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通史》第三十一集:诸葛亮治蜀

    星期一发布古代汉语,星期五发布古代文学。    



提示: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中有高清PDF版《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历史书籍300多部可免费下载。很多难以买到的书群内都有。
文末有QQ群二维码。

~●~●~●~●~●~●~





▲  第三十一集:诸葛亮治蜀





解说词







第三十一集:诸葛亮治蜀


公元220年形势图

公元208年,在曹操百万大军的高压下,刘备派诸葛亮出使江东,与孙权联盟,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魏蜀吴三分天下之势初步形成。公元219年,刘备北伐,孙权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刘备北伐失败。公元221年,刘备亲率数万大军讨伐孙权双方,在夷陵僵持,第二年,刘备被孙权的军队连连击败,夷陵之战惨败,刘备忧愤成疾,弥留之际,刘备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随即病逝。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总理朝政。至此,举国重任落在诸葛亮一人肩上。
这是一条使命之船,船上的主人名叫邓芝,在蜀汉政权中担任尚书,蜀汉建兴元年十月,也就是夷陵之战的第二年,邓芝受诸葛亮的委派,前往东吴,孙权背盟,偷袭荆州,按一般的常理,蜀汉应结下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然而,这时的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策,再次与东吴结盟。这个时候的孙吴政权跟曹魏政权仍旧藕断丝连,是否接见邓芝,孙权心中犹豫不决,邓芝便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自己今天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蜀汉的利益,也是为了东吴的利益,孙权读到这句话受到触动,决定接见邓芝。见面后,邓芝依照诸葛亮的嘱托,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阐明了吴与蜀,唇亡齿寒的道理。很快,孙权与曹魏断绝了藩属关系,转而与蜀汉结为盟友。

沈伯俊:经过荆州之失,夷陵之败,蜀汉的疆域只剩下了一个益州,精兵良将折损过半,开国元勋逐步凋零,吴蜀同盟不复存在,就像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里边讲的,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而,就在所有人以为蜀汉和东吴从此将和平相处、再无战事的时候,一个震惊天下的消息突然从东吴传来。这一次,诸葛亮的外交策略,即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元229年,孙权经过多年的犹豫后决定称帝,为了让自己这个皇帝能够得到蜀汉的认可,孙权决定先将此事通报蜀汉。消息传到蜀汉,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群臣一片愤慨,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只有蜀汉才是天下正统,曹操窃国,必须伐而诛之,现在孙权也要称帝,更是大逆不道,蜀汉应与之绝交,并立即出兵讨伐。孙权称帝,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如果承认了孙权的这个皇帝,等于损害了蜀汉自身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如果不接受,那么两国将重新回到敌对状态,之前的努力将付之东流。然而,对于现在的蜀汉来说,根本无力承受任何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是诸葛亮总理朝政以来面临的最大的一次考验。
楼劲:在一个通达的政治家看起来,你的意识形态立场是要服从于现实的立场,这个时候他是为自我的生存着想,你要生存下去,你必须跟东吴政权正常保持一种联手的关系,否则你无法扛住北方的压力。
愤怒的群臣终于被诸葛亮说服了,随后诸葛亮派出使臣,祝贺孙权称帝,孙权闻讯大喜,随即决定与蜀汉升坛歃盟,对天发誓,戮力同心,同讨魏贼。这样的结果,是蜀汉和东吴都很渴求的,而对于蜀汉来说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当外部环境基本平稳之后,诸葛亮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去解决一个令蜀汉头疼多年的问题,那就是南中叛乱

这里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这里居住着一支中国西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佤族。每逢重大的民族节日,佤族人都会敲起木鼓,挥舞着战刀,跳着世代传承下来的舞蹈,以此纪念祖先的勇敢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三国时期,整个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都隶属于蜀汉政权,统称南中。南中地区世代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佤族


