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综艺上半年最大赢家,是这10位“素人”
踩在7月尾声,《种地吧》正式收官了。
大约从节目中后期开始,《种地吧》热度逐步走高,“十个勤天”和节目相关话题频繁登上微博热搜,忠实观众一边追看着后陡门的每一天,一边呼唤着原班人马的第二季。
就在半个多月前,“十个勤天”的后续团综正式官宣,节目第二季也确定在策划中。
还记得最初上线时,几乎没人看好这档节目,否则也不会“裸奔”开播。无论从哪种层面来看,《种地吧》绝对是内娱综艺市场的一个另类——近乎素人的常驻嘉宾、横跨大半年的超长拍摄、拍摄内容只有种地过程,每一个设定都在被外界不断质问“为什么”。
但事实证明,没有那么多惯性思维、具备颠覆性的《种地吧》牢牢锁住一大批核心受众,数据、口碑双丰收,至今某网站评分依旧高达8.9分,实属上半年最大黑马。
而这匹“黑马”能为综艺行业带来什么?未来的真人秀会摆脱以明星为主导的局面吗?素人综艺即将成为热潮吗?“十个勤天”又可以接连复制吗……
很难说究竟是《种地吧》成就了“十个勤天”,还是“十个勤天”成就了《种地吧》。
原本籍籍无名的10位男艺人——陈少熙、何浩楠、蒋敦豪、李耕耘、李昊、鹭卓、王一珩、赵小童、卓沅、赵一博,因种地结缘也因种地走向大众,让更多观众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不再是糊糊的NOBODY。
而在此前,这样的“造星吸粉”功能几乎只有S+项目“101系”选秀才能做到,大部分综艺都在走另一条路——依靠、消耗原本就家喻户晓的明星们。直到现在,很多广告客户在决定投不投一档综艺时,看的还是有没有大牌明星。
参与过多档素人综艺的制作人桑洁曾告诉娱理工作室,很多客户下单要一层一层往上汇报,很多大领导没有时间去感知现在的综艺哪个好、哪个有口碑。“投就要投有大明星的、全民皆知的、他能看得到的。现在想去教育客户扭转这种思想,沟通成本太高了。”
也因如此,“大明星”的价格水涨船高。毕竟有综艺效果、且能带起关注度的明星就那么几位,市场项目供不应求,议价权始终在明星手中。
而眼下,《种地吧》的成功是否会扭转此番局面、让业内掀起属于素人综艺的热潮?桑洁觉得依然是任重道远。
“我们不能把一个偶然事件当成一个兴起的势头,远远到不了。最近火的很多韩综,例如《海妖的呼唤》基本都是素人,那天我还在和一位(视频)平台的朋友开玩笑,我说这案子放到你们站内估计都不用立项,等不到拿给客户看就被平台自己给拍死了。
其实我们做内容的人,都不希望综艺是由明星效应主导,只是现在综艺的生产方式是由商业模式决定的,是招商驱动生产,一个项目从策划到和观众见面真的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要面对各方、各个端口的评判。除非你自己又是制作方又是出品方,自己掏钱做想要做的内容,就可以不去兼顾招商。”
《海妖的呼唤》剧照
事实上,《种地吧》就是“财大气粗”的后者。为了实现内心蓝图,爱奇艺和X天下集团自掏腰包、成为出品方之一。总导演杨长岭就曾告诉娱理工作室,当时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没有客户的话,宁可自己投钱也要做出来,用真诚和纪实感吸引观众。”
当然,《种地吧》上线后陆续牵手多家品牌,很快告别了“裸奔”的尴尬。据爱奇艺副总裁、PCG-综艺商务中心和综艺规划部负责人董轩羽透露,《种地吧》后端收入未来可能将超过赞助收入。
即便如此,爱奇艺目前依然没有着重发展素人综艺的规划。在其它视频平台已经公开的综艺片单中,也未见更多素人项目出现。整体来看,素人的“天下”始终是职场综艺和恋爱综艺。
换句话说,大部分综艺的主角,还是明星们。
“十个勤天”可以复制吗?
一档节目的成功尚未改变综艺格局,但“十个勤天”可以“批量生产”吗?
