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D47靶点全梳理

Armstrong 医药笔记 2021-06-08

▎Armstrong

近几年来,国内CD47靶点的竞争异常激烈,同时涌现了一些具有差异化特色的在研药物。之前我们陆续跟踪该靶点的研发进展,本文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抗体:CD47抗体、SIRPα抗体
靶向SIRPα-CD47 axis的治疗药物包括以下4类,CD47抗体、SIRPα融合蛋白、SIRPα抗体以及SIRPγ融合蛋白。CD47抗体为最早和最常用的切入点,FortySeven为该靶点的先驱,临床中Magrolimab出现的血液毒性导致研发进展一波三折,一步被认为不可成药。2019年ASH会议上,Magrolimab的积极数据为成药性正名,整个赛道重新进入加速研发阶段。FortySeven最终被吉利德以49亿美元收购。天境生物、TG等着重筛选无红细胞毒性的偏向性CD47抗体,前不久天境生物与艾伯维就CD47抗体和双抗达成30亿美元合作协议。国内大批药企在研发CD47抗体和双抗,包括恒瑞医药、天境生物、信达生物再鼎医药、中山康方、科望生物、凡恩世等等。
SIRPα抗体进来也逐渐涌现,OSE的OSE-172为首个SIRPα抗体,在设计上强调不结合SIRPγ。国内信达生物引入了Alector的AL008,科望生物、齐鲁制药等也在研发SIRPα抗体。科望生物筛选了2款SIRPα单抗,B4为阻断剂抗体,可以阻断SIRPα与CD47的结合。N4为非阻断剂抗体,不能阻断SIRPα与CD47的结合,但两者都具有抗肿瘤活性。表明SIRPα抗体除了阻断SIRPα-CD47 axis之外,还有另一重作用机制。Fc效应和M1/M2比例调控为一种解释,但目前仍没有确切的理论。不过SIRPα抗体有双重机制应该是确认无疑的。
融合蛋白:SIRPα、SIRPγ
Trillium为SIRPα融合蛋白研发的先驱,核心发现是SIRPα天然变体V2的D1 domain对CD47有高亲和力,且不结合红细胞的CD47。Trillium前不久更新了TTI-621和TTI-622的积极临床数据,并获得辉瑞2500万美元股权融资,市值也首次突破10亿美元。SIRPα虽然不结合红细胞,但会结合血小板,有一过性的血小板毒性,一般在一周内自动恢复。

ALX Oncology为另一家SIRPα融合蛋白的研发先驱,通过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突变库,筛选出高亲和力的SIRPα突变体,亲和力提高了2个数量级。国内多家公司跟踪开发了SIRPα融合蛋白。
恒瑞医药则独辟蹊径,从SIRPγ出发构建SIRPγ突变体。天然SIRPγ-CD47为免疫激活通路,与SIRPα相反,但亲和力比SIRPα低很多。恒瑞医药通过突变改造,获得了高亲和力SIRPγ突变体。该突变体可以阻断SIRPα与CD47的相互作用,因而起到类似SIRPα融合蛋白的作用。在该突变体基础上,恒瑞医药构建了PD-L1抗体/SIRPγ融合蛋白。

总结

不到一年时间,CD47靶点从备受质疑到如火如荼,吸引了国内数十家药企纷纷布局。SIRPα融合蛋白、CD47抗体、SIRPα抗体、SIRPγ融合蛋白,以及由此衍生的许多双抗药物,使得SIRPα-CD47 axis成为国内PD-1之后竞争最为激烈的靶点。

Armstrong技术全梳理系列

Armstrong我们已经建立读者实名讨论微信群,可以添加小编微信(wuwenjun7237)后进群,添加时请主动注明姓名、企业、职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