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歌唱“幸福”的老人们(作者:钱平雷)

钱平雷 上海老底子 2021-05-21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歌唱“幸福”的老人们

——上钢社区“智学生活 幸福上钢”合唱活动侧记


钱平雷



前些日子,与高中老同学赵瑞康闲聊时,知道他在单位退休职工的合唱队担任伴奏,也知道另一位同学周玉坤在浦东洋泾街道的业余合唱队唱歌。赵瑞康的弹琴和周玉坤的唱歌是我们中学时代的一对黄金搭档。如今大家都是退休老人了,他们在晚年生活中重新搞起了音乐,而且前些日子,赵瑞康还和几位同事到周玉坤的合唱队取了经。赵说,周玉坤他们的合唱队的辅导老师是进才中学的音乐老师,水平很高,周玉坤他们的合唱队,可以唱出8个声部的合唱。对于赵瑞康的介绍,我除了好奇,也有些疑惑,街道的合唱队会有如此高的水平?今天一个偶然机会,让我相信,赵瑞康的话是有依据的,因为我亲耳听到了一个居委会级的合唱队,唱出了四个声部的艺术歌曲。


▼中学同学周玉坤唱歌,赵瑞康伴奏是一对老搭档。


我家书房的窗户对着浦东上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今天下午我坐在电脑桌前在整理已经写好的一些文章,把它们归拢到一个U盘里。窗外不断传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大多数是传统的革命歌曲,也有诸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里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合唱歌曲《欢乐颂》那样的经典歌曲。本来安静坐在那里操作电脑的我,开始受了这些歌声的影响有点坐不住了,起了身,往下张望。原来我家的书房的窗子下面是活动中心的大院子,沿着我家建筑搭着一个舞台,我往下看,只能看到舞台背面的大型背景,上面有 “智学生活 幸福上钢” 八个大字,当然我看到的是这些字的反面。一队队主要由大妈也有少数大伯组成的合唱队,都换上了各色的演出服装,轮流登场表演,从我的视角只能看到站在前排队员的后脑勺,后排的队员根本就看不见。但是看指挥却清清楚楚。每一个队都有一位手法熟练的指挥,摆动着双臂在调动着合唱队员们演出的情绪。大多数合唱队都是齐唱,分声部合唱的较少,但客观上讲,由于有了一定相当水平的指挥在排练,所以唱出来的声音已经不是以前群众大合唱,那是人们没有经过训练扯着嗓子,用最原始的声音在那里叫喊。如今的这些大伯大妈却能发出训练有素的乐声,确实令我刮目相看。这时我又觉得有点不够过瘾了,跑到了隔壁房间的阳台里,可以更清楚地呆在“包厢”的位置上继续欣赏。天下着小雨,在下面观众席上有一些稀稀拉拉为数不多的观众撑着伞,坐在那里鼓掌助威,远没有鱼贯排队登场唱歌的演员人数来得多。大概已经到了下午3:00光景,这些唱完歌的合唱队员们,估计都有接送孙辈孩子的重任在身,赶紧换衣回家,有的可能怕来不及,干脆在演出服外面套上外衣就三三两两结伴匆匆地走了。


▼舞台背景


▼观众在冒雨观摩



这时我真的有点被感动了,觉得应该可以写一篇文章,来颂扬这些热爱生活,歌颂幸福的老年合唱队员们。但是像我这样“高高在上”的观看,是体会不到现场真正热烈的氛围的。于是也顾不上睡衣在身,决定立即披上外衣,穿上皮鞋,带上雨伞,赶往楼下的现场。在我赶往表演场所的途中,不断迎面遇见唱完歌曲,满面洋溢着幸福满足笑容的合唱队员们。等我跑进院子,已经到了最后三个合唱队的表演了。可能由于露天演出,担任伴奏的电子琴也发生了故障,改成了手风琴伴奏。我首先把现场的场景用手机拍下几张照片。因为现在用微信传播文章,微友们更喜欢“图文并茂”的作品。拍了几张相关背景的照片后,已经是倒数第二个演出队的表演,也就是压轴戏了。他们中间有七位戴着牛仔帽的老先生,其他都是穿着紫红色拖地连衣裙的大妈们。原来他们演出的节目是加拿大的艺术歌曲《红河谷》,那个指挥是一位带着眼镜,瘦小身材,却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她的指挥与众不同,除了挥动双臂的常规指挥手法,有时还和队员们一齐边唱边拍手鼓掌,有时队员们左右摇摆身体的时候,她还原地踏步舞动。从声音上可以听出,是各个声部清晰的合唱,而不是齐唱。有点可惜的是男声实在因为人数太少,显不出明确的高低声部分工产生的和声效应。到他们演出结束时,我还是忍不住为他们精彩的表演鼓掌。到了最后一支队伍演出,也就是大轴节目,是一支没有指挥,却有四位女士穿着深蓝长裙演出服领唱的大合唱。应该说,这支合唱队的歌曲表演是有水平的,有领唱,有合唱,男士的人数也较前几支我所看到的人数要多些。据说老先生不如大妈,不太愿意抛头露面参与社区活动的现象,全世界都一样。因此,这支合唱队的合唱效果,在男声上就占了优势。整个活动就在他们的圆满演出完毕而宣告结束。


