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通史》第七十六集:明太祖朱元璋

    星期一发布古代汉语,星期五发布古代文学。    



提示: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中有高清PDF版《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历史书籍300多部可免费下载。很多难以买到的书群内都有。
文末有QQ群二维码。

~●~●~●~●~●~●~







▲  第七十六集:明太祖朱元璋





解说词







第七十六集: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末年,地主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加以官吏贪污,天灾瘟疫,上百万人沦为流民,,到处哀鸿遍野,尸骸枕藉,元朝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走投无路的流民,头包红布,扛起锄头、竹竿、长枪、板斧,杀向腐朽残暴的元朝政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红旗漫卷,吼声动地,千万条红巾变成愤怒的烈火,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烧,成燎原之势。在这些呐喊的人群中谁将脱颖而出,谁将成为旧时代的终结者和一个新王朝的创建者呢。
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今天,一户村民家里为孩子过满月,四邻乡亲们都要过来喝喜酒。喜宴上的凤阳花鼓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人统计过,千百年来这里有多少个孩子降生。但显然有一个人的出生会被经常提起,特别是在为孩子过满月的喜宴上。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公元1328年九月,在太平乡一个叫孤庄村的村子里,传说一个农妇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位道人让自己吃了一粒闪闪发亮的药丸,此日早晨,农妇嘴里依然源源不断的飘出缕缕奇香。当天农妇产下一个男婴,这个婴儿就是朱元璋。跟中国历代许多帝王的奇幻出身一样,朱元璋的降生充满吉祥的意味,他的到来,似乎要给这片苦难的土地以无限希望。然而,多年以后,这里却唱出这样一段传遍全国的花鼓戏: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似乎真的印证了花鼓戏中所唱的十年九荒,朱元璋从出生开始就不断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朱元璋一家原本是为官府服役的淘金户,后来成为给地主种地的佃农,生活贫困,遇到荒年,常以野菜为食,然而这样的日子也难以为继。就在朱元璋17岁的那一年,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大地裂缝,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祸不单行,蝗灾和瘟疫接踵而来。朱元璋祖祖辈辈生活的太平乡,一天死掉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厄运同样落到朱元璋一家头上。半个月内,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侄子和母亲先后死掉。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只好用草席裹了亲人的尸体,亲人死无葬身之地,兄弟俩央求地主,被断然回绝,幸而有好心人可怜兄弟俩,最终给了块地方,死去的亲人这得以安眠。
陈梧桐:经过了八十几年的统治,元朝的社会已经是不行了,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水利年久失修,灾荒不断地发生,广大老百姓就是饿死一大片,那么他这个家庭就是当时最底层农民的一个缩影,走投无路了。
朱元璋无路可走,进皇觉寺做了和尚,说是和尚,其实就是混口饭吃,朱元璋每天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然而,但打杂的日子也不长久。皇觉寺本来靠租米过日子,可这一年灾情太大收不到租,寺院也闹起了饥荒,僧人也被迫要出去化缘。这时,朱元璋进入寺院才五十余天。这样,一个木鱼,一个瓦钵,朱元璋离开了皇觉寺。
朱元璋捡年岁收成相对比较好的地方去,他先往南到了合肥,转向西,来到固始、光州、息州、罗山、信阳,再北转到汝州、陈州,东返,由鹿邑、亳州到颖州。朱元璋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对着大户人家敲木鱼,吃人家施舍的残羹剩饭,受尽人生苦难。