东汉末年,腐败政权对南中地区搜刮无度,很多民众不断反抗,一些豪强趁机煽动叛乱,企图割据称雄,刘备当政时形势本有所好转,但在他病逝之后,一些豪强再次趁机叛乱。北有曹魏政权重压,南有豪强叛乱,南中之乱不平,蜀汉将两面受敌,诸葛亮决定亲自征讨南方。蜀汉建兴三年春三月,几万蜀兵在诸葛亮的亲自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南中地区进发。然而,要想征服这片广袤的荒蛮之地,绝非易事,广大南中地区山高林密,危险重重,瘴疠之乡到处都有充满敌意的眼睛。
佤族人历来骁勇善战,每一次战胜敌人,他们都会用特别的仪式来进行庆祝,然而,当诸葛亮进入南中之后,向来以凶悍著称的叛乱部队,却没有得到庆祝胜利的机会,他们在训练有素的蜀汉正规军面前一触即溃,蜀汉大军很快向叛军首领孟获展开攻击,并最终蒋孟获擒住。
让孟获想不到的是,诸葛亮虽然擒住了他,却并没有伤害他的意思,而是请他观看汉军阵营,孟获不以为然,对诸葛亮说,如果能放他回去再聚一战,他一定可以打败诸葛亮,诸葛亮哈哈一笑,将孟获放走,约他择日再战。其实,在诸葛亮的心中,平定叛乱绝不是依靠武力杀伐这么简单,对于南中,诸葛亮有着一个更为长远的打算。史书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七纵孟获。最后,孟获输的心服口服,诸葛亮还要放他,孟获再也不敢回去了,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沈伯俊:诸葛亮在军事上发展非常顺利,因为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少数民族民众的欢迎,史书记载,建兴三年春,南征,其秋悉平,到了秋天就全部平定了。
收服孟获之后,南中各个部族纷纷归附,佤族人说,他们的祖先还与诸葛亮结下誓盟,生生世世镇守边关,永不叛乱。不过,结束叛乱只是平定南中的第一步,接下来,诸葛亮要真正开始实施自己对于南中的计划了。
这里是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爬街村,1970年代,尼桑老人作为西盟民族工作队队长,被派到这里帮助村民们发展农业生产。老人至今还记得,比他更老的老人们给他讲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尼桑:我主要是跟一个名字叫艾秋的老人,死了可能是十多年吧,还有个叫艾桑的死了有五六年了,按照他们说的(佤族语),也就2000年以前,就在这个时候,因为产量很低,他(诸葛亮)就教农民如何工作,如何耕种,如何选种,把这个种子管好。
约一千八百年前,一些蜀汉的官员被诸葛亮派到这里,他们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教会了南中人民盖房子,种水稻,使用耕牛,植桑养蚕,纺纱织布,改变了这里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这里是云南省普洱市,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最主要的产地之一,相传,当年正是诸葛亮在这里大规模的推广茶叶种植,才有了后来的普洱茶。今天,普洱茶已经是中国人最日常的生活茶饮之一,为了纪念诸葛亮,与其它地区不同,这里的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像这样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广大的西南地区有很多,这些美丽的故事,宛若普洱茶的茶香,越是经历久远的年代,越是厚重、香醇。

