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罗新 槛外记 2023-11-30
当普通的底层民众,弱者、甚至是边缘人,他们的声音在历史的主流叙述中被遮蔽、被压抑时,历史学家要如何写作呢?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在新书《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中讲到,“关心弱者、为边缘人发声,不正是当下历史学人的重要责任吗?”

《漫长的余生》讲述的便是一个弱者、一个边缘人,北魏宫女王钟儿的故事。

她的一生很短暂,留存在几百字的墓志中,在历史的画卷里,只能算边角料。她的一生也很漫长,三十岁时由于战乱而被掳掠到北魏沦为奴婢,后来又出家为尼。

三十岁以前,她本该度过平淡的一生,三十岁之后,正常的人生轨迹却戛然而止,如水上浮萍,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卷入不知所终的命运。



在“看理想”对这本新书的采访中,罗新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写一个普通宫女的人生故事?

我想绝大多数我们知道细节的人的人生,都是值得单独写出来的,如果那个故事足够丰富的话。但是,不幸的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的细节,是无从被人了解的。对一个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对古代的一个普通人也没法有很多的了解。

王钟儿是这些不幸的人当中,稍微有幸的一位,因为她留存了一个很好的墓志,这个墓志写了她的人生的梗概, 虽然没有很多的细节,但通过研究可以把这些细节,把她的这些故事的梗概,和我们比较熟悉的历史,特别是被正史所记录下来的历史联系起来。这两者一旦联系起来,她的故事和人生就变得丰富、立体起来了。

所以我读到王钟儿的墓志,就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讲故事的机会。她也许没有什么非常特别的地方,可能只有一点,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她的故事能够被讲述。

其他人的故事也许都是片段,零碎的,甚至和我们已知的历史难以发生紧密的关联,但王钟儿可以。

▲王钟儿墓志


▌怎样看待王钟儿和她所处的时代?

对我这个研究时代的历史学者来说,如果能够回到那个时代,我愿意见识任何能见识到的。哪怕到小旅馆去住一晚上,到小餐厅里去吃一顿饭,跟任何人有一场对话。

但是如果没有这一切,哪怕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像看戏一样,只是去看,也是很愉快的,这种可能性当然不存在。

最可怕的事情也许是等我们到了现场一看,发现我们所读的,我们所理解的、所相信的,可能都是不对的。

讲述任何人,当然是细节越多越好,细节不够就制约了我们讲述她,怎么办?就把跟她有关系的,跟她情况差不多的,其他的宫女们,那个时代跟她有关系的人,尽可能都说一说,虽然我们知道的也不多。

这样一来,就有可能把别人说多了,把王钟儿说没了。所以我讲这个故事最大的难度就是控制讲其他人,讲其他事。

▌宗教对于南北朝的女性有何特别意义?

正像我在书里特别讲到的,因为书里提到的好多人都跟佛教有关,不是信佛,就是自身出家成为专业的佛教人员的一部分,皇帝、皇后也信佛,等等。

我想这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不是因为我在选择这些人,而是我们一接触到具体的材料,就发现的确那个时代的人,好像都卷入到这样一场时代文化思潮里边去了,佛教好像是社会生活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我在书里面特别强调对女性尤其可能有意义的地方,是因为要写这个的王钟儿出家了,所以就要强调对女性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在传统的我们所知的几千年的历史里面,在两性比较的时候,女性处在相对弱势的和失去了权力的位置,是相对被压迫的一个性别。

一个新的宗教的出现,给她们提供了改变目前的某些她们痛恨的、不喜欢的状况的机会。一个新的教会组织,一个信仰组织,会提供新的活动空间,新的精神空间,新的机会。

好多女性因为出家或者作为一个信众参加佛教各种社团的活动,使得她们打破了过去的家庭、血缘、宗族甚至是地域性的限制,使得她们和一些有共同志趣的人来往,过那种精神生活。

那个时代像王钟儿这样屡屡遭遇不幸的人、命运坎坷的人有很多,就像我们今天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佛教当然不能够使得他们解除这种不幸,当然不能够替他们解放他们的人生,但是至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宣泄的口子,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一生的不幸发出某种理解,知道这一切不是我的过错,是有别的解释的。

所以他们也就能与自己的苦难的人生发生某种和解,感到自己的人生还是有意义的。
我觉得宗教在各个层面,给那个年代的很多人都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自由,某种程度的解放,即使对皇帝来说,也提供了某种解放,使他有了新的思考,新的兴趣。对于那些知识分子,特别是对经学不满的人来说,读佛经,进入到一种全新的哲理思考里面去,也是一个巨大的自由。

▌历史重大转折节点,人自身能意识到吗?

所谓的历史节点都是叙述的结果,不是真的有那么一个节点,或者某个事情真的那么重大。之所以重大,是我们后来在讲述的时候,把它说得重大起来,让它成为一个叙述的开始或者重要的标志时刻。

我们的生活当中,即使有这样的时刻,有时候也是注意不到的。如果那个时刻能被注意到,那也太罕见了,就像2020年就有人开始说,这个历史转折点到了,我相信还没有那样的人。但是回过头来一讲这个,今后的历史就要从那个时刻讲起。

真实的过去,就是在我们发生的这时时刻刻的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空间里面发生的这些东西,不是按照某个规定来做的,不是按照设计发生的。

但是我们写历史、讲历史的人,都是要讲出线索来。所以就有点像故事,但是讲历史毕竟跟故事不一样,讲历史的人还是知道历史其实是一片混沌,只不过我们努力在中间寻找线索,寻找有起点有终点的讲述。但是真实的历史不是那样的,就是一片混沌。

民国十二年,洛阳城东山岭头村东南五里小冢出土了一方墓志石,即“魏故比丘尼统慈庆墓志”,这方墓志把消散于历史深处的慈庆,即北魏宫女王钟儿的一生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北大教授罗新则以此这契机创作了《漫长的余生》。

◎写尽宏大历史图景中的个人命运

这本书在宏大的历史图景中书写个人命运,让我们从混沌的历史中,看见普通人的一生。“主人公在任何意义上都是弱者和边缘人”,罗新为被正史屏蔽的普通人发声,因为“没有她们,历史是不完整的”。

◎以宫女之眼看权力斗争的惊心动魄

王钟儿在北魏皇宫生活了长达56年,罗新教授借她的一生描绘自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至北魏正光五年(524年)近七十年漫长、跌宕的历史时期书中以宫女之眼看权力斗争的惊心动魄,把北魏帝后、朝臣、嫔妃,还原为具体的人,刻画她们的惊惧与忧虑。可以说,这本史书比小说还好看。

◎作者亲笔签名,更加值得珍藏

先知书店有幸获得罗新老师亲笔签名版,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罗新作品集”):

无法被文字记载的历史:1844-1879年镜头下的中国
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他们点亮了灯,我们才开始恐惧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内藤湖南|清朝政治的特色
堪比《白鹿原》的“四棵杨”:直面动荡、复杂、禁忌的30年
徐晓:半生为人,无题往事
寻梦与归来:王道士之死
张鸣: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
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