毛佩琦:这样一个草野之民,这样一种社会经历,对于朱元璋的性格的形成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他知道老百姓要吃饭,要有社会秩序。
经过三年的颠沛流离,朱元璋不仅饱尝而来人生的辛苦,也开阔了眼界,这位二十岁的青年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时的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几年后,红巾起义爆发,熊熊烈火迅速烧遍了大江南北,包括朱元璋的家乡。朱元璋回到皇觉寺,他呆在寺里,天天听着外面的风声,却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一天,有人从濠州给他捎来一封信,劝他参加红巾军。几天后有人偷偷告诉他,那封信已被人察觉,而且已报告官府,劝他赶紧离开皇觉寺,投奔濠州红巾军。朱元璋心里犹豫不定,便向菩萨讨了一个卦,结果是劝他造反,朱元璋这才下定了决心。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农历闰三月的一天,在濠州城门外,郭子兴部下捉住一个相貌丑陋的和尚,他们怀疑此人是元军奸细,正要杀他,郭子兴闻报赶来,经仔细盘问,方知此人慕名前来投奔。立即下令松绑,并收为步兵,由于作战勇敢并足智多谋,朱元璋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一个月后提拔为十夫长亲兵,收入帅府使用。同年,郭子兴将养女嫁给朱元璋,25岁的朱元璋从此进入了郭子兴队伍的权力核心。
商传:他召集他们开会的时候,从来不按规矩,说谁是主将坐哪,摆一个长条凳,大家都坐一块儿,坐那儿商量,那些人都把好地儿给占了,他就坐边上,但是慢慢慢慢他就坐中间去了。因为他主意多呀,大家不知道该办什么,他知道该办什么,越讲大家越拥护他。
在元朝军队的围困下,濠州城里粮草缺乏,兵力衰竭,而且这里的红巾军队伍人员结构复杂,纪律涣散。朱元璋便向郭子兴提出自己回家乡发展,小时候一块放牛的伙伴徐达、汤和等几十人,纷纷前来投靠,不过几天,朱元璋招到七百多人。郭子兴大喜,封朱元璋为镇抚,一年后又升为总兵官。
朱元璋指挥的农民军队伍,听指挥,守纪律,不抢劫和骚扰百姓,战斗力日渐强大。
商传:那个时候也有很多拉杆子起来的那些武装力量,那就是抢老百姓的粮食,杀老百姓,吃人啊,吃小孩,小孩叫和骨烂,女人,女人也好吃啊,叫不羡羊,不羡慕羊肉,男人叫添把柴,男人不好吃嘛,煮不烂它就叫添把柴,这种军队能够得到老百姓拥护吗。朱元璋他约束部队,秋毫无犯啊,打下一个城来,朱元璋的军队是睡城墙的,历史上你见过吗,所以朱元璋他后来就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攻下集庆路,改名应天,就是今天的南京,从此以应天府为根据地,朱元璋建立了江南行中书省等政权组织,并吸纳了宋濂、刘基等知识分子。到这个程度,要是换了其他割据首领,一定会迫不急待地要登基当皇帝,但朱元璋听取了徽州老儒朱升的指点: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商传:当他有了一定的势力的时候,他的心胸和眼界就已经开始变化了,我们知道朱元璋提出的口号就是要拯救生民于水火,就是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你看他俨然已经是天下百姓的代言人了,他俨然已经是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了。
占据“龙蟠虎踞、帝王都会”的六朝古都南京,对朱元璋而还有很高的战略价值,它使朱元璋在与西边的陈友谅和东面的张士诚等人的角逐中有自己的根据地。朱元璋整套反元统一计划基本方针是:先西后东,先南后北。
鄱阳湖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了双方的决战,陈友谅倾其所有兵力,号称60万水路大军,意图彻底将朱元璋的力量消灭,朱元璋以20万兵力迎战,鄱阳湖水战前后历时37天。陈友谅依靠众多的兵力,高大的战船和充足的活力占据着优势,而朱元璋精心布置,沉着指挥,率领将士顽强的战斗。战役进行的异常惨烈,最终陈友谅战死,朱元璋一举击溃陈友谅,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的经典战例。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大张士诚被俘,自缢而死。十月,大将军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挥师北伐。
宣传比刀枪更有力量,要让北方人民理解北伐的意义,解除北方官僚地主对北伐军的恐惧心理,瓦解元军的士气。在宋濂起草的北伐檄文中,朱元璋打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二月,朱元璋北伐大军已平定山东,南征的军队先后平定浙东、福建,水陆两路势如破竹,统一中国指日可待。