沈伯俊: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提出了他的治理南中的原则,南抚夷越,既然是南抚夷越,那他的原则就是,但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
七擒孟获,南抚夷越,最终让这里的人们过上真正稳定的生活,这才是诸葛亮心中真正的对南中的平定。经过几年的努力,蜀汉政权终于拥有了一个相对和平安稳的环境,而此时,诸葛亮所推行的内政改革也已经全面展开。内政,第一位重要因素就是人才,诸葛亮选拔人才不拘资历,不拘地域,尤其注重德才兼备。
张裔,益州太守,在南中叛乱时期,被反叛首领抓获献给了孙权,在这之后数年,诸葛亮心中一直牵挂着这个才识过人的张裔。后来,在邓芝出使东吴期间,邓芝遵照诸葛亮的嘱托,向孙权提出,希望能够放张裔回蜀,适逢两国重新修好,孙权痛快的答应了邓芝的请求。然而,事后孙权很快发现,张裔是一位博学多才之士,十分后悔放虎归山,于是立即派人去追,而张裔早已连夜返回蜀地去了。张裔归来,诸葛亮立即委以重任,蜀汉又有了一位得力的官员。蒋琬、费依、董允、王连、陈震、张裔、费诗、秦宓等等,像这样被诸葛亮发现,并任用的官员数不胜数。一时间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巴蜀地区有才能的人才,争相为国家效劳。
沈伯俊:他善于发现人才,诸葛亮本人就是刘备慧眼识才,才走上政治舞台,诸葛亮怎么识才,怎么衡量一个人才,他始终坚持德才兼备
内政建设,除了需要得力的人才,更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诸葛亮亲自主持制定了蜀汉的国家法典《蜀科》,以法治蜀,从严治国。公元228年,这一天,蜀汉的刑场周围挤满了文武群臣和围观的百姓,行刑时间将至,只见一个人缓缓来到刑场。这个人,正是诸葛亮最疼爱的谋士—马谡[sù]。马谡因为违反军令,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兵败失守之后,马谡又临阵逃脱,论罪当斩,临刑前,马谡给诸葛亮写信,信中他视诸葛亮为自己的父亲,并将一家老小托付给诸葛亮,围观的百姓无不动容流泪,群臣纷纷向诸葛亮求情。然而,此时的马谡却十分清楚,自己罪无可赦,丞相绝不会姑息,马谡被斩首后,诸葛亮伤心欲痛绝,久久难以平复。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在诸葛亮所惩处的人里面,即有亲贵,也有功臣,无论是什么人,一旦触犯刑律,诸葛亮一律严办,绝不袒护。然而,诸葛亮的依法治蜀,绝不是靠简单的严刑酷法,而是建立在教化的基础上,并充满了人性关怀。同为先帝托孤大臣的李严,因为弄权而贻误军机被诸葛亮弹劾流放,在这之后,诸葛亮给李严的儿子李丰,写了一封信,信中诸葛亮诚恳地说明了流放的理由,并希望李丰能够说服自己的父亲,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李严得知后,十分感动。多年以后,当李严在流放地听到诸葛亮逝世的消息,一时悲痛激愤,发病而死。
诸葛亮的法治,饱含了劝善惩恶的一片赤诚,上至王宫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他畏威怀德,心悦诚服。百姓怨声载道,沸反盈天,这是法治的最低层次;百姓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这是法治的次低层次;百姓口无怨言,依法守法,这是法治的最高层次;百姓口无怨言,心有服意,受罚者刑之而不怨,诛之而不怒,这是先秦法家实践不可能达到的层次。
梁满仓:诸葛亮他这个治理国家,其实我说是儒法融合,融合是有机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沈伯俊: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教化为先,法治为后,执法严明,公正守信
招贤揽才,依法治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政通人和,吏风廉洁,巴蜀大地开始呈现一派崭新的气象。现在,正是到了大刀阔斧进行经济治理的时候了。

都江堰,这个由秦国李冰父子开凿建设的水利工程。2000多年来,无论是岷江出现洪峰还是枯水,它都忠实地把农业所需要的水量,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成就着天府之国的富庶。
张开勇,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张开勇和他所在地主要工作就是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以保证对成都平原超过1000万亩农田的灌溉。
张开勇:李冰在整个三大工程布局是非常伟大科学的设计,但是并不是说他把所有的问题都全部解决了,正因为历朝历代都重视水利、重视都江堰,对都江堰根据生产 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注入新的材料、新的技术,然后不断的完善。
这一年,一队1200人的士兵突然进驻这里,这些士兵是诸葛亮派来专门保护和维护都江堰的,作为水利工程,都江堰需要不断地进行维护,诸葛亮深知这一点。
古代修建水利工程,没有现在的钢筋水泥,要以竹篾为兜,内装鹅卵石的,逐层累叠而堤坝,这样的建筑材料,要是遇上特大洪峰,就有决堤的危险,多年的战乱,都江堰已经年久失修,为此,诸葛亮专设堰官,对都江堰加强管理,1200人既是士兵,又是维护河堤的河工,他们常年驻守日夜巡视,对都江堰进行保护和疏浚。
沈伯俊:诸葛亮的这一举措呢,又被后来的历代王朝仿效、沿袭,这才使都江堰能够2000年来持续发挥功效,所以我们可以说,都江堰这个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李冰有开创之功,诸葛亮则有维护之功
在诸葛亮的呵护之下,都江堰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诸葛亮所首设的堰官制度,则一直被沿袭了下来。水利是农业之本,而农业是立国之本,经过几年的发展,蜀汉农业生产欣欣向荣,粮食连年丰收。晋人左思,在他的《蜀都赋》中,对当时成都平原稻黍千重的景象,有着这样的描述: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
梁满仓:本来四川就是个天府之国,它有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又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这么它的农业很快就会发展起来。

