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声声入耳/念念不忘|回声·EG▼图说|2017/18 - 2021/22

EXTITUTE 院外 2023-12-25


EXTITUTE|回声·EG|声声入耳/念念不忘

▽ 批判  ▽ 空间  ▽ 媒介  ▼ 论坛  ▼ 图说

回声·EG|一个围绕“视觉”、“媒介”、“书写”展开的持续的导读计划,它发生在这样一种矛盾的情境中:一方面,所谓的视觉文化和图像生产在世界范围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景;另一方面,在图景盛世中滋生的问题,如同加速变异的病毒,不仅使得相关研究的遗产因为应变不暇而陷入窘境,还使得新近的成果往往处在易受感染和消解的最前线……计划希望把(已经/正在/可能)被离心抛出的思想实践通过“导读-写作”行动重新折射回来,折射回一个非大型的、半封闭的共同场域……

ECHOGRAPHIA:诸事待做,从重读开始。

论坛|都市魅惑与图像

今天,视觉生产已然渗透在城市文化的几乎所有方面,它既是暴露问题的线索,又是问题发生的动因,也成为了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发端于十九世纪,贯穿整个二十世纪,并在可预见的前景中仍将加速推进的都市影像化过程,不仅牵涉物与像的意义争夺或合谋,更关乎调用都市中的欲望持续转化为景观生产力,都市人在他们动荡的家园中寻找和确认自己的问题。如何为考察城市文化当下语境中的视觉生产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基地和观察视角?如何真正深入中国本土情境之中解读图像的生产性和破坏性?如何不仅在景观机制的外部也在它的内部寻求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分析方法和实践策略?

荧幕

主讲|陈传兴

海派世情图像与都市亲密性之变

主讲|周诗岩

作为新学科的摄影史|历史、现状与反思

主讲|顾铮

重绘北京地图|多地性、全球化与中国电影

主讲|张英进

荧幕|因特网透过超级链接与影像的关系

因特网透过超级链接与影像的关系|荧幕的本体意义由知识经济生产机制移转到伦理关系……新的社会空间建筑在知识空间核心场域上……荧幕和影像无所不在,闪烁的光影是光照还是暗夜荧光微明?

当人们面对紧迫的视觉转变危机时刻,要能辨证地澄清混种影像特征是否彻底改变了摄影影像的本质,尤其是旧有理论与新现象之间的伦理关系,数字场域的异变是否支配改变摄影影像生产机制的根本伦理价值?以技术考古的方法回溯其中的历程,从科技发展史出发引向信息科技革命诞生的特殊历史时刻与文化氛围:从排斥新事物到重构理论的尝试,将计算机看作是超文本场域的思维,而当前的社群网络实现了网络是真实而非虚拟的这一推论。然而,以文字符码的优先性排斥影像的观点折射出了荧幕的矛盾历史性。在模拟的影像材料成为人机互动界面的开端之时,并不为时人,尤其是技术人员所接受。从信息革命起源时期的被抗拒排斥的附属物到今天新网络世代,网络空间从数字空间演变成为另一种社会空间时代,荧幕逆转成为宰制各种数字接口的代表装置、场域。一种悲观的批判认为全面数字化的网络世界将是一个无法反思,彻底内化观看主体的世界,而荧幕则将是主体消失的最后接口场址,介于信息网络和理性之间的调节者之主体性已陷入危境。那么,连续与断裂的现象如何展现在两种不同本质的影像进而影响了视觉形式的变化?“文化形式”与“内容差异”将以何为主?在这种科技环境中去区分个人行动的有意识注意和机械性自动调控模式之间的差别是否还有意义?

机器的幽灵|首先要能辨证地澄清……数字场域的伦理关系异变是否支配改变摄影影像生产机制的根本伦理价值?

观看者和荧幕的统觉认知关系和衍生的“想象能指”之间的差异变化。对全面数字化的网络世界的悲观批判试图以实证主义式视觉考古学研究建构统一的论述,简化了课题复杂性和差异性。因此,不能局限在狭义的统觉,必需移转以生物政治作为分析轴心的操作,而不能单从权力控制的终极目标去下最后的标点。一方面是来自荧幕上的影像性质,所谓刺激源的不同,另一方面来自于观看者自身的意向性,比如电影的现实印象取代先前的魅影幻象欲望,而非连续性是电视荧幕观看与此前的光学装置之间的重大差异,今天的计算机荧幕影像不再为了叙述性、虚构性之主宰而服务,所谓的现实印象和真实效应的可信度衡量准则失去了有效性。这个新的人机接口要求观看-观看者之间新的想象能指。在这种与观察者身体互动的状态中,影像可被改变,无法持续地在单一场域操作,甚至破坏、中断观看认知。

想象的能指|追寻荧幕影像和过程中去不断撕裂自我,填补缝合,在一个遥远黑暗的无意识之外,呼应荧幕召唤的外方。

计算机用户必须先进入认识主体的位置,才能观看和操作荧幕。电影荧幕和真实世界隔离,电视荧幕提供一个远距的同时性,在场旁观见证的现实世界,计算机荧幕影像起源的唯名抽象逻辑特质,投射出另一个世界,和现实世界平行并存,来自于现实世界的要求。因此,计算机荧幕的观看统觉会受制于荧幕影像内容特质而改变,再现材料自身并不是主要决定因。高度凝聚注意力观看计算机荧幕影像行为,会因为影像内容是游戏或者文本而产生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看主体变化,或者消减主体性,或者强化主体自我反思。网络之间不同的虚拟电子-空间交换,联结“认同与活动”去造成新的相互主体性共体,社群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分享的意义和生命。数字网络时代的时间性,事实上连同空间,都已被碎裂在四散的碎形非空间中,社群媒体的本体意义也由知识经济生产机制移转到伦理关系,然而,当新的虚拟与现实社会空间无法简单地以曾经的伦理与宗教所标榜的共体价值去衡量时,冻结的共享将成为虚无的乌托邦,还是对更庞大的社会控制的掩饰?

