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国民党败退台湾,撤退时的情景
中国近代史上,变局极多,又往往极为复杂。然而,变局最大,又最难以看清真相的,莫过于国共之争——
为何抗战前尚且有来有往的两党局势,抗战后不数年,国民党就在实力占优且背靠美国的情况下惨败而逃?一个政党得以发展的要素在哪里?
1948年1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蒋介石在一次演讲中声色俱厉地说:
“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颓唐腐败;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
蒋介石对自己领导的国民党的理解不可谓不深刻。《党员、党权与党争》作者王奇生做出如下结语:“国民党是一个弱势独裁政党。国民党并非不想独裁,而是独裁之心有余,独裁之力不足。”
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
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源于它的“以军统党”的组织形态;源于基层建设的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源于党派的纷争离析:西山会议派、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等组织不断“火并”。最后,这个弱势独裁的政党无法逃脱尴尬悲凉的历史命运……

▲国民党败退前,一座大厦上还挂着蒋介石的巨幅肖像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国民党的威望其实曾经突然高涨,达到多年未有的高度。抗战胜利,确使国民党得到一笔巨大的政治财富或曰政治资本。然而,就在短短几年内,国民党这笔巨大的政治财富或政治资本却丧失殆尽,在最后的国共大决战中惨败而逃。
为何最终如此结局?虽然有关论文、专著指不胜屈,但受限于现实因素、意识形态以及历史视野的影响,大多都离不开两党相争的视角,脱不开“成王败寇”的历史逻辑。
凭借单一、狭小的视角,不可能看清历史的真相。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国民党失败的历史教训四书”,分别从党建结构、政治政策、军事力量、国际外交等四个被忽视的独特视角,以纵深剖析和外部视野两个维度,呈现国军失利的更为内在的缘由和深层次的历史教训:


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多个方面。
本书豆瓣评分9.3分,书友评价:“能把专业历史书写这么好看,太难得了。国民党为什么输?蒋介石迷信军队和武力,轻视党组织的发展和维护,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作者认为在1945—1949年决定中国命运的斗争中,战争、军事并非决定性作用。国共两党对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政策,对贫苦农民、地主、工人、资本家、学生、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政策”,就是广义的“政治”,也是最根本的、最终决定鹿死谁手的“政治斗争”。

杨奎松评价本书:“这是任何想要了解国共关系史,特别是想要了解当年执政的国民党何以会短短几年间就败给了‘革命’的共产党的读者,非读不可的重要著作之一。”



本书从抗战时期国军的结构、军队的人事运作、官兵的教育与训练、军队的参谋人员,以及情报工作这五个方面切入,首次以国军的人事制度为轴心为读者呈现出抗日正面战场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金以林评价这本书说:“其论证之严谨、征引之广博,在同类军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见。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一目了然间就能洞察战时国军的真实战斗力。”


本书颠覆传统“棋局”观,将逐鹿天下放在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彻底解析国民党的失败之谜。书中采用了大量中外文献,包括众多未刊档案和美苏解密档案、日记、回忆录、书信和当时的报刊杂志等第一手资料,不时有稀见内幕呈现。
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通过历史去体会、理解的场景,一个反思的机会和希望。稀见密档史料,结合精彩迷局讲解,看透棋局背后的步步惊心,从源头看懂当下局势与历史走向。
······

以上四书,不仅彻底了解国民党纷繁的组织结构,了解其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更能够看清中国历史上一个党派兴盛与衰败的根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独家好书):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陈徒手签名书 | “故国人民有所思”再现荒谬时代对人性的扭曲
《七十年代》:30个青春故事,让你感受夹缝中的时代
陈寅恪盛赞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无法被文字记载的历史:1844-1879年镜头下的中国
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他们点亮了灯,我们才开始恐惧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内藤湖南|清朝政治的特色
堪比《白鹿原》的“四棵杨”:直面动荡、复杂、禁忌的30年
徐晓:半生为人,无题往事
寻梦与归来:王道士之死
张鸣: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
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