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黔西北记忆(96)黔剧的发源地——黔西县

云上毕节 云上毕节 2022-03-30


黔西县是黔剧的发源地。黔剧的前身系曲艺形式的琴书,又称弹词和扬琴调,黔剧被文艺界认定为地方新剧种之前,称之为“文琴戏”。


尽管黔剧已风雨兼程走过五十多个春秋,但在其发源地黔西县仍被称之为“文琴戏”。“黔剧原非社戏,文琴本是乡音”,这是挂在黔西武庙正门上的一副对联,它道出了黔西人对“文琴戏”的钟爱程度。


▲黔西文琴戏(图/罗大富)



黔西文琴戏的音乐配器主要有扬琴、二胡、高胡、笛子、大胡琴、小提琴、锣、钹、鼓、钗、琵琶、三弦、唢呐等十多种乐器。黔剧语言质朴亲切,音乐唱腔清丽婉转,优美动听,其音乐旋律和谐优美、清新自然,使唱腔和音乐得到有机结合。


▲黔西文琴戏演奏团队(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黔西文琴戏具有“多腔和一”的声腔特色,其声腔经过了“初步综合”和“动态综合”的发展之后,具有收放自如、纲举目张、不拘一格的艺术特点。


据《黔西县志》记载,该曲艺在清乾隆年间流入黔西县城,主要由江南、四川等地传入,故有“江淮”、“蜀鬼”两派之称,盛极于清光绪时期。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黔西文人雅士组织的“文音斋”扩大后,改名为“文音社”。



▲黔西文琴戏简介(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该社在弹唱研究中将琴书艺术推进,萌发了分行当以及在唱腔中加入板腔、联曲等戏曲元素。民国年间,琴书在黔西县流传甚广,男女老少多能弹唱,经常以此同乐,称“家庭板凳戏”。


街头巷尾,人数不等的弹唱组织甚多,并出现业余俱乐部,开设“文娱茶社”以唱琴书为主,兼玩川戏围鼓。解放后,黔西县琴书艺术复苏。20世纪50年代初,黔西县建立了黔西县人民业余剧团,玩友们决定尝试将琴书搬上舞台化妆演出。


▲黔西文琴戏舞台旧照(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为继承和发扬“文音斋”和“文音社”的优良传统,定名为“文琴戏”,并于1953年春正式公演传统剧《搬窑》及移植剧《百日缘》等,喜获成功。


1956年,黔西文琴戏专业剧团正式成立,同年参加全省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得到省文艺界的高度肯定。1960年2月,全省“文琴戏”汇演时,各地文琴戏剧团统一改名为黔剧团,并一致公认黔西县是黔剧的发源地。


黔西文琴戏舞台旧照(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1960年11月,黔西县文琴剧团升格为毕节专区黔剧二团。1961年,黔剧二团与毕节专区黔剧一团合并为毕节专区黔剧团。该团在黔西县期间,一直保持着三十人左右的演出队伍,每年赴省内外县、市平均演出370场(次)。


1956年,还创下了400场(次)的演出记录。1960年,省内各县(区)先后组队来黔西县学习“文琴戏”数月,黔西县为各兄弟县培养了一大批演员及音乐人员,帮助各兄弟县组建了10个文琴剧团,还直接为毕节专区和省黔剧团输送了一批优秀演员和音乐人员。


黔西文琴戏老师正在指导学生学习文琴戏(图/周训超 )


1960年,黔西黔剧团参加全省临时性组织——贵州黔剧团,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剧目《秦娘美》在这次赴京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黔剧从此被全国文艺界公认为新兴的地方剧种。


贵州省黔剧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期间,得到国家领导人、文艺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认可,黔剧作为贵州地方戏曲剧种,成为祖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


▲黔戏爱好者在练习(图片来源胡毅)


同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周恩来总理在贵阳观看了黔剧表演,黔西剧团青年演员苏文才、胡曼霞、李剑青等主演的传统剧《西厢记》和其他剧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好评。


周恩来总理观看黔剧(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周总理还欣然为黔剧题词:“黔剧演出团的同志们,望你们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总路线的旗帜,坚持毛主席的文艺方针,发扬黔剧的自己风格,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为创造新黔剧而奋斗!”


周恩来总理为黔剧题词(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随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贺龙、陈毅、谭震林等到贵阳,先后观看了由黔西剧团演员参加演出的黔剧。



▲黔剧部分舞台照(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在20世纪50年代末,黔西县有文琴剧组13个,演出队20个,演出团4个,演出的曲目达91个。广大文琴戏爱好者还紧扣时代脉搏自编现代戏《送白菜》、《金银山下》、《耕牛告状》、《红扁担》等二十多个曲目进行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改革开放后,黔西县文琴戏的发展又迎来了大好时机。县里将武庙作为黔西文琴戏玩友们的固定活动场所,广大文琴戏爱好者创作了《水西传说》等五场大戏,还创作了《团圆年》、《彩礼》、《希望桥》、《黔西是个好地方》等优秀曲目进行公演,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黔西武庙是黔西文琴戏玩友们的固定活动场所(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为了方便广大票友和观众,黔西县还在水西公园打造了一座明清风格的四合院茶楼,并在茶楼中搭建了一个古色古香的戏台,经常开展文琴戏演出活动;在这里,各地游客和当地群众在茶楼边品茶、边欣赏唱腔独特、音乐优美的水西文琴戏,其乐无穷。


▲黔民大舞台(图/罗大富)


作者简介


高洁,男,彝族。现供职于贵州毕节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系中国音乐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会员。近年来先后创作了上百首各种风格的歌词,2012年,原创作品《同心中国》获“2012音乐‘中国杯’第三届全国大型展演赛作词金奖”;同年,原创作品《以和为贵的祖国》获“唱响心中的歌——感动中国第七届全国新创词曲选拔活动一等奖”;2013年,原创作品《最美中国花》在“2013美丽中国大型音乐展演活动全国总评选中获作词金奖。《醉美大方》荣获省音协举办的2018年征歌二等奖。《同心中国》和《以和为贵的祖国》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文工团”独唱演员花之悦老师倾情演唱并拍成MV,由中国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多次获得省市级以上的原创歌曲征歌奖,为“中国玛瑙红樱桃之乡”纳雍创作的歌曲《请到玛瑙红樱桃之乡来》点击量高达百万人次,仅中国原创音乐基地上的点击量就达80余万人次,代表作主要有《同心中国》、《以和为贵的祖国》、《醉美大方》,《请到玛瑙红樱桃之乡来》、《云上花海》、《金大地之歌》、《花乡情》、《美丽海南》等。  



编   辑:朱   薇
编   审:邹江川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更多新闻


看完记得

点亮下方“赞”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