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易中天:鸦片战争中,没有不撒谎的官员和将领

易中天 槛外记 2023-11-30

【编者按】

今天分享给大家一篇易中天的文章。易中天将鸦片战争的失败大部分归结为“从至尊天子到寻常百姓,都喜欢听谎言,或者说喜欢听好话、“ 吉利”的话、 歌功颂德和“ 鼓舞人心” 的话,至于这些话是否真实,或者有几分真实,则是第二位的事。”

我觉得之所以大家都愿意撒谎,也愿意听谎话,根本原因是谎言可以带来利益,同时避免因为“不合群”导致被排挤。这形成了一种体制上的共生关系。就像“罗刹海市”里面写的一样。大家都以丑为美,慢慢的就变得习惯了。那么,为什么连至尊天子也要加入这样一场愚蠢的游戏中呢?这是因为,撒谎的代价并不会由撒谎人承担,更不可能让皇帝受到影响,而是被转嫁到万千小民身上。至于平民百姓在天子眼中不过是蝼蚁一般的存在罢了。

总之,当人只享受权利不承担责任,撒谎还会有什么负担吗?当撒谎变成一种表忠诚的形式的时候,在同一个漩涡里,没有人可以真的稳坐壁上观。不会撒谎的人才是异类!



鸦片战争是中国人的锥心之痛。


不过,认真说来,痛,是后来的事。当时好像不怎么痛。不但不痛,相反,1841年的那个夏天, “ 战败后的广州,并没有像通常那样死气沉沉, 而是上上下下都喜气洋洋地互贺升迁” 。 


首席指挥官奕山,被钦命“ 交部优叙” , 赏白玉翎管。其他官兵人等,则优叙的优叙,升官的升官,补缺的补缺,换顶戴的换顶戴,正所谓“ 弹冠相庆,共沐天恩”。因为负责这次战役的奕山在奏报“战功” 的同时,还一口气保举了“ 有功之臣” 共五百五十四人,几乎囊括广州所有官员。


这可真是“ 胜利者的欢宴” 。然而事实又如何呢?奕山一伙严重读职, 既战败,又违旨。


奕山的职衔是“ 靖逆将军”。“靖逆将军” 不是“ 抚远将军” , 他只能“ 剿” 消灭英军,不能“ 抚” 停战言和。道光皇帝给他下达的命令, 也是“ 大兵兜剿” 、“擒获夷酋” ,“ 务使该夷片帆不返” 。为此,皇帝下令调集湘、赣、鄂、桂、滇、 黔、蜀七省大军供其驱使,还慷慨地一次性拨款三百万两充做军费。这次战役的前敌指挥部也阵容强大:领侍卫内大臣、 御前大臣奕山, 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四川提督齐慎,原刑部尚书、现任两广总督祁埙,一共五位大员。道光皇帝决心之大、期望之高,可见一斑。


可惜事与愿违。“ 英夷” 不但没有被“一鼓荡平” ,清军反倒一败涂地。“ 夷酋” 不但没有“束手就擒” ,反倒指名道姓地要奕山亲自出面谈判, 而且开出的价码 中,竟然要求奕山等人率兵出城,驻扎在广州城外两百里处。最后的结果是, 奕山不但全部接受英方所开条件, 还提前两天缴清了六百万元的“ 使费” ,总算是从英军的炮口下“ 赎” 回了广州城。至于两国之间恢复通商,自然更是不在话下。


