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通史》第五十二集:五代十国

    星期一发布古代汉语,星期五发布古代文学。    



提示: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中有高清PDF版《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历史书籍300多部可免费下载。很多难以买到的书群内都有。
文末有QQ群二维码。

~●~●~●~●~●~●~





▲  第五十二集:五代十国





解说词







第五十二集: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形势图

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短短五十三年时间里,群雄竞起,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一个又一个短命的中年王朝在血泊中登场,史称五代,其他地方政权也不甘落后,形成十个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史称十国。兵变不断,战乱连绵,在这样的烽烟弥漫中,历史的车轮进入了一个混沌不明朗的历史谜团当中。

公元884年,汴州驿馆上源驿,一场盛大的宴会正在举行,就像秦汉之际的鸿门宴一样,这场晚唐的宴会,也在改变着中国的历史,被记载在许多史书当中,不仅如此,它还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个令人感慨万千的传奇。宴会的主角一位是宣武节度使朱温,另一位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朱温原是唐末黄巢起义军的大将,后投靠唐政权,以治军严酷著称,成为围剿黄巢的重要力量,他据守汴州,形成强大的军事集团。李克用,沙陀人,骁勇善战,军中称为飞虎子,他一只眼睛有问题,人送绰号独眼龙,在围剿黄巢的战争中,李克用的力量迅速扩大,以太原为中心形成强大的河东军事的集团。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在围剿黄巢的战争中相遇,他们合力夹攻,大获全胜,朱温特地摆设隆重的庆功宴款待李克用。李克用年轻气盛,宴会上处处逞强,言辞间多有不敬,朱温内心愤懑,但在宴会上没有表露出,他把重头戏放在了宴会之后。

李晓:那么这件事,当然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叫做鸿门宴,延续100多年藩镇割据的局面,在这个黄巢起义失败以后可以说是愈演愈烈,其中两个发展最快、势力膨胀最迅速的就是朱温和李克用,他们是当时的两强啊,坐在一起,表面上是把酒言欢,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李克用的驿馆危机四伏,朱温大军已秘密包围驿馆,就等着合适的机会。夜幕降临,朱温大军纵火放箭,李克用所带的三百名亲兵全部被杀,李克用危在旦夕,偏偏此时雷雨交加,火箭的威力大减,在几名亲随的拼死保护下,李克用狼狈逃走,昔日的战友顿时成为仇敌,两大军事集团的争斗从此拉开序幕,他们的争霸将左右五代时期的政治格局。9世纪末期,唐帝国已病入膏肓,在围剿黄巢起义的过程中,藩镇势力进一步增强,唐王朝已奄奄一息,朝臣与宦官们却仍在进行激烈争斗,他们纷纷与藩镇势力结盟。

公元900年,宦官势力不仅杀戮朝臣,而且打算废黜唐昭宗,要想制服宦官,不管是皇帝还是朝臣,他们都必须借助地方的力量,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希望寄托在了朱温身上,由宰相崔胤秘密致书朱温,请其出兵讨乱,接到宰相崔胤的书信,朱温喜出望外,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率大军出发,目标长安城。宦官韩全海等人情急之下劫持唐昭宗,投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但李茂贞根本不是朱温的对手,交战失败后,被迫交出昭宗,此时的朱温已经完全控制了唐朝的中央政权

残酷的大屠杀迅速展开,七百多名宦官被朱温统统杀掉,长期被宦官控制的唐朝中央军队神策军被解散,紧接着,这位被大家公认为忠臣的朱温,迅速露出了他的另一面,他向朝臣展开了杀戮,甚至杀害了接应他到京城的宰相崔胤,他强迫唐昭宗迁往洛阳,临走前还将长安的宫室、百司、民间庐舍全部烧毁,不久,唐昭宗在洛阳被杀。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改国号为梁,这就是五代第一个中原政权—后梁,唐朝长达289的统治终告结束

但是唐朝的影响果真就此完全消失了吗,后梁建立后,尽管许多藩镇被朱温消灭,连中唐以来最强藩镇魏博、成德也因战败归附朱温,但是,只有一个重要人物,他始终认为唐朝的历史没有终结,他就是与朱温接下深仇的李克用。此时,距上源驿盛宴已经过了23年,李克用也已经从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变成了成熟的、雄踞河东的军事霸主。此时,真正对后梁构成重大威胁的也只有李克用的河东军事集团,接下来的中原争霸也正是在这两个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朱温弑杀唐昭宗的消息传到太原时,李克用南向恸哭,发誓要诛凶讨逆,恢复唐朝,李克用仍自视唐臣,以勤王讨逆为旗号,与后梁军队不断攻杀。

