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熊东遨诗歌的空间隐喻 ——记梦与忆旧简析(冯仲平)
空间隐喻是近年来西方文学研究的前沿中心,隐喻也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思考工具”,用以思考批评家与文本之间或远或近的距离。在文本与批评家的关系中,文本既是批评的对象也是批评的工具,所有的批评都依赖于隐喻或隐喻集群。下面就对熊东遨先生的两首诗(载《滏漳诗苑》2019年第3期)进行分析。先看《小年前夜梦出萧关访友人用黄字》:
行囊置驼背,取次入蛮荒。野聚墟烟白,风翻塞草黄。河山经劫火,故旧隔参商。远道逢摩诘,推杯战一场。
这是一个英雄梦!小年,腊月底的时段。一年一度的时间节点,最能勾起人生易老的感慨;时逢年终,也往往能引发人对过去梦想的回忆。这种感慨或回忆,不仅属于单独个体的心理,同时也是整个民族记忆的闪回再现。请看曹植《白马篇》描绘的少年英雄梦,这是华夏民族青春的理想: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何等激越慷慨,何等热血沸腾!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恐是大多青年男儿的共同梦想!青春的期许与憧憬,构成一个民族或独立个体的豪壮史诗。从隐喻的角度看,在“小年”这个时间节点背后,可以进行无数的时间节点选择——古今中外关于时间的重要节点都可以被调动出来,填补作品字里行间留下的缝隙和空白。而“萧关”这个地点的出现也是如此,它可以牵引出所有关于“萧关”的内容,真实的和虚幻的,历史的和未来的……就历史层面而言,王维“萧关逢候骑”、王昌龄“八月萧关道”、王驾“夫戍萧关妾在吴”、岑参“凉秋八月萧关道”、许浑“夜忆萧关月”、杜甫“萧关陇水入官军”“谒帝萧关城”“萧关迷北上”……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语言的能指所指具有无穷的替代性,除了作品文本明确表达出来的意义之外,隐喻可以通过类比思维不断引出关联于选择轴的更多意义,使有限的文字符码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阐释活动中,读者通过文本的能指与自己所认为的所指建立联系,从而产生相关联想拓展丰富文本的意义。此其“言有尽而意无穷”耶?
在批评活动中,读者对那些优秀的作品产生特别遥远的距离,将文本视为充满力量和富有意义的对象从而赋予其极高价值,因此正如当代美国批评理论家芮塔·菲尔斯基所说的那样,“这种空间隐喻不仅传达了思想,也传达了依恋或脱离、亲密或疏远的潜意识涌动”。这种依恋和潜意识涌动,吸引读者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这种阅读方式指向对纵向隐喻的关注,阅读成为一种向下挖掘的行为,读者的工作就是从表象发掘文本隐藏的内涵,彰显作品的深层文化意义。
再看“友人”这个词语。“友人”作为能指,它的所指是谁呢?作品的具体描写首先出现了诗人的形象,这是梦中的形象:把行囊放在骆驼背上,率尔出发任意行走(“取次”)似乎是轻车熟路,在漫不经心的状态下进入了“蛮荒”。在边远野蛮荒凉之地,诗人依稀遇到了“友人”,但始终没有明确点出他或他们是谁。“野聚墟烟白,风翻塞草黄”,写在蛮荒遭遇的场景,让人马上即可联想到唐代边塞诗中描写的景象:朱庆余“玉关西路出临洮,风卷边沙入马毛”,李昌符“渐见风沙暗,萧关欲到时”,陶翰“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于邺“去年为塞客,今夜宿萧关”……这些诗句都与萧关相关,萧关成为群体记忆的醒目路标和长期战乱的典型场景——路途遥远,大漠浩瀚,景色苍凉,荒无人烟。无休止的战乱厮杀,铸就了民族历史的永久记忆,也成就了无数诗人不朽的诗篇。残酷的战争硝烟散尽,留下了破碎的山河与离别的痛苦,“河山经劫火,故旧隔参商”,战火摧毁了安宁的生活,亲故离散无缘相见。诗人踟躇彷徨,苦苦寻觅,在时空穿越的梦境中“远道逢摩诘,推杯战一场”。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不由想起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及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至此可以说,诗人的梦中历险,其实就是诗人的心灵历险——不知是诗人在梦中重温过去的真实生活,还是没有机会实现的理想借助梦境获得了实现。这种深层阅读,把揭露文本深藏隐秘的期许,转化为丰富文本意义的解读过程,使有限的文字符号成为意义的增长点而不断弥散扩充。
深层阅读也叫“症候”式阅读,为批评语言提供了一种准科学的解释,它将文本的真正意义归结为作品的未说之物,开创了一种揭示隐藏意义的解释模式。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读者先在地认为文本反映或应该反映更大的社会背景,因此将文本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进行解释,从而揭示文本隐含的更深刻的价值意义。再看另一首《冬夜忆旧用垂字》:闻道天将雪,燃炉欲待谁?
