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和叶弥的《天鹅绒》,电影和小说哪个更胜一筹?

二湘 二湘的六维空间 2020-02-14

人生的际遇真是玄妙,就像《太阳照常升起》里叙述的一样,一些细微的原本不相干的人和事曲曲折折都搭在了一起,而相遇的种子是多年前就种下的。

“就叫我阿廖沙吧。”这是我看完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之后一直回响在脑海里的一句话。多么熟悉的句式。是的,麦尔维尔《白鲸》的开头,“叫我以实玛利吧。”小说经典开头。


电影的开头非常出彩,第一眼就惊艳了。铺满红花的铁轨一直向前延展,然后是一排排的绣花红布鞋和一双女人的脚。在一种用陌生语言吟唱的玄妙的调子里,这双脚落在了铜质的水盆里,走在了木板上,下楼,踏上了红色的沙石路,走过青石板。接着伴随着快速有节奏的鼓点,这双脚的主人,那个疯女人在追赶她的儿子。是的,不凡的作品一定是这样的,第一眼就击中你,让你寝食不安,需得老老实实看完才罢。更有我这样的,为着脑海里萦绕不散的那几句话,那些美丽的调子和那些唯美的画面,须得写下来才算不负此心。


电影接着讲述这个故事--娴熟流畅的叙述。一个故事,分成了四段,但是每一段之间都是丝丝入扣,草蛇灰线,伏笔深埋,更有细致入微的细节让你揣摩不同故事段里人和事之间隐秘的关联。四段故事之间的起承转合非常自然融洽,而不是某些电影那样皮毛上肤浅的连接。第一段是讲述疯女人和儿子小队长的故事。疯女人抱着羊上树,在开满鲜花的屋顶用方言吟诵古诗,砸东砸西,但是最后,她清醒了过来,眼神格外清澄,这之后她很快就消失了。她的衣服和那双鞋连在一起顺着溪水漂流而下,儿子开着拖拉机过来时,孩子们喊住了他, “看,你妈。” 儿子下了拖拉机,看着清澈的河水发了呆。然后在清凌凌的溪面上传来悠扬的吉他声,《美丽的梭罗河》,故事也随之转换到第二段,梁老师在给一群揉面的姑娘们弹唱这首《美丽的梭罗河》。


第二段初看起来和第一段无关。---也的确无关---在这个时间段里。而实际上这一段是故事里另一拨人物在平行时光里发生的事情。唐老师,梁老师和林大夫之间的故事。梁老师看电影的时候被诬赖摸了女人的屁股,后来又证明他是清白的,但是最后又莫名其妙地死去了。不知道是他杀还是自杀。我倾向于理解成他杀,因为唐老师和林大夫的事情败露了,他们想杀了他灭口。理由是梁老师一提起林大夫的名字唐老师脸色骤然一变。但是这其实也不太说得过去。而自杀也是缺乏可信度的,因为这一幕之前是他们三个人的笑声。这一段是最诡异的,包括揉面的女生每一个轮流接到电话开始尖叫,有些瘆人。很多情节有些不清不楚的—也或者是导演有意为之,就是要留白,不想说得太直白。我个人认为这一段是整个故事里最弱的一个环节,主要是逻辑不够严谨,故事的走向有些让人难以信服。


又是在《美丽的梭罗河》的吉他声中,故事滑入了第三段。一开头是唐老师和他老婆下放到疯子儿子的村庄劳动改造,小队长开着拖拉机去接他们,然后被一群孩子围住了。小队长下了拖拉机,走到溪水边看着顺流而下的他的母亲的衣服和鞋子发了呆。是的,太妙了,和第一段的结尾无缝对接,只是这一次是从唐老师的视角看过去。第一段和第二段像是Y字型的两枝,从第一段和第二段里面走来的人物平行着走到了第三段故事里,并拧在了一起。在第三段里,小队长和唐妻发生了关系。在那间神秘的白色石头房子里,唐妻说,“我老公说我的肚子像天鹅绒。”而小队长说的是,“就叫我阿廖沙吧。”这句话也是第一段故事里疯妈要儿子给他念的信里写的字。那些信是她的丈夫,小队长的爸爸写的,信里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句话,“就叫我阿廖沙吧,就叫我阿廖沙吧。”

这一段唐老师和唐妻反复说这个地方“陌生”也是对应了第二段里梁老师出院后看到放电影的场景说起的同一个词,“陌生”。而在第二段里梁老师送给唐老师的那杆枪也成了唐老师最后枪杀小队长的枪。不由对导演和编剧的悉心安排赞叹。有些像一个挖宝的人,按照藏宝图的一个个小线索搜出了一个大宝藏而会心一笑。


