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41集(附文字档)

请您关注➤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百家姓》

第41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2017年4月14日

好,来,我们看到我们今天的进度,一百六十七,一百六十七我们看到卢姓。卢姓在中国大陆排名第四十二,排名在台湾也满前面的,也是排到第四十三,它的起源,卢姓出自于姜姓,跟高姓是同宗,还有跟吕姓是同宗,都是炎帝的后代,因为炎帝他本来就是姜姓,所以从姜姓派生出来了卢姓。那么怎么说?它的源头比较直接的还是跟姜太公有关,姜太公又叫做吕尚,受封于齐国,成为齐国的始封君。当时虽然说他受封于齐国,不过因为姜太公在朝廷有重要的职务,所以事实上他是没有就封国的,所以真正就封国的是姜太公的儿子,他自己就来来去去,有的时候在封国,有的时候在首都。到了第九代齐文公的时候,生了一位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我们在历史上面称他叫高奚,受封于卢这个地方,所以后来高奚的子孙,有一部分就以封邑的地名为姓氏。
还有其他的来源,譬如说战国时候,还有个小国叫做庐国,这个庐国后来就把国名当作姓氏,然后逐渐的就把上面的广部那个偏旁,把它拿掉了,所以就变成了现在笔画稍微少一点点的这个卢姓。庐国在战国时代是一个很小的国家,所以先前跟大家报告过,我们都说战国七雄、战国七雄,可是战国并不是只有七个大国,还有一些周边的小国,所以这些小国其实也都零星分布,但是没有办法存在的时间太长,因为七雄不断的向外去扩疆,去侵略,所以后来陆陆续续这些小国也就消失在这个地图之上,所以庐国的后人也有改姓为卢的。这个是第二支来源。
还有另外一支比较主要的来源,就是齐桓公的后代,有一位他是姓卢蒲,他本来是姓复姓,后来就把复姓改为单姓了,所以也变成卢姓的来源。当然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它在汉化的过程里面改为汉姓的,这个就不在话下。
我们看到迁徙分布,这个地方倒是要跟同学稍微的再讲一下,就是卢姓因为它一直都在山东,现在的河北这一带发展,所以是传统的北方大姓。发展到了两汉,后来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这个卢姓在范阳这一带,范阳是古代的地名,对应到现在的方位大概是河北这一带,就成为当地的大姓。所以在三国到魏晋的时代,在中国北方就有所谓的四海大姓,就是四大姓氏,就是崔、卢、王、谢。王、谢大家很熟悉,它原本在西晋的时候是北方的大姓,随着因为西晋覆灭了,所以随着朝廷南迁到江南,王、谢来到了江南之后更是显赫,先前我们也介绍过,王导、谢安他们两大家族的一些人物跟事迹。崔跟卢一直都在北方,所以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北朝虽然说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可是崔跟卢在北方的势力还是很大,所以一直绵延到隋唐,崔跟卢在北方还是很有势力,甚至于在某一些程度上面是比皇族更有声望。
堂号的部分我们来看一下,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堂号叫做专经堂,专经堂的典故来自于东汉的卢植。卢植是一位经学家,他的师父,他的老师是马融。马融在东汉当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师。马融在开演讲课的时候,他就会在讲坛上面设绛纱帐。这个绛纱帐,各位想像一下,就有点像我们传统的蚊帐。现在我们一般大家都不太挂蚊帐了,现在有一种新式的蚊帐,就是它用那个轻,那个应该算是钢吧,很有弹性的钢,它会撑起来,好像帐篷一样,像我们家,我们家就有三顶那种蚊帐,那个收纳都很方便。传统的蚊帐就是纱布,然后要绑四个绳子四个角落,就把它挂起来。这个所谓的绛纱帐就大概类似那样子,所以台下坐满了学生,然后马融就坐在绛纱帐里面,跟大家授课。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马融是认为说这样才能够有一些区隔。他的学生很多,为了表现出自己的一种尊,怎么讲?尊崇,所以他特别做了讲坛,这个讲坛也满高的,而且还另外再挂了这个纱帐,所以让学生对他就望之俨然,对这位老师就起了很崇敬的、很敬畏的心态。
所以不仅绛纱帐,而且后面还设女乐,就是后面还有乐队伴奏,所以那个排场很盛大。先前我们讲过,设宴的时候经常会有乐团伴奏,这个古今中外都一样,这个先前我们聊过,马融在上课的时候还有乐队伴奏,像这个就是比较特殊。我就很难想像,他一边上课,然后后面还有音乐伴奏,会不会干扰他上课?不晓得。所以总而言之,马融排场算是比较盛大一点了,大概是要凸显出他优越的这种身份跟地位。后面的这些乐团,清一色都是女性的乐手乐师。很多人其实来马融这边读书,有的时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可以听听音乐,看看那个美妙的乐手在弹乐器。可是卢植几年下来,从来都没有正眼看过那些女乐官女乐手一眼,所以他算是起心动念就是为了要求学,向马融,向这位大师来求学问,所以他非常的专心。因此卢植的后代子孙就以这个为典故,立堂号为专经堂,专心一致于经学的研究。
