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先生》:山高水长,追一追他们的背影

河上花 槛外记 2023-11-30



 莫放春秋佳日去 最难风雨故人来

文/河上花(图 网络)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已渐行渐远。“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初看是喜语,再看是痛语,再再看,或许看出一些旷达。

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终不及“先生”二字,来得亲近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这在当下虽是个加上姓氏就被常呼的字眼,却又是个能让人遥想到鞠躬的场景。

先生,几千年的敬语,也被冬烘过,也被秋杀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私塾和学堂已远,戒尺和鞠躬已远,破四旧里,先生落魄;几十年后的市场化中,先生贬值,或被作价。教育大景,江河日下,狂走黄沙。

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

这一部回溯民国先生的十集纪录片,共鸣了隔代不相逢的后辈们。《先生》聚焦民国讲坛上十位大家身影,梳理了中国教育百年间的重大事件、观念嬗变,旨在溯源问脉,固本图新。十集选定的十位人物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

他们也曾身为学生,唯理想至老不灭,或者说破灭一次,再理想一次。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

此片或许还可为今日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但在余音袅袅里,大抵也是千年前范仲淹先生的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蔡元培:

大学教育的长者,小学课本的童心


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兼容并包”、延揽人才的教育体系,奠定了中国大学的根基。在他看来,大学需要多元的思想碰撞,无论是革命派的陈独秀,还是留辫子的辜鸿铭,只要有专长,都能到他的大学里教书。如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莫过于他曾想用美育来代替宗教,编写的民国小学教材,可谓是“大学者编小课本”。


 


胡适:

儒雅之河,静水流深


相比鲁迅,胡适温文尔雅、待人和善,他说“容忍比自由重要”。他曾写信劝说周氏兄弟:“我是一个爱自由的人,我最怕的是一个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会。我深深地感觉你们的笔战里,双方都含有一点不容忍的态度,所以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着少年朋友朝着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这是最令人惋惜的。”胡适坚持使用白话文和白话诗,无论遭多少人骂,他照样去做。他用理性的、温和的方式,开出一条天地相通的大道。




梅贻琦:

联大八年寒梅,清华一径新竹


梅先生瘦得风骨,默得儒雅。至今回望西南联大的旗帜,犹显妖娆。赴美期间,他曾一直紧攥着“庚子赔款”的钱袋子,甘于自我拮据。实际上,即便当年执掌西南联大,太太为了补贴家用,也要做饼去卖。1955年,梅贻琦回到台湾新竹,筹措清华大学复校,上面催着要快要大,但他坚持先从研究所一步步办起,蒋介石也只能认同。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许多年后,印证了先生是对的。今天的台湾清华,规模不及台大的一半,排名却在台大之前,更无须比照对岸硕大无比的胞校。



梁漱溟:

人生辩论会,诤言独高远


100年前的北平,四位志趣相投的少年,把盏谈理想,而后立意:自此不互称大哥二哥,各以短处总结一字相呼,以资警惕。梁姓同学得名“傲”。而梁漱溟也以此充分演绎了其独具风格的一生,尤其因他与最高领袖的一次公开辩论,更被直接“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先生很早就做乡村建设实验,发动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争取自身的利益,倡导“伦理本分,职业分途”,没有势不两立的阶级,融汇西方现代社会和中国文化的优点。时光是终裁法官,以细节和大节,印证了他“傲”得正。




陈寅恪:

学问是命的另一面,撑着独立自由


陈寅恪先生治学,如暗夜秉烛,而他自己本身也是暗夜一烛。喧嚣白昼之后的盲者,午夜抚史,端坐旧藤椅,目光如炬,洞彻史实和现实。好友王国维自杀时,陈寅恪仿佛也死过一回,但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直活下来。他以德式研究的缜密,穷究东方文化的博大沉雄,纸中夹着故国百万雄兵。先生远去,却在《柳如是别传》中留下影子,那个反清复明的风尘女子,便是风云女子。彪炳千秋的不是威权,是威权下弱弱的不屈、默默的抗争。