这是个有功力的导演,有底蕴也会讲故事的导演。 故事的第四段其实是前三段故事的前传,用的是倒述的手法,这个不知道是不是借鉴昆汀的《低俗生活》。两个骑着骆驼的女人相遇了,一个女人是唐妻,一个是疯女人。唐妻一路欢快地叙说唐老师当年追求她的故事,他说今天要她到路的尽头去找他,而身怀六甲的疯女人一路沉默。她是去找已经消失了的丈夫,一个显然是变了心和一个(或者几个)苏联姑娘有染的解放军军官。她在返乡的火车上经过唐老师结婚的欢乐聚会时生下了儿子。然后冒着白烟的老式火车徐徐停下,疯女人跳下火车,在铺满鲜花的轨道上狂奔,而这个场景也是电影一开头疯女人梦到的铺满鲜花的轨道。最后疯女人捡起鲜花丛中的婴儿,站在火车上对着太阳高喊,“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它一笑天就亮了。”而这段话正是疯妈在第一段故事里在树上说的话。然后太阳便升起来了---照常升起,点题,电影结束。

电影叙述娴熟老道,结构精巧,布局玄妙,首尾相连。画面也是精美至极,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能成为一幅画。印象深刻的是最后开满鲜花的轨道上躺着个哇哇大哭的婴儿,太浪漫太魔幻了。唐老师和小队长每次相遇的梯田,明晃晃的水塘,每次都雾气蒙蒙。还有小队长坐在房子外,一轮明月挂在屋檐,照着明月下那个剪影,美极,美得让你目瞪口呆。一流的摄影,没得说。


配乐非常棒,久石让的原创音乐每一段都非常有特色,开头那个女声吟唱,用的是一种陌生的语言,神秘,超现实,一下子就把整部电影的基调定下来了。接下来的鼓点急促有力,非常富有节奏。然后是天上的鹦鹉飞过来的那段音乐空旷灵动,美得让人叹息。《美丽的梭罗河》调子轻快,又略带忧伤,一直贯穿着整部电影,再加上军号声踩点,把电影的节奏感踏出来了。姜文的作品最妙的的是节奏掌握的好,记得看《让子弹飞》就是感觉特别爽,节奏一点也不拖沓。有意思的是《太阳照常升起》里的那段军号声也同样在《让子弹飞》开头出现。


我记得其中一个细节,儿子的算盘被打碎了,第二天他身上又背了一个算盘,我仔细看了,这个算盘比前一个小了一半。可见姜文是个非常严谨的导演。记得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说过“细节的漏洞会瓦解读者对整部作品的信任。”小说如此,电影更是如此。剧本的严谨可信是非常重要的。听说姜文特别尊重编剧,但对剧本又特别挑剔,剧本总是改了又改。


这部电影很多场景处理得非常浪漫,比如第二段开头几个姑娘一边揉面一边蹬腿跳舞,妙极了。还有电影最后那场婚礼,戈壁滩上的婚礼,烤着全羊,火光冲天,大家载歌载舞,热闹喧腾的场面,喜欢喜欢。而这时,载着疯妈的火车一节一节徐徐而过,她抬头看到那片着了火的毯子在天空飞扬,简直美妙得无与伦比。另外电影里很多道具和场景都是有深意和隐喻的,仔细观看领悟之后更觉其妙。演员都是大牌,姜文,周韵,房祖名,陈冲,演得都还到位。姜文是个特别有气场的演员,最后他从路碑后走出,挎着枪,叼着烟的样子简直酷毙了。他是电影界的奇才,一流的演员,一流的导演,才华横溢,而且有情怀,真正的把电影当艺术来搞,而不是赚钱机器。庆幸中国电影还有一个姜文。而陈冲演的那个林大夫风骚到骨子里了,记得小时候看的那个《小花》,多清纯啊,真是演什么像什么。


这是个不凡的作品,一部经典的艺术电影,是那种看了很多年以后还会记得的作品,同时它又是一部耐人寻思的作品。而一个好的作品是可以引发观众的不同的解读和回味的作品。看这个作品很多的时候给我的感受像是在看南美魔幻主义小说。就像看科塔萨尔和马尔克斯的小说一样,特别绕又特别过瘾,很富有挑战性。姜文自己也说这个电影是上帝给他的礼物,而《让子弹飞》是他给观众的一个礼物,足见他对这部作品的偏爱。