好,历史名人我们来看一下,除了刚刚跟大家简单介绍的卢植之外,还有我们看到第一位卢绾。这个字大家的读音可能就会偏误了,因为受到了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的这种影响,很多人就把它念成卢ㄍㄨㄢ,或卢ㄍㄨㄢˇ,它要念作ㄨㄢˇ,晚上的晚那个读音。卢绾他是西汉初年人,秦朝末年西汉初年人,他跟刘邦是同乡的好朋友,而且他自己又跟刘邦同一天生日,所以虽然说年岁大概差了几年,可是是同一天生日,所以又是从小到大的青梅竹马,两个人的关系可就非比寻常。而且小朋友的时候,卢绾也跟刘邦一起在马先生的书院里面读书,所以是从小的玩伴兼同学。所以后来刘邦开始起兵的时候,卢绾当然就是要力挺这位童年的玩伴兼同学,所以一路跟着刘邦打天下。然后在楚汉相争的过程里面,卢绾已经官至太尉了,好不容易打败了项羽之后,建立了汉朝,当然卢绾的汗马功劳,刘邦可是看在眼里,所以建立汉朝之后就封卢绾为燕王,成为一方的领袖。好,可是很奇怪,到了建立汉朝的十一年,卢绾就跟另外一位,也算是地方的势力领袖,叫做陈豨。这个字大家比较少看到,它就读右边那个希。豨这个字什么意思?很有趣,中国的文字,我们后来发明了一套检索的系统,这个检索的系统,你大概一看到那个偏旁,你就会知道它大概跟什么有关了,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谓的部首的概念。你看到豨这个字,豕部,豕部的字一定跟什么有关?跟猪有关,所以豨就是我们现在一般所讲的野猪。
大家会觉得说,父母亲哪有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野猪的?现在当然我们会这么想,不过古人他们在取名字的时候,其实不太避讳,像我们昨天不是讲到霍去病吗?为什么叫去病?就是很简单,小孩子容易夭折,容易生病,所以爸爸妈妈,希望他童年的时候可以免受疾病之苦,所以什么去病,什么无忌,无疾,这个在春秋战国一直到汉朝很流行,当然后面的朝代也有人这么取,不过相对的比例就比较低了,所以他们不太禁忌这种名字的好坏。也有一种说法说,把名字取得愈卑贱、愈难听,这个小孩子就愈好养。所以有的时候在还没读书之前,一般在家里面都叫小名,叫小名就随便叫,有一些地方的风俗就是,据说是孩子出生那一天,家里面的长辈,爸爸或者祖父,他出门看到第一个东西,就把那个东西当作这个小孩子新生儿的小名。所以如果出门看到什么狗大便,就叫狗屎,出门看到那个车子经过就叫大车,诸如此类的,而且是愈难听小孩子愈好养。等到稍微大一点,要入学堂了,再帮他正式起一个名字。所以那个名号会很多,就是这样,这样了解了。所以大家大概家里面都有小名,我也曾经问过大家,像我的小名就是因为体形的关系。所以这种风俗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
好,我们再回来,卢绾跟陈豨就一起叛乱。刘邦在攻击卢绾的时候,他就跟这帮大臣说,非刘氏而王者,他就说,如果不是姓刘而称王的,或者是没有功劳,没有受到皇帝的册封而当侯的,天下共诛之。所以他就起誓,希望不要再有这种事情发生。后来,刘邦就任命樊哙、周勃攻击卢绾。樊哙昨天我们介绍了,是他太太的妹夫,所以他跟刘邦的关系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是有裙带关系的。周勃他也是忠心耿耿,周勃在西汉初年的时候,他在政坛的位置非常的稳固,甚至于他的儿子周亚夫,在政坛上面也是非常的稳固,还平定了七国之乱。所以在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当年的那些好汉、那些兄弟,真的在刘邦坐稳宝座之后能够活下来,而且他的受封爵能够传衍于后世的,屈指可数,真的屈指可数。所以樊哙跟周勃就是忠心耿耿,去攻击卢绾,卢绾当然承受不了朝廷倾全力来攻击,所以最后就携带家人北遁,到匈奴那边去了,所以后来就往生在匈奴了。
我看到这个故事,其实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卢绾会有这样的转变?当然在史书上面有一些记载,不过我们也在思考的是,即便你受到了一些人的影响,或者是你听到了一些对于自己不利的传闻,可是你可以去求证,你可以去确认,尤其他跟刘邦的关系又是这么的深厚,从小到大,还一起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兄弟,刘邦会对你有所禁忌这种话,当然你听了会觉得有点难过,而且有点刺耳,但是卢绾应该要开诚布公,去向刘邦请示,到底这个误会是怎么产生的。所以我碰到这样的一个状况的时候,我都是希望说,我听到别人说我什么,我当然就是,第一个我就是跟他问清楚讲明白,是不是中间传话的人有了一些加油添醋。因为闽南话里面有一句谚语很有趣,叫做寄钱会减,寄话会增。寄钱会减,就是我托你把这个钱给某给人,中间这个转手的时候,那个钱都会莫名其妙的变少。寄话会增,就是我透过这个人去帮我传话的时候,中间那个传话的内容一定怎么样?加油添醋。所以最好是直接去问,直接去讲清楚说明白。所以我觉得,卢绾跟刘邦之间一定是有什么样的误会。当然也不可排除刘邦对卢绾真的有了杀机,所以才导致卢绾叛变。所以刘邦当然这个人是很有争议的,他杀功臣、夺封爵这种事情太多了,所以在当时政坛上面也有寒蝉效应。他看到刘邦一个一个杀当年的兄弟,会不会下一个就到我了?再加上有人传话,卢绾心里面一定很害怕,所以这种状况大概也是蛮有可能的。总而言之,政坛事实上是一个战场,不是只有拿着刀兵,然后在沙场上面杀敌人才是战场,没有,像这个政坛上面的尔虞我诈,也是另外一种层次的战场。