巴蜀地区历来物产丰富,井盐是巴蜀地区最主要的物产之一,东汉末年以来,井盐的生产管理一度混乱,生产效率低下,诸葛亮决定强化食盐官卖政策,增加盐井数量,同时对生产技术加以改进。井盐是通过挖井汲取地下水熬制而成,传统的熬制方法,用所谓的家火熬制。诸葛亮大力改进和推广火井煮盐的技术,火井就是指天然气井

火井煮盐


史料记载,巴蜀地区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火井的地方。一直以来,火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诸葛亮对火井的井口进行了改进,使得火井煮盐的效率大大提高,产盐量是家火煮盐的一倍以上,直到今天,四川的盐井依然使用火井煮盐。

自贡井盐遗址


在今天的四川长宁、自贡等地,依然有很多古代留下来的盐井遗址,在诸葛亮治蜀期间,蜀地盐井遍地开花,盐,成为了蜀地的重要物产之一,而盐税因此也成了蜀汉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后世有人称诸葛亮此举为以盐立国

井盐


在古代,可以与盐相提并论的,那就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如果说蜀汉政权是以盐立国,那么还可以说蜀汉政权是以铁强国。三国时期,中国的冶铁技术得到充分的发展,百炼钢、灌钢、淬火法等新的冶炼技术,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史书记载,诸葛亮任命精于冶炼的巧匠浦元在汉中铸造宝刀,浦元对淬火用的水要求极高,专用蜀水淬火,一次,他命人从成都区蜀水回来,浦元一试,说里面掺杂了八升涪水,不能用,取之者大惊,立即叩头谢罪,承认因路上不小心,洒掉了一部分蜀水,而参进了八升涪水。浦元用精湛的淬火技术,打造的刀具锋利无比,被誉为神刀,他命人往竹筒里装满铁珠,以刀切之,竹筒应声而断,而他所打造的甲胄则异常坚固。
据《南史》记载,浦元为诸葛亮打造的铜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据说,以此甲胄技术,结合南中地区的藤甲,能造出一种既坚固又轻便的盔甲,这种盔甲,就是传说中软猬甲的原型。

沈伯俊:冶炼业它不仅可以制造兵器,更多的它是制造农具,它就促使铁器的运用和推广,所以蜀汉的不仅兵器有名,农具也做得很好。
蜀汉生产的铁器,更多地用于农业生产,这些质地优良的铁质农具,使用起来省心省力,便于精耕细作,有力推动了蜀汉的农业发展。盐业和铁业,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蜀汉经济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蜀汉地区还有一样更为特殊的物产,这种物产堪称稀世珍品,它不仅是王宫贵族们竞相收藏的瑰宝,皇帝更是拿它作为赏赐臣子的重要赐物,它就是蜀锦

巴蜀之地自古就有养蚕造丝的传统,而蜀地所养成的蚕丝制成的锦,因其工艺精湛、质地坚韧、色彩华美而闻名天下,故名蜀锦。诸葛亮曾经说过,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为了鼓励农桑,诸葛亮亲自垂范,种桑八百株,从事养蚕和织锦生产。为了提高蜀锦的产量,诸葛亮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蜀锦的生产,这样的官员,叫做锦官。正是从诸葛亮开始,蜀锦的生产开始变成规模化的国家行为,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锦生产在规模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
西晋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说,蜀汉境内桑园遍地,城内大街小巷,家家机杼之声相和,织锦人家千户万户,花纹装饰的织锦斐然成章,经过江水洗濯的织锦色泽分外鲜艳,蜀锦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出口产品,史书记载,曹操一家祖孙三代,都十分喜欢蜀锦,曾经多次派人秘密来到西蜀购锦,孙权经常用蜀锦来奖励手下的大臣。不仅如此,蜀锦还远销至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伊朗、中东和欧洲地区。蜀锦成为诸葛亮闭关息农,养育民物政策的最重要经济保障