张明华:从军事力量上来讲,朱温集团占据着军事上的绝对的优势,但是从道义上来讲,李克用是打着也就是为唐朝复仇的这么一个旗号而来的,所以说在道义上,拥有更大的一种支持。

朱温的军队有严酷的纪律,十分剽悍,他曾下令规定,如果有将校在战争中被杀或逃走,他所率的全部士兵都要斩杀,这就是有名的跋队斩,对自己的军士尚且如此,对敌兵则更为残酷。李克用则以义气相勾连,以他的义子十三太保为核心,组建了强大的义儿军,然后又以义儿军为中心,组建起强大的军事集团。

这就是山西省晋中艺校,为了今年的演出,学生们又开始了紧张的排练,排练的剧目晋剧“雅观楼”,讲述的李克用与他的义子一起征战的故事。在故事中李克用的义子李存孝,这位年仅十几岁,却武艺超群的义子,在阵中生擒黄巢大将孟觉海。在戏剧盛行的年代,描述李克用父子征战故事的沙陀国、雅观楼、飞虎山、太平桥等剧目众多而且十分流行,成为了一个个经典剧目,而由此演绎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李克用与十三太保。据说李克用有十三义子,他们个个武功非凡,皆一时雄杰暴武之士。帮李克用立功名,打天下,太保李存孝称的上是天下最骁勇的武将,在千军万马中往来冲杀,如履平地。李克用与他的义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们共同浴血奋战,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李彪:李克用的这些所谓的义儿,实际上就是说,他是在这个中原地区,因为他是少数民族的这种血统,所以他在中原地区要形成自己的这种势力,他必须要,就是说招纳中原地区的很多的所谓的义子们,那个时候的这个义,更多的反倒是利,它这个义字只是一个名头。

李存勖

在二十余年的时间中,朱温与李克用一直展开着不间断的斗争,后梁建立后,双方的战争更趋激烈,马上到了一决雌雄的最后关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暴病而亡,直到李克用用临终的时候,他仍在军营中筹划着军事计划,他把儿子李存勖立为晋王,取出三支箭,嘱托儿子完成三件大事。第一支箭,直指北方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他们正占据幽州;第二支箭,指向了中原王朝之外的契丹;第三支箭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消灭世仇朱温。

李存勖游猎

李晓:首先去攻打朱温呢,还是首先稳定自己的后防,把北方的刘仁恭以及一直对中原构成强大威胁的契丹的势力加以削弱,这是当时的一些政治家和军事家需要作出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李克用把首先讨平幽州,也就现在的北京,和抵御当时的劲敌契丹放在第一位,那么表明他是把稳定后方作为自己的首要要务。

合乐图 南唐 周文矩

刘仁恭、刘守光占据的幽州,正是中原王朝与契丹的交界处,此地为军事必争之地,李克用将第二支箭指向契丹,只有不受契丹的强大入侵,才能够无后顾之忧,李克用最终的目标是朱温,只有消灭了朱温的后梁军队,李克用的军事集团才能真正雄霸中原。李克用死时,外面黄沙漫天,真正的大战将在李克用死后全面展开。自从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南方各节度使也纷纷独立,先后建立起九个国家,再加上北方的北汉政权,这就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

这里是扬州,早在隋唐时期,扬州就十分繁荣,是当时东南的第一大都市,五代时,以扬州为中心,先后建立起两个国家,吴国与南唐。合肥人扬行密曾任唐朝的淮南节度使,封为吴王,中原战火弥漫时,杨行密果断出兵,强力遏止了朱温的南进步伐,使南方经济免遭破坏。公元937年,吴国的权臣徐知诰代吴自立,徐知诰自称是唐朝的后裔,改名李晟,他将国号改为大唐,史称南唐。南唐以保境安民,息兵安民为基本国策,农业开发的力度超过南北各政权,多种经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南唐的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盛。这里更是一个艺术的王朝,两代国主李璟李煜都是江南才俊,在他们的带动下,南唐的文学、美术、书法、音乐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李晓:五代十国的南方地区,如果跟北方地区相比,那么突出表现为这样两个不同,第一是相对比较安定,第二社会经济有非常大的发展,为了在彼此竞争当中取得胜利,这些割据南方的地方政权,他们竞相采取了这个发展经济,保境安民这样的一些政策,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的恢复还有持续发展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这是闻名天下的苏州、杭州,吴越国王钱繆发展农桑,兴修水利,使吴越的富庶甲于东南,苏州、杭州得到大力修建,杭州的六和塔、宝椒塔、雷峰塔,苏州虎丘的云岩寺塔,其建筑技术之高,在当时世界堪称一流,自然之景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令人羡慕的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从此传遍天下。

