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 《楚国八百年》第1集 初生

    星期一发布古代汉语,星期五发布古代文学。    



提示: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中有高清PDF版《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历史书籍300多部可免费下载。很多难以买到的书群内都有。

文末有QQ群二维码。


~●~●~●~●~●~●~





楚国八百年


第1集 初生





 ▲  视频 点击播放 




【解说词】


三千六百多年前,楚人在商朝军队的驱逐下被迫离开中原,向南迁徙。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楚人在黑暗中苦苦等待重回中原怀抱的机会。在推翻了商王朝后,他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家,然而周昭王率军南下攻楚,楚人回归中原的满腔热情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浇灭,楚国国君熊渠以封子为王的惊人之举发出一个石破天惊的信号:楚国要使天下刮目相看了。

对于三千年前创造了辉煌历史的楚国,今天的人们知之甚少,它曾一度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都出现在楚国大地,它不仅是华夏大地上文化最灿烂辉煌的诸侯国,也曾经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烧毁了各国的史书文献而沉埋于地下,关于这个伟大王国八百年的历史,关于它创造的种种文化成果渐渐被人们遗忘,楚国的历史被风干成了《春秋》中的寥寥数语。幸运的是,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考古学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处处遗址和墓葬,这个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老王国渐渐显露出它独特而迷人的面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安徽寿县出土的青铜器让人们第一次目睹了楚国文物的风采。但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的虎座凤架悬鼓和越王勾践剑就令人惊艳。十几年后,曾侯乙编钟和重达十吨的青铜礼器现身于湖北随州的一处古墓之中。本世纪初,在湖北荆州人们又发现了一座可与秦始皇陵相媲美的巨型古墓,所有这些墓葬遗址中出土的文物都具有一种神秘的气质,这些器物想象奇特、张扬恣肆,图案精美至极、恢诡谲怪,它们表现出一种惊人的浪漫与狂放,交织着高贵的气度和喷薄的活力。这显然是一个极度爱美的部族,他们有着浪漫而瑰丽的想象。与中原人崇拜龙不同,楚国人崇拜凤凰,楚国的凤凰是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最高贵、最有神性的动物,它象征着美和对世俗力量的超越。由此可以看出凤的形象在楚国的文物中得到了非常完美的体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凤所传导出的柔美、神秘和给人无限遐思的浪漫主义气息恰恰和中原地区刚劲雄浑的气息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在人们的印象中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一个个惊人的考古发现证明,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与北方的黄河文明双峰并峙,甚至在许多方面楚文化一度领先于北方中原文化。春秋战国时代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源于楚国,楚国的音乐美术闻名于世,屈骚文学更是独树一帜。另外,楚国最早在湖北荆门设立县制,从而引发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楚文化不但一度在华夏大地上独领风骚,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与同时期的希腊文化交相辉映。古希腊在航海技术、理论科学、体育竞技、写实艺术等方面比楚人擅长,但楚国的青铜冶炼、铸铁、漆器技术领先于古希腊,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深度和思辨性也丝毫不亚于古希腊哲学家。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这个古国的八百年历史,追溯楚文明的源头。


三千六百多年以前,也就是中国商代初期,一支疲惫不堪的队伍艰难地向南迁徙,他们就是楚人的祖先。刚刚崛起的商王朝在中原向四周扩张自己的势力,楚人的祖先因为不属于商王朝的血脉家族而备受冷落,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向着人烟稀少的南方进发,在穿越桐柏山和秦岭以前,他们已经搬了很多次家了,从中原一步步走向西南,每到一处定居不久,商朝军队就会尾随而至来驱逐他们。终于在今天湖北西北部的荆山一带,楚人的祖先停留了下来。


在位于丘陵峡谷之中的一片开阔地带,未开垦的荒地异常肥沃,从寒冷的北方跋涉而来的人们发现这里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河流纵横,不像北方那样苦寒和干旱,几百年来,颠沛流离的命运在这个部族身上灌注了无比坚韧的顽强。史书记载,他们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难地伐掉巨木,征服丘陵,开垦出一块又一块农田。从这个地域的地理形势来看,这里是一个四塞之地,在避免强敌进攻的同时能够很好的防守。另外,以荆山为中心的江汉之地的物产比较丰富。楚国从早些年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逐渐发展壮大,变成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南土大国,这与荆山在早年间拥有这样一个基地是密不可分的。


传说,楚国是火神祝融的后代,是来自中原的炎黄子孙。原本居住在中原的楚人为何得名为“楚”,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因为楚人的居住地生长着许多荆条,这种荆条当时被称为“楚”,也有人说“楚”字象征着一个人跋涉在灌木丛中,而更多的专家则认为“楚”这个国名源于楚国在西周时期被分封于荆山一带。有两千年前的楚国史官所写的文献《楚居》却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传说火神祝融的后裔传下八姓,也就意味着这个部落分成了八支,其中的一支传到了鬻熊这一代,娶了一位名为妣厉的女子为妻,《楚居》记载,妣厉生子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孩子存活,巫师用荆条将妣厉裂开的腹部包裹后将她安葬。为了纪念这位为生育后代献出生命的伟大母亲,这个部族后来自名为“楚”,也就是“荆条”的意思。