1368年正月初四,在南征北战捷报频传的大好形势下,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从太平乡孤庄村的凄风苦雨,到皇觉寺的孤灯茕影,再到淮西路上的托钵僧,从滁州城的刀光剑影,到鄱阳湖上的滔天巨浪和冲天火光,朱元璋,这个曾经的放牛娃、农民、和尚、叫花子,一路走来,走到应天府,登上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
商传:那个时候参加农民军的数以百万计,都是些穷孩子,怎么就出来了一个朱元璋,他有过人之处,他心胸很宽阔,他既有这个人个魅力的凝聚力,他又有这种权威感,大家愿意跟着他做事。
登基之后,洪武元年(1368)八月初二,北伐大军顺利攻入元大都,元顺帝连夜遁逃塞外,燕云地区光复,举国欢腾。
 毛佩琦: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实际上是对中国历代皇朝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的一个继承,也是统治理念的继承和发扬,所以他提出普天之下皆朕赤子,不管是什么民族,我都要使用,都是我的臣民,我们都不要区别。
然而,战争过后,百废待兴,由于之前历经了连年的灾荒和战争,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所面临的境况,是人口锐减,经济崩溃,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大量土地成为荒地。洪武三年,一个在朱元璋心中酝酿已久的大移民活动正式开始了。
这里是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公园,每年都会有几十万民众,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祭拜他们的祖先。传说,洪武三年的一天,来自山西各地的数万移民,从这里出发,被官军押解着,离开了他们世代生活的家乡,前往全国各地。明初的移民,前后历时四十余年,仅在洪武一朝,就先后有两千余个姓氏,至少160余万人从山西、江西、江苏南部等地向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安徽、湖南、湖北等18个省市五百多个州县迁徙。朱元璋的移民不仅是把人口从稠密的地方迁徙到人口稀少的地方,还把很多富裕的地主迁徙到贫穷的地方,长江流域和华北平原的广大地区,大量闲置土地和荒地得以开垦,大量无地耕种的农民和流民得以安居。
这里是南京的玄武湖,在这里曾经存放着标志着明初社会秩序重构的重要档案—黄册。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令核查全国户口,编制户籍册,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称为黄册。与黄册密不可分的是鱼鳞图册,也是按里为单位,记录每块田地的名称、类别、面积、田主姓名等,田土册图形相接,状如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潘力:这个是明代的一个丈量工具,叫绳车,绳车就是用麻绳缠绕在木轮上面,上面用红丝线作为刻度,这个是作为丈量大片土地使用的绳车。小范围就用弓,弓是由弓手来操作,五尺为一步,它一个跨度为一步,这些叫弓。
这些丈量土地的工具,可以精确到寸,从而保证了鱼鳞图册所记录的土地数据,精确而又详细。
陈梧桐:他这个目的从他官方来说,他是为了征税,对于农民来说呢,实际上等于承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从根本上确定了农民和土地的从属关系,就稳定了国家根基,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亲履田亩,徒步走了很长一段路,大发感慨:“农为国本,百需皆其所出,彼辛勤若是,为之司牧亦尝悯之乎?且均为人耳,身处富贵而不知贫贱之艰难,古人常以为诫。”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一切需要都来自农业,农民们那么辛苦,而管理这些农民的官员,有谁怜悯过他们呢,古人常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生活优越,而忘记了还有人正生活在贫穷艰难的境地中。在朱元璋的重视下,洪武年间全国的农业生产得到极大的恢复和发展,到洪武二十六年,明朝开垦土地总量已达到850余万顷,税粮收入达到3000多万石,中国封建时代,自宋朝历经元朝以来,一直下滑的经济趋势终于被彻底扭转,并开始迅速回升。
商传:朱元璋讲的两句话最经典,说如今的老百姓,天下刚刚安定,他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如初植子木不可摇其根。你看他懂得农民的需要,他知道这个国家怎么才能够恢复和发展起来。
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恐怕没有哪一位比朱元璋更熟悉土地和农民,就在朱元璋全力实行与民休息之时,朱元璋日渐感到还有另一种更加重要的关系需要他做出决断,那就是皇帝和国家政治体制的关系。