我们看到第二位卢照邻,卢照邻,先前我们在其他的姓氏,介绍名人的时候也曾经提到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王、杨、卢、骆。王、杨、卢、骆,王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卢照邻他自号叫做幽忧子,大家看到这个幽忧子都觉得说,怎么那么灰暗的一个思想,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做幽忧子,其实为什么他叫幽忧子?我们看到倒数第二行,因为卢照邻天生就是手足残疾,所以他就没有自信,他很自卑,所以从小到大,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他一定是受到很多人的冷嘲热讽,尤其小朋友讲话,大家相处的时候比较口无遮拦。所以你可以想像,古代的卢照邻如此,现在很多身体不太方便的小朋友,他在学校里面受到了同侪、同学的一种言语上面的不礼貌,这个小朋友心里面会怎么想?所以他从小应该就是非常没有自信,他也表现在他的作品里面,所以他的作品里面,常常都是比较灰暗的思想,再加上经过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终于有一个机会能够跻身政坛,可以去谋个一官半职来任差,可是因为他身体真的不方便,所以在官场上面受到的阻碍,也一定是非常的大。所以从小的缺乏自信,然后出了社会之后,在官场上面的仕途不顺,导致他内心的这种忧郁、愤懑不断的累积,所以他最后是怎么样?他最后是跳河自杀。
其实我们看到这样的历史真的很可惜,因为卢照邻诗才事实上是很好的,文辞是相当好的,而且不仅写诗写得好,骈文,歌行体的诗歌,其实都写得相当好。然后他有一些名句也流传于后世,我这边列举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后面这句话稍稍的我们在民间有一点点转化,只羡鸳鸯不羡仙,事实上它的原句就是愿作鸳鸯不羡仙,就是出自于卢照邻的手笔。所以你看一代的诗人,因为自己的缺乏自信而产生忧郁,最后沉河而自尽,这个就是要给我们一些启发。其实我们从小到大,身旁我们所接触的同学、邻居、玩伴,都有很多这种比较不方便的人,大家回想一下,有没有对这些不方便的同学,有没有一些不礼貌的行为、动作、眼神?多多少少都有,或许我们现在忘记了,或许应该大家都会有。所以我就在思考说,在社会上面有这么多的悲剧,其实很多人都说,那个是他自己想不开,其实我个人觉得没有那么单纯。他为什么会想不开?事实上是大家集体造成的悲剧,因为我们不经意的一个眼神,我们不经意讲了一句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他的耳朵里面听起来,那个是另外一番滋味。所以一个悲剧的造成,其实是大家的责任,而不是某某人、某某人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共同承担。
再来我们看到第三位卢同。这个字大家比较少见,这个同就把它读成天下大同的同,同。他也是唐代的诗人,初唐四杰卢照邻嫡系的子孙。卢同他早年是隐居在少室山,后来就迁居到了洛阳,也没有出来当官,每天就用功读书,创作。怎么样生活?就有一些邻居,或者是附近寺里面的僧侣,就会送一些米粮让他度日,所以他算是非常全心全意在创作的一位全职诗人。他也被尊称为茶仙,当然也跟品茗有关。他的诗的风格其实颇类似孟郊,也颇类似于韩愈。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孟郊跟韩愈他们两个的诗风,在后来我们在中国诗歌史上面的分类,我们是把他分在同一类,叫做奇险派,他的内容,遣词用字,典故,都是用一些比较古奥的,比较冷僻的,所以叫奇险派,所以卢同他也算是奇险派的诗人。当然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有一句话叫做人如其文,或者是文如其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卢同就是一个很标准的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因为他的性格就是比较孤傲。所以他自己苦读,苦营创作,所以他的诗歌的表现也比较传达出这种狷介,然后雄豪,不受世俗的尘染,所以呈现出来的风格,就跟他的生平的这种事迹跟性格就很像。
很多人都说,老师,真的百分之百都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吗?也未必,我们也看到有一些诗歌或者是文章,他所表现出来的,跟他自己个人的性格,或者是他在事情上面的作为,是截然相反的,所以也不能够一概而论。这个我们可以透过一些比较,也有人做过一些统计,这个也是蛮有趣的,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他一定没有办法全面的统计,不过他有做一个粗略的统计,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比例,还是稍稍高一些的,所以至少这个还是有个实证的依据。
