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訪道】禪修經驗與自證問題的討論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有情眾生的煩惱從何而來?
如何離苦得樂,趨向解脫?
我們是如何來認知世界的?
我們認知世界的心路歷程是什麼?
通過禪修經驗,來討論自證如何可能?
一、緣起
今天整理个人資料,翻到碩士課程“佛教知識論”的題目,非常有意思的討論,很有討論的意義。下面,我把自己的心得與大家一起分享。可能問題很深,但真要解脫生死,這是必須逃討論但問題。
學佛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必須修習禪定,不論你以什麼樣的方式修習佛陀教法。例如:以佛隨念來念佛,或參禪、打坐、持咒,或者修習《清淨道論》四十業處。不論怎樣修行,必须圍繞戒定慧三學在進行。那麼,修行的目的是為什麼呢?每個人的目的有差異,有為升天堂、有為了生脫死,有為做菩薩,證悟成佛。不管目的怎樣,修行者都會討論到證悟关键的問題。
那么,如何來檢驗自證的可能呢?下麵,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
二、題目:結合你個人的禪修經驗,討論自證(svasaṃvedana,Self-awareness)是如何可能的。
筆者認為:自证即自己证知或者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什麼呢?我們要來討論人類的意現量。
什麼是意現量呢?
意現量是意地或者意識的相狀,有時呈現出對感官物件的領受,必然是指向外,如果領受是向內,則是自證。當它直接領受感官物件,或內在地領受自身及精神活動,有或於禪定中專注物件,這些情況都是現量。
什麼是自證呢?
自證是概念認知的一個向度,包括意識及貪等的精神活動。
自證是屬於概念分別的意識。自證是意識內向的領受,而意現量及瑜伽現量都是意識的不同相狀。意現量的生起在感官現量之後,感官現量是意現量的等無間緣,法稱對意現量的。
覺知的三重結構包括自證覺知,主體相與客體相,這結構在覺知的手段、物件和結果三者的分別中更為明顯。
所有事物包括認知物件都是識的呈現。
自證現量:是意識(非意識)及貪等精神活動的內在認知。
陳那:“這感官的物件正是覺知自身的部分,所以,是自證。”即感官現量的物件能被覺知所自我證知。根據陳那的看法,覺知作為感官現量與感官物件的基礎,本身能自我證知。
覺知的雙重相狀
陳那“每個覺知都具有雙重的相狀,即自身[作為主體]的相狀與客體的相狀。
例如:對青色的覺知有兩重相狀:作為境的青色呈現,和作為主體的覺知自身。而自證,即‘青色覺知’的覺知,亦有兩重相狀,一方面是與境一致的覺知,另一方面是自身的呈現:
C1:青色的覺知 C2: ‘青色覺知’的覺知
S1:svābhāsa in C1 覺知自身 S2: svābhāsa in C2自身的呈現
O1:viṣayābhāsa in C1青色的呈現 O2: viṣayābhāsa in C2與境一致的覺知
假如覺知只有客體相,那麼自證覺知便只能以客體相作為境,這樣將會破壞覺知與自證覺知的分別。
反之,假如覺知只有主體相,則覺知與自證覺知便擁有共同的主體相,兩者之間沒有分別可言。
意识的基本性质是概念分别,但是,当它直观感官对象或足处于禅定状态时,它便是除分别的,而演变成两种现量,即意现量与瑜伽现量。如承认意识与感官现量俱时而生,则作为基本现量的感官现量就能自证。反之,如意识生起于感官现量之后,则感官现量不能证之。
1、現量分類 (Five sense consciousnesses)
陳那:“意地亦有離諸分別唯證行轉。又於貪等諸自證分。諸修定者離教分別。皆是現量。” (《因明正理門論》)
(1)意現量 “意(mānasa) [現量]以色等為境,這一領受(anubhava)也是除分別的”
(2)自證現量: 是意識(非意現量)及貪等精神活動的內在認知。
(3)瑜伽現量: 是意識的一種特殊狀態。修定者初時推論認識佛陀的教法,即實義(bhūtārtha),通過不停地於意識中觀想對象的禪定修行,最後對象“如掌中小穀般清晰可見”。此中瑜伽現量亦是除分別的。
2、自證與覺知的雙重相狀與所量、能量、量果的對應關係
自證是覺知在雙重相狀以外的第三部份。自證與‘覺知的自相’之間的關係為前者具備後者,但非反之亦然。