在历史文献《楚居》的提示下,楚人的迁徙路线得以复原,在商朝军队的追击下,楚人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先到达丹水和浙水交汇处,之后再南下到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历经几百年的迁徙,楚人仍然顽强地传递着关于祖先的记忆,他们牢牢地记着自己是火神祝融的后裔。祝融是炎黄集团的重要成员,是炎帝的火师,在上古时代掌握着火的秘密,也正是这个原因,屈原在《离骚》开篇就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也就是说楚人是华夏民族的后裔。


最初楚人来到江汉大地,使用的是从中原带来的“殷式鬲”,为了适应南方多汤汁的饮食习惯,楚人改良了“殷式鬲”的器形,制作出容量更大的“楚式鬲”,同时加高了鼎足,解决了南方地区地面潮湿,不容易点火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楚式鬲”的形成过程看出它是一个载体,也可以看到楚国人在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文化,不断地吸收中原的文化,又顽强地保存自己的特点。将两种不同意识的东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具体的物质,由此可以看出“楚式鬲”是楚国标志性的器物。


汉水流域杂居着百濮等方国部落,西南则有巴人,东南还有扬越,土著杂成,民风各异。南下的楚人如同一颗携带着优良基因的种子落入了肥沃的江汉大地,江汉平原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楚人。他们开始向周围的民族学习种植水稻和渔猎,尝试与不同的部族通婚,他们渐渐听懂了“三苗”的语言。这片原本陌生的土地慷慨地养活了楚人,而与庸人、巴人的频繁交流也使他们很快适应了南方的生活,周围的少数民族教会了楚人生存的技巧。但是,祝融的子孙们总是感觉到一丝寂寞,在中原,楚人生活在文明之光中,在这里,他们只能顽强地传递着自己的记忆,不断地向后代讲述自己是中原人的后裔,骄傲的火神祝融的后代,只有这些珍贵的记忆才能证明他们不是蛮夷。因为楚人拥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带来的中原文化在当时是一种高势能的文化,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所以当楚人携带着这种文化到了一个蛮荒地带的时候,他们依然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感觉。


在一个又一个明亮的月夜,祝融的子孙们总是聚在一起,谈论起残存在回忆中的祖先。楚人不断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他们的中原故乡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每个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强烈的渴望,那就是再次回到中原。然而中原部族从一开始就不承认新生荆楚的中原身份,当商王朝的使者在江汉一带发现这个部族时,楚人们嘴里讲的南方话,身上穿的南方蛮式服装,手中使用的蛮族工具,不折不扣地证明了他们就是南方的一个蛮族。《诗经·商颂》中的文字证明了商王朝对楚人的轻视,“南乡之夷”就是商朝人对荆楚这个部族的定位。商王武丁甚至教训楚人要向其他蛮夷一样定期来朝,恭恭敬敬地献上贡物,这样才能保证这个部族的生存。


其实,无论是华夏还是北方的人都是看不起楚人的,从血统来看,楚人是华夏旧族,当时的人们在区分夏、蛮、夷的时候,看重的并不仅仅是血统,更多的则是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从这个角度来看,楚人已经在南方生活了几百年,他们的文化和习俗代表更多的是南方,也就是蛮族文化的文化和习俗,而从血统来说,楚人到了南方之后,使他原有的华夏血统慢慢的被稀释。


中原人对蛮夷从来都不屑一顾,他们习惯于像打猎一样攻打这些野蛮人,把他们驱向更远的丛林。据《诗经·商颂》记载,商王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深入南方的沼泽丛林驱逐他们认为是蛮夷的楚人。商王朝强大的国势让他们除了俯首之外别无选择,在内心深处,楚人们把认作蛮夷当成最大的耻辱,他们发誓早晚有一天祝融的子孙会向傲慢的中原人证明自己的力量。


楚人的首领鬻熊在黑暗中苦苦等待着改变部族命运的机会,从接过酋长权杖的那一天起,鬻熊就把复兴楚人的部族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了能重返中原的怀抱,楚人已经整整等待了几百年,他们不知道何时这一天才能到来。在羑里一间幽暗的小屋中,有着一位和鬻熊一样期待着黎明曙光的中年人,他的名字叫做姬昌,他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本来是商朝的西伯侯,建国于岐山之下,暴虐的商纣王因为一点小事将他囚禁整整七年。几个月之后,一位周国的使者来到了楚族部落,商纣王的荒淫和暴虐不仅仅令商朝百姓民不聊生,也激怒了许多部族和方国,周文王姬昌决定召集各路人马密谋反商大事。其中一位被周文王召集的部族首领就是楚人的酋长鬻熊。