停战是违旨的,谈判是违旨的,同意通商也是违旨的,赔款就更是丧权辱国, 然而却获得了嘉奖。这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奕山向皇帝撒了谎。就在广州城降旗高挂的5月26日,奕山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历数清军在5月23日至25 日的“ 赫赫战功” ,宣称击沉、焚毁英军轮船、兵船各一艘。6月4日,即停战协定达成九天、英军退离广州之后,奕山等人又上一折,声称英军头目夷目在城下“ 免冠作礼” ,恳请“ 大皇帝开恩,追完商欠,俯准通商”。只要给他们这两项“ 恩典” , “英夷” 们就“ 立即退出虎门,交还各炮台,不敢滋事” 。其实所谓“ 商欠” ,就是那六百万元的“ 赎城费” ,奕山等人早在5月31日就交清了。而通商则是事实,奕山和先期到达的参赞大臣杨芳等人早就默许,不闻不问,只不过道光皇帝还蒙在鼓里而 已。于是,这个冤大头皇帝便在上谕中“ 宽宏大量” 地说, 那些野蛮人(该夷)原本“ 性等犬羊, 不值与之计较” 。现在,天朝已略示薄惩,英夷又作礼乞恩,你们办事也不容易 (朕谅汝等不得已之苦衷 ),那就恩准通商赏还商欠吧!奕山一看谎言生效, 又在7月14日出奏, 声称“ 英夷” 听宣,感恩戴德, “额庆欢休,免冠感伏,声言永不敢在广东滋事” 。这一结果,虽然离“ 片帆不返” , “一鼓荡平” 相去甚远, 但“永不滋事”还是皇帝愿意听的, 奕山等人岂有 不加官晋爵之理。


事实上,在整个鸦片战争史上, 我们很难找到完全不撒谎的官员将领,两广总督邓廷祯撒谎,两江总督伊里布撒谎,钦差大臣琦善撒谎,参赞大臣杨芳也撒谎。当然,杨芳的撒谎和奕山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结果,最敢撒谎也罪孽最重的奕山交部优叙,赏白玉翎管。撒谎水平次于奕山的杨芳“革职留任” (原因在于多少讲了点真话),相对诚实的林则徐(基本不撒谎)和琦善(后来才撒谎)处分最重——林则徐遣戍伊犁, 琦善判斩监候死缓。这可真是谁不撒谎谁倒霉!


当然,也有因撒谎而倒霉的。1842年2月24日,英军主动撤离舟山,伊里布不 费一兵一卒就“ 收复” 了定海县城。而且,接收这座空城的,其实只有三个人——伊里布的家仆张喜和两个下级军官。然而,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伊里布却自吹自擂,大表其功,甚至不惜编造情节,但这“ 真实的谎言” 却激起了道光皇帝的雷霆大怒——“伊里布著革去协办大学士,拔去花翎,暂留两江总督之 任,仍带革职留任处分,八年无过,方准开复,以观后效’!


读《天朝的崩溃》一书感触最深的,就是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前方将帅的不断撒谎。可以说, 在这场“鸦片的战争” 中,谎言成了麻痹和麻醉清廷君臣的一剂鸦片。只不过,他们不认为是鸦片,也不管它叫鸦片,而叫做“ 天朝体面” 。有时候,也叫“ 爱国主义” 或“ 英雄气概” 。


众所周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民族都沉浸在一种“ 天朝大国” 的良好的自我感觉之中。在我们看来,人类居住的这个地方,叫“ 天下” 。天下的中央住着我们,叫“ 中国”。中国的皇帝是天的儿子,叫“ 天子”。天子的王朝是最伟大的, 叫“天朝”。天朝的臣民是最优秀的,叫“ 华夏”。周边那些国家因为离天子太远,无法接受天朝的礼乐教化,因此不开化,是野蛮人,叫“ 蛮夷”。 “ 蛮夷” 和“ 华夏” 之间是“ 君臣” 关系,或“ 文明人” 与“ 野蛮人” 的关系,根本就不平等。“ 蛮夷” 到“ 中国” 来, 要么是来“朝贡” 的,要么是来“ 观礼” 的,要不然就是来“乞恩” 或者“ 喊冤” 的。 因此“ 天朝” 无“ 外交” , 只有“ 理藩” 即打理“ 中国”与“ 藩国” 的事 务。直到耆英等人签订城下之盟时,使用的也仍是“ 恩准” 字样,比如“ 恩准” 五口通商。明明是人家强迫我们订立不平等条约, 还要说是我们“ 恩准” ,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然而不说“ 恩准” 是万万不行的。不说,就是“ 大不敬”,就是“ 卖国贼” 。同样, 不说“ 逆夷” “ 闻风慑服” 、 “ 实无能为” 也是不行的。不这样说,就是“ 胆小鬼” , 就是“ 助夷气焰” ,就是一屁股坐到敌人那边去了。谁敢担这个罪名,也就只好说“夷不足畏” 。