沈伯俊:当时工匠们集中居住生产的地方叫做锦里,衙门所在地就叫做锦官城,于是乎锦里、锦官城、锦城,变成了成都的别名,今天还在使用。有司盐校尉、有司金中郎将,有锦官,这几个专门官职的设置,再加上前面的堰官,可见诸葛亮是何等的重视巴蜀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方面做好了,就起到什么作用,富国安民,蜀中大治。
公元234年,早春时节,蜀地还未从漫长的寒冷中完全苏醒过来,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再次率军北伐,这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此时,距离刘备托孤已经十一年,这十一年,诸葛亮倾尽全力治理蜀汉,蜀汉的国力已经全面恢复。这十一年,蜀汉经历了一次南征,四次北伐,抵御了一次魏国的侵略。前四次北伐,蜀军都没能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现在,诸葛亮即将再次踏上征程,北伐曹魏。难道这位著名的军事家,真的可以消灭人口和军队数量已经五倍于自己的曹魏政权,从而复兴心目中的大汉王朝吗。
早在第一次出征之前,诸葛亮曾经上疏后主刘禅,表达新址,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边,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深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楼劲:这个时候他《隆中对》当时的那种理想,应该说实现已经离他越来越远,已经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我就是能够延长它的运作而已,不可能再实现我的预定目标,但他依然坚定地走到了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蜀汉建兴十二年二年二月。诸葛亮举全国之力,亲率十万大军,由斜谷口向北进军,早已得知消息的魏军统帅司马懿,在渭水之滨五丈原率领大军严阵以待,汉军与魏军对峙于五丈原,跟前几次交战一样,司马懿依然采取严防死守的战术,只是死守,决不出战,任由诸葛亮派人到魏军阵前百般辱骂,魏军将士个个愤恨,人人引为奇耻大辱,司马懿就是坚决不战。汉魏两军在渭水之滨相持数月,最终诸葛亮无计可施,进退两难,终于一病不起。重病中的诸葛亮知道,自己命数已定,北伐难成,弥留之际,专程成成都赶来的尚书仆射李福问诸葛亮,百年之后谁可继任,诸葛亮说蒋琬可任,李福又问,蒋琬之后有谁可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任,李福第三次问话后,诸葛亮再也没有说话。此时的五丈原正值深夜,传说中诸葛亮病逝之际时,一颗流星划破长空,从东北落向西南,由大而小,陨落在诸葛亮的军营之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和贤臣诸葛亮,怀着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未竟之志,离开了这个纷乱的世界。

成都武侯祠


梁满仓:他是生于乱世,他亲眼看到乱世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他所追求的兴复汉朝,不是东汉末期的、桓帝、灵帝的、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汉朝,他是追求的是光武帝刘秀初建东汉的,那种统一蓬勃的,欣欣向荣的汉朝。
楼劲:这就是为理想而死,为信念而死,为承诺而死,这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从普通老百姓、还是大政治家这个角度来说,都是最为可贵的品质。
自诸葛亮逝世以来,千百篇诗文讴歌他,无数的百姓颂扬他,遍布各地的文物古迹,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一批批仁人志士,沿着他的足迹,继承他的遗志,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沈伯俊:诸葛亮的品格,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一是忠贞,这个忠是忠于理想、忠于事业,加以升华就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二是智慧,这种智慧是大智慧,这种智慧还包括军事智慧、科技智慧以及更深刻的人生智慧。

诸葛八卦村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忠诚、敬业、自强、公正、廉明、勤政、淡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贤臣的所有美德集于诸葛亮一身,成就了诸葛亮的伟大人格和精神魅力,成为所有时代衡量为官者贤愚忠奸的标尺。虽然诸葛亮的肉体生命早已不在,但他的精神生命光耀千秋,诸葛亮的名字,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深深的影响着今天,乃至明天的中国社会。






古代汉语文学公众号编辑

~●~●~●~●~●~●~



【古代汉语】

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全集 王力主编)