冻结的分享|善,友谊,信赖与自由开放,所有伦理与宗教所标榜的共体价值是否真的能拿来衡量新的虚拟与现实社会空间。

文|陈传兴/责编|回声//2010

亲密性与公共化|《海上花列传》视觉转译的困境

将特定的文本叙事与关于亲密性的讨论相联系,探讨120年前问世的小说《海上花列传》在其自身的图文转译中,以及百年之后在向电影《海上花》的视觉转译中,如何铭刻并参与了现代都市的亲密性之变,其中暴露出的焦虑与困境又如何成为更大范围的认同危机的一种症候。从被电影抹去的租界地殖民背景和现代大都市经验两个维度,反观侯孝贤为了保留纯净的日常生活况味,如何失掉了普通人书写出个人生活史的机智和气度。韩子云在浪漫之爱无以为继的时代求助于日常生活中的生机,侯孝贤却把这种日常性倒置回浪漫主义舞台上加以缅怀。如果说对民间智慧的辨认与书写,本身就是一种对普遍支配力量的抵制,那么侯孝贤的《海上花》则多少放弃了这种抵制。电影叙事与小说原著的诸多错位,事实上,类似错位在小说初版时吴友如派插图与文字叙述之间已经发生,多少预示了它将几度被弃的命运。

上|他们的写作皆是描写现代人虚伪中的真实,浮华中的朴素,“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朴素的底子”。

中|韩子云在浪漫之爱无以为继的时代求助于日常生活中的生机,侯孝贤却把这种日常性倒置回浪漫主义舞台上加以缅怀。

下|媒介景观越多的将亲密性展示出来,我们越多的感到自身的匮乏。循着这一悖论,欲壑难填的主体参与构建了亲密性的巨大空洞。

上|重返秩序世界的过程的这部电影同步抽空了原著小说沉着铺排的特殊的租界地殖民背景、现代大都市地型和小市民的经济纠葛。

下|当现代性与理性加剧推动媒介叙事和自我叙事将情感生活秩序化的时候,个体无序而混杂的欲望,如何借助外部的媒介叙事而建立自我认同?

文|周诗岩/责编|XQ//2010

论坛|空间想象及其征兆

现代主义时期以来的诸多空间想象不仅逐渐改变了世界的现实面貌,同时“空间”也成为了艺术史与设计史写作之间的扭结点,与此相应地是,“想象”伴随着思想史的发展也在主体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关联。来自想象中的空间的某种被称为现代的美学及其历史、地域、社会以及政治诸种征兆,在当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显露无疑。假定我们将现代性本身看作是一次次的草图,一种对于社会空间的想象,一个全球的政治计划,那么对现代主义时期的资本、商品形式以及之后的设计职业化进行总体的回溯,能否将现代主义运动中曾经蕴含的力量,带回到我们的时代?或者,此时重新提出的社会理想、再组织与空间实践,可否被看作是社会分工细化之后的被压抑者的回返?或者,这其中的潜能仍然可以被看作是对一份被背叛的遗嘱,或一个未完成的方案的重新召唤?

未来主义、达达和构成主义表演在当代艺术中的比较研究

主讲|梅根·麦克香

历史的躯体|瓦尔特·本雅明思想中的空间意象

主讲|琼安·哈特

矢量的图像|包豪斯藏品研究计划初探

主讲|王家浩

大连六问|在城市的尺度上询问历史、土地与生计的意义

主讲|刘东洋

没有原作的复制|机械复制时代爱的作品

主讲|梁日明

论坛|媒介批判导读

视觉文化和图像生产在世界范围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景;然而在图景盛世中滋生的问题,如同加速变异的病毒,不仅使得相关研究的遗产因为应变不暇而陷入窘境,还使得新近的成果往往处在易受感染和消解的最前线。景观生产的向心涡旋,似乎将所有不打算依附于它的思想、论述和行动都离心抛出人们的视野。假设:除了生存所需的最低技能之外没有任何知识天然必须被拥有。假设:正是生活世界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以及我们与处理这种危机不相符合的能力,迫使我们必须借助前辈的文本作为述行实践的开始。不仅作为知识接受、杂交和变异的共同现场,更作为借助多重媒介进行知识生产的实验场。

一种不能被反动派利用的艺术理论|本雅明《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

主讲|赵千帆

被截除的自恋者|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导读

主讲|周诗岩

机器之舞|芒福德《技术与文明》导读

主讲|徐敏

马尔库塞的七伤拳|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导读

主讲|夏凡

如何走出景观之外?|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导读

主讲|陆兴华

忽悠,还是批判?|罗兰∙巴尔特《神话学》导读

主讲|陆兴华

本雅明|《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所能为真,所思为假

大众又一次被号召去呼吸伟大领袖、伟大祖国、伟大历史、伟大技术的“气息”,沉醉于对自身的死亡场景的新的“入神观照”。

作品气息的凋弊表示,人类知觉方式以及艺术与大众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艺术生产的行事方式有了根本转变,它的根基从宗教转到政治。记住本雅明的激进性,这种激进在当时像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这样的批判性作者那里都引起了反感,我们今天同样也可能不会痛快地接受它。严格地追随他的分析和描述,而不是以一种轻易的欢快去套用它。

本雅明就是要生产一种不能被反动派利用的艺术理论,来取代反动的艺术理论。

导读|赵千帆/责编|回声//2012

气息|本雅明AURA理论新诠

对本雅明的Aura概念作出全新的翻译和解释,主张将之译为气息。在本雅明那里,作品气息的凋弊表示,人类知觉方式以及艺术与大众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艺术生产的行事方式有了根本转变,它的根基从宗教转到政治。在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中,手和眼的作用彻底分离,使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不再可能维持自身的合法性。新时代的艺术生产应该主动应对这一分离,带领大众预演对自身历史的当下书写。

