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汗平(湖北):退休局长回乡务农,带领乡亲建设乡村|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7-11-09 爱故乡行动


编写按:本文为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系列人物故事,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相遇爱故乡!


推荐人:

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


人物简介:

丁汗平,现年70岁。1974年7月入党,曾先后就任过镇长、镇委书记和罗田县县统计局局长。2007年退休后回到家乡,破旧祠堂重新修建、舞狮跳舞替代打麻将、村庄成为旅游景点,位于大别山区的湖北罗田县新铺村张家冲从脏乱村湾变身美丽乡村,离不开丁汗平这位70多岁新乡贤的付出。


事迹概述:

1、修路整岸,进行村庄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动员带领乡亲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先后修通了到塆的公路、通户水泥路、安装太阳能路灯、修清污整修水沟、建村体育运动场、建安全水塔等;

2、传承优良家风,形成乡规民约,发扬家学文化。丁汗平以退休老干部和丁氏家族长辈的双重身,经过多方募集,组织对祠堂进行异地重建,并形成“七人议事小组”,拆掉乱搭猪圈等建筑,宣传建房要经过规划批准;柴火杂物堆放、丧事祭祀必须在指定区域;各户划分公共卫生责任区,按“能卖钱的可回收,其他垃圾不可回收”标准分类处理垃圾,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不成文的“村规民约”;

3、发展乡村旅游,成立合作社。2016年3月,张家冲采取村民现金或房屋入股方式,将闲置农房改为客房,发展农家乐,并组建专业团队进行运营管理,将张家冲打造成为“荆楚家学”生活体验景区。




十年时间,从61岁到70岁,从修路整岸、环境卫生、基础建设开始,他发动和带领群众,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先后修通到塆公路1.3公里,通户水泥路6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8盏,清污整修水沟700米,安放垃圾箱8个,兴建长30米、宽26米的体育运动场1个,建成安全水塔2座,发展沼气48户,扩塘增容11口。

 

时至今日,那个名不见经传,叫张家冲的小塆落亮了、美了。2012年,张家冲小组被评为罗田县“十大秀美乡村”;2013年,被三里畈镇党委授予“生态文明塆落”等称号;2016年底,被评为湖北“最具影响力十大美丽乡村”;如今,张家冲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荆楚家学第一村”。

 

这个带领群众建设秀美家乡的人叫丁汗平。他的履历上这样写着:丁汗平,男,中共党员,生于1947年11月,先后任过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县统计局局长,2002年11月退休。

 

履历并无特别之处,正如他平淡而坚定的话语:“第一步要让家乡美起来,第二步要让群众富起来。”他说,最困难的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现在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体验、乡土旅居和文创农产品等产业,让文化回归,让乡愁落地,让群众致富才是最终目的。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塆落。


回归的乡贤


张家冲位于罗田县三里畈镇新铺村,这里青山环绕,古木参天,宁静质朴,是丁汗平幼时起就熟悉的家乡。退休后,他在镇区住了几年,总觉得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和牵引着他,让他夜不成寐。思考了许久,他在2008年的春天作了一个决定:回家!回到张家冲,带领大伙建设秀美家乡。家人的反对、现实的困难都不能动摇他的决心,他要过一种不一样的退休生活,他要为家乡的未来描绘精彩的蓝图。

 

“我们张家冲共95户450多人,当时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组内财务混乱,人心涣散;塆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整个塆人平纯收不到1000元,这种状况不改变,对不住张家冲自古以来‘民风淳朴、耕读传家’的传统”,丁汗平说。他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做点事,想改变父老乡亲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让张家冲美起来富起来,让群众觉得生活有奔头,也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有所寄托。

 

他收拾了尘封多年的老屋,带着简单的行李,住了进去。“出门不走泥巴路,夜晚走路不摸黑,各家喝上自来水,塆里建起运动场,塆容塆貌大改观”是他回乡伊始对村民的承诺。十年来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他在这里解决一日三餐,带着村民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不仅兑现了当初的承诺,还为村民描绘了一幅长远发展的蓝图。

 