动帘风自语,酾酒月相窥。村郭千门静,星河一线垂。同时有君子,多在党人碑。
这首命曰“忆旧”,与前首“记梦”有异曲同工之妙。读首联便联想到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按照深层阅读或曰“症候”式阅读方法的要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不仅要注意明确的叙事,而且要注意诗人没有说出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说,文本的意义是由缺席塑造的,其间的空白与省略隐藏了真实。文本中存在的“缝隙和裂缝”,隐含对现实世界的反讽而形成一种矛盾和张力,从而引导读者关注挖掘文本的矛盾之处,以揭示出文本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意义内涵。如同乔治·斯坦纳关于解释的四重结构理论,读者的阅读始于信任,继而进入阅读过程,接着产生种种怀疑,由文本表达的信息牵扯出沉落于历史中的大量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被读者调取出来,将文本置换为自己观念中的先在对象的同类事物,即读者从已知的角度入手分析文本,以补充和丰富其内涵,甚至修正或改变诗人原初赋予文本的意义。
从诗境来看,作者处于孤独的状态,面对欲雪的冬夜,内心不但孤独而且寒冷,于是燃起火炉,煮酒待友。这样的情景,与白居易诗的意境形成了超时空的契合交融,瞬间增加了文本内涵的丰富与厚重。自古以来,诗与酒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杜甫“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万千情怀,融于酒中。
期待,“动帘风自语,酾酒月相窥”,风吹帘动,朗月来窥,心中等待的那个“谁”却没有来。
无奈,走出屋外,“村郭千门静,星河一线垂”,从黄昏到夜深人静,虽非“迟迟钟鼓初长夜”,却是“耿耿星河欲曙天”。
相见,“同时有君子,多在党人碑”。问题复杂了!读者的思绪跟随文本的路经,最后走到了断崖边上。“冬夜忆旧”落于何处?时光回流到宋代,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而诗人倾心于党人碑者,无乃马文苏黄之俦乎?读到此处,我想起了范仲淹。观其大节,从苦读及第到泰州治堰,从执教兴学到整顿吏治,从西北戍边到主持新政,军政治绩凌轹古今,“三光风范”饮誉朝野,治学为文成就非凡。其忠荩满怀,忧国忧民,履霜操守,杰出才具,堪为志士仁人之楷模!
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必有期待视野,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反复交流,从细节到整体,再从整体到细节,眼光沿着文本来回移动,不断对文本进行丰富补充,同时修正原来的先在观念,在多次循环往复中实现“解释学循环”,达到对文本的“同情之理解”。质言之,诗人通过含蓄的方式,表达内心隐秘的,读者则通过深层阅读,实现与诗人的心灵互动,从而构成新的文本意义。
读罢作品,不免长叹“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声明:部分图片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百度】【今日头条】【华人号】【都市头条】【搜狐网】【凤凰新闻网】【UC浏览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看点】【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并查收!!!
检索更多作者请点击下面:
一楼看天下:
关于投稿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