上|气息究竟是什么?空间与时间构成的一种奇异织体:某种遥远尽可能切近地一下就出现。

下|人被拍成电影、被复制意味着什么?——跟艺术作品一样,人也要剥落其气息。

“政治美学化”实际上是技术时代的一大趋势,要与之对抗,就要让艺术率先政治化,这是本雅明给出的解决之道。

文|赵千帆/责编|PLUS//2012

历史哲学论纲

我们习惯于在一段想象的顺序进程中编排“开创者”与“追随者”的关系,但所谓的“开端”往往出现在历史的承接与断裂并置的时刻:汲取到前人的能量并以一己之力将其逆转、变形。就本雅明和瓦尔堡的学术脉络而言,很难辨明究竟是谁直接影响了谁,无论是本雅明的笔记或是《历史哲学论纲》一文,它们和瓦尔堡的思想更像是一种星丛关系,互为注脚。

历史主义给予过去一个“永恒”的意象;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为这个过去提供了独特的体验……保持足够的精力去摧毁历史的连续统一体。

一个“当下”的现在概念贯穿整个救世主时代种种微小事物之中……一桩事实只在事后的数千年中通过一系列与其毫不相干的事件而获得历史性。

文|瓦尔特·本雅明/译|张旭东/责编|XQ//1940

马克思主义的危机?浪漫主义的革命浪潮!

将本雅明放在现代的革命思想史中明确他的独特地位:第一位与进步意识形态彻底决裂的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本雅明能具有这种独特的批判性,在于他将浪漫主义的文明批判和犹太教弥赛亚传统的洞见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体系。从各种意义上说,瓦尔特·本雅明是一位“无法归类”的哲学家。他的《历史哲学论纲》是在1940年试图逃避盖世太保的追捕,最后自杀之前的紧急状态下写的。这篇文章仍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和政治著作之一。其中哲学、神学和政治背景体现了本雅明的历史哲学中救赎和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

拱廊街计划在方法论上的目标之一是展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可能性,它自身就已经消灭了进步的理念。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必须与资产阶级的思维习惯分道扬镳之处。

文|M.洛维/编译|PLUS/责编|星丛//2008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从自恋者到艺术家|纳喀索斯的宿命

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惟指那些能够迎向技术而又处之泰然的人。因为……觉察感知变化方面的专家才是“艺术家”。

阅读此书的难题除了要从马赛克状的文字中破解麦克卢汉的思想,同时还要处理已有评述中对这思想的神秘化、简化和刻板化。选择麦克卢汉思想中最容易被简化和误解的三个要点切入,作为重新读解的引线:其一是媒介与内容的关系,以此深入媒介隐蔽的作用机制;其二是媒介与人的关系,以此深入媒介在社会世界中带来的危机;其三是面对危机的解救之道,以此深入他对“艺术家”的界定与期许。这三方面同时也构成我们在该书面世五十年后的今日,在关于“媒介”的论争被反复刷新之后仍需要重新阅读它的理由。

上|总体危机……更是西方两千多年文明进程中,技术发展使人的自主性不断败下阵来的感知危机。

中|你的肉身在这里,而你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却加速延伸出去与他人共享在电子的世界。

下|要么挑战,要么崩溃。而艺术是唯一的解救之路……“艺术,是任何你能够凭之侥幸逃脱的东西”。

导读|周诗岩/责编|回声//2012

《理解媒介》校译与辨析

针对《理解媒介》前四章所做的校译练习。参考的英文版本是:Routledge Classics出版社的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2001年版;简体中文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下文中称“原译”),何道宽译,2011年版;以及台湾猫头鹰出版社的繁体中文本《认识媒体:人的延伸》(下文中称“台译”),郑明萱译,2006年。

一|校译练习以加注的形式将字、词、句从多重语境中爆破出来,在“冷”与“热”的感知交替中指向一种新批评的可能。

二|我们神话性地活着,却继续在单一平面上支离破碎地思考。

三|看得见的世界不再是真实,看不见的世界不再是梦幻。

四|我们的文化太过偏重技术,以致产生麻木。

五|在电子时代,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

上|麦克卢汉的写作往往将文字间的间隙刻意扩大,造成一种“马赛克”式的效果,从而使文本变“冷”。

下|那喀索斯既是这些动作的发出者又是接受者,从而成为了他自己的伺服机制……人和自己一切延伸的关系都是如此。

对《理解媒介》的校译练习……以加注的形式将字、词、句从多重语境中爆破出来,在“冷”与“热”的感知交替中指向一种新批评的可能。

原文|马歇尔·麦克卢汉/校译|邹雪尔/责编|星丛//2015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的七伤拳

代替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革命战略是日常生活的革命,是感性的革命和本能的解放,也是文化的革命和艺术的乌托邦。

所谓七伤拳,它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笔下的一门武功绝学。七伤者,“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七者皆伤之谓也。据说,七伤拳中包含七种不同的劲道。或刚猛,或阴柔,或刚中带柔,或柔中带刚,或直进,或横出,或回缩。欲练七伤拳,必须先伤己,方可后伤人。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合理性是由技术合理性带来的。生产力和技术成为统治和奴役人的力量。这种技术合理性非常难以反抗。此外,大众传播媒介在制造“虚假需求”和极权主义的语言表述等方面也起着助纣为虐的效果。

上|不合理、极权主义、虚假需求、幸福意识、顺从态度、新感性、大拒绝。

下|马尔库塞反复强调,能够把所有造反者联合起来的东西不是别的,只能够是一种“拒绝的态度”


导读|夏凡/责编|PLUS//2012

理论与实践的分离|阿多诺与马尔库塞的1969年

阿多诺和马尔库塞对1960年代新左派的预估,以解放的意图预见到了政治实践和理论将会持续面临的问题。在1969年马尔库塞和阿多诺关于新左派的分歧发生的几十年后,今天所谓的差异正是资本主义自那时以来的发展方式。然而今天虽然某些方面与1960年代类似,但是如何超越强制劳动的社会这一可能性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必要重新回看当年阿多诺对马克思“异化”这一原初概念的恢复,以此反驳马尔库塞后期对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当前资本主义的问题并不是像马尔库塞和其他新左派人士所认为的那样消费过剩,而是持续强迫的劳动使社会陷入困顿。

马尔库塞试图从理论上发掘出新左派的潜力,尽管这种潜力黯淡不清,而阿多诺则把批判性的方法放在首位,认为缺乏理论上的自觉,缺乏政治上的实践,1969年前的新左派很难走出危机。

原文|THE LAST MARXIST//2011演译|PLUS/责编|星丛//2022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如何走出景观之外?