当然,夸大敌情的时候也有,比如说到1842年第二次定海之战时就是如此。在许多论著中,这次战役往往被描述成一个激动人心、英勇壮烈的故事。定海三总兵——定海镇总兵葛云飞、 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 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 朋率孤军五千,奋力抗击英军万余人的围攻,血战六天六夜,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


这样写,当然感人至深,可惜并不完全是事实。三总兵率军抗战是真的,英勇奋击也是真的,以身殉国就更是真的。但据茅海建先生考证,敌军并没有万人之多(更没有二三万),而是只有四五千。也没有“ 血战 六天六夜” ,而是只有不到一天时间,从1841年10月1日早晨开始,至下午二时许结束。在整个战斗 中,“ 英军并未遇着坚强的、有效的抵抗” , “只付出了战死二人、受伤二十七人的微小代价 ” 。敌情,显然被夸大了。


但这种尚待核实的说法在当时和后来却几乎视为信史,即使一些以“ 严谨治学” 为标榜的人也宁信其真,不疑其伪, 就因为从至尊天子到寻常百姓,都喜欢听谎言,或者说喜欢听好话、“ 吉利”的话、 歌功颂德和“ 鼓舞人心” 的话,至于这些话是否真实,或者有几分真实,则是第二位的事。于是,我们听到的,便是经过了处理的信息,其中不好听不顺耳的部分已被过滤,好听顺耳的部分则被放大。这样的信息,即便有一定的真实性,归根结底也是不真实的。



读《天朝的崩溃》一书感触最深的,就是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前方将帅的不断撒谎。可以说, 在这场“鸦片的战争” 中,谎言成了麻痹和麻醉清廷君臣的一剂鸦片。只不过,他们不认为是鸦片,也不管它叫鸦片,而叫做“ 天朝体面” 。有时候,也叫“ 爱国主义” 或“ 英雄气概” 。


众所周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民族都沉浸在一种“ 天朝大国” 的良好的自我感觉之中。在我们看来,人类居住的这个地方,叫“ 天下” 。天下的中央住着我们,叫“ 中国”。中国的皇帝是天的儿子,叫“ 天子”。天子的王朝是最伟大的, 叫“天朝”。天朝的臣民是最优秀的,叫“ 华夏”。周边那些国家因为离天子太远,无法接受天朝的礼乐教化,因此不开化,是野蛮人,叫“ 蛮夷”。 “ 蛮夷” 和“ 华夏” 之间是“ 君臣” 关系,或“ 文明人” 与“ 野蛮人” 的关系,根本就不平等。“ 蛮夷” 到“ 中国” 来, 要么是来“朝贡” 的,要么是来“ 观礼” 的,要不然就是来“乞恩” 或者“ 喊冤” 的。 因此“ 天朝” 无“ 外交” , 只有“ 理藩” 即打理“ 中国”与“ 藩国” 的事 务。直到耆英等人签订城下之盟时,使用的也仍是“ 恩准” 字样,比如“ 恩准” 五口通商。明明是人家强迫我们订立不平等条约, 还要说是我们“ 恩准” ,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然而不说“ 恩准” 是万万不行的。不说,就是“ 大不敬”,就是“ 卖国贼” 。同样, 不说“ 逆夷” “ 闻风慑服” 、 “ 实无能为” 也是不行的。不这样说,就是“ 胆小鬼” , 就是“ 助夷气焰” ,就是一屁股坐到敌人那边去了。谁敢担这个罪名,也就只好说“夷不足畏” 。