开国之处,朱元璋的的政治构架仍保留着浓厚的元朝遗习,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大都督府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政治运作的中枢,中书省丞相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中书省丞相的权力愈大,与朱元璋的矛盾就愈深。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因谋反与贪污,被朱元璋抄家灭族,以胡惟庸之死为标志,明代的政治体制发生重大转折,朱元璋宣布废除中书省,从此,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商传:他想要解决这个国家体制问题,首先是从官本位上来下手,我是皇帝,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废丞相,利用胡惟庸案来废丞相,废了丞相告诉子孙,绝对不许再立丞相了。
毛佩琦:我们恰恰认为朱元璋废除丞相,给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朱元璋为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改变迈出了第一步,朱元璋希望大臣和官吏都能够成为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能臣。同时,对于可能危机江山社稷的任何隐患,朱元璋都毫不留情的坚决清除,就在胡惟庸案爆发两年后的洪武十五年,空印案爆发,朱元璋更是毫不手软。
按明朝规定,户部每年要审核各级布政使呈报的当年地方财政的钱粮收支账目,这个账目要与户部实际拨付的和收纳的钱粮数目吻合,而缴纳的钱粮过程中,不可能没有损耗。于是具体负责送交账册的官员们就带上事先盖好印信的空白账册,一旦有误,随时修改。这忠报账方式是已经运行多年的一个公开秘密,这个秘密最终被朱元璋发现,朱元璋却断言其中必定有腐败,于是下令将全国各级政府的主印官员全部杀头,副手打一百杖充军。有人统计,空印案中涉及的官员人数至少1300余人,朱元璋毫不留情地将所有涉案官员全部处理。
商传:朱元璋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所以他曾经提出刑乱国用重典。
朱元璋对腐败的严厉严查是历代帝王中罕见的,洪武年间所发生的官吏案件总数几万,其中大多数与官吏贪污有关。有野史记载,朱元璋规定,贪污银子60两以上者,要枭首示众,或剥皮实草,在府州县及卫的衙门的左面,建皮场庙,名义上祭祀土地神,实则为剥皮的场所,官府公座旁各悬一个剥皮实草之袋,使官吏们看了个个触目惊心,引以为戒。剥皮实草的惩贪手段其真实性尚不确定,但是朱元璋惩贪时用法严酷却是不争的事实。
朱元璋还创造了以往封建统治者想都不敢想的政策,老百姓只要发现官吏贪污,可以把他绑起来送京治罪,路上检查站必须放行,如果有人敢于阻挡,不但要处死,还要诛连九族。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仇恨是刻骨铭心的,他曾经对大臣们说,如果不禁止贪腐和暴政,百姓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如果为官者能够廉洁守法,就像人走在光明的大路上,平安从容。如果偏要贪赃枉法,那就像走入荆棘之中,必将寸步难行,即便走出来,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卜宪群:元代官吏的腐败给了他一个深刻的教训,他觉得他要惩治贪官污吏,他要替老百姓做主,他有这样的一个思想。
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发现户部侍郎郭桓与各布政司官员相勾结,通同舞弊,盗卖官粮,贪污粮食达到2400万石,相当于全国税粮收入的一半还多。朱元璋震怒,为了追缴账粮,朱元璋下令反复追究,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至地方官被判处死刑者三万余人,其余因牵连而受刑或破家官吏豪强更是不计其数,几乎是一次把朝廷上下官员一扫而空。
商传:他们贪污的手法,非常恶劣,非常简单,把收上的税收私分,私分完了以后,等着明年的税收来补这个窟窿,明年税收加派,因为我已经分了,你应该交一石,我收你一石一,我把那个亏空给补上。
毛佩琦:官员有惯性,习惯于当了官就要发财,当了官就可以欺压百姓,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正因为如此洪武一朝,朱元璋所杀贪官污吏数不胜数,全国十三个布政使和府州县的官员极少能三年任满,不过,为了肃清吏治,朱元璋杀采取的不仅仅只是杀戮一种手段。
这里是南京明城墙遗址,远远看去与其它地方的城墙没有什么不同,然而走近之后会发现,几乎每一块南京明城墙的墙砖上就会印有文字,六百多年来,虽饱经战火和沧桑,依然清晰可见,这就是著名的明城墙砖铭文,这些铭文源自朱元璋为南京明城墙工程制定的质量监察制度。