Bhaṭṭombeka:“持經量部立場者認為,外在的境是所量(prameya),緣取境相的覺知是能量(pramāṇa),自證是[覺知的]量果(phala)。…瑜伽行學派亦是…這是他們的立場:沒有外在的境,緣取境相的覺知是所量,[覺知的]自相(svākāra)是能量,及自證分是[覺知的]量果。”
3、自證的記憶論證 (e.g., nīla青色)
陳那贊同經量部:
(1)認為記憶在覺知活動中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2)當相續的覺知生起時,前一剎那的覺知對象已經消逝(e.g.,Stars)。
(3)然而對象卻為相續的覺知所認識,否則覺知便變得不可能了。
記憶論證:
在相續剎那的記憶中,“[我們的心念]有著對覺知的回想與及對對象的回想” 因此記憶論證確認覺知有雙重相狀;
對過去覺知的回想亦證明前時自證的存在。
例如:有人高兴的继续吃到肚子很胀,因为太饥饿的缘故。但是,很明显这是贪吃属于《阿毗达摩》中的“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又如:有人知道因果,高兴主动布施财物给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悦俱·智相应·无行”。以上这些都是意识对于自己的精神活动的内在认知,也就是自证,但不过是比较粗造的世间法上的自证。
筆者举例《阿毗达摩义论表解》Pch4-9中善巧进入
(1)世间禅那的心路过程:
有分心—过去有分心—有分波动—有分断--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性--安止定--……安止定--有分心
(2)出世间禅那的心路——圣道心路
有分心—过去有分心—有分波动—有分断—意门转向--近行--随顺--种性--道心--果心--果心--果心--有分心
什么是随顺?取无常、苦、无我三相之一。
什么是遍作?进入安止前分的第一个心,预备作业。
由上述可知,我们看到世间禅那的心路过程与出世间禅那的心路过程是不同的,凡夫位的禅那自证是意识认知世间的外境乃至对内的认知并不清晰,甚至认知是错误的,必须完全按照佛陀的教典依八正道而行。聖者的心路不同於凡夫的心路過程,這是我們討論自證問題,必須要注意的,也是筆者在禪修實踐中,一些小小心得體會分享。
以上是筆者繼續學習知識論關於禪修與自證的討論問題之一。那麼,我討論的目的是令自己發菩提心,趨向生死解脫,達證涅槃聖道,成就佛道。
關於人類意現量的問題,筆者之前有專題文章《人類於感官現量和意現量是怎樣來認知世界的,其認知的心路過程如何?》發佈在平臺上,請大家點選連結,參考。
最後,深深地祈願:
佛陀正法久住,眾生離苦得樂!
願大家法喜無量,法喜充滿!
釋行願 2017.1.17
【问佛访道】人類於感官現量和意現量是怎樣來認知世界的,其認知的心路過程如何?(一)
【问佛访道】人类于现量和意现量是怎样来认知世界,其认知的心路过程如何?(二)
读后感,请在文章下面关注后留言。
相关阅读: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纪念太虚大师诞辰
【维权】真凶是谁?88岁老尼师惨死,宝应县拆寺毁佛举世震惊!
【维权】岳云鹏,你闭嘴——坚决抵制相声《尼姑叹》秀底线,污蔑佛教!
【维权】慈心三谏:请停止用她人图片宣传收养孩子的报道——对江西宁都县梅海莲寺常妙法师的劝谏!
【护教】割裂党群关系,佛协摧毁佛寺—宝应县静修庵惹了“城改肥缺”还是“官商勾结”?
纯圆独妙创天台,真狮子吼祈再来——恭逢天台智者大师圆寂纪念日
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Mettà Suttaṃ》导读
【佛经导读】信愿行具足往生弥陀净土,花开见佛菩萨众倒驾慈航——《阿弥陀经》导读
【佛经导读】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之一
【评论荟萃】慈心三谏:停止煽动佛教内斗——关于周贵华教授《释印顺佛教研究与佛学思想略观》的批判印顺导师论文
【评论荟萃】 冯定松就是昊国学宫宫主——长年致力诽谤佛教并发展“极端主义国学”
【佛经导读】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导读
【佛经导读】化盲从信仰为智慧,从烦恼苦痛中解脱—《卡拉玛经》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