吴越国向南,由王潮王审知建立的闽政权,正蓬勃发展,海洋经济被大力发展起来,甘棠港自开辟后一直长盛不衰。十国中,地处西南的蜀地以成都为中心,山川险固沃野千里,被称为天府之国,朱温建立后梁时,蜀王王建也自称皇帝,建国号,史称前蜀

胡蔚:唐末的时候,由于战乱,中原的很多官宦和士人,纷纷避难来到前蜀王国,然后王建在他们的帮助下,就模仿唐代的官制建立了一套政治制度,这也是很完善的一套政治制度,由于这个蜀地它有很多天险,可以说是据险一方,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前蜀的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

王建堪称明主,他的继承人却残暴昏庸,前蜀灭亡后,后蜀建立,后蜀第二任皇帝孟昶[chǎng],在位初期,勤劳国事,与民休息,后蜀国势因此强盛,孟昶还是有名的文艺青年,他对戏曲最为痴迷,有些戏班至今仍奉他为守护神,谓之孟郎君、郎君大仙

在成都,蜀绣女冯玉英是这个城市中为数不多,但仍固守传统工艺的艺人之一,作为传统工艺蜀袖的民间艺人,已在自己的家里开班传艺十余年,在前蜀、后蜀时期,尽管中原战争不断,但四川却偏安一隅,经济繁盛,这种产生于成都的民间工艺蜀绣,在那时也开始发展流行。

如今,冯玉英的蜀绣作坊腹,已经小有名气,顾客最为喜爱的作品,还是这幅美丽的芙蓉花和花蕊夫人。花蕊夫人是孟昶的宠妃,她是绝代佳人,而且是著名的女诗人,著有《花蕊夫人宫词》,成都又叫蓉城,很少有人知道,蓉城的名字与花蕊夫人有关。相传花蕊夫人最喜爱芙蓉花牡丹花,孟昶命百姓在城内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人们惊叹其为芙蓉城简称蓉城。后蜀宰相毋昭裔等人辑《唐五代词五百首》为花间集,对后世影响很大,毋昭裔处私财百万营建学馆,发展教育,并奏请雕刻印刷九经,由是蜀中文化复盛,这是一个浪漫的国度,也是一个文化聚集的国度,中原地区战火弥漫之时,后蜀一度成为人们向往的文化国度。

中南地区的长沙,是五代十国时是楚国的潭州,当时它是南方最大的茶市茶税成为当时楚国主要的税收来源,每年所得,凡百万计。南方国家中,地处湖北的南平,在各国的缓冲地带,得到生存发展。偏居岭南的南汉,也能兴办学校,提倡文教,使昔日的蛮荒之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十国中唯一的北方国家—北汉,在与辽国结盟后也能割据一方安民保境。

李晓:这样一种城市经济的这个新的面貌,新的格局,应该说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时期,像城市生活当中的很多。内容,比如说:勾栏瓦舍这样一些民间的一些文化活动,还有文人士大夫的一些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甚至整个社会上的价值观念,人们商品意识的这个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得益于这样商品经济的发展,那么如果没有北方地区的旧格局的打破,加上南方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这么一种潮流,可能就不会出现清明上河图,那样令人神往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的景象,这就五代十国对后世的影响。

此时的中国,南方割据政权虽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但他们都无力改写历史,真正的历史大戏还是在中原上演。李克用去世后,他的继承者李存勖正按照他的临终遗嘱,展开强有力的中原争霸,李克用临终前留下的三支箭,被供奉在家庙中,每临出征,李存勖都郑重地取出放在锦囊里,打了胜仗又放回家庙,这三支箭成为李存勖积极进取的指南针。