与其说是这是对《景观社会》的导读,不如说是基于德波文本的一个评传,就像我们可以从他的理论中读到的那样:过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去成为一种历史存在。这个评传试图掰开他的文本的细处,将那些象他自己”创作“的电影的碎片,放到当代的情景和情愫里放大着理解。德波所说的“情境”是通过集体地去组织一个联合的场景和通过对各种事件的游戏来具体地、刻意地构造的瞬间。这是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冷漠点,在其中,生活和艺术都同时经受一个决断式的转变。因为资本主义通过“具体地和刻意地”组织各种环境和事件,使生活失去潜能,而这一剥夺的最极端形式就是景观,换言之,景观就是我们正生活其中的政治。正因此,景观对我们才有如此的毁灭性。

上|……在无论何种情状下,他都保持着战斗和游戏的姿态,在自己的时代里自始至终都是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

德波的理论本质是对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工作的继续。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讲的是商品恋物的一个特别的品种:景观。景观社会中,交换价值前来主导使用价值,主导生产方式的表达方式,再生产出它的存在条件。演员和看客之间的分离是景观的最基本的要素。发现这样被离间、各自孤立着的看客们,只有回到景观中,才能团聚。“在现实被倒了个个儿的世界里,真相只是虚假之中的一瞬间了”。德波对于“图像”和“景观”的运用,可被看作是对马克思的商品形式的观点的延伸。在1988年的《景观社会加评》中,他进一步指出,景观有两大基础:不断的技术更新,以及经济与国家整合。

中|所有的情境主义技巧,从“派生”到“重构的情境”,都隐含着“对于时间的流逝的下赌”。

情境主义对艺术的态度是矛盾地二重的,只有否定文化作为独立的领域,并通过社会作批判的理论和实践,才能真切地了解文化的意义。必须将自己欲望的实现与革命行动看作是同一件事。无产阶级在德波那里就是极大数失去了对他们自己生命的使用能力的人,这一概念的扩大并非乌托邦,而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内在批判。一方面,日常生活的异化和科学和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摧残,的确也让哲学成为了异化的一种形式。但是另一方面情境主义也受到质疑,真的可以如他们所想象的那样:结束一切,创造各种各样的情境吗?尽管1968年的事件给出了回答,但之后的情境国际还是进入了危机期,1972年正式解散。

下|情境主义认为自己的这场运动,是唯一可能的将艺术的幸存寄于生活的艺术的,与真正的艺术家的计划对话的“艺术”运动。

导读|陆兴华/整理|回声/责编|PLUS//2012

重译《景观社会》

完美分离

德波《景观社会》的重译是阅读德波时不得不做的功课,为的是通过把那些千锤百炼的字句转换为母语,感受和再生产德波的思想。这一章由34段格言体短文组成,这种表演性的写作,正是德波行动与思想的高度融合。在德波所觉察和预见的社会,文化工业已经高度发达,景观生产的逻辑渗透到资本主义运作的方方面面,“占有”的终极形式不是对具体物的占有,也不再是对一般等价物的占有,而是“显现”。当资本积累到顶点以至于转变为影像,景观也就成了资本。

从此,一切有效的“占有”,其直接的名望和终极的存在理由都必须来自其表象。

景观是一种在“尘世之外”放逐人类力量的技术样式……同时也是使人类的内部达到完美分离的技术样式。

文|居伊·德波/译|周诗岩/责编|姜山//1967

重译《景观社会》

文化内部的否定与消费

文化的历史终结使社会失去了真正共同体与共同语言,在这一前提之下,文化成为分离的领域,并因此造成了自身的毁灭,同样,艺术独立的宣言也宣告了自身的终结。德波指出分离的毁灭性,警惕学界种种虚假重构的危险,认为在此时辩证法已被滥用,丧失其力量而仅呈现为一种逻辑游戏。理论、文化、艺术均无法脱离历史条件及行动,而自成为一个分离的体系,唯有于对文化的真正否定中,才能保存文化的意义。

异轨是反意识形态的流动语言……异轨的理由不在别处,就建基在它自身——作为当前批判工作——的真理中。

文|居伊·德波/译|周诗岩/责编|秀秀//1967

关于《景观社会评注》的旁注

书籍阅读与阅读的方式已然改变,与其说的在分享其的知识,倒不如说是在提供使用对抗现实生活的武器。在此维度上,居波·德波是纯思想力量战场上战斗的战略家。资本主义通过商品塑造奇景,达到支配全部生命的最高绝对地位,而情景主义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这个噩梦,创造情境对资本主义组织环境与事件。

上|资本的“成为-影像”不过是商品的最后变形……交换价值吞噬使用价值,篡改全部社会生产,达到支配全部生命的最高绝对主权的地位。

|即临的政治将不再是新旧社会主体为了夺取或控制国家的斗争,而是国家与非国家(人)之间展开的斗争……任意独一无二的个体与国家组织之间不可调和的分离。

居伊·德波的书构成了对这种社会所造成的悲惨与奴役最清楚、最严肃的分析……他是这样一位战略家,其行动领域……是纯思想力量的战场。

文|吉奥乔·阿甘本/译|赵文/责编|钱塘祠炒板栗的莫师傅//1990

论坛|空间生命政治导读

自从2012年回声(ECHOGRAPHIA)导读计划启动,我们的理论推进从媒介批判导读系列进展到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系列),又再前进到美学与生命政治(福柯与阿甘本导读系列)。现在,是时候开始一个崭新的阶段,即空间生命政治的导读了……在今天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离开了空间生命政治的理论视野,就难以分析各种具体的生命现象,也难以透视生命现象背后的运作机理。只有借助于空间生命政治的观念,才能解析存在于全球化资本主义、城市化、新自由主义治理术、网络空间、消费空间、生命权力的当代布展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才有望寻找到足以抵抗生命权力的地理主体……