答案或许也是否定的。
如果只是把“十个勤天”当作愿意在镜头前种地190天的年轻人,可能永远都有下一波。但如果是190天后能具备“十个勤天”如此影响力的,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就很像以往每一年的“选秀造星”——C位年年有,顶流并不多。
十个勤天
说起来这10位“素人”、更准确来说是糊咖,也是经历了层层选拔,淘汰率不比隔壁选秀低。
起初团队没有公开招募,只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吆喝了一声,就收到近300份简历,其中不乏各个经纪公司推荐的艺人。杨长岭清楚很多艺人、经纪团队将《种地吧》当作积累人气的渠道,幻想着一炮而红。在筛选嘉宾时,团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消他们类似的念头,找到真正愿意种地的人。
所以团队设置了问题繁多的面试,还安排了试拍,为的就是观察这些男孩想要种地的心愿究竟有几分真假。
转眼现在,“十个勤天”的走红路线就在眼前,谁还会抱着如此赤诚的“种地动机”?当然,这也不是《种地吧》第二季才出现的问题。
在“101系”选秀集中爆发的那几年,娱理工作室曾多次前往节目组探班,和不少选手有过面对面交流。记得当时就有参加过多档选秀的“回锅肉”选手直言不讳地说,“大家已经对这套规则很熟悉了,功利心很强,不可能不想有个好名次。”
某种程度上,这也将压力抛给节目组,他们需要尽力打破选手们的“伪装”,抓住真人秀里本该有的真善美和自然发生的情节冲突。
另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乐队的夏天》。
初来乍到时,《乐队的夏天》带着“老炮儿”们来了一出极其“失控”的真人秀,不仅让自己站稳了脚跟,也顺势带火了几支乐队和乐队文化。到了第二年,节目集结了年龄、成长背景、音乐风格跨度更大的33支乐队,音乐性更强,某网站评分却从8.7分跌落至7.3分。至于第三季,今年夏天才姗姗来迟。
“乐夏”的暂停主要受困于人的缺失——好的乐队越选越少。这里的“好”即代表着舞台实力,也代表着真人秀的效果。毕竟谁都知道参与节目会收获什么,又怎能不掩饰、不造作。
眼下《种地吧》拍摄结束,“十个勤天”已与爱奇艺签订后续经纪约,走的是独一无二的“新农人路线”,农闲时外出接工作,农忙时继续回来种地。由此看来他们是真的舍不得这片土地。
但当节目红利摆在所有人眼前,综艺的参与动机就发生了最大程度的转移。如果有下一波常驻嘉宾,谁会是奔着成为下一个“新农人”?节目要如何贯彻“踏踏实实种地190天”的核心?这是团队最棘手的问题。
长视频和短视频,一山不容二虎?
在桑洁看来,《种地吧》是用时间换取成功机率的节目。
“想要把素人做出影响力,必须要给足他们时间和曝光度。道理很简单,如果是杨幂来参加一档节目,你不需要花费口舌去跟大家介绍,大家看到杨幂的名字自然就会关注。但素人节目想要做出影响力,它的起飞跑道要足够长。《种地吧》如果是一档正常排播的12-13期节目,一定不会达到现在的讨论效果。”
聊到最后,桑洁最佩服的还是平台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这早已不是在制作一档综艺,而是在运营一个IP项目。
仔细看《种地吧》内容端,除了正片、VIP会员衍生花絮这样常见的排播之外,“十个勤天”每位成员每天都会在社交平台上传个人Vlog,记录一日耕作,节目还经常进行慢直播,给足观众沉浸式体验。
再看商业端,除了以往的广告赞助,《种地吧》将内容本身变为商品,线上直播间售卖竹笋、玫瑰花,线下摆摊儿开设快闪集市,卖鸡蛋、河虾、节目周边等等。而“十个勤天”也已正式注册为公司,向着观众们的期望继续“做大做强”。
以前,很多人总是习惯性地将短视频、直播间与长视频对立,认为其抢占了用户的注意力,瓜分了长视频内容的受众。往前追溯,也有平台高管公开将短视频内容称之为“猪食”,是敌是友不言而喻。
而《种地吧》用事实证明,长、短视频并非一山不容二虎,综艺IP的运营可以跳脱于长视频本身,结合多种媒介探索出一种多链路运营模式。不管是长是短、是敌是友,只要能为IP的影响力加持,便可以收为己用。
十个勤天“带货”
有时候想想,媒介的更迭怎么会成为内容的壁垒呢?或许只是不愿意思索、原地踏步的创作者,为一次次的碰壁、失败找来的借口。《种地吧》的成功希望能让更多从业者明白,观众对一档好综艺的好奇与耐心从未消失。
只是内娱综艺需要新的内容,需要更多具有颠覆性的“种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