公元913年,李存勖的军队攻陷幽州,完全控制了河北地区,刘仁恭父子被擒,李存勖用刘仁恭的血来祭奠李克用之墓,彻底完成了第一支箭的任务。公元922年,李存勖率部大战契丹大军,将其驱逐出境,李克用交代的第二支箭也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建立起五代的第二个中原王朝,史称后唐,李克用交代的三支箭只剩下最后一支了,真正的最后的决战即将展开。此时的后梁已经走了下坡路,公元912年,朱温被他的次子所杀,后梁进一步衰败。公元923年10月,李存勖的军队攻破后梁首都汴梁,曾经不可一世的后梁军队灰飞烟灭。李存勖志得意满,真正达到了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正执的地步,也许唯一遗憾的是,朱温已不在人世,李存勖无法亲手将朱温杀掉,然而这位登上帝王的武士,却开启了他更富有传奇色彩的戏剧人生。

李存勖自幼精于音律,能谱曲填词,平定中原后,李存勖经常和怜人们一起演戏,还给自己起了个艺名叫李天下怜人一词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史载皇帝时怜伦造音乐,后乐官为怜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怜人。在古代传统观念中,怜人的地位是很卑下的,李存勖非常重用怜人,让他们当官担任重要职务,这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空前绝后的奇特景观。怜人的地位突然间逆转直上,在现实政治中粉墨登场,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帮着李存勖打天下的功臣却被忽视了。怜官中也有正直之士,但更多的怜官仗着皇帝宠信肆无忌惮,官员们敢怒不敢言,怜人景进,专门替唐庄宗刺探外面的情况,只要有人得罪于他,他就在庄宗面前进谗言诋毁对手,大祸马上降临,宦官也重新得到重用

公元925年,宦官和怜人采择三千民女填充后宫,公元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将功勋卓著平定前蜀的西平王郭崇韬杀死,兵变再起,魏州等地发生兵变,京城中也出现叛乱,怜人出身的亲军将领郭从谦,平日把郭崇韬当成自己的叔父,关系亲近,郭崇韬死后不久,郭从谦率部攻打城门,李存勖亲率近卫骑兵出击,但他已众叛亲离,调动不了附近的军队,身边的人也纷纷离开,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武士,现在却孤立无援,独自拼杀,在无比的失落和痛苦中,李存勖被一箭射中,称帝仅三年便死于非命。当时只有一个怜人捡了些丢弃的破烂乐器放在李存勖的身上点火焚尸。李存勖编戏演戏都是高手,甚至被许多戏班奉为戏曲之祖,而在戏外的真实世界,他也用自己的生命编写了一场无与伦比的悲喜剧,怜人、乐器和弓箭,庄宗一生中激情和魅力的代表,参与了他戏剧性的终结,用欧阳修引用左传的话来说,“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义子,是十三太保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先后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征战三十余年,屡立奇功,兵变爆发时,李嗣源受命到魏州讨伐叛军,但平叛没有多久,手下的将士策动哗变,且与叛军合并一处,拥戴李嗣源为新皇帝。这是又一次成功的兵变,李嗣源是兵变的获益者,但他登台后必须强力遏制兵变,否则下一个被杀可能是他自己。

邓小南:实际上在五代的时候,禁军其实是指那种精锐部队正规军,那这个禁军呢,一方面他们的这个兵势相对来说的是战斗力比较强的,另一方面呢,这个禁军的统帅也都是在多年这种严酷战争里面摸爬滚打打出来的,相对的比较有人气,像这些皇帝也不敢轻易的动他们,所以当时尽管有很多防范这个兵变的一些措施,比方说这个严明纪律,整饬[chì]一些有反叛心的这样的一些军阀、将领了,但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

李嗣源要想突破兵变格局,即位首先要做的就是镇压和整顿,对于骄悍难制的将士,李嗣源悉数诛杀以绝后患,几次大规模的屠杀,骄兵悍将动辄作乱的局面被初步改变。李嗣源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重新组建了侍卫亲军,着手建立新的禁军体系,禁军除捍卫京师外还被派驻各地,牵制和削弱藩镇势力,节度使被频繁调动以防止他们形成割据势力,实力强大的藩镇被一再分割,实力大减。李嗣源还力图彻底消除产生兵变的土壤,他整肃吏治,使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民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养生息,这些措施无疑稳定了政局,也使兵变失去了基础。

然而李嗣源有无法克服的缺陷,他即位时已经六十岁年老力衰,完善的制度依然无法建立,只好将大量的权力分给家属、亲信,由亲近的人替代原有的军阀成为新势力,李嗣源试图以情义的勾连来弥补制度的缺陷。但是,他能够成功吗。