好,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莫姓。莫这个姓氏,在台湾、在中国大陆都比较少见,没有进入到百大。莫姓起源于芈姓。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职官叫做莫敖,莫敖这个职官,我记得好像我们有跟大家介绍过,对不对?有没有?我们讲过,在以前人类的这个进化里面,到了部落以后,有一些人类的发展过程里面,它会有所谓的双头制,有寡头,有双头。我有没有讲过?没有。所谓的双头制讲得简单一点,其中有一位就是族长祭祀,然后是这个部落的领袖,所以他就有管理权,那个就是我们把他俗称叫做族长,还有另外一个,就是掌管跟天地神灵沟通的,那个叫做祭司。所以他会有分成这两种。发展到后来,这个族长因为他有掌管这个部落的管理权,他的权职,他的职务,他的权力就很大,慢慢的他就把祭司的这个权力给拿过来了,所以他就变成他掌握了管理权,还有祭祀权,所以他就把天跟人的权力合在一起了。这种情况在商朝我们有看到过,很有趣,先前我们讲到商朝不是有占卜吗?在比较早期的卜辞里面我们会发现,卜的人是谁?卜的人都是卜官,所以在卜辞里面它会记录卜某卜某,那个某就是人名,这个卜某卜某他专门来卜。可是到了晚期的时候,而我们发现卜官出现的比例愈来愈少,然后谁来卜的比例愈来愈高?商王自己亲自来卜。当然商王亲自来卜,他当然不会自己真的去什么点那个火,然后拿龟板在上面这样烤,没有,后面这些技术的流程,还是有人会操作,有人代办,可是临事来征询天地神灵,来主持卜这个仪式的,就变成是商王自己了。所以学者认为商朝到了后期的时候,就类似刚刚我们讲的,把管理权、统治权跟祭祀权合在一起,尤其是跟天地神灵沟通的这个权力,以前都是卜官,在西洋叫做祭司,后来就把它合在一起了。
好,我们再回来,后来这个族长并入了这种祭祀权之后,他权力就很大了。后来因为部落的发展,军事冲突愈来愈频繁,族长他虽然说他可能有管理权,他可能有跟天地神灵沟通的权力,但是问题来了,碰到战争的时候,他率领全族人去对抗,可是往往他自己未必在战争方面有很好的战绩,所以后来就慢慢的凸显出了他这个地方的不足。所以后来就有另外一个领袖出来,在同一个族里面就冒出了另外一个领袖,他就是专司战争,专司武功,那就变成了另外一个阶段的双头制。所以有学者就认为,春秋时代楚国的莫敖就类似这种第二个,部落里面第二把交椅,就是专司战争的,专司武功的。所以莫敖就有这样的一个状况。
所以莫敖一般来讲,在早期它是很显贵的一个职务,都是楚王自己的儿子或兄弟来担任。后来莫敖这个权势就很大,你要知道在春秋时代,就是楚国不断的向外侵略,向外侵略的时候,谁的权力就愈来愈大?莫敖。楚王认为说,这样再继续发展下去,莫敖的声势就凌驾于我了,所以后来他就另外再立了一个职官,另外一个职官叫做令尹。本来令尹讲得简单一点,他只是楚王的幕僚,主要的幕僚,就有点像美国总统制里面的国务卿,他是听命于总统的。后来因为他要对抗莫敖,所以他就拉高了令尹的权力,慢慢的把莫敖的位阶往下降,权力把它收回来,所以后来令尹就凌驾在莫敖之上。这样了解?这样有一段的过程。
后来就有莫敖的子孙以莫敖的莫为姓氏,所以这是莫姓的来源的一支。第二支,莫姓是直接来自于黄帝的直系后裔。不好意思,在这个第三行,有一支源于黄直系后裔,这个漏了一个字,黄帝的直系后裔。怎么说?黄帝的子孙有一位叫颛顼,颛顼他曾经修筑过莫城,然后有部分的子孙就在莫城定居了,所以这一支的子孙就以莫城的莫为姓氏。这是第二支的来源。第三支的来源,是出自于虞舜时虞舜的祖先,叫做虞幕。这个虞幕他为什么叫做幕?据说他就是第一位发明帐幕的人。什么叫帐幕?帐幕就是帐篷。大家都觉得很好奇,古人有帐篷?有,不然他们出兵打仗的时候,这些将士们睡哪里?是有帐篷的。
那很有趣的,以前我们都没有办法看到古代的帐篷长什么样子,只能够透过一些想像,后来考古就有发掘帐篷的一些遗迹,它那个遗迹是什么?它是青铜器做成的那个接头,零件。它零件跟零件之间,他是用木头把它撑起来,架起来,组装起来的。各位可以想像一下。木头的部分一定是腐败了,所以它剩下了一些接头,一些零件,还存在。所以考古人员就从这些接头来复原,所以复原出来的帐篷的样子很有趣,就跟我们一般看到传统的这种斜屋顶的房子的造型是一样的。各位,一般我们在画房子的时候,大家都怎么画?就画成这样子。我是比较笨,我画都是这样画,就画这样子。所以他们复原出来的造型也就是这样。然后他们这个帐篷的高度,最高的那个地方有两百公分,宽度有两百公分,进深,我有点忘记那个数字,所以总而言之,人走进去里面是不会顶到头的。所以这样的一个帐篷的零件,然后复原,就可以让我们去了解,原来当时的帐篷的结构,还有它的形象是怎么样。
我也依据这个来做了一番考证,一个帐篷可以睡几个人?这样的一个帐篷,宽两百公分,所以人躺下去脚不必缩,他可以伸直的,没有问题的。然后复原它们的这个进深,我有点忘记了,是可以躺五个人的,躺五个人,平躺,而且还有空间可以摆一些随身的物品,就像我们今天出去露营一样,有一些随身的物品还是要摆到帐篷里面。为什么是五个人?因为五它是一个基本的军事的单位,五人为伍,五人为伍,所以一个单位最小就是五,所以五个人睡一个帐篷是最合理的。了解了?这是后来我自己的一个研究的成果。
