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沈铁梅 | 梅韵如故•薪火相传
★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沈
铁
梅
SHEN TIEMEI
中国剧协副主席
重庆市文联主席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戏剧梅花大奖获得者
也许这是天意,父亲为我们三姐妹每个人都赐了一个“梅”字,三姐妹,三朵“梅花”,冥冥之中好像早就注定了我与“梅花奖”之间的缘分。“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梅花的品格,也是父亲人品、艺品的体现,更是那个特殊年代和阶段,不能唱旦角的父亲对我们三姐妹寄予的厚望。
全家在沈福存剧场门口合影(左1沈红梅、左2母亲许道美、左3父亲沈福存、右2沈铁梅、右1沈冬梅)
父母赋予了我优质的艺术基因,并在浓郁的艺术环境熏陶下爱上京剧。但苦于年代的原因,我没能从事京剧事业,却在中国戏曲走向边缘化的时期选择成为川剧演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应该是父亲赋予我“铁梅”这两个字的真正寓意吧。进入戏曲学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数年寒窗中日复一日的磨砺为我的戏曲之路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基础。
父亲沈福存与沈家三姐妹合影
(左1沈冬梅、左2沈铁梅、右2沈福存、右1沈红梅)
1985年,我以一出《凤仪亭》在首届“雾季艺术节”崭露头角,像一块璞玉一样被爱惜人才的曹禺、吴祖光、刘厚生等戏剧大家发现,对我大加赞赏,然后点名让我这个三级演员代表重庆到北京参加1988年的首届中国戏剧节演出《三祭江》,并登上了第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竞技场,捧回了重庆的第一朵“梅花”。
《三祭江》
1988年沈铁梅获“一度梅”
“梅花奖”在身,原以为艺术道路会越走越宽广,但无情的妒忌之火及打压,将我逼出川剧舞台。面对各种诱惑、徘徊,我始终放不下心中的川剧舞台,身心俱疲时,镌刻进血液里的梅之精神,为我自己拼来了新的转机。1994年“蜀调梅音”演唱会,展现了我的艺术才华和不屈精神,我除唱川剧,还唱京剧、四川清音,唱歌曲,唱尽怀才不遇,唱出心之不快,人生之苦楚。“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那一曲高腔终究把我送回了川剧舞台,我也获得了迟来的一级职称。
《三祭江》
回到剧院的我就像干柴遇到烈火,创作的激情和欲望被激发出来,每天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上午京剧院排《神马赋》,下午川剧院排《潘金莲》,在两个不同的戏曲剧种之间自如切换,就像当年我父亲在老生与旦角之间转换一样,不断突破自我。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通过多年的传统积累,我迎来了川剧现代戏《金子》的排演。然而,要把曹禺先生的名剧《原野》改编成一部具有川剧意蕴的现代戏,从剧本到音乐、唱腔,再到舞台呈现都需要进行一点一滴的尝试。通过团队的努力,集天时、地利、人和,川剧《金子》顺势而出,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关注。在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情况下,2000年我“二度梅开”,《金子》使我登上了榜首。11年的磨砺与不懈奋斗,我再次与“梅花奖”结缘,这更加坚定了我以金子般赤诚的心回报川剧艺术的决心。
2000年获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
《金子》
《金子》
《金子》的成功将戏曲界的目光再次精准汇聚于重庆川剧身上,我也走上了管理岗位。“自己淋过雨,就想给别人撑一把伞”,我开始重视人才培养,带着团队沉下心来,放慢脚步,在传统的宝库中汲取养分,积蓄力量。通过多年的潜心积淀,根据传统剧目《绣襦记》改编的《李亚仙》投排,我找到了一条古戏新探、让传统剧目焕发出时代光芒的道路。2011年,继承川剧传统和兼顾现代审美需求的《李亚仙》让我“梅开三度”,成为川剧史上第一个中国戏剧梅花大奖获得者。
2011年获中国戏剧梅花大奖
《李亚仙》
《李亚仙》
回顾我的成长道路,我是父亲和师父用双手托起来的幸运之人。父亲一生致力于京剧表演艺术的钻研。他不甘于对前人表演的临摹,而是在人物的唱、做、念、舞方面追求突破。在每一场演出中通过对人物的独到理解,对表演节奏的精准掌控,对人物内心外化表现手段的创造性运用,以及对观与演细致入微的思考,不断总结、探索,创造出了展现其独特魅力、超越前人的《玉堂春》《凤还巢》《王宝钏》《春秋配·拾柴》沈氏“三出半”和“沈氏观演心理学”,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表演艺术风格,通过几十年的验证,至今还能深受年轻人追捧、喜爱。同时,他也打开了一扇敢于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大门,开启了传统剧目表演艺术思维方法的新篇章。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感叹说:“他积极探索,以自身的实践和成就提升了整个京剧舞台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裴艳玲说:“他是个全才。他是个真大师。我觉得怎么高的评价都不为过,他有自己的东西。”孙毓敏说:“沈老师是一位天才艺术家。他的表演能挑起观众的心理感应,给观众以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茹元俊更加激动,他说:“沈福存出世晚了。他要是生在‘四大名旦’那个时候,他就是‘五大名旦’!”京剧大师们的评价是对父亲艺术和艺德的高度肯定。