一简对多繁汉字表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文言文的修辞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复旦讲义|古代汉语
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视频部分——
北大课堂(部分)
76 《左传》(十五 、十六)
74 《左传》(十三、十四)72 《左传》(十一、十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全集)
通假字与同源字(全集)
古汉语常用字典、辞书、虚词(全集)古汉语常用语法、修辞(全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全集)北大课堂| 齐晋鞌之战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17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二)16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一)15 怎样判断入声字14 古文标点的要诀13 古书注解常用术语辨析12 古代汉语的“者”和“所”11 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10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09 同义词辨析08 引申义与假借义07 词的本义探求
06 常见部首解说(三)05 常见部首解说(二)
04 常见部首解说(一)
03 假借与通假
02 隶变
01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武汉大学| 说文解字导论
“人”类基础字形讲析
人身体器官类基础字形讲析
动物类基础字形讲析
植物与庄稼类基础字形讲析
自然界基础字形讲析





【古代文学】《唐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宋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全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00集 (视频、文字)
北师课堂|古代文学史19 《荀子》18 《庄子》的艺术成就17 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16 《孟子》15 《老子》14 《墨子》13 《论语》12 诸子散文概说11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10 《战国策》的内容9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2)8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1)7 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
6 诗经的艺术成就5 《诗经》的内容(二)4 《诗经》的内容(一)
3 古代文学史
2 原始歌谣与神话
1 《春秋》与《国语》
国学精品课|《左传》秦穆公称霸西戎
晋文公重谋守信齐桓公尊王攘夷
郑庄公小霸
《左传》 导读
北大课堂| 《孟子》精读课程说明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晋诗坛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秦汉文学 东汉文人诗
秦汉文学 《汉书》及东汉散文秦汉文学 东汉辞赋
秦汉文学 两汉乐府诗
秦汉文学 司马迁与《史记》
秦汉文学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秦汉文学 秦及西汉散文
秦汉文学 绪论
先秦文学 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 说理散文先秦文学 叙事散文
先秦文学 《诗经》
先秦文学 绪论
绪论


唐诗巅峰:《春江花月夜》
必修1-5古代文学常识大汇总


齐晋鞌之战与华不注山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六)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五)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四)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三)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一)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九)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八)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六)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五)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四)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三)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一)


原典《左传》 10 重耳出亡始末

《左传》 09 子鱼论战

《左传》 08 晋国骊姬之乱

《左传》 07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06 齐桓公伐楚

《左传》 05 曹刿论战

《左传》 04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03 石碏大义灭亲

《左传》 02 周郑交质

《左传》 01 郑伯克段于鄢

《诗经》 08 召南 小星

《诗经》 07 召南 摽有梅

《诗经》 06 周南 汉广

《诗经》 05 周南 芣苢

《诗经》 04 周南 桃夭

《诗经》 03 周南 卷耳

《诗经》 02 周南 葛覃

《诗经》 01 周南 关雎






中国古典文献学16 《四库全书》15 清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14 《永乐大典》13 胡应麟与辨伪学12 元明文献学特征与成就11 宋四大书10 宋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09 唐代佛经翻译08 隋唐五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07 魏晋图书编纂
06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特征与成就05 汉代经学今古文之争
04 汉代文献学成就
03 孔子文献学成就
02 先秦文献学的特征与成就01 序言:文献与文献学

【考试】(部分)【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九)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八)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七)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六)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五)【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四)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二)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一)

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及答案(全集)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纪录片纪录片| 《楚国八百年》第6集 劫难
第5集 歧途第4集 称霸第3集 受挫
第2集 觉醒第1集 初生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第六集 天下至宝
第五集 翰墨情怀第四集 华夏心灵
第三集 霞光万道第二集 高天长河第一集 人类奇葩



~●~●~●~●~●~●~




延伸阅读: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记忆入声字的方法


国学经典| 增广贤文 (珍藏版)

国学| 长相思,忆长安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点歷史有幾種讀法“词学”源流演变考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三个小黑点。

欢迎加入    
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


群内100多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专业文章;300多部正版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类电子书,群成员免费下载。


QQ群内有300多部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等书籍PDF版书籍可免费下载;群内论坛有100余篇精选文章可免费学习。群内专业人士交流活跃。群成员构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相关方向考研备考的学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关研究人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

古代汉语文学QQ群二维码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