所以据说第一个发明帐篷的人,就是这位虞幕。虞幕,这个幕现在我们上面是写一个莫,下面是加上一个巾部,那是后来的一个发展。其实幕这个字,它最早的写法是没有下面那个巾部的,它就是写成莫。本来这个莫它是这个幕的本字,可是后来这个莫就被假借去做别的用法了,当作傍晚、晚上,或者是当作否定词,所以为了要去还原莫这个字的本意,它又加上了一个巾部,把它变成一个形声字,来还原它的本意。这种状况在文字学里面是很常见的,是非常多的。所以就有一个来源,就是从虞幕的子孙来发展的。所以这个就是几支莫姓的源头。
我们看到历史名人,谈到这个莫姓,大家会想到在战国时代有一对夫妻,他们是铸剑的名师干将跟莫邪。我有另外一个读音念作莫ㄧㄝˊ,我个人是念作莫ㄧㄝˊ,干将、莫邪这一对夫妻。干将是先生,莫邪是妻子,他们是春秋末年,跨到战国初年,吴国的铸剑名师。夫妻两个人曾经为楚王做宝剑,花了好几年的工夫才完成。大家会想说,铸剑有那么困难吗?要花那么多的时间来完成吗?其实铸剑的功夫,大家没有想像中的这么简单,尤其他们在铸剑的时候,他们有一些配方,他们是要不断的去试验的。就像我们现在很常见到的青铜器,它这个配方,我们猜想应该也是历经了多长的时间,才调整出最佳的配方出来,因为青铜器它不是只有青铜,它还有一些矿物在里面,有镍、有锡等等,有一个配方调制出来之后,做成青铜器是最适当的。好,那当时的剑是什么剑?不是铁剑,当时的剑是青铜剑。大家想说,青铜剑还不简单,青铜剑就拿青铜器的配方来做就可以,错。古人他们同样是做青铜的一些物品,不同的功用配方是不一样的。这个在《周礼》里面是有留下一些文字记录的。所以一般我们用作器皿的器物的青铜的配方,那个是一个;如果是做成农具,有没有?什么犁,锄,青铜的农具,那个硬度又要更高一点,所以它那个配方又不一样。如果是青铜剑,那个硬度当然要更高,否则你做的那个硬度不够高,脆脆的,两支剑一打,锵,都断掉了,要怎么杀敌?所以要不断的试炼那个配方。尤其他要锻造,不是说你今天这个做好了就做好了,他不断的试炼之后,还要做一些打磨等等的工序,所以他一定是失败了又失败,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改良之后,几年的时间,才铸造出他们夫妻两个人满意的宝剑,才要敬给楚王,所以花了很长的时间终于完成了。
可是干将认为说,楚王一定很生气,因为太久了,所以夫妻两个人就把那个宝剑做成了两把,这两把一个是雄剑,一个是雌剑,就以他们夫妇两个人的名字来命名。当时莫邪怀孕即将临盆,所以干将就跟莫邪说,我现在要去送宝剑,我猜想凶多吉少,所以我把另外一把剑雄剑,埋在我们家附近的什么地方,如果我一去没回,那你就跟我们的儿子说,肚子里面的宝宝说,以后拿这把剑帮我报仇。所以后来果然一去就没回来了,那有没有报仇成功?当然有不同的说法,这个我们就不细讲了。
以前还有一个说法说,他们在铸造宝剑的时候要血祭,所以用什么动物的尸首或者是血,融入到那个锅炉里面去,这样子铸出来的剑刀才有灵气,有这么一个说法,大家就参考看看,因为这个我也不太了解。吴越这一带从春秋战国一路下来,都是中国铸造兵器的重镇,相传从干将莫邪以后,他们有一些配方就一直在吴越这一带流传,所以一直到明清,这个地方还是铸造的重镇。
好,来,我们看到第二位莫姓的历史名人,莫宣卿。莫宣卿是唐朝人,我们昨天也谈到了,在隋唐以前,其实选拔人才都是靠举荐,地方父母官举荐,到了隋唐之后才会有科举考试,相对的就有更公平的机会让大家来参与政治。所以莫宣卿他有个很特殊的身份,就是他是广东,现在的广东,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科举考试进士,而且是得到状元的。这个是后来他们有做统计。而且他是到目前为止,有史料考查以来最年轻的状元郎,十七岁考上状元。唐朝时候。十七岁的时候大家在做什么?同学今年多少?十八,十八。同学?十八。那差不多,十七、十八岁的时候,大家在寺里面求学,好事,这是好事。可是更多的芸芸众生,十七岁的时候在干嘛?在学校里面应付考试。可是莫宣卿十七岁已经考上状元了,所以他自幼就是神童。你看,七岁的时候就会写诗写对联,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考上秀才了,十七岁考上状元,而且是全国评比那个年度的第一名,不得了,因为他是南方人,现在的广东人。所以考上状元之后,朝廷当然就是分差事,莫宣卿就分配到了在北方任官。而他母亲不愿意北上,后来就请朝廷重新派任,就到了现在的浙江台州去担任别驾。台州别驾就是刺史的副职,也算是很高的职官了。莫宣卿就在带母亲赴任的过程,后来在途中就病逝了,所以他病逝的时候也才十七、八岁。好不容易,经过几年的努力考上了状元,结果还来不及享受这一分荣耀,就往生了。
所以见到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思考,我们这么努力的去追求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学业,可是同时要兼顾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在网路上面有一个蛮好的比喻,它说身体健康就是一,数字的一,后面可以有很多0,随着你的年龄增长,你的事业的开拓,你可以后面有好多好多好多个0,所以你可能是一百万,可能是一千万,可能是一亿,感觉好像非常的有荣耀,有很好的社会地位,可是前面那个健康那个一一旦倒掉了,你后面有多少个0都没有意义了,八个0,十二个0,十八个0都没有用,因为这么多的0都是0,所以健康最重要。