父亲沈福存剧照
《凤还巢》
《凤还巢》
《玉堂春》
父亲用55年之长的时光,教导我,提升我,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着我,呵护着我成长。父亲就像一盏灯塔,指引我前行,使我永不迷失航行的方向。没有父亲言传身教的点拨、启迪,我就不可能获得“梅花大奖”的荣誉。
父亲沈福存
指导沈铁梅
PART/2
父亲慧眼识人,将我送入了竞华大师的门下,让我跟随大师学习、成长。师父竞华同父亲一样,是忠实于传统而又不满足于传统的革新家。她是川剧史上第一个可以自己作曲的大家,创作了许多经典唱段和剧目。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师父传授我《三祭江》时以书画为例,将祭刘备比喻为工笔画,细腻工整,典雅庄重;将祭关羽比喻为行书,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将祭张飞比喻为狂草,潇洒豪放,跌宕起伏。短短数语,足见师父艺术造诣之高深,见解之独到。师父的话让我醍醐灌顶,精准地把握了刘备、关羽、张飞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也完美契合了孙尚香这个人物内心情绪的层层递进。没有师父对唱腔精准把控对我的影响,我就不会在《金子》《李亚仙》《江姐》中参与创作、把控细节,也就没有这些剧目的成功。
恩师竞华病床上教学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父亲和师父就是我生命中的镜子,提醒着我要时刻修正自己,把他们的德行和技艺传承下去,不辱使命,不忘初衷,燃尽自己,照耀后来。我很庆幸我能承继父亲和师父高格调的艺术品质和独特的思维,带着我的团队不急功近利投排一些所谓的新编剧目,而是坚持走守正创新的正道,不做“一日游”的短命戏,而是沉下心来,敬畏传统,完善传统。我带着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用15年的时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从跨界交融到完整剧目,把《凤仪亭》《思凡》和清雅文戏《李亚仙》带出国门,让川剧之声唱响荷兰阿姆斯特皇家音乐厅,登上美国林肯艺术中心,闪耀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亮相第48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颁奖晚会,创造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
2012年沈铁梅将川剧《凤仪亭》带进美国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回望来路,我虽然历经磨炼,却能有幸与“梅花奖”三次结缘。然而,父亲沈福存、恩师竞华,以及教导过我的师长、幕后的辛勤耕耘的同行之人,还有那些为中国戏曲默默付出的无数前辈艺术家,他们虽然无缘“梅花奖”,却为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中国戏剧史的恢宏伟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他们对中国戏曲守正创新思想的坚守,守传统文化、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文脉的正道,守戏曲艺术形式根本特征和美学规律的正道。
《江姐》
值此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我想起了川剧《江姐》里“红梅赞”的唱词:“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梅花奖”的精神与品质,不外如是。我也将在“梅花奖”的指引下继续沿着前辈艺术家的足迹前行,回报我所钟爱的戏曲艺术。愿40岁的“梅花奖”始终如一,继续践行着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艺术理念,推动着中国戏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弘扬中国戏曲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内外结合、功法严谨、流派纷呈、雅俗共赏、推陈出新的美学精神,不断发展完善,让更多优秀的戏剧人才脱颖而出,让中国戏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郝世超 | 筑梦氍毹 感恩梨园——梅花奖让我踏上了新的艺术旅程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责任编辑 罗松
设计制作 孙竹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