序言|日程|

抽象空间成为统治|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导读

主讲|陈硕

先锋之殇与建筑的死去活来|塔夫里《计划与乌托邦》导读

主讲|王家浩

非扁平世界的正义之路|索亚《寻找空间正义》导读

主讲|谭峥

万物有灵|拉图尔《自然的政治》导读

主讲|郑波

创造力的报应|伊尼斯《帝国与传播》导读

主讲|周诗岩

从炮灰到速度的暴政|维利里奥《速度与政治》导读

主讲|夏凡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

抽象空间成为统治

差异空间也是生成性的,应该在实践斗争过程中不断生成这种作为抽象空间的替代选择的可能空间。

列斐伏尔,推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先驱!二十世纪70年代前后,他撰写了一系列关于空间与城市问题的著作。其中,出版于1974年的《空间的生产》集中了列斐伏尔对都市和空间问题的最重要的思考,堪称其空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里有句经典的话,叫做“抽象成为统治”。而《空间的生产》(1974)这本书实际上把马克思的话改写成了“抽象空间成为统治”。

一|从马克思《资本论》的“抽象成为统治”,到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的“抽象空间成为统治”。

二|《空间的生产》更确切的书名应该是《抽象空间的生产》,如果非要加个副标题,那就是——“城市规划批判”。

三|任何东西,如果不进入这个体系,没有被它符码化,没有用价值形式(货币)来衡量……等于不存在。

四|从抽象而矛盾空间到差异空间,意味着人类从“空间中的历史”向“空间的历史”转变。
上|空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空间的形式也不断变化。

下|抽象空间不能还原为具象,它不是以直观的方式显现,而只能通过思维来把握。

导读|陈硕/责编|PLUS//2017

反转了社会空间的“空间史”

我们该把哪一时刻称作是空间及其生产的意识觉醒与出现的契机呢:何时与何地,为何与如何,这样一种被忽视的知识与被误解了的现实才开始得到人们的承认呢?这种发生的方式实际上是可以确定下来的:我们可以从包豪斯的划时代性历史中作用中发现这一点。对于包豪斯运动来说,这不仅仅是在真实的语境中确定一个空间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整体的空间概念……他们只是预言到了这种历史,却没有着手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他们揭示了抽象与视觉的正在增长着的优势,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揭橥了“视觉逻辑”的起源与意义——亦即揭开了包含在这个“逻辑”之中的“策略”。

它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任何诸如此类的特殊‘逻辑’从来都只是某个策略的一个遮人耳目的名称而已。

空间本身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工具,现在这将被视为它所固有的矛盾的体现。

文|亨利·列斐伏尔/译|刘怀玉/责编|PLUS//1974

从物质生产到自由王国的种子

即使空间的各部分就像话语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以相互包含与相互排斥的方式而结合在一起的,但是非词语的符号体系并不当然地就对应于作为词语体系的相同的概念与范畴。因此,必须把空间中的话语、关于空间的话语与空间的话语,区分开来。人存在于空间之中,他们无法使自己从中脱身,不能让自己在其中缺席,也不能将自己排除在之外。而表意的过程发生在这样一个空间之中,它既不能被简约为日常话语,也不能还原为某种文本的文学语言。只有回到了与某种空间性的与表意的社会实践的关节点上,空间的概念才有可能充满着意义。

话语除了是对有关空间的联系的某种“再-标注”之外,无非是一种致命的空无——只是言之无物的空话而已。

空间原则上注定要将其可能性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展现出来……只要创造出真正的作品来,意义与愉快的过程便开始了。

文|亨利·列斐伏尔/译|刘怀玉/责编|PLUS//1974

是什么模糊了生产这一空间概念?

应当让空间重返物质生产,并作为被积累的知识的结晶,重新加入到在更高层次上加以思考的生产过程;最终,它回到这样一种最为自由的创造过程——这就是表意的过程,其中包括“自由王国的种子”。理论的工作完全有能力追踪到它们的发源地,也就是说它们的生产的起源。由此,社会的空间不是向自然空间打上标记而成的产物,也不是留在上面的一个痕迹。科学与技术以及抽象,对天作之合的“自然化”空间的祛自然式的或祛自然化所产生的结果,忽视了社会空间及其历史性起源的多样性,将所有这些空间都简化还原成抽象化的共同特性。恰恰相反,自然与城市的空间如果是任何一种物的话,它们向来已经是被“过度地涂画过了”的草图,乱七八糟且自相矛盾。

自然与城市的空间如果是任何一种物的话,它们向来已经是被“过度地涂画过了”的草图。

空间原则上注定要将其可能性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展现出来……只要创造出真正的作品来,意义与愉快的过程便开始了。

文|亨利·列斐伏尔/译|刘怀玉/责编|PLUS//1974

在任何情况下,阅读都在生产之后

空间既是结果也是原因,既是产品也是生产者;空间“决定”什么行动可以发生,而空间的“解读”仅仅是第二位的、无关紧要的一些结论。“阅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在生产之后,除了那些专门为了阅读而特别制造出来的空间之外。在被生产出来的空间中,行为再生产出“意义”,哪怕没有“一个人”将它们表述出来。“设计”的观念按照“形式-功能”的观点来规划事物,朝着消解冲突、化为一种普遍透明状态方向,某个单向度的在场方向发展。由此,空间变成了无法区别之物或可以自由交换替代之物,以结构的名义、以意义的区别的名义、以内部-外部的关系和能指-所指的关系本身的旗号而大行其道。

