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9年以来最真实深刻的影像:人的神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好坏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1996年,上海模特姚书轶在闹市中展示Dior礼服 ©刘香成 

叔本华说:“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时代表面上汹涌澎湃,但深处也有暗流涌动,只要有变化,人的面孔就会变得不一样。刘香成就用镜头记录了中国的这种沧桑巨变。


▌人的神态,足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好坏

1976年,毛泽东逝世,刘香成以《时代》周刊首席摄影记者的身份回到中国,戴着黑纱的人面对他沉默不语,但他从他们的肢体语言和眼神里感受到了变化。

“他们的神态和1969年的中国不同了,他们的身体语言表明他们放松了,阶级仇恨减弱了,他们把包袱放下来了。”

刘香成这句话如今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时代塑造人,某种程度上人就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神态,足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好坏。但愿中国人永不再有1969年的神态。

▲1976年,广州,戴着黑色袖章以悼念毛泽东的市民在珠江岸边晨练 ©刘香成
那时,刘香成有一个预感:新的时代要来了。摄影大师布列松记录了20世纪的变化,他想像布列松一样,记录这个古老国家的变化。

“我意识到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我想要报道毛泽东以后的中国。”

这个决定影响了他一辈子。时代在他的镜头下凝固,历史在他的照片里沉淀,刘香成从此成为“新”中国最忠实的记录者。


▲1978年,上海人民公园的情侣 ©刘香成 

▲1980年 云南西双版纳追求时尚的年轻人 ©刘香成 

▲1981年,大连理工学院,轮滑者 ©刘香成


▌那个时代,全世界关于中国的影像,60%都是他拍的

对于当时的美国和西方来说,中国是极其神秘的。哈佛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曾说,在尼克松访华前,美国派往月球的人都比到中国的多。刘香成在那个时代决定回到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那时候,吴祖光教他吃螃蟹,新凤霞给他30岁生日画寿桃;当时年轻的李肇星还是一名科级干部,在黄山一起帮他扛摄影器材。

▲198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与时任外交部的李肇星 ©刘香成

▲1981年,北京,溥仪的弟弟溥杰 ©刘香成 
陈丹青曾如此评价刘香成的中国之行:“刘香成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毫不夸张的说,在那个时代世界上流传的关于中国的影像,60%都是刘香成拍的,他的作品影响了西方整整一代人看待中国的方式。

▲1980年,上海一对新人在照相馆拍婚纱照 ©刘香成 

▲1980年,上海 ©刘香成 

▲1981年,北京故宫,“尝起来马马虎虎”,一个年轻人这样评论可口可乐的味道 ©刘香成

▲1981年,北京月坛公园里的情侣 ©刘香成 

▲1981年,北京最早接受双眼皮手术的女子之一 ©刘香成 

▲1981年,恢复高考后天安门广场上读书的人群 ©刘香成

▲1982年,新婚夫妇乘坐从北京开往哈尔滨的火车 ©刘香成

▲1982年 河北 ©刘香成 

▲1996年,温州 ©刘香成 
▲1996年,黄永玉 ©刘香成
▲1997年,巩俐 ©刘香成 


▌一本引人入胜的摄影集,藏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刘香成的镜头下,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对于他的拍摄与记录,理查德·伯恩斯坦曾如是评价道:“这是1949年以来,关于这个国家最真实也最深刻的照片呈现。”

刘香成自己也说:“这个国家值得我用一生去记录。”“我希望我的摄影能够消解猎奇的滤镜,从而帮助世界理解更真实的上升时期的中国,也让中国人更加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
一张图片,记录了时代某个故事的细枝末节,而很多照片的堆积,便能构建起一个巨大的真实。摄影,绝非按下快门那么简单,一个摄影师,要从生活细节中寻找乐趣,要细腻地观察生活,一张照片如果值得被看了又看,必然是在情感上打动了观看者,图像的力量是巨大的,其能够折射出的,是一个更大的历史、生活的价值。

为此,刘香成将他的190幅摄影作品+9幅私人影像,集结出版,造就了这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

可以说,它是刘香成个人的巅峰之作,也是一本“致敬历史,面向未来,独一无二的摄影集”。
跨度四十六年,将日常生活作为时代的试金石,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内页展示
有沉淀下的时代记忆,鲜活的城市风情和质朴的乡村景象;
有国际化的视野,风云际会的世界焦点,以及平民百姓的日常状态和趣味......

正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
“我想,一张耐看的照片必须要有作者的真情实感、同理心,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人们依然会被一张恒久的照片所触动。”

▲《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封装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刘香成摄影生涯的大成之作《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限量特装版(三面刷边本),书中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影像,都是首次公开披露,迄今依然鲜见于互联网。
为了给收藏的读者带来超预期的体验,本书选用120克拉菲艺术纸,全彩印刷不透印,还原摄影本色,打造非凡质感,做到了不计成本。

黄永玉: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许知远:“自幼身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经历,令刘香成陷入不停息的身份焦虑,也给予他观察世界的崭新角度。很少有人比他更敏感、锐利的捕捉到中国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变迁。他那些周游世界的独特体验,同样引人入胜。”


本书注定会成为经典。特装版极其罕见,先知书店有幸获得极少量现货,售罄即无。长按下图,识别下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还可在规格中选购包含本书在内的“影像中国”六书,其中《壹玖壹壹》《上海》皆为刘香成编辑的经典影像作品,特别值得珍藏)


陈铁健:爱国与恶国——半生多误陈独秀
齐邦媛:来自云端的信——一个飞虎队战士的杀伐与救赎
独木不成“林”: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书生报国终自毁:浊世里的清流,权力场的悲剧
最新茅盾文学奖:在他们的笔下,读懂中国,看清人性
蒋勋:让普通人了解“美”的含义,其实很难
《北去来辞》:从悬崖到旷野,两代人的精神迁徙之歌
北岛: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张鸣:是“真英雄”,还是“伪君子”
被牺牲的“局部” :“苛政猛于虎”,水患何以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易中天:鸦片战争中,没有不撒谎的官员和将领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张维迎:真正发达的国家,会不计成本地做三件事
孟德斯鸠:论“十恶”
秦制两千年——走不出的历史循环
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还是垮了
被刀郎写进歌里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忆钱穆:学者不能急于自售,为时代风气所卷
许倬云: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只剩皮毛,不见血肉,没有灵魂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陈寅恪盛赞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无法被文字记载的历史:1844-1879年镜头下的中国
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堪比《白鹿原》的“四棵杨”:直面动荡、复杂、禁忌的30年
徐晓:半生为人,无题往事
寻梦与归来:王道士之死
张鸣: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
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