在丁汗平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建设家乡的热潮中,从张家冲走出去的县老干局纪委书记丁际升退休后回来了,县政府办副主任丁际儒也回来了...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乡贤。乡贤回归,是乡情乡愁的牵引,更是他们参与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的自觉行动。


张家冲村民会议


局长级组长


丁汗平在乡镇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知道如何让一盘散沙聚力,如何着手建立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回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村民大会。他以退休老领导和丁氏家族长辈的双重身份,从宣传和沟通开始,逐步把村民聚拢来,连续开了3次村民群众大会。在会上,丁汗平郑重向村民承诺了建设村塆的五大目标。

 

这五大目标的每一句话都与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每一句话都直抵乡亲们的心窝,团结和聚拢人心原也不过是简单直白的家常话,但是乡亲们都被丁汗平的朴实诚恳打动了,全村人的热情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在丁汗平的提议下,村民选出了一个7人议事小组,负责村里事务的管理和监督。集体的重大事项、重要开支都要经过7名代表讨论后提出方案,再提交村民大会决定。实施完毕后,再向村民公开公布。

 

同时,建立完善了10余项工作制度和“村规民约”,从环境卫生、绿化养护、财务管理等方面对塆容塆貌和塆里事务进行管理。这个7人议事小组的小组长就是丁汗平,人称“局长级组长”。

 

张家冲乡规民约村民签字


“每个家族房头都有代表,这样议事就能充分考虑各方要求,做到一碗水端平。小组通过有关事项后,每个代表负责做本家族的工作,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所有群众的积极性”,丁汗平说。

 

台子搭好了,制度确立了,村塆建设的启动资金从哪里来?

 

丁汗平给小组定了一个原则:自己动手,不靠不要。他决定先利用好自身资源,将张家冲的300多亩山林资源进行林权制度改革。一个月时间里,丁汉平数次跑武汉、去北京,四处联系客商,最终山林以23万元价格被客商购买。

 

这23万元无异于一笔巨款,一下子在塆里炸开了锅,有的人主张分掉,认为山林是大家的,钱应该为大家所有。主张分钱的人不在少数,怎么办?分还是不分?丁汗平顶住压力,坚决不同意分钱。

 

经7人议事小组商议后,一致认为这笔钱必须作为集体资产用来搞建设。为了打消村民对这笔资金安全性的疑虑,他们建了一个专用账户,明确规定了由7人议事小组、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同时签字才能使用,强调定期公布事项账目、民主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有了这一笔启动资金,张家冲的各项建设才得以顺利进行。

 

在“局长级组长”丁汗平的带领下,7人议事小组在秀美乡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乡村美容师


张家冲小组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塆落。八年前,从203省道到张家冲是一条1.3公里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出行极不方便。为了修这条通组公路,丁汗平亲自到县里争取指标。在他的张罗下,通组公路进展很顺利,路面铺设、拓宽和平整如期完工。紧接着,600米通户水泥路也大功告成,村民彻底告别了出行难的历史。

 

修路只是个开头,要让家乡美起来亮起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长期以来,由于条件所限,加之习惯使然,张家冲塆里经常污水横流、粪便遍布、建筑凌乱,人居环境堪忧。

 

丁汗平决定大力开展环境整治,整治的第一步,是拆掉村民们私搭乱建的猪圈、牛栏、茅棚等“五小建筑”,把村民们散养的家畜家禽集中起来圈养,建沼气池代替传统能源……万事开头难。要让村民改变传统的种养习惯和生活习惯,拆除现有的建筑,不少人极不情愿,有的还张口向村组要补偿。

 

这时候7人议事小组发挥了作用。7个人各自回去动员,拆掉乱搭猪圈等建筑,宣传建房要经过规划批准,柴火杂物堆放、丧事祭祀必须在指定区域,各户划分公共卫生责任区,按“能卖钱的可回收,其他垃圾不可回收”标准分类处理垃圾。丁汗平率先把自己祖屋旁边的牛栏和猪圈拆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迅速行动起来。

 