好,这个是莫宣卿,这个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状元郎。
我们看到下面一百六十九经姓。经这个姓氏算是很特殊,所以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它的源头,目前我们知道有两支是比较明确的。有一支是起源于春秋时代晋国的贵族经侯,经侯子孙就以经为姓氏。这个比较没问题。还有另外一支起源于东汉,是汉武帝刘彻的族人,这个汉武帝刘彻,请帮我改一下,汉武帝刘彻。他的这个族人叫做经孙氏,经孙氏,后来就把这个复姓就省掉了一个字,就变成了经氏。这是比较明确的两支。
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从北京的京,东京的京,这个姓氏变化而来的。怎么说?这个北京的京,东京的京,它的源头其实是在春秋时代郑国有一位共叔段。共叔段的故事,先前我们也跟大家介绍过,就是郑庄公的弟弟,同父同母的一母同胞的弟弟,共叔段曾经受封于京这个地方,后来他的子孙就以京为地名做为姓氏。所以京姓流传到了汉代的时候,有一位易学大师,研究《周易》的大师,叫做京房,京房后来在汉元帝的时候被捕入狱,后来在监狱里面就往生了。京房的子孙为了要避祸,为了要躲避政府的关心,所以干脆就把这个北京的京、东京的京改成了这个经,所以这是另外一个源头。
我们看到堂号,堂号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堂号,叫做赐宴堂。这个赐这个读音,我们台湾人很多人都念错,都把它念作ㄘˋ,其实不是,要念作一二三四的四,赐宴堂。典故来自于明朝的一位叫做经济的人,经济经济,看到这个不太像个名字,经济这个词汇,其实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所以他就是借这个词汇来使用。古今的经济这个词汇的意思是不一样,现在我们的经济是什么?economy,是从economy翻过来的。文言文里面的古文里面的经济是经世济民,写一下,经世济民。济民比较简单,济民就是帮助百姓,关怀百姓。经世的经就是治理。治理这个社会,治理这个世界,然后来帮助百姓过生活,安居乐业,叫经济。好,所以这个经济,他本来是乡中非常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而且又是地方上的耆老,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宴请经济,勉励经济训诲子孙、尊敬长上、友爱兄弟等等。所以后来经济的子孙觉得非常光荣,能够得到皇帝的赐宴,所以就标榜这样的光荣历史,所以立堂号为赐宴堂。
我们看到历史名人。经姓在后来我们所找到的人物真的不多,有一位也是值得跟大家来介绍的,就是这一位经元善,清朝末年的商人。这一位经元善,他的父亲就已经开始经营生意了,所以他从小跟着父亲来从商。后来父亲往生之后,他就接下了父亲留下来的生意,有两个生意,同仁辅元堂,还有仁元钱庄。仁元钱庄,这个顾名思义就是跟货币有关。同仁辅元堂是中药的生意。所以跟我们昨天所讲的胡雪岩,他也经营钱庄,也经营这个中药行的生意,基本上那个方向是一致的。在从商之余,他也积极的投入公益的事业,所以也兴办学校,后来也涉足洋务运动,他也跟盛宣怀一样去投资一些实业,所以像织造、电报、矿务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对于经世济民有帮助的一些产业。他本来经营也是有声有色,可是到了一九00年的时候,光绪皇帝曾经下旨有意退位。当时这个经元善他就想说,如果光绪皇帝退位的话,是不是会让慈禧太后当时掌控朝政的大权更加独揽?所以他就领衔,跟上海的一些士绅发电报到北京来上书。后来也因为这样,遭到了慈禧太后的还有政府官员的不满,所以后来经元善就逃到了澳门去。后来虽然说,风声比较平静之后有回来上海,不过不久之后就往生了。所以经元善也算是前半生经营有道,可是后来的这个举措却导致无法收拾的结果。
所以这个也让我们有一个启示,很多的事情,其实我们能够循规蹈矩是最好的,而且是要谨慎而为,一旦涉入了一些比较敏感的议题的时候,往往所带来的冲击是我们没有办法想像的。所以你看,像在很多的地方,尤其华人的社会,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什么东西其实还是不碰为好,像政治,因为这个东西很敏感。你知道我们华人世界对于透过政治来谋取权力,甚至于利益,这个是很多人觊觎的一条渠道,一旦你涉入的时候,人家会把你当作是竞争对手。所以本来你只是关心社会,关心政治,一旦被卷入之后,有的时候,你也很难去洗清你的初衷,就会变质,就会变调。