这部电影是根据叶弥的小说《天鹅绒》改编的。那是一篇非常棒的小说,是个短篇小说,大概是一万字左右,文字美妙,故事耐看,底蕴深藏,给了改编的电影一个非常好的蓝本和灵感启发。尤其是小说里“你老婆的肚子像天鹅绒”更是这部电影的内核。关于叶弥的小说,作家鲁敏有一篇解读非常到位,写得也是文采飞扬,我就不赘述了。其实小说只是这部电影的第一段和第三段。而第二段和第四段是姜文和他的编剧后加的,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改编。许多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以后都失去了原文的深意和力度。但是这个电影把这个小说丰富了,拓展了。不足的是电影的逻辑性稍逊。小说里的逻辑非常严密,每个细节都是经得起推敲的。比如唐老师在小说里是因为和镇上的赌徒彻夜赌牌而不归家,这显然比电影里唐老师和一帮小屁孩在山里打鸟,深夜不归更有说服力。不过总的来说电影小说相得益彰,完成度都非常高,而它们也成就了彼此,实在是双珠联璧,难分高下。


好了,现在,来说说我是如何遇见这两部杰出的作品吧---就像《太阳照常升起》一样,我在最后补述一下。


三年多前吧,我认识的一个作家姐姐程青写了一篇有关叶弥的文章。我那时还没有开始写小说,对于文学圈这样口碑极好的作家亦无感,也没有想要去看她的小说。去年的时候一个编辑朋友推荐我看叶弥的小说,我一看就喜欢了。我第一看的是《香炉山》,再就是这个《天鹅绒》。我好像是喜欢《香炉山》多一点的。叶弥的文字散发着田野的烂漫和醇香,又像小时候吃过的麦芽糖一样耐嚼耐品。还有些像萧红的文字,浑然天成又特别到位。透过她的文字,你能闻到农家小院黄瓜的清香,摸到树梢上照水的弯月。你愿意沉浸在这样的文字气息中,和远方那个写字的人(如果她也愿意的话),和文字里的人一起对坐,清谈,喝茶。所以这次回国我特意买了叶弥的小说集《桃花渡》,文字美,充满了禅意,几乎每篇我都喜欢。


巧得很,《小说月报大字版》去年年末转载了我的中篇《白的粉》,居然是和叶弥的《天鹅绒》同列一期,同期的还有我从小就喜欢的作家方方。实在是高兴。更巧的是,另一家转载了我这篇《白的粉》的选刊责编居然是叶弥的儿子---这是最近知道的。前几日在写一篇实验性的小说,也是写几段不同的人生,其中一句是“我伸出手,触摸着每一种绿,每一种都给我不一样的感受,水一般的绸缎,粗砺不平的棉布,细滑入微的天鹅绒。”这自然是因为叶弥的《天鹅绒》,就动了心思找了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看。真好,电影好,更好的是这么好的片子我没有错过,真是好。


为了写这篇影评,我又把程青写叶弥的那篇找了出来,再看,才看出这篇文章的好来,文字好,细绵温暖,文字里的叶弥也是极好的,而写字的这个程青也是和她写的文字一致的,“所以真诚和真心的人是难能可贵的。看到叶弥,首先就看到的是她的真,她是那种能容下别人好的人,这样的朋友是宝贵的。”我去年回国开《狂流》新书分享会,偶尔问起程青一个场地问题,她极为细致地解答,还主动提出帮忙联系。最后虽然没有用到,她的热情和真诚我是记住了。这些年和程青老师交往并不多,只是不近不远地看着,但是我能觉出她是个大气通透坦荡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是宝贵的。


人生的际遇真是玄妙,就像《太阳照常升起》里叙述的一样,一些细微的原本不相干的人和事曲曲折折都搭在了一起,而相遇的种子是多年前就种下的,或许无心,或许有意,就像电影最后一段两个骑骆驼的女人在一个岔口分开,一个朝着”尽头”,一个朝着“无尽头”的方向走去,然而她们的命运又在多年以后有了生死攸关的交集,这个世界的神奇和诡秘又岂是我们这些凡人可以参透的?



点击阅读更多二湘文章

《白的粉》背后的故事 | 创作谈和影视推广

在长沙,二十年前的元宵节

二湘2017年创作总结

【小说】一步之遥

三个北大女生的《芳华》--命运和时代的《狂流》


二湘作品目录

玉观音系列小说:狂流    摩羯座的爱情   绿色之恋  重返2046  一步之遥  白的粉

残月系列小说:夏至的梅里雪山  阿飞的故事  彩虹之上的火车 

《狂流》:  朝圣的路  创造谈  原型  诺澄书评 木蓝书评 静静书评  L书评  学者书评  广州日报访谈

书评:格非  刘慈欣  李翊云  冯唐   安妮宝贝   苏炜  刀尔登   严勇   诺澄  飞鸟集  李录   芳华 

影评:爱乐之城  神奇女侠   七月与安生  长城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无问西东

散文: 北大的嘘声 管维新  当兵记   印度舞   猜火车  纽约记  秋天  新东方   聆听王菲    韩寒代笔    夏天  真实生活  31楼  爬山  大裂 李健完美坚持  抽烟  城里的月光  我的故乡  元宵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