凯莉·雷查德(Kelly Reichardt)同属作者导演阵营,而且她的风格更为强烈,在迄今为止的三部长片作品留下相当鲜明的印记。她就是今年初凭借一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接连在圣丹斯和柏林电影节上擒获大奖的伊丽莎·希特曼(Eliza Hittman)


我看过她今年这部新片和之前的《沙滩鼠》,发现她的创作思路和导演风格统一自洽,不约而同地将镜头瞄准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用风格化的视听语言观察他们在成长路上遭遇身体与精神上的冲击,摄影机却从不主动介入他们的生活,在看似厌倦的目光凝视(gaze)里呈现出年轻人面对陌生世界的状态。这部导演处女作《感觉就像爱》自然也不例外。



伊丽莎·希特曼果然是一开始就奔着欧洲作者的思路创作,这种情窦初开的女孩性启蒙青春成长故事我们看得太多了,而导演胜在风格的营造。身体和脸部大特写、人物背后跟拍,用流动的情绪与氛围取代叙事推进,很多场景都具有法国女导演克莱尔·德尼的气质。看过《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观众再看这部处女作,会对她这种创作思路和主题偏好有更清晰的理解。两部作品里似乎都有涉及男性对女性的不尊重甚至是侵犯行为,但事实上导演的关注点却没放在这种抢夺眼球的社会议题之上。


这个故事的切入点细微,叙事视点同样来自青春期的少女,透过她们的目光去观察身边的家人朋友,以及不断试探陌生的男女性爱关系。相比《从不》而言,这部的女主角尚未成年,处于青春懵懂的阶段,她看到闺蜜和男朋友的甜蜜举动后产生攀比和嫉妒的心态,这或许能解释她令人咋舌的破格举动。这部的情节跟法国电影《姊妹情色》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将两姐妹换成是闺蜜关系,不得不提《姊妹情色》的导演是当年争议极大的法国女导演凯瑟琳·布雷亚(Catherine Breillat)


希特曼并不如布雷亚那般追求噱头十足的情色刻画,最大胆只有一幕描述女孩主动献身给三个男孩的侧面描写。她反而对细节的捕捉力相当细腻到位,海边别墅偷来的戒指、涂在脸上的防晒霜、父女之间欲言又止的恶劣关系,以及结尾高潮具有呼应意味的舞蹈。然而,这部的剧作较为单薄,对女孩的微妙心理描绘不足,令她对男主角穷追不舍的举动显得突兀怪异。另外,用身体局部特写镜头与心理变化作为剪辑点来构造氛围的手法过于单调,令情节渐渐陷入乏味的危险边缘。幸好,这种稍带匠气的导演风格在之后的两部作品里逐渐完善和改进,随着主题的复杂化与叙事深度的增加,也变得愈加成熟和迷人。




电影作者


奥利维尔·拉克谢 《大火将至》《含羞草》《你们都是队长》

皮耶特罗·马切罗 《马丁·伊登》《遗失与美好》《狼的嘴》

特里·爱德华·沙尔茨《浪潮》《黑夜造访》《克利夏》

乌利胥·柯雷《平顶房》《窗户周一到》《嗜睡症》《我房即世界》

贾法·帕纳西《出租车》《这不是一部电影》《闭幕》《三张面孔》

昆汀·杜皮约:《鹿皮》《在警局!》《错》、《恶警蛋碎》

萨弗迪兄弟:《原钻》《好时光》《天知道》

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白日焰火》 《夜车》《制服》

克里斯托夫·奥诺雷:《212号房间》《喜欢、轻吻、快跑》《浴男》

小克莱伯·门多萨:《巴克劳》《水瓶座》

康捷米尔·巴拉戈夫:《高个儿》《亲密》





戛纳“导演双周”精选



《高潮》
《心灵暖阳》  《骑士》

《鹿皮》   《初恋》 《我的情敌是冰箱》
《给我自由》  《潜行苍茫大地》  《狗不穿裤子》
《多余的恩典》  《冥王星时刻》
《然后我们跳了舞》
《自由了!》  《候鸟》
《灯塔》 《僵尸儿童》  《罗姆男孩》
《佛罗里达乐园》  《我不是女巫》  《童女贞德》 



柏林电影节精选



《希望的另一面》

《逃出安乐窝》  《将来的事》

《37秒》 《蜂鸟》《我离家了,但……》
《身体》《同义词》
《芭芭拉》  《鬼镇事件簿》 《再见 南屏晚钟》
《不要碰我》   《梦鹿情缘》 《超神》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猴子》
《大象席地而坐》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