来,我们看到一百七十房这个姓氏。房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房姓最早是起源于姬姓,怎么说?尧后来在晚年的时候,把政权禅让给了舜。当时本来大臣就推荐说,尧,你的儿子丹朱很优秀,你应该可以让给丹朱,让你的儿子来继承。可是尧一口拒绝,为什么尧一口拒绝?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叫做“知子莫若父”,所以尧当然知道丹朱这个孩子,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样貌,我是他亲爹,我会不知道他从小是什么性格吗?所以他就拒绝,后来就传给了舜。舜即位之后,丹朱就被封到了房这个地方来,后来房这个地名,就变成丹朱的后代子孙所依循的姓氏,所以房姓有一支就是从丹朱这里来的。丹朱本人后来的遭遇怎么样?根据《尚书》的记载,舜后来也对丹朱做了处置,因为丹朱后来就有一些事情败露出来了,所以后来丹朱的下场也无法善终。所以尧还是很明智的,人家都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可是他为了天下国家苍生百姓计,他不可以把这样的职务私相授受,所以他是坚决不让自己的儿子接大位,所以是个了不起的圣人。
好,除了这一支来源之外,我们看到第四行,晋代的时候,房姓有一位族人叫做房干。这个字我们在当作姓名来读的时候,不要念房ㄍㄢ,这个应该我们大家要有那个,要把它念成ㄑㄧㄢˊ。这位房干就受朝廷委派,到北方跟少数民族担任大使。后来因为中原战乱,所以他就跟朝廷失去了联系,又回不来,所以就一直在北方游牧民族那边定居。等到了南北朝,中原的局势相对比较稳定了,他后来又才回到中原来,又恢复房姓。所以现在的房姓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是这位房干的子孙,所以他有一段过程,也跟大家说明一下。
我们看堂号。谈到这个房姓的历史名人,大家一定会想到房玄龄,所以有一个堂号的典故,也是跟房玄龄有关。房玄龄十八岁中进士,十八岁中进士已经很优秀了,可是比刚刚我们讲的那位还差了一岁,所以在中国的科举史上面,他还不能够排第一名,十八岁中进士。李世民举兵的时候,房玄龄,就带着他南征北讨,后来房玄龄也在朝堂之上献谋献策,职位当得很高。这我们可以来看到下面的文字,会比较清楚。他后来也担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后来封了梁国公,综理朝务数十年。后来担任中书令,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一般称为宰相的这个职官,长达十五年之久。所以房玄龄的子孙,就以房玄龄的这个官名中书令,以中书做为堂号,称为中书堂。
房玄龄一生基本上就是出谋献策,所以算是李世民的文胆。根据文献的资料,当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据说房玄龄就是后面的出谋者,所以他对于李世民的影响是很深的,李世民对他也非常的器重,所以君臣两个人合作无间,所以再后来贞观之治,也在房玄龄杜如晦等等宰相的努力擘画之下,成为唐朝第一波高峰,成为唐朝的第一个盛世。
很可惜的是,房玄龄往生之后,隔了几年,他的次子叫做房遗爱。大家看到这个名字好像有点奇怪,是不是打错字?没有打错字,他的次子叫做房遗爱;他的长子,请各位看到下面那一行,叫做房遗直,一个遗直,一个遗爱。这个典故是出自于《左传》,《左传》里面讲两位古人,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贤能典范,所以称为遗爱跟遗直。这个次子房遗爱跟他的太太高阳公主被指涉谋反,后来房遗爱就遭处死,然后高阳公主因为是李唐王朝的血脉,所以没有处死,让她自尽。后来,其他的儿子们都被发配到岭表,所谓的岭表就是五岭之表,在古代表的意思就是外,我们讲表里表里,表就是外,所以五岭之表,一二三四五的五,就是讲现在的广东、广西这一带,也就是我们讲的岭南。所以在当时唐朝,这个岭表、岭南都还算是没有完全开化的地方,所以被流放到这个地方来,大致上就是让他们自生自灭了。
房玄龄的嗣子这个遗直,虽然说他继承了房玄龄的爵位,而且他们也分房分家了,跟遗爱已经不相干涉了,所以遗爱那一房子孙有了一些谋反的情势,原本应该是不能够牵连到这个嫡系本家,遗直这一家,可是后来还是被一些朝臣给上书牵连,所以这个房遗直也受到了一些连累,所以也被贬封。还好遗直这一系没有受到太大的波折,所以房玄龄的子孙就靠着遗直这一房,到后来还是有不断的传衍。
房玄龄他在往生的时候有一个荣耀,就是配享太庙,也因为这个事件而被剥夺了。配享的内容,这个概念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就像我们现在孔庙左右厢房,有一些先儒大哲他们的牌位,那个就是配享的意思。所以房玄龄如此的善谋能断,可是也没有办法断到他的子孙居然会出了这么大的事情,连累到自己的身后事。
