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词研究》辑刊简介
当代诗词的生存语境和文学价值观正在经历古今演进的历史瞬间。诗词艺术的生存现状是:创作实践热,理论研究冷;古典诗词研究多,当代诗词研究少;诗词鉴赏多,诗词文学批评少。《当代诗词研究》是全国第一个立足当代文学,以「跨学科」「大诗歌」视野,关注诗词发展与创新的《当代诗词研究》辑刊,已出版2辑。秉持包容、开放、新锐、进取的学术精神,促进传统诗词现代转型。该刊由中南大学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中心与中华诗词研究院共同创办。设置四个主要栏目:
理论•诗学……当代诗词诗学理论建构,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理论命题批评•现场……当代诗家、诗作个案研究,直面创作现场争鸣•交流……诗词研究观念、方法、模式、语汇系统的争议、回应、共识心语•回眸……当代诗词研究的动态和畅想
每辑将根据论文具体情况,增设新栏目。投稿邮箱:854191504@qq.com
诗词传承与发展是关系到中国文学命脉、文化创新后劲、民族精神家园的大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指出要加强对中华诗词的扶持。为此,2019年11月18日至24日,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中南大学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首届“两岸经典吟诵传播与当代诗词创作研究”高峰论坛。来自海峡两岸的40所高校,以及诗社、科研院所的140位代表贡献了思想和才艺。本次论坛就“诗词吟诵、创作”“诗词理论”两大议题分组讨论,得出如下共识,并指出未来诗词研究中要重视的问题:
诗词吟诵是诗词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巨大的二次创作空间,要关注吟诵本体研究,要把创作和吟诵结合起来。
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教授在发言中说,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杨雨团队在两岸诗词吟诵交流中“十年辛苦不寻常”,引发共鸣。他说,台湾的吟诵没有中断,入声字一直保留到现在,如今薪火相传,大陆吟诵也发展起来,这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成果。他认为吟诵语言的流变,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大学问,期待能够与在吟诵创作一线的朋友多切磋,共同发扬古典诗词吟诵传统;台湾辅仁大学孙永忠教授用自身的诗词吟诵教法和经验,举例说明,面向普罗大众,按不同的年龄层,针对性教学,通过浸润和感染,种下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认为人文素养是透过活动、透过养成教育,对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江苏师范大学李昌集教授认为诗词吟诵艺术的生存方式,跟西方决然不同。它是连绵性的,逐步积淀,又有若干当下的创造。从古诗文的吟诵中,可以获得二度创作的艺术空间。当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各地的元素加进去,就有了丰富性、历史性和当下性,拓展了人生境界。从古诗文的吟诵中,还可以获得一种中国本土的、不同于西方的那种音乐思维、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
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孙永忠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李昌集教授
诗词吟诵、创作组的代表们就具体问题和文本在分组讨论中,发表了各自观点,提出了需要重视的问题。安阳师范学院杨景龙教授赞扬了台湾学者的研学风格,台湾学者既重“道”,也重“技”,值得学习。他认为作为当代学者,无论做什么研究都要以现代性为参照,要有沿袭五四精神的自觉意识。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陈斐强调四点:一是在当代弘扬吟诵传统不是象牙塔里的事,要拨开“文化雾霾”,要靠大家共同努力;二是我们的文化曾遭遇断层,所以要调整心态,保持从容,给予它逐步发展的空间。三是古人吟诵主要是为了写诗,是心中之情发于言,要把创作和吟诵结合起来。首都师范大学朱立侠指出,本次对吟诵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其意义、传播和接受等,但对吟诵本体讨论较少,希望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并针对现代吟诵调命名的非规范化现状,指出其命名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安阳师范学院杨景龙教授
2
诗词理论研究引起大家关注,在诗词生存语境和文学价值观古今演进的关头,要发挥诗词理论对诗词创作的导航护航作用。
开幕式致辞中,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新先生从文艺、学术、意识形态三方面分析诗词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认为当前“诗词热”需要学界、理论界加强关注,学术和艺术协同发展,文化创新才有活水源头。
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新先生