作为实践的阅读/书写的观念,以及能指-所指的关系观,都是按照“形式-功能的”的观点来规划事物……

空间在被解读之前便被生产出来了……为了供人的身体居住并且居住于他们自己所有的特殊的城市氛围之中。

文|亨利·列斐伏尔/译|刘怀玉/责编|PLUS//1974

塔夫里|《计划与乌托邦》

先锋之殇与建筑的死去活来

作为“威尼斯学派”中的核心人物,塔夫里是一位反对操作性批评的建筑批评人、为建筑史祛魅的建筑历史学家、以阶级斗争作基底搅动批判理论的建筑理论家。导言分析了塔夫里在历史研究中的两种“迂回”方案,并结合现实案例指出了建造技术的社会想象、学科实践的社会转场以及建筑的社会性展示等三种可能的批判路径。

导言|紧贴着世界体系周期的追踪,并时时保持着一位理论工作者应当有的理论与现实、历史与当下的紧张关系。

在塔夫里的文本中,批评大多不只是特指对建筑的批评,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批评,对社会历史的诊断。

导读的标题提出了主线论述,可分为三个部分:为什么是先锋之殇?先锋派(建筑)的任务止于计划的设计,比如凯恩斯化的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蓝图等等;为什么死去?对这一计划展开历史回溯,其死因肇端于学科成形之初;还能怎么做?只有破除建筑史的幻象,清算建筑学的计划要素,扩展建筑师除设计之外的新的社会介入能力与实践方式,建筑/物/建造才有可能能活来。

一|一部自我批判的历史|这本书指向了现代建筑隐含的前提以及再神话的过程,或者说,我们可以称之为一部必须进行自我批判的历史。

二|时代错乱的设计幻像|在建筑学范围内放眼望去,我们确实看不到任何其他办法的可能性,看不到某种工人阶级的技术的希望。

三|基进话语的路线斗争|这一批判构型上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突破塔夫里基于的建筑历史,反观由不同的现实构成的论述。
四|计划的社会现场重述|塔夫里对计划的考察并非决然地否定,而是意味着将计划不断地放回到社会现场中去一一重述。

上|建筑学的连续性不是表面上的风格、手法更迭的连续性,而是危与机的连续性,作为“历史”事件之间的爆破式的连接。

下|塔夫里的批判构型在社会政治与艺术之间划定了一道凹陷的界线,有待突破的内在红线,一处总是无法填没的深渊。

导读|王家浩/责编|回声//2017

塔夫里《计划与乌托邦》|前言

对一系列的反对声塔夫里针一并给予彻底的回答,并重申了自己的立场。严格地将“意识形态批判”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术语,以意识形态批判所提供的方法,对现代建筑史进行重读,可以提供的仅仅是供今后进一步的检视的一个参考框架,以及对个别问题的局部分析和佐证。对当代建筑意识形态基本原理的批判性分析在于对于建筑学被资本主义发展所夺走的那些任务的准确认定。

意识形态批判的工作一旦完成,剩下的问题就是要决定什么样的知识工具对于政治斗争有最立竿见影的效果。

有必要从意识形态批判过渡到对程序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实际上对重要的生产关系施加影响的方式的分析……那些具备必要的精确性和连贯性的分析。

文|曼弗雷多·塔夫里/译|安太然/责编|PLUS//1975


讲读塔夫里|《计划与乌托邦》

不是结论,难题多多

塔夫里廓清了历史与理论的地平之后,为“建筑的政治”制定的行动路径,分三步走,先展开意识形态批判,再扩容对当下局势的认识层级,最终才有可能找到积极投身于斗争的新战场。所以对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史而来的意识形态的系统批判,只是引发建筑的政治行动的回合之一。当前意识形态批判的首要任务,就是去清除掉那些虚弱无力的不起作用的神话,常常被时代错乱地拿来当作一种允诺。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如果在这个特定的学科也要挑出一个幽灵的话,那么我选塔夫里。

认清楚当前的局势,建筑学所处的社会政治地形……建筑师应当怎么办?必须清除已有的“设计”神话。

如果还想让建筑达到某种特定的政治维度,那么除了对建筑自身已然实现的意识形态展开批判并超越于此,别无他法。

原文|曼弗雷多·塔夫里//1975讲读|王家浩/责编|星丛//2017

只有历史,没有批评

塔夫里所要否定的并不是批判的存在。而是在《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中早已明确的批判对象,特供给建筑师而写的建筑批评,这种批评倾向于将当下的标准强加于过去。而在他所认定的历史研究已经从建筑师主角和单体纪念碑式的建筑上转移开去,并将建筑视为一种体制。在之后的《计划与乌托邦》一书中,塔夫里提出了建筑的意识形态分析。在他看来,不可能彻底改变社会的阶级建筑,而只能是对建筑的阶级分析。在《球与迷宫》中,塔夫里将这种方法概括成“历史计划”,从图像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乃至民间传说等等诸多方面对其进行重组,通过非语言的手段渗透入建筑语言,并在其核心处重新审视“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

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历史,不是因果,而是各种各样的关联,取代线性的历史,我们得到的是中间被掏空了的历史。

对我们来说,要与我们自己的时代保持距离,因此也是与我们的视角保持距离的方法,就是直面当下与过去的不同。

访谈|曼弗雷多·塔夫里/译|PLUS/责编|星丛//1986

索亚|《寻求空间正义》

非扁平世界的正义之路

地理差异是由社会过程造就的,这个社会过程本身就融入到空间本身中去了,而形成的空间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差异。

列斐伏尔曾经说过,当我们谈论社会关系时,如果不把它放在空间中去谈,那么我们在谈论什么?在当下,我们一方面可以将这一问题式延展至“空间正义”去解读索亚的相关论述,另一方面,塔夫里基于建筑的意识形态批判视角对城市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行的重写,也引出了相近的论述。导言对洛杉矶学派之历史与学理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