杨国庆:通过府、州、县三级地方官,正式的官员和相关的文书也就是吏,官和吏的名字全部要刻在上面,每一块砖都要有这样的一个制度。老百姓这一块,他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呢,通过总甲、甲手、小甲,这个基层组织的一个结构组织形式来保证。
如今,南京明城墙保留有20多公里,几亿块城墙砖几乎通过每一块砖上的铭文,都可以找到它最准确的出处,正是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明城墙工程历经几个世纪屹立不倒。朱元璋反腐,除了依靠严格的监察考核制度,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敕令,明初的法律,除了《大明律》,还有朱元璋亲手编定的《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臣戒录》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案例汇编,这也是为后人诟病的朱元璋的法外之法。
在这几部大诰中,有关官员贪赃枉法的案例占总案例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还规定了刑罚的具体措施,这些新的刑罚措施都十分残酷,令人不寒而栗。朱元璋的反腐产生了明显效果,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很多严守法纪的循吏,他们小心翼翼,又忠心耿耿的辅佐着朱元璋治理国家,明朝初年成为一个吏治清明的时代。
毛佩琦:明朝后期有人记载说,洪武纪年之末,我看我们的天下就像孔夫子周朝一样地好,当时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商传:他希望奠定一个万年之基,朱家的统治,那么万年之基的基础,就是不能够出这些贪污、腐败的事情,元朝不就是因为这样灭亡的吗。
朱元璋的重典治吏,让贪官污吏无法藏身,也使很多元勋旧将和文人学士无法幸免于难。胡惟庸案从洪武十三年(1380)爆发,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最后清算,前后相连十年,株连蔓引,总计被杀者三万多人。许多开国功臣如李善长、宋濂、汪广洋等均被诛杀。公元1393年,大将军蓝玉以谋反罪被处死,诛连一万五千余人,通过胡、蓝之狱,朱元璋总共诛杀约四万人,其中大功臣被诛杀将近40人。
朱元璋有一句名言,朱元璋的重典治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澄清吏治的作用,但明初的贪污腐败并不因为朱元璋的高压打击而有所收敛,在令人生畏的刑具和刑种面前,贪官污吏前仆后继,成群结队来到朱元璋的断头台前。这是为什么?在专制制度之下的反腐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治大于法治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的。这一点,朱元璋自然不明白。
如果说朱元璋惩治贪腐只是扩大化,那么,他施行的文化专制统治和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则换来了千古骂名。
国子监向来是读书的地方。明史专家吴晗在其《朱元璋传》中描述了国子监里令人恐惧的生活状态:痛决、充军、罚充吏役、枷镣终身、饿死、自缢死、枭首示众、凌迟,一大串刑罚名词,明初的国子监与其说是学校,不如更适合地说是集中营,是刑场。不只是学生,也包括教官在内,在受死亡威胁的训练之下,造成的是绝对的服从,无思想的奴性的官僚。
由于《孟子》一书中有“民贵君轻”的思想言论,特别是有咒骂暴君的言论,朱元璋十分生气,竟罢孟子祀,下令大肆删节《孟子》后才允许列入国子监教材。同时,朱元璋要求使用他亲自撰写的培养读书人忠君思想的领袖著作《大诰》作为国子监教材。
朱元璋有一句名言:“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诛其身而没其家。”大规模的杀戮导致才能之士,不敢再接近朱元璋。即便是不入仕,也同样难逃厄运,为官者更是人人自危。
商传:不是说的光靠一个皇帝的铁腕,或者靠用官员的操守好,就能够解决得了的,毕竟他的整个官僚体制没有变化。