李嗣源晚年患病时,宫廷政变再度发生,次子李从荣率兵攻打宫门,妄图篡位,事败被杀,李嗣源本人惊悸悲恸,凄惨死去,一连串的宫廷杀戮之后。公元934年,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自立为帝,刚刚即位,李从珂对太原的石敬瑭十分忌惮,石敬瑭不仅是拥有军队的一方诸侯,而且是李嗣源的女婿,为了解除石敬瑭的威胁,李从珂决定先下手为强,迫令石敬瑭离开巢穴。但这一次决定,不仅使李从珂很快死去,而且引发了一道令中原王朝几百年都无法破解的难题,为抵御李从珂,石敬瑭面临的艰难抉择,最终不惜采取非常措施,主动向北方的契丹求援,契丹国内经过一系列改革,此时已强大起来,为了获得契丹大军的帮助,石敬瑭主动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一方式完全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政治格局。

燕云十六州,东西绵延约六百里,南北约200公里,历史上这里不仅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自然分界线,也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分界线。早在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就不惜耗费大量国力,在崇山峻岭之上修筑长城,秦朝建立后,更是将长城连接起来,此后各朝各代的中原政权无不派重兵把守,唯恐有失。因为一旦失去,北方再无险可守,强国铁骑便可在中原大地纵横驰骋。

游彪:对于任何一个朝代来说,他都必须要控制燕云地区,控制了燕云地区以后,他基本上就能够能够保证,就是说中原王朝的这个安全,而如果失去这道安全屏障,就很容易被少数民族的骑兵南下,对中原王朝造成很大的影响。

邓小南:那么把这个地区割给契丹以后呢,契丹他原来是一个游牧民族,那么他基本上都是以游牧作为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以后呢,就开始有了一片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这样一个地带,这种情况其实对于契丹民族它本身的发展是有刺激的,而且对于他的这个社会结构、包括这个辽朝的统治方式,实际上都有一种启示或者说一种带动的作用。

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建立了五代时期的第三个中原政权后晋,但是石敬瑭虽然当了皇帝,对契丹却只能卑躬屈膝,石敬瑭的继承人石重贵试图冒死一变,要从契丹人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彻底改变被动局面,但此时形式已经不可逆转。公元944年到947年,契丹大军三次南下,后晋灭亡,契丹人虽然打进中原,但他们的劫掠和暴行激起了中原民众的反抗,契丹人被迫撤退,中原出现了政治空白

晋祠古戏台

太原留守刘知远趁机发兵,建立后汉政权,他在位仅一年就去世了,次子刘承佑继位,兵变再次发生,刘承佑被杀。公元951年正月,正率大军抵御契丹的邺都留守郭威,被将士们拥立为皇帝,大军返回东京建立了新政权,这就是五代时期最后一个中原王朝—后周,郭威和他的继任者周世宗柴荣,都是五代时期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们大刀阔斧地革除着弊病,消除兵变也成为他们治理国家的重中之重,郭威的继任者柴荣是他的内侄和养子,为防止兵变,柴荣在侍卫军之外又组建了殿前军,使殿前、侍卫两司构成中央禁军,乃至全部武装力量的核心,从根本上改变了晚唐以来外重内轻的局面。

邓小南:在这个柴荣他整编这个禁军的过程中,把一些精锐的力量补充到了殿前司里边,所以这样,殿前司的力量它的这个作用,在当时的禁军结构里边就明显的上升了,那这样呢,几乎成为和侍卫司可以并驾齐驱的这样的一支力量,所以禁军的两司,这样的一种统帅结构,或者说一种领导的结构呢,禁军的兵变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其实除了兵变难题外,燕云16州也始终是后周政权迫切想要解决的难题,柴荣的大军先后征讨后蜀、南唐,取得重大战果。但燕云十六州始终如骨鲠[gěng]在喉,柴荣迫不及待的想要从契丹人手中夺回来。

公元959年,柴荣下决心亲征北方,与契丹军征战,收复了辽国占领的莫、瀛、易三州,但没想到就在柴荣准备乘胜进取幽州时,病魔突然降临,他留下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他的继承者,他的儿子柴宗训却只有七岁。死神即将到来,柴荣仍强撑最后的力气安排后事,他对军队的人事,做了最后一次大调整,但没有想到这样的调整,仍然未能摆脱可怕的兵变困局。

公元959年形势图

五代即将结束,慢慢长夜中,一个又一个统治者粉墨登场,又转瞬消失,无论是狡诈严苛的朱温,痴迷戏曲的李存勖,还是年老体弱的李嗣源,命运不济的柴荣,他们都无力破解中华大地的政治困局,更何况七岁的柴宗训,但历史的车轮已迫不及待的向前推进,中原大地正呼唤一位伟大的君王。