导言|地理条件、环境与社群的资质禀赋不均匀分布……这种空间上的不公正是社会行为造成的,因此也可以通过社会的干预去缓解。

后都会时代的世界再也不存在城市、郊区、农业区的差别。每个地方都在重新形成自己的文化属性,全球化与本地化过程同时进行。

受福柯、列斐伏尔以及哈维等人理论的影响,索亚认为空间具有超出于一般地理、环境之上的本体论地位,既不能被分解为各种具体的要素,也无法被量化和实证化处理;所有的政治经济活动都具有空间属性,空间问题与社会问题具有互相决定的关系。基于这一空间本体论,以洛杉矶为现实样本,索亚不遗余力地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的空间不公正现象,寻求后都会时代的空间正义。

上|美国历史上的平等主义乌托邦|美国从一开始便要建立一个平的世界……这是一个纲领,也是一个乌托邦。

中|芝加哥学派与洛杉矶学派|城市……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第一束光出现便出现的,人的集居本身就产生一种价值。

下|洛杉矶的空间正义之路|城市……尤其是空间与社会层面上的良好质量会产生经济外溢现象,周边的产业也会运行的很好。

导读|谭峥/责编|PLUS//2017

伊尼斯|《帝国与传播》

创造力的报应

知识形态的垄断达到什么程度,被排斥在外的材料积累到什么程度,才会走向空间偏向的系统的崩溃点,出现一个新的前景?

哈罗德·伊尼斯,加拿大杰出的经济史家,传播史家,媒介理论家,多伦多学派的开创者之一。早期研究政治经济学,侧重于经济史,提出大宗商品贸易理论,著有《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史》(1923)、《加拿大皮革贸易:加拿大经济史入门》(1930)、《鳕鱼业:一种国际化经济的历史》(1940)等,被公认为加拿大本土社会科学领域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学者。伊尼斯在后期从文明史研究中创建了影响后世的传播理论,生平最后两部代表作《帝国与传播》(1950)和《传播的偏向》(1951)成为媒介研究的经典。

导言|把“帝国”的概念作为传播效果的指征,在超越政治经济学框架的位置思考西方文明及其制度的局限。

现代文明在几百年间借助无限的量化、均质化和抽象化,实现空间扩张和权力集中,这一趋势眼看在当代走向自身的崩溃点。

在《帝国与传播》全书最后,伊尼斯明确抛出多数时候隐匿在历史叙事中的价值判断,“美国具有机械化的传播体制和有组织的力量,它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帝国主义……这种新型的帝国主义体制,从法律上说是要保护主权,然而事实上,它却被用来扩张帝国主义”。空间偏向的恶果,亦是媒介帝国主义的恶果。换言之,主导现代西方的传播方式,亦是空间生命政治的组织方法。为此,他一方面批判走向空间垄断的现代媒介造成的思想控制和虚妄的政治民主,另一方面,倡导恢复时间感知,重构记忆,复兴口头传统的开放性和对情感的承载力。

上|颠倒的麦克卢汉|对西方现代文明之基础的文字和印刷的批判,一个指向了未来的电子媒介,一个指向了最古老的口头传统。

中|兑了水的伊尼斯:从读错开始|研究经济对西方文明兴衰的意义不能只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穷究经济因素这种执迷本身正是这种文明的危险信号和局限。

下|伊尼斯的偏向:特殊版图|历史上曾经释放巨大活力的文明都是社会组织的文字结构和口头结构的十分脆弱的平衡,只有在很短暂的间歇期能达成这种平衡。


导读|周诗岩/责编|回声//2017


维利里奥|《速度与政治》

从炮灰到速度的暴政

目前国内学界主要是在艺术或激进左翼两种语境中理解维利里奥,这两种理解不能说是误读,但仍然不能完整反映维利里奥思想的真实面貌。维利里奥最主要的思想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激进的现代性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军事和工业的复合体,竞速是现代性的本质,生命不得不服从于现代社会这种不断加速的节奏。很难想象某种替代性的前景,或许,“速度的暴政”便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命运。

上|我给他的定位是三个短语:无政府主义的基督徒、非马克思主义的左派和非自由主义的人道主义……

中|城市不是根本,交通运输不是根本,战争才是根本。人的根本不是人本身,而是战争。“速度是战争的本质”……

下|今天这个时代是“在时间的战争中无产阶级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实际上就是消灭时间的战争,加速的战争。

导读|夏凡/责编|回声·EG//2017

讲读维利里奥|《地堡考古学》

军事空间

维利里奥试图以军事空间将历史空间、社会空间军事化,由此速度或者说不断的加速构成了整体阐释的还原机制。在这样一种阐释机制中,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被重新定义为一场“军-工”的革命。由这一历史转变导致的诸多超越了现实地缘政治的内在对抗:“能源危机”标志着人类的领土与由暴力联系一起的统一体之间的破裂;战争时间的消失,然而所谓“总体和平时间"只不过是另一种战争空间,是对仍旧有效的持久战的回应;两种不同的战略思维方式体现了农村与城市更为根本的对立,被领土所辖的人与征服所有元素并在纯粹的空间性中不断趋向于消散的人之间的对立。

上|假定军事空间的核心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两点,如何减除障碍,如何缩短距离,那么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了分界点上:载具和投射物之间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下|制造出危机的能源才发展出了“能源危机”……现实是人类栖息地的物质性,而“非现实”是权力的非物质性,只是建立在能源暴力以及能源暴力地区的持续扩张之上。

原文|保罗·维利里奥//1975讲读|PLUS/责编|星丛+//2022


图说|城市危机与空间政治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豪斯曼|巴黎改造

齐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

本雅明|拱廊街计划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

居伊·德波|奇观社会

塔夫里|计划与乌托邦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

哈维|希望的空间

阿瑞吉|漫长的二十世纪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

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的生产

空间不是抽象的自在的自然物质或者第一性物质,也不是透明的抽象的心理形式,而是其母体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共存性与具体化。