当然,夸大敌情的时候也有,比如说到1842年第二次定海之战时就是如此。在许多论著中,这次战役往往被描述成一个激动人心、英勇壮烈的故事。定海三总兵——定海镇总兵葛云飞、 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 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 朋率孤军五千,奋力抗击英军万余人的围攻,血战六天六夜,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


这样写,当然感人至深,可惜并不完全是事实。三总兵率军抗战是真的,英勇奋击也是真的,以身殉国就更是真的。但据茅海建先生考证,敌军并没有万人之多(更没有二三万),而是只有四五千。也没有“ 血战 六天六夜” ,而是只有不到一天时间,从1841年10月1日早晨开始,至下午二时许结束。在整个战斗 中,“ 英军并未遇着坚强的、有效的抵抗” , “只付出了战死二人、受伤二十七人的微小代价 ” 。敌情,显然被夸大了。


但这种尚待核实的说法在当时和后来却几乎视为信史,即使一些以“ 严谨治学” 为标榜的人也宁信其真,不疑其伪, 就因为从至尊天子到寻常百姓,都喜欢听谎言,或者说喜欢听好话、“ 吉利”的话、 歌功颂德和“ 鼓舞人心” 的话,至于这些话是否真实,或者有几分真实,则是第二位的事。于是,我们听到的,便是经过了处理的信息,其中不好听不顺耳的部分已被过滤,好听顺耳的部分则被放大。这样的信息,即便有一定的真实性,归根结底也是不真实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浮夸又荒诞的时代里,很难见到认认真真做事情的人,认真做学问的就更是凤毛麟角。而茅海建就是少数“将学问进行到底”的人,他的代表作《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业已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
茅海建非常了不起,可以说他的《天朝的崩溃》一本书看透了一个民族现代化的难题。
一个历史学家可能有各方面的能力差异,比如语言能力的差异,运用外语、掌握材料的能力也会不同,叙事方法的差异等等,单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对历史的感觉,就是陈寅恪讲的“从史料中求的历史教训”的能力。茅海建就用他的著作展现里这种能力,《天朝的崩溃》揭破伪史,全景复盘鸦片战争,深度思考近代中国人应该如何认识自我和世界。

这本书是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至今已重印近20次。本书考订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历数了清朝的军事力量、骤然而至的战争、广州的“战局”、“抚”议再起等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于清朝统治打击的致命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论著。


真正的好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本书就是如此。诚荐茅海建老师的《天朝的崩溃》(三联出版),重新认识“鸦片战争”与近代史。好书难得,值得珍藏。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剑桥中国近代史”三书)

包刚升:好政治的六个特征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张维迎:真正发达的国家,会不计成本地做三件事
孟德斯鸠:论“十恶”
秦制两千年——走不出的历史循环
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还是垮了被刀郎写进歌里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帝国的覆灭:大清国为什么会败给“小日本”
俞可平:影响帝国兴衰的六大决定性因素雷颐:天朝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忆钱穆:学者不能急于自售,为时代风气所卷
许倬云: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只剩皮毛,不见血肉,没有灵魂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陈徒手签名书 | “故国人民有所思”再现荒谬时代对人性的扭曲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没有国家可以在孤立中存在和发展
萧功秦:中美关系或正处于“珍珠港”前夜
陈寅恪盛赞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无法被文字记载的历史:1844-1879年镜头下的中国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他们点亮了灯,我们才开始恐惧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内藤湖南|清朝政治的特色堪比《白鹿原》的“四棵杨”:直面动荡、复杂、禁忌的30年徐晓:半生为人,无题往事
寻梦与归来:王道士之死张鸣: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波伏娃的激荡人生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