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汤建军先生在 “让诗意自觉促进文化自信”的致辞中,强调诗词传承不仅关乎文学,还关系到民族精神家园。他回顾了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近年多次组织学生赴北京、台湾等地参加“中华吟诵周”、“古韵新妍”等两岸大学生吟唱交流活动,点燃星火,对诗词传承影响深远;指出中南大学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中心成立的意义在于文化创新,中心在《湖南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艺术评论》组织、撰写六个“当代诗词研究”专题,有力推进了当代诗词学理性研究。这些学术活动诗意表达了当代学者的文化自觉和自强精神。
复旦大学黄仁生教授指出要重视当代诗词创作研究,尤其是要关注理论。当代诗词研究,一是指当代人的诗词研究,二是指对当代创作的诗词的研究。后者是薄弱环节,需要学界加大力度。理论是从实践中得出的规律,古今中外的诗学理论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但要结合文化背景和具体情况,这样才能遵循艺术规律,把握“诗词热”的发展方向。他推荐了一系列诗学理论著作,鼓励诗词创作和理论有效互动,以古今演变的视角直面动态变化的诗词现场。
复旦大学黄仁生教授
云南中华文化学院陈友康认为当代诗词文本值得关注,新世纪以来当代诗词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厚古薄今的观念一直存在,当代诗词研究一直被忽视。他从当代诗词的生态关切这一视角,例举十几首当代诗词作品,并阐释了其文本价值。他说:“正在活跃的当代诗词创作现场急需学界关注,需要文学批评和理论指导,这里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也是新的学术生长点。”
云南中华文化学院陈友康教授
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副主任莫真宝阐述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诗歌体式整体观”,从体裁的角度来观察,只是观察二十纪诗歌整体的一个侧面,这是最近五、六年来,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通过对二十世纪以来诗歌研究的研究进行整体思考,并在广泛征求、听取学术界和诗词界同仁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当代诗词创作、研究、评鉴与对外交流”等各项工作时的一个基本思路。就当前二十世纪以来旧体诗研究而言,需要从多个侧面和多个层面加以观察,才有可能在现有格局之下,进一步深化并拓展研究视野;才有可能通过对其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学理性研究,引导诗歌阅读,反哺诗歌创作。
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副主任莫真宝先生
中南大学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中心创办的《当代诗词研究》辑刊在本次论坛中举行了编委聘任仪式,聘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诗词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光明日报、诗刊等单位二十位专家为当代诗词把脉、把关,共同关注当代诗词发展命运。编委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回顾了诗词复苏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并指出:“要端正观念,端正学风与文风,把握诗词艺术本位的发展方向,乃诗词传承的重中之重。”
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
本次论坛有不少教授、博士从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等立场,关注诗词的现代性、生存境遇和创作现状,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巨川、海南师范大学吴辰、郑州大学朱一凡等青年学者指出当代诗词作品中存在审美趋同、形式泛化、语言俗白、立意过浅等问题,在审美观念、形式规范等方面亟需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引导当代诗词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当代文化精神、现代人文风貌及个人理想情怀。福建师范大学陈卫指出:“学古不是为了复古,旧体诗写作继承传统体式,顺应潮流,某些方面可有适当调整。”太原学院赵佼则打通新诗旧诗,从诗歌本质、诗性思维及诗歌形式三方面,通过阐述龚刚‘新性灵’的思辨之美,指出甄别现代诗学种种症候,弥合古今、会通中西诗学资源尤为必要。在学科细分的体制下,“当代诗词”被越来越多研究者“跨界”关注,再次凸显诗词的生命力和诗词“正在转型”的艰难。大家一致认为以下问题要引起重视:一是坚持词艺术本位的发展方向,横向需要相关学科、不同视角进行“整体观”,纵向需要“古今演进”的通变思维。二是当代诗词研究不仅关系着诗词传承本身,还事关文化创新,需要把“端正观念,端正学风与文风”落到实处,回应时代命题。三是直面当代诗词文本的深度评论太少,从点评走向诗词文学批评还任重道远。
3
本次论坛实现了当代诗词创作和评论“面对面”,要加强诗词教育和选优,要从诗词教育内容、诗词教育传播、诗词教育管理三方面抓落实,在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型中促进诗词艺术的现代转型。