卜宪群:一定要从制度建设层面反腐,这是整个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反腐败给我们今天所留下的一个,非常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这里是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里面收集了不同时期的科举匾额五百多方,然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却不是某块木质匾额,而是这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六句话,被称为圣谕六训,它出自朱元璋之手,体现的是朱元璋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毛佩琦:这个圣谕六训说的是什么呢,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训,他请人在乡饮酒礼上要宣读,还要把他张贴到通衢之上,也就是张贴到大路口。同时呢,他还要安排一些人边走边敲着梆子在这附近宣讲。一个村、几个村、残疾人、盲人、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一边走一边敲梆子,让大家都听得到这种教化的声音,所以朱元璋的社会理想呢,他是希望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有道德的、和谐的、富足的社会。
圣谕六训不仅在乡间传播,也被士大夫反复注释和宣讲,朱元璋要从国家层面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教化制度。圣谕六训从朱元璋时期一直延续到清初,被康熙皇帝发展为圣谕十六条。通过科举以及兴办包括国子监在内的有体系的教育制度,朱元璋选拔和培养而来一批有用的官吏。然而,他依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在朱元璋去世后,到永乐朝后期,贪腐之风又开始滋生蔓延,他理想中的社会直到明朝结束也没有出现。
陈梧桐:你要完全说是按照儒家所要求的为官之道去做,肯定有一部分是好的,但是很大一部分是做不到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他那个追求就是这个东西。
毛佩琦:朱元璋他所建立的仅仅是一个家族的王朝,是一部分的天下,他不能够改变家天下的本质。
朱元璋倾其一生都在为他心中那个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然而残忍的杀戮却让后人更记忆深刻朱元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在朱元璋的家乡凤阳,这种起源于朱元璋时期的民间美术叫做凤画。吴文军老人是当今凤画的代表性人物,在他六十多年的凤画创作中,画的最多的就是朱元璋,他一直试图用手中的画笔寻找到最真实的朱元璋。
吴文军:朱元璋成了位帝王之后,念念不忘人民给他的恩惠,他小的时候没有饭吃,当地村庄有一个姓汪的,汪氏老母经常送饭给他吃,所以在这个皇陵碑文里面他就写到了汪氏老母的这段事情。
在吴文军老人心中,朱元璋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也是最具帝王气的中国皇帝。
吴文军:我用心在这个剑眉上,就像宝剑一样那个剑眉,眼角,嘴角,这些纹路上刻印出帝王的仁厚,大爱大恨的那种气度。
在凤阳,关于朱元璋的故事还有很多,家乡人眼中的朱元璋更有人情味,甚至充满柔情。马皇后出身低微,长相一般,与朱元璋患难与共,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从未嫌弃她,朱元璋在殿前发脾气要杀人,马皇后在后宫婉言劝说,朱元璋往往会听从。翰林学士宋濂就是马皇后救下的,每到灾荒之年,马皇后就带领后宫改吃粗粮野菜,朱元璋知道她的用意,就告诉她已经下令赈灾。马皇后临死前还劝朱元璋求贤才,听直言,慎始敬终。洪武十五年(1383)八月,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十分悲痛,从此不再立皇后。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历过苦日子,他深知物力的艰难,他曾令太子朱标微服去农村视察,感受百姓辛苦。在太子朱标和朱元璋的众子孙眼里,朱元璋应该是个好父亲,好长辈。的确,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希望他的后世子孙们能安安稳稳将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一代代永远传下去。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朱元璋离开人世,享年七十一岁,从即为之初的“中夜寝不安枕,忧悬于心”,“四夷有小警,则终夕不寝”,这位充满传奇又备受争议的开国皇帝一生中充满焦虑与不安。
明朝灭亡后,清朝的康熙帝到南京谒祭孝陵,题写了“治隆唐宋”四字。清修《明史》,也对朱元璋的评价是:“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
而专制、独裁、残暴也是后世评价朱元璋的惯用词语,对于西方学者,他们更看重朱元璋个人奋斗的传奇经历和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与魄力,朱元璋会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对于他的历史评价、争论还会持续下去。