▼一支合唱队在一位瘦小身材的老太指挥下,表演唱艺术歌曲《红河谷》。


▼戴上牛仔帽并拍着手,增添气氛。


▼这支合唱队压轴


▼演唱队伍比较整齐,尤其是老先生较多,很不容易的。



此时前面一支由老太太指挥的合唱队员们,更换完演出服后正往回走,其中一位老先生还推着一位坐在轮椅在台下撑伞一直在观看演出的老太。我主动与那位指挥老太打了招呼,首先对他们的演出成功表示祝贺,同时对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演绎《红河谷》表示欣赏,体现了社区文化素养达到了新的高度。因为要写文章,便请教了她的名字和原来的职业。她说,她叫郁绮芬,她的合唱队是德州六村合唱队,这次活动是2015浦东文化艺术节的组成部分——2015年浦东新区文化团队优秀节目展演周的一次群众性演出。上钢社区有23个居委会派出23支合唱队,他们就是其中的一支。她本人是一位曾经的音乐教师,一生从事音乐教育。听到这里,我有一点希望进一步与她交流的想法,为了表示尊敬,主动邀请她和另一位队员到我家,将我最近出版的新作《幸福永伴你我他》和前一本《幸福就在当下》送给她和她的合唱队。她高兴地接受了邀请。途中我告诉郁老师,我喜欢音乐,小时候也是小学合唱队员,现在年岁大了,不再唱歌,但对与音乐有关的事情仍旧会投去更多的关注,今天就是一例。


▼老太指挥叫郁绮芬,据说是指挥家马革顺的学生。


▼唱完歌的合唱队员,还在幸福地回想刚才歌咏比赛的情景,有的匆忙回家接孙辈孩子去了。


到我家后,我马上把郁老师和她的队员介绍给了妻子。同时把书拿了出来,签署上我的名字,还写上对他们用艺术形式歌颂“幸福”表示尊敬的词,送给郁老师和她的合唱队。并且告诉郁老师,为什么要给他们送书的原因,是因为《幸福就在当下》的书名来自我的一篇以上钢社区为主题的散文。如今上钢社区将其报刊名字由《江畔馨风》改为《幸福上钢》,不管街道负责人的决策与我的这本书名是否相关还是巧合,今天的合唱活动又以“智学生活 幸福上钢”命名,都说明街道的领导和广大居民都把社区老百姓生活得是否幸福,放在了头等的地位。我把带有“幸福”头衔的书籍送给您,也是对你们歌唱幸福的一种由衷的赞美。郁老师还告诉我,她以前一直在市内不少地方辅导人们唱歌,如今年近耄耋,就安下心来指导自己周边的居民中的音乐爱好者唱歌,她还自豪地告诉我,她曾是马革顺、谭冰若等著名音乐家的学生。她还热情地邀请我去观摩她与她的合唱队的活动,在彼此互留电话号码后,就告辞了。打开房门,外面走来另二位她的合唱队员,她们见她久久不下来,有点着急,寻上门来了,可见指挥老师在他们队员心目中重要的位置。当她俩看到她们的伙伴捧着一叠我赠给他们合唱队的书籍时,还是有点喜出望外的惊讶表情。


▼赠送拙作《幸福就在当下》,用书名表达此时的心情。


▼以书名寄托希望和祝福。


自从我半退休回家以来,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相对地减少了,但如今的微友们又要求能够按照以前的速度给他们撰写散文,这不,今天我的好友胡定伦与我通电话时说,他的妻子在问他,怎么又有好几天未见我的文章了?我正愁没有题材时,楼下老人们的歌声给我送来如此宝贵的信息,难道我不应该抓紧机会为他们的歌唱“幸福”写下一篇歌颂的文章吗?


▼也把祝福献给社区,与支部书记夏萍等领导合影。


鸣谢:钱平雷先生赐稿分享!


钱平雷先生热文

上海夏日往事

我与陈述的“较量”

上海前夜历史文化在我身上的印迹


唐山路一带,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澄衷中学6432班追记


才子文友张光武


滑稽戏也要与时俱进


平凡而又传奇的女性


上海幸福时光一一一场人文内涵丰富的婚礼


谁不说俺家乡好!——北外滩俯瞰记


50年后同济母校聚会记


我为上海"扎台型"


我也“追”了一次“星”


唐山路船房子里的故事


与两个数字有缘师生的一次盛会


从上海金山农民画到毕加索艺术——农民画家邵其华访问记


谁是剧种的主流?


佳肴随想记


上海公交“老字号”55路的回想曲


建成黄浦江滨江大道提前了30年


金泽船娘抒乡曲


长命百岁的费家伯伯、姆妈


澄衷两甲子华诞亲历记


穿越"时空隧道"的婚礼


同济学友常熟探亲记


忆母校


他们也是哥哥的“同学”


上海冬天的记忆


我的“三同”朋友许兴汉


他也是浦东开发的先行者


浓浓同济路桥缘


厉害了!我的楼?


我的上海交大缘


“里程碑式人物”趣谈


上海市区“路名文化”杂议


触及老上海人灵魂的并区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