广阔的星空平静不了鬻熊澎湃的内心,在南方边地生活得太久了,楚人几乎已经看不到重回中原的希望。周文王的召请让鬻熊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荆楚摆脱蛮夷身份,雪洗商王朝施加的耻辱,获得中原文明承认的绝好机会。如果在周人的带领下推翻商朝, 建立了新的王朝,也许楚人会被中原王朝重新接纳。鬻熊带领着族人出发了,率领一支精兵翻越秦岭,鬻熊跋涉千里去中原辅助周文王,帮助他推翻商王朝。这是楚人做出的抉择。历经了数代人的流亡生涯,楚人迫切地需要一个验明正身的时刻,他们要告诉天下人,他们是一个何等重要的民族,他们永远流淌着属于中原的血液。


作为楚国人,一方面他们知道自己的文化本源来自于中原,但是由于地域的关系在整个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中原文化风格迥异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楚国人承认中原的正统地位,因此一心向化,心里对中原充满了羡慕,并渴望自己也赶上这种同化的心理。


鬻熊终究没能实现愿望,作为火神祝融的后代,鬻熊掌握着历代祖先心口相传的夜观天象的秘密,被委以火师的重任之后,鬻熊恪尽职守,昼夜不休的观察天象,精力体力透支到了极限。不久后,远在荆山的楚人收到了一个噩耗,患上重病的首领鬻熊死在了火师的任职上。鬻熊的生命是短暂的,他像一颗流星把耀眼的光芒凝聚在永恒的瞬间,他明察时事,决定全力投靠周人,使楚人在艰难的命运中获得了新的生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念念不忘为楚人争取应有的地位。鬻熊为楚国后来的建成谱写了序曲,他的一生也被隆重地写入楚国国史。鬻熊当之无愧成为楚人永远纪念的首领。

古代汉语文学公众号编辑

~●~●~●~●~●~●~




【古代汉语】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全集 王力主编)


一简对多繁汉字表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
文言文的修辞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复旦讲义|古代汉语
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视频部分——


北大课堂(部分)
76 《左传》(十五 、十六)
74 《左传》(十三、十四)72 《左传》(十一、十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全集)
通假字与同源字(全集)
古汉语常用字典、辞书、虚词(全集)古汉语常用语法、修辞(全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全集)北大课堂| 齐晋鞌之战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11 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10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09 同义词辨析08 引申义与假借义07 词的本义探求
06 常见部首解说(三)05 常见部首解说(二)
04 常见部首解说(一)
03 假借与通假
02 隶变
01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古代文学】
《唐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宋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全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00集 (视频、文字)



北师课堂|古代文学史
14 《墨子》
13 《论语》
12 诸子散文概说
11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10 《战国策》的内容
9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2)
8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1)
7 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
6 诗经的艺术成就
5 《诗经》的内容(二)
4 《诗经》的内容(一)
3 古代文学史
2 原始歌谣与神话
1 《春秋》与《国语》


国学精品课|《左传》
秦穆公称霸西戎
晋文公重谋守信
齐桓公尊王攘夷
郑庄公小霸
《左传》 导读



王立群品宋词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中国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晋诗坛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秦汉文学 东汉文人诗
秦汉文学 《汉书》及东汉散文
秦汉文学 东汉辞赋
秦汉文学 两汉乐府诗
秦汉文学 司马迁与《史记》
秦汉文学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秦汉文学 秦及西汉散文
秦汉文学 绪论
先秦文学 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 说理散文
先秦文学 叙事散文
先秦文学 《诗经》
先秦文学 绪论
绪论


唐诗巅峰:《春江花月夜》
必修1-5古代文学常识大汇总

齐晋鞌之战与华不注山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一)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九)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八)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六)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五)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四)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三)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一)


原典
《左传》 05 曹刿论战
《左传》 04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03 石碏大义灭亲
《左传》 02 周郑交质
《左传》 01 郑伯克段于鄢
《诗经》 03 周南 卷耳
《诗经》 02 周南 葛覃
《诗经》 01 周南 关雎




中国古典文献学
10 宋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9 唐代佛经翻译
08 隋唐五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7 魏晋图书编纂
06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5 汉代经学今古文之争
04 汉代文献学成就
03 孔子文献学成就
02 先秦文献学的特征与成就
01 序言:文献与文献学



【考试】(部分)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九)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八)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七)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六)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五)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四)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二)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一)

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及答案(全集)



~●~●~●~●~●~●~



延伸阅读: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记忆入声字的方法


国学经典| 增广贤文 (珍藏版)

国学| 长相思,忆长安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
“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
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
【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点
歷史有幾種讀法
“词学”源流演变考
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三横。

欢迎加入    
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


群内100多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专业文章;300多部正版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类电子书,群成员免费下载。

QQ群内有300多部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等书籍PDF版书籍可免费下载;群内论坛有100余篇精选文章可免费学习。群内专业人士交流活跃。群成员构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相关方向考研备考的学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关研究人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

古代汉语文学QQ群二维码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