古代汉语文学公众号编辑

~●~●~●~●~●~●~



【古代汉语】

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全集 王力主编)


一简对多繁汉字表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文言文的修辞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复旦讲义|古代汉语
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视频部分——
北大课堂(部分)
76 《左传》(十五 、十六)
74 《左传》(十三、十四)72 《左传》(十一、十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全集)
通假字与同源字(全集)
古汉语常用字典、辞书、虚词(全集)古汉语常用语法、修辞(全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全集)北大课堂| 齐晋鞌之战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17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二)16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一)15 怎样判断入声字14 古文标点的要诀13 古书注解常用术语辨析12 古代汉语的“者”和“所”11 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10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09 同义词辨析08 引申义与假借义07 词的本义探求
06 常见部首解说(三)05 常见部首解说(二)
04 常见部首解说(一)
03 假借与通假
02 隶变
01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武汉大学| 说文解字导论
“人”类基础字形讲析
人身体器官类基础字形讲析
动物类基础字形讲析
植物与庄稼类基础字形讲析
自然界基础字形讲析





【古代文学】《唐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宋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全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00集 (视频、文字)
北师课堂|古代文学史19 《荀子》18 《庄子》的艺术成就17 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16 《孟子》15 《老子》14 《墨子》13 《论语》12 诸子散文概说11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10 《战国策》的内容9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2)8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1)7 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
6 诗经的艺术成就5 《诗经》的内容(二)4 《诗经》的内容(一)
3 古代文学史
2 原始歌谣与神话
1 《春秋》与《国语》
国学精品课|《左传》秦穆公称霸西戎
晋文公重谋守信齐桓公尊王攘夷
郑庄公小霸
《左传》 导读
北大课堂| 《孟子》精读课程说明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晋诗坛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秦汉文学 东汉文人诗
秦汉文学 《汉书》及东汉散文秦汉文学 东汉辞赋
秦汉文学 两汉乐府诗
秦汉文学 司马迁与《史记》
秦汉文学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秦汉文学 秦及西汉散文
秦汉文学 绪论
先秦文学 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 说理散文先秦文学 叙事散文
先秦文学 《诗经》
先秦文学 绪论
绪论


唐诗巅峰:《春江花月夜》
必修1-5古代文学常识大汇总


齐晋鞌之战与华不注山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六)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五)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四)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三)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一)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九)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八)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六)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五)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四)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三)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一)


原典《左传》 10 重耳出亡始末

《左传》 09 子鱼论战

《左传》 08 晋国骊姬之乱

《左传》 07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06 齐桓公伐楚

《左传》 05 曹刿论战

《左传》 04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03 石碏大义灭亲

《左传》 02 周郑交质

《左传》 01 郑伯克段于鄢

《诗经》 08 召南 小星

《诗经》 07 召南 摽有梅

《诗经》 06 周南 汉广

《诗经》 05 周南 芣苢

《诗经》 04 周南 桃夭

《诗经》 03 周南 卷耳

《诗经》 02 周南 葛覃

《诗经》 01 周南 关雎






中国古典文献学16 《四库全书》15 清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14 《永乐大典》13 胡应麟与辨伪学12 元明文献学特征与成就11 宋四大书10 宋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09 唐代佛经翻译08 隋唐五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07 魏晋图书编纂
06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特征与成就05 汉代经学今古文之争
04 汉代文献学成就
03 孔子文献学成就
02 先秦文献学的特征与成就01 序言:文献与文献学

【考试】(部分)【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九)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八)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七)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六)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五)【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四)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二)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一)

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及答案(全集)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纪录片纪录片| 《楚国八百年》第6集 劫难
第5集 歧途第4集 称霸第3集 受挫
第2集 觉醒第1集 初生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第六集 天下至宝
第五集 翰墨情怀第四集 华夏心灵
第三集 霞光万道第二集 高天长河第一集 人类奇葩



~●~●~●~●~●~●~




延伸阅读: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记忆入声字的方法


国学经典| 增广贤文 (珍藏版)

国学| 长相思,忆长安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点歷史有幾種讀法“词学”源流演变考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三个小黑点。

欢迎加入QQ群    
古代汉语文学[1]QQ群933201038


群内100多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专业文章;300多部正版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类电子书,群成员免费下载。(此群已满,请加古代汉语文学[2]QQ群:314120068)


QQ群内有300多部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等书籍PDF版书籍可免费下载;群内论坛有100余篇精选文章可免费学习。群内专业人士交流活跃。群成员构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相关方向考研备考的学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关研究人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古代汉语文学[1]:933201038QQ群二维码(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古代汉语文学[2]:314120068QQ群二维码(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以下为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