近年诗词赛事众多,这是观察当代诗词创作现场的窗口。深圳长青诗社陶涛教授作为当前影响较大的“寰球华人中国梦”深圳杯诗词大赛组委会成员,谈了发起大赛的初衷和意义,听取了学界对参赛获奖作品的看法,并期待学界通过鉴赏和批评,促进促进诗词选优。有几篇论文点评该赛作品,其中中山大学彭敏哲提交了九千多字的论文《评“寰球华人中国梦”深圳杯诗词大赛》,她的发言系统审视了该赛第二届的情况,认为总体呈现出“以中和之声鸣盛世气象”,这些获奖作品是当代诗词创作现状的缩影,反映出学会诗词乃至当代华语诗词创作的两大特征:一、诗人在创作中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二、挖掘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本身缺乏深入的认知和敏锐的鉴别力。她提出要加强对中国诗歌文化资源的学习与领悟、加强对诗歌理论的认知、注重对“意境”“韵味”的追求,注重人生境界的修养。这些分析,也凸显当代诗教的困境。中南大学宋湘绮、江思颖、朴秀梅、王晓琪在分析诗教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诗词教育内容创意上,不仅要重视经典诗词,还要结合当代诗词新变和困境,加强阐释,促进大众诗词创作从关注实然转向关注应然。其次,在诗词教育传播上,一是发挥主流媒体的人才优势和社会公信力,做好诗词教育内容生产的“把关人”。二是发现诗意“沟通元”,激发大众的自主参与、分享,触发,扩大优质内容的传播价值。三是立足媒介平台,建立诗词媒体资源库,满足大众多层次的诗教需求。最后,从诗词教育过程管理上看,以实践存在论境界观为核心,以一流师资为主导,把“观众”“听众”变成“用户”,充分了解用户对诗词的精神需求,统筹兼顾,在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型中促进诗词艺术的现代转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祁丽岩介绍了广东省诗教工作经验,专业化传播内容与复合传播有机融合,效果显著。上海大学曹辛华介绍了上海大学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通过诗词大赛选优、培优的经验,呼吁共同努力,建立评价标准,做好当代诗词评论工作。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沈家庄教授谈了诗词海外传播现状和诗教情况、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杨志学谈了朗诵在当代诗歌教育传播中的意义和作用、袁晓聪博士谈了当代辞赋创作的现状和问题,这些发言都切实指向当代诗词创作现场。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白寅院长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纪海龙
本次论坛结束后五天,也就是2019年11月28日至29日,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召开。这是进入新时代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诗歌座谈会,也是新时期以来规模最大的诗歌座谈会。明确了新时代诗歌发展的坐标和方向,强化诗歌界的共识。座谈会强调”中华诗词和新诗是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指出:“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者与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者基本属于不同的人群,交汇之处不多。这与现代学科的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也与五四以来新旧体诗的分隔有关系。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上述分隔于不同诗歌领域的诗歌从业者集中到‘诗歌’这个共同的家园中来,就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各自的看法,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达成一些基本共识是可能的。”
一部中国诗歌史,就是一部诗歌形式创造史。多元并存既是历史事实,也是未来趋势。只有历史地整体地关照,才能把握诗词发展的走向和症候;只有回到人的实践存在,诗词才有创新与发展的活水源头。“共同关心的问题”需要共同面对,共同解决,这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时代命题。本次论坛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美学、哲学、音乐、新诗的研究专家们为诗词传承与发展走到一起,是一次历史的相逢,是时代的选择。本次论坛达成的共识和专家们提出要重视的问题,为当代诗词,乃至当代诗歌探索了可行的研究路径和方向,为建立新诗和诗词互补共建的中国诗歌新局面拉开了序幕。
中南大学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中心宋湘绮关于小楼请点击“阅读原文”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百度】【今日头条】【华人号】【搜狐网】【凤凰新闻网】【UC浏览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看点】【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并查收!!!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要刊用和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小窗留言。
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好看到朋友圈和所在群,您的转发就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感恩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