丁汗平动用了5万元的集体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选址、统一安排的办法,建起了48户沼气,让群众首次使用上了清洁能源;安装了8盏太阳能路灯,让乡村的夜晚分外明亮;建起2座安全水塔,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清污整修了村里的乱泥水沟,扩塘增容11口,全村安放8个垃圾箱,人人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仅用两年时间,张家冲的塆容塆貌就有了大改观,过去的“脏、乱、差”变成了“洁、美、舒”,在这个过程中,丁汗平始终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

 

环境整治时,他第一个拆除自家老屋旁的违章建筑;到了2016年,因为村塆建设提档升级,他又第一个拆除自家的沼气池。

 

在十年的时间里,丁汗平所做的一切,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说,要不是丁汗平,谁能想到一个普通平静的小塆子会变成今天的样子呢?在他们心里,丁汗平就是那个扮靓家乡的“乡村美容师”。


丁汗平参与张家冲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修复者


张家冲主要居住着丁姓家族,全组400多人,绝大多数人都姓丁。据谱牒记载,丁氏祖籍在江西饶州府,自元代移民迁居至此,至今已历22世。

 

“张家冲在这里生活繁衍了300多年,世代以耕读传家,乡村建设如果不以文化为魂,必定无所依托,也不会有内涵,更不会持久。”丁汗平介绍说,张家冲人文历史资源丰富,这里出过1个进士,2个武举,10多个秀才,就连“张家冲”这个名字也是由“苍葭冲”演变而来。这里至今有3栋古民居、2口古井、2座古城墙和2座古祠堂,还有100年以上的古树48株。丁汗平说,张家冲民风淳朴,自解放后就没有人犯过事,进过派出所。

 

如此丰富的人文资源,如何在秀美乡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呢?

 

丁汗平决定先从重建球公祠开始,把乡人族人的心聚拢来。球公祠是张家冲历史上的2座古祠堂之一,曾是丁氏族人祭祀、议事、集会的重要场所。岁月的风吹雨打,使得张家冲的很多老建筑都破败不堪,球公祠更是已经完全坍塌。与此相伴而来的,是先祖们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被人们日渐遗忘。

 

2009年初,张家冲开始重建球公祠,修复忠孝堂。当年9月,球公祠重建工程完工,并举行了盛大的祭祖活动。

 

张家冲祠堂重建


这次重建和修复,使张家冲久已蒙尘的家训和族规得以重温,“仁义礼智信,孝悌勤俭廉”再次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准则。

 

7人议事小组商定:球公祠专门设一个“议事厅”,用于商议协调组内大事,做不做、怎么做,大家在老祖宗面前说个清楚明白;村中嫁娶,以传统仪式在祠堂里热热闹闹办上一场婚礼;谁对村里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就在功德录上记上一笔...曾经断了线的文脉和记忆就这样潜移默化地重新回到了张家冲每个人的心里。

 

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推进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在突出地方特色、做活做优“内修人文、外修生态”这篇大文章上,丁汗平不遗余力。在他的理念中,“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才是张家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在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人文景观得到保护的前提下,近两年,他提出“户户参与、人人出力”的口号,围绕丁氏宗族文化、家谱家训、家学教育、家礼文化主题,联合武汉西厢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着力打造“荆楚家学第一村”、“生态旅游村”。

 

于是,一系列活动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欢乐民俗过大年”连续办了两届,舞狮、莲湘、武术、打糍粑、磨豆腐、福年猪、写春联等民俗项目,让人们重拾了久远的记忆;2016年初,古老的“开笔礼”重现张家冲,正衣冠、敬孔子、朱砂启智、击鼓明志等仪式,让人们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是灵魂的归依。在传承和保护文化的过程中,丁汗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苍葭书院开笔礼


筑巢引凤人


十年的发展,让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塆落知名度日渐提升。

 

由于村容村貌整洁、民居古树较多、家学文化浓厚、交通相对便利,张家冲吸引来乡村建设资本投资。

 

2016年初,张家冲成立了苍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运用“互联网+”模式营销、开发和管理人文旅游景点,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组建专业团队进行运营管理,将张家冲打造成为“荆楚家学”生活体验区。

 