空间而不是时间已经成为今天资本的最重要的统治工具,特别是现代国家的暴力统治成了一种绝对的政治空间。那么与其谈论应当如何在都市社会中诗意栖居,还不如问在都市社会中还能诗意栖居么?真的有过所谓诗意栖居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是2015年“美学与政治”系列导读课的延续,同时也引向了之后的空间生命政治系列导读论坛。透过社会空间的历史化反转,空间已然既是压迫的重灾区,也是反抗的空隙处,正是从权力与权力范围的关键空隙处列斐伏尔看到了一种“新政治”的出现。

空间既是压迫的重灾区也是反抗的空隙处。正是从权力与权力范围的关键空隙处,列斐伏尔看到了一种“新政治”的出现。

文|刘怀玉/责编|回声//2015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

空间的生产一书若干问题研究述评

《空间的生产》一书的英译本的出版是一个拐点,旋即在西方英语世界引起了社会理论的后现代地理学转向或空间化转向。该书的思想主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包括日常生活批判、城市危机问题、国家主义生产方式与空间理论四位一体的广义社会批判理论。伴随着对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研究逐渐走出了片面的后现代地理学转向以及狭隘的文本研究,西方学界近年来对此书的方法论的运用性个案性研究著作呈现出明显强劲势头。

上|该书主题并非单一而是综合,包括日常生活批判、城市危机问题、国家主义生产方式与空间理论四位一体的广义社会批判理论。

下|提出“空间的生产”这个思想时人们很难表示理解,而今天“空间的生产”一词虽然广为接受却难免流为一个空洞的公式。

文|刘怀玉/责编|PLUS//2015

今天我们为何要重访列斐伏尔

重访列斐伏尔是与重新回到上世纪60、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与人物研究这个大的视野联系在一起。我们今天研究包括列斐伏尔在内的这些代表人物,其目的是从中找到他们如何运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结合改造主流社会科学,形成一种面向当代资本主义现实批判的社会理论与社会哲学。列斐伏尔无疑是其中把马克思哲学的方法成功转换成为现代性社会理论,包括社会学、政治理论、文化研究,特别是城市社会空间理论的关键推动者。“重访列斐伏尔”就是重新理解列斐伏尔,让列斐伏尔的研究摆脱要么被严重忽略、要么被严重简化的局面。重要的是让列斐伏尔的研究回到其真实的历史发生语境中,回到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的轨道上,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社会批判的问题视野之中。

上|他的空间生产理论之核心思想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之空间表现的空间矛盾辩证法,而不是后现代主义式的三元空间辩证法。

下|空间的私人占有权、主宰空间的政治国家会衰亡。这体现出了从支配到取用的转变,以及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的优先性地位。

文|刘怀玉/责编|PLUS//2020

图说|影像-建筑历史

此项研究相关的图说扼要地梳理了影像渗透建筑领域的各种现象,侧重分析了现当代、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在建筑创作、建筑保护、建筑评论以及建筑动画等各领域的影像化趋势。在有限的篇幅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针对性最强的案例,而并非仅从电影角度而言的最优秀的作品。尽力避免一切将建筑与电影制作为趣味与时尚关联起来的随感式评论,而着重于对影像逻辑和视觉语言的理性分析。

1895-1925|电影发端期  从户外拍摄到室内布景  表现主义塑性空间  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场景设计  蒙太奇

1926-1935|两战之间 未来大都会  城市交响  诗意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影像  移民美国 

1936-1955|二战前后  欧洲现代建筑在美国  城市问题  新现实主义

1956-1965|新浪潮  城市漫游  心理现实主义  回应现代之城  构造主义实验电影

1966-1985|未来主义城市  外太空  巨型结构  移动城市  媒体  录像艺术兴起

1986-2005|反面乌托邦  数码技术  计算机图学 虚拟世界  超序空间  镜与屏  媒介与拟像  消费社会

影像-建筑历史图说

在这个光电子的时代,人们与实体之间充满着不断导致信息变异的影像介质:一方面,人们的身体超越了单纯的肉体,被影像媒介提供的“假器”延伸了出去;另一方面,实体本身正在被重重包裹的影像消形。如果说我们曾经被给定的身体和身份限制在以个体为中心的认知环境中,以至于建筑对我们而言只是个体所看见的某种可能,那么今天我们通过共有的假器认知的建筑,不再是看得见的可能,而是“看不见的不可能”。在这个时代,这个光电子的时代,建筑的本质就是影像。本项研究一个基本立论正在于此:并不存在超历史的建筑本体和建筑语言,我们需要以建筑之于主体的现身情态来确立特定历史阶段的建筑之本质,进而在这一本质中理解和发展建筑之语言。

并不存在超历史的建筑本体和语言,需要以建筑之于主体的现身情态来确立特定历史阶段的建筑之本质,进而理解和发展建筑之语言。

文图|+LAB/责编|回声//2008


小议塔蒂电影与建筑的见所未见

塔蒂电影中的主题内容与场景设置,很容易受到国内建筑评论者的青睐,并将这些作品中可直接读取的符号快速对接到建筑域话题的讨论。而这篇文章无意于全面剖析塔蒂的影像本身,而只是针对上述仅仅停留在画面中出现的城市与建筑元素的修辞性写作的发问:塔蒂可以就此被简化为一个现代主义建筑的嘲弄者吗?如果我们无法深入地唤起从作者意图和电影术的维度相结合的解读框架,那么与其说找到了“塔蒂电影”与都市现代性的深度关联,不如说只是窥其电影布景中的建筑意味而已罢了。

暂且从作者意图和电影术两个维度入手,提供对塔蒂的电影与建筑学相关联的两条解读线索……

文|一家一言/责编|回声·EG//2008


201718 - 2021/22|

院外自2017年中试运行到2018年初正式运行以来,已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逐步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板块的定位不同,各自的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BAU学社探根究柢,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星丛共通体回溯开端,以阿比·瓦尔堡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译介与讲读中砺炼;回声·EG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等共构审美论域;批评·家教学相长,以深入特定个例的论文梳理整体脉络,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BLOOM绽贯通言与行,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纪事|2017/18 - 2021/22

院外计划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汇集、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这一目标。

联络院外|

extitute@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