古代汉语文学公众号编辑

~●~●~●~●~●~●~



【古代汉语】

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全集 王力主编)


一简对多繁汉字表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文言文的修辞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复旦讲义|古代汉语
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视频部分——
北大课堂(部分)
76 《左传》(十五 、十六)
74 《左传》(十三、十四)72 《左传》(十一、十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全集)
通假字与同源字(全集)
古汉语常用字典、辞书、虚词(全集)古汉语常用语法、修辞(全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全集)北大课堂| 齐晋鞌之战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17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二)16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一)15 怎样判断入声字14 古文标点的要诀13 古书注解常用术语辨析12 古代汉语的“者”和“所”11 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10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09 同义词辨析08 引申义与假借义07 词的本义探求
06 常见部首解说(三)05 常见部首解说(二)
04 常见部首解说(一)
03 假借与通假
02 隶变
01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武汉大学| 说文解字导论
“人”类基础字形讲析
人身体器官类基础字形讲析
动物类基础字形讲析
植物与庄稼类基础字形讲析
自然界基础字形讲析





【古代文学】《唐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宋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全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00集 (视频、文字)
北师课堂|古代文学史19 《荀子》18 《庄子》的艺术成就17 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16 《孟子》15 《老子》14 《墨子》13 《论语》12 诸子散文概说11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10 《战国策》的内容9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2)8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1)7 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
6 诗经的艺术成就5 《诗经》的内容(二)4 《诗经》的内容(一)
3 古代文学史
2 原始歌谣与神话
1 《春秋》与《国语》
国学精品课|《左传》秦穆公称霸西戎
晋文公重谋守信齐桓公尊王攘夷
郑庄公小霸
《左传》 导读
北大课堂| 《孟子》精读课程说明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晋诗坛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秦汉文学 东汉文人诗
秦汉文学 《汉书》及东汉散文秦汉文学 东汉辞赋
秦汉文学 两汉乐府诗
秦汉文学 司马迁与《史记》
秦汉文学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秦汉文学 秦及西汉散文
秦汉文学 绪论
先秦文学 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 说理散文先秦文学 叙事散文
先秦文学 《诗经》
先秦文学 绪论
绪论


唐诗巅峰:《春江花月夜》
必修1-5古代文学常识大汇总


齐晋鞌之战与华不注山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六)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五)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四)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三)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一)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九)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八)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六)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五)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四)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三)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一)


原典《左传》 10 重耳出亡始末

《左传》 09 子鱼论战

《左传》 08 晋国骊姬之乱

《左传》 07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06 齐桓公伐楚

《左传》 05 曹刿论战

《左传》 04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03 石碏大义灭亲

《左传》 02 周郑交质

《左传》 01 郑伯克段于鄢

《诗经》 08 召南 小星

《诗经》 07 召南 摽有梅

《诗经》 06 周南 汉广

《诗经》 05 周南 芣苢

《诗经》 04 周南 桃夭

《诗经》 03 周南 卷耳

《诗经》 02 周南 葛覃

《诗经》 01 周南 关雎






中国古典文献学16 《四库全书》15 清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14 《永乐大典》13 胡应麟与辨伪学12 元明文献学特征与成就11 宋四大书10 宋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09 唐代佛经翻译08 隋唐五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07 魏晋图书编纂
06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特征与成就05 汉代经学今古文之争
04 汉代文献学成就
03 孔子文献学成就
02 先秦文献学的特征与成就01 序言:文献与文献学

【考试】(部分)【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九)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八)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七)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六)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五)【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四)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二)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一)

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及答案(全集)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纪录片纪录片| 《楚国八百年》第6集 劫难
第5集 歧途第4集 称霸第3集 受挫
第2集 觉醒第1集 初生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第六集 天下至宝
第五集 翰墨情怀第四集 华夏心灵
第三集 霞光万道第二集 高天长河第一集 人类奇葩



~●~●~●~●~●~●~




延伸阅读: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记忆入声字的方法


国学经典| 增广贤文 (珍藏版)

国学| 长相思,忆长安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点歷史有幾種讀法“词学”源流演变考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三个小黑点。

欢迎加入    
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


群内100多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专业文章;300多部正版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类电子书,群成员免费下载。


QQ群内有300多部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等书籍PDF版书籍可免费下载;群内论坛有100余篇精选文章可免费学习。群内专业人士交流活跃。群成员构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相关方向考研备考的学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关研究人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

古代汉语文学QQ群二维码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