丁汗平指着发展规划图告诉我们,还用个两三年,未来的张家冲不仅更好看了,群众也会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农村祭祖大典纪实,看“荆楚家学第一村”张家冲有什么不一样……

谈到未来的发展,丁汗平信心百倍。

 

他说,只要乡亲们沿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富裕,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夕阳下,他的脸泛着古铜色的光芒,与天边的晚霞相映成趣。

 

是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张家冲的幸福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在这条路上,丁汗平功不可没。


丁汗平为参会嘉宾介绍张家冲


呼吁更多退休干部、职工反哺家乡


虽然住在镇街,但距离张家冲仅有10多分钟车程,丁汗平几乎每天都会自己骑摩托车,从家里赶到张家冲。白天在村湾四处忙活,巡查村落卫生与建设情况,参与矛盾调解等;晚上七人议事小组开完会之后才能回家。

 

“全村只有他有这精力与时间,全身心投入村湾各项事务。”张家冲所在的三里畈新铺村八组组长丁席明说,其他议事代表,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开碰头会。

 

罗田县三里畈镇党委书记陈建说:“退休干部返乡当乡贤,他们凭借丰富的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能够选准着力点,推动乡村治理与发展。”

 

除了完成张家冲村湾基础建设外,丁汗平还在新铺村发出倡议,号召全村所有国家干部、退休职工,从清洁家园做起,带头参与家乡建设。“新铺村共有12个组,退休干部与职工有20多人,我希望大家能够自愿返乡,反哺家乡。”丁汗平表示。


苍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分红暨选举大会



推荐阅读


爱故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公益互助|爱故乡,行动的力量

从“乡愁”到“乡建”:在今天我们要如何“爱故乡”?


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情归故里·共建家乡 寻找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

李如秀(云南):四十年如一日,传承彝族文化

谢兰香(北京):“京都”巧娘

童新春(湖北):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

张立(湖北):建设美丽马岭村

王家兴(浙江):倾其所有只因兰痴

赵春花(河北):爱心助学27载

王军(甘肃):陇中文化的记录者

连达(黑龙江):用画笔“抢救”古建筑

张国启(云南):沙朗白族文化守望者

李军(湖北):阅读经典沁人心,化作夕阳染山乡

马丑子(甘肃):不让彩陶流落他乡

陈范兴(湖南):甘做民间传统艺术“抬阁”人

罕丽丽(云南):环保酵素的实践之路

邓采明(湖北):基层文化的“拓荒牛”

全淅林(湖北):大柴湖的守望者

刘作忠(湖北): 30年——一个地方史志

王显强(安徽):农民合作组织的八年探索

陈永松(云南):环保普及与教育

王小平(北京):我与乡土教材

李秀林(云南):令植物专家惊叹的当代愚公

张平(湖北):扶贫帮困 电力惠民

李忠华(广西):传承宗祠文化 保护石门古村落

王辉(湖南):生态家园 山水有道

曾华林(江西):“大米哥”让土地重现蛙鸣稻香

武济民(上海):为药学鞠躬尽瘁,建家乡义不容辞

申亚运(山西):走爱故乡社创之路

卢岳鹏(浙江):乡土工匠

刘建勤(云南):农村扶贫及经济新模式探索

龙相(贵州):大山深处的教育梦

王海军(吉林):农民信用合作化的道路探索

余留芬(贵州):大山情怀,余留芬芳

魏松科(山西):一生奋斗在家乡,东奔西走为村庄

袁辉(江苏):服务于乡村教育的热血青年

孙立刚(云南):云南新农人的“情怀+实干”

时海龙(北京):让野花野草进城

高俊莲(北京):把爱献给幼教事业

王晶(内蒙古):农村致富带头人

张翰敏(云南):创办社会企业“蓝续”

刘建峰(河北):传承民族文化,留住最美乡愁

姜志国(吉林):创建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赵文珍(北京):最美乡村医生

许新全(河北):守护村庄的“耕牛”

卿有钱(上海):给城里人和村里人搭一座互联网的桥

周鸣鸣(重庆):传承卢作孚精神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联系人:口皓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邮箱:iguxiang2012@163.com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爱故乡网:http://www.iguxiang.org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