马相伯:

为叫醒中国,自称是“叫了一百年的狗”


在马相伯先生百岁时,上海时尚杂志《良友》登出他的肖像,国共领袖同声道贺。而他梦里不知身是客,喊着杀敌,客死异乡。先生的百年人生,与中国的百年屈辱抗争平行,寿高则多辱,而他倾囊于一个复旦,抬升着东方的希望。如果我们今天还能听到老人嘶唳的吠叫,一是后辈敏感的心,二是国情使然。




张伯苓:

津门一户南开,进出多少荣辱


伯苓先生的影像憨态可掬,却是行走江湖的侠士。当年左翼有人指责他建校募集的是官僚乡绅的臭钱,老先生讷讷地说:我就是个挑粪工,用粪土培育你们鲜花啊。先生一生只做南开一件事。蒋介石敬重他,抗战最艰难时依然资助办学,败退台湾时留下飞机,待他南渡。蒋介石临终前,还向儿子蒋经国询问伯苓先生百年纪念会的筹备情况。后来,先生最后连南开的校门都进不了。那个无法言说的年代,人们开始把粪桶泼向这个一生向善兴学的老人。




竺可桢:

时事风云难测,守拙浙大气象


可桢先生是气象学者,1936年危难之际,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是一次意外的拐弯,却拐出一片别样的风景。他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貌似苦行僧,而眼镜后面的光泽,却是“温厚的光辉”。1949年后,他对来访的新政权代表有过一番发自肺腑的赞许和提醒。他一生谨言慎行,行政职位一路上行,却终究无法挽回,当过远征军的儿子死于非命。他能预测天上的风云,却弄不懂天下的政治风云。




晏阳初:

平民教育,用花的念想培土


晏阳初先生早年到欧洲办报,欲教育知识贫瘠的华工,却在收到一位华工的书信后,发现被华工教育了。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先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抗战初期,他辅政湖南,先把冗官裁了一多半,民主选举出一些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使湖南成为抗日中坚。即使最后大陆没有了他平民教育的空间,去非洲、东南亚照样守护花的念想,让联合国也为这个几无国籍的人,致以人类的敬礼。





陶行知:

身体力行,走过大地春秋


陶先生做事就是四个字:身体力行。他不畏官、不怕穷、不惧难,他喜欢孩子、喜欢顺口溜、喜欢学校。他知道学校能消灭监狱,知识能抗衡独裁,行动能打破专制。而他还能用知和行造字,再把这个字身体力行地用到自己身上。而今遍及全国的行知学校和育才学校究竟怎样,先生可知否?后生如何行?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先生,留给我们的,希望不只是背影,而是一种精神,光照千古。




张爱玲逝世28周年 | 一个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
孙郁:挣脱历史的灰色之影——不当谋士,不随流俗
委曲不能求全:抗战史上最大的“遮羞布”与“替罪羊”
民国奇案:“弱女子”如何掀翻“大人物”,还能功成身退
唐小兵:20世纪中国一个云南家族的历史、记忆和反思
南渡北归的命运:是宿命,还是因果
被误解的鲁迅:“好玩”的人,在于懂自嘲,知进退
一百年前的老北京,美得简直不像话
1700个年轻人集体赴死,平均23岁!他们的牺牲,中国人不能忘
世界“慰安妇”纪念日 | 她们的伤痛,不容忘却
梁启超:一个亡命者
49年以来最真实深刻的影像:人的神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好坏
陈铁健:爱国与恶国——半生多误陈独秀
独木不成“林”: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书生报国终自毁:浊世里的清流,权力场的悲剧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北去来辞》:从悬崖到旷野,两代人的精神迁徙之歌
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忆钱穆:学者不能急于自售,为时代风气所卷
陈寅恪盛赞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无法被文字记载的历史:1844-1879年镜头下的中国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寻梦与归来:王道士之死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