我们再看到另外一位房姓的历史名人,房管。这个字就念ㄍㄨㄢˇ了,管家的管。房管也算是唐朝知名的一位大夫,不过他的知名度就没有像房玄龄这么的高,为什么说?因为他碰到的时代刚好是碰到了一个变乱,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时候,这个房管他随着唐玄宗入蜀进成都,后来因为在随驾去避难,得到了唐玄宗的青睐,所以也升到了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那已经是很高的职位了。后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房管又跑去投奔唐肃宗。他本来不是在唐玄宗那边做的好好的吗?后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时候,他又跑到那边去。所以后来有一些学者就认为,房管这个人是一个墙头草类型的人物。因为他知道玄宗避祸,可是肃宗即位,那玄宗就是要退位了,所以他知道玄宗一定要退位,因为肃宗已经即位,所以他就赶快去肃宗那边报到。肃宗对他也很器重,因为他在玄宗这边职位也很高,所以委以重任。可是他这个人虽然说很会经营人脉,可是不懂得一些兵法,所以当肃宗要他领兵去平叛的时候,他自己根本就不是行兵打仗的料,而且又用人失当,所以后来大败而回,所以也被肃宗疏远一段时间。后来他自己又喜欢讲一些没有真材实料的,只是会空谈自己的能力,所以也就慢慢的被架空权力。一直等到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他又因为结党营私,又被不断的贬官。后来在贬官的过程里面也有起复,起复之后,在回来中央朝廷任官的途中就病逝了。所以他也算是很典型的官场上的钻营的这种人物,所以像他就是起起伏伏,总是找机会钻空子,那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为了要经营自己,攫取权力跟利益。
很特别的是房管跟杜甫交情很好,而且杜甫还在房管被罢官的时候,还上书皇帝为房管来辩护。这个大家都觉得有点看不清想不透了,杜甫他算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会不了解房管在当时的作为吗?在某一种情况之下,其实因为资讯在古代流通并不是这么发达,很多事情就是你只是听闻人家怎么说,真实的内容恐怕没有办法确切的了解,所以他可能认识的是房管的一面,他不认识的那一面他不了解。当然我们现在已经是事过境迁了,我们纵观所有的史料,所以我们可以给房管一个比较持平的盖棺论定。在当下的杜甫可能只认识他的片面而已,所以杜甫他也曾经帮他辩护,当然,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对于杜甫的这种为他辩护,也就比较能说得通。
很多人都说杜甫,他一直觉得他自己怀才不遇,他有能力,没有得到重用。也不只杜甫,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种心态,所以在诗里面,在文章里面,都表现出这种愤懑,表现出朝廷不予重用这种无奈。学生也问我,他说老师,你觉得这些人如果真的让他去当上了高官,位居要津,你觉得他们真的能够办出一些真材实料的大事吗?我说未必,未必,抱怨人人都会,只要你不如意、不满意,你就可以写下你的心声抱怨,那当然没问题,可是不是每一位抱怨的这些文人这些诗人都能够经世济民。所以我们不能说,如果让杜甫去担任宰相,是不是唐朝会更好?我看也很难说,因为写诗做文章是一个层次的能力,这个操办国家大政,那个又是另外一方面的能力,很难这样就划上等号的。
好,我们再看到一百七十一裘姓。裘这个姓氏很特别。我们现在把它加上衣部,其实求这个字它本来的意思就是讲皮草。皮草知道吧?什么貂皮大衣这一类的。为什么这个裘后来加衣部?它本来是没有加衣部,我们现在写的请求的求,求援求助的那个求,它原来就是皮草的意思。后来因为这个求被假借,去当作其他的用法了,好了,它的本意就没有办法彰显,所以后来就加上了衣旁,用一个形声字的方式去还原它的本意。这种状况就跟刚刚我们讲的那个幕,帐篷的那个幕是一样的概念。
好,我们看到裘这个姓氏,其中有一个来源,就跟刚刚我们所讲到的那个职官有关。我们看到,我们从后面讲回来,在历史的倒数的第三行,第四行,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职官,就是专门来管理来制作这些皮草的职官。这些职官后来就变成了裘的姓氏的来源,就以这个职官为姓氏。在中国古代,因为北方天气很冷,所以做一些以动物的皮毛,兽皮来做成的衣服,那当然是有它的时代需要。不过时过境迁,到了现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还是很多人喜欢去穿皮草,我个人就觉得实在是不妥。大家有没有在网路上面看到一些影片、一些视频?他们是怎么样来剥除这些动物的皮毛,没看过。有些人有看过,那个很可怕。这个很可怕!所以很多人看到这一幕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穿的这些皮草,是多少生命的付出,而且是这么不人道的来处理,这个真的是非常的残忍,真的是不行。我们还有很多的方式来保暖,所以现在这个时空,也不应该再去穿皮草,我们应该要呼吁大家来爱护地球,爱护动物。
好,时间也到了,我们等一下再回来。

《百家姓》往期回顾: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4集

《百家姓》第2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8集(附文字檔)

《百家姓》第39集(附文字档)


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