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 | 马艺华:睡在我下铺的老兄

马艺华 新三届 2023-04-05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马艺华,198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就职于《中国煤炭报》。后转投《中国体育》杂志和《运动·休闲》杂志,现在《中国体育报》供职。


 

有一首较老的校园民谣《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唱风靡。歌曲唱到:“你说每当你回头看夕阳红,每当你又听到晚钟,从前的点点滴滴会涌起,在你来不及难过的心里……”

 

那一丝淡淡的忧伤裹挟着对纯真年代的回味和不舍,从很远处幽幽地透过来。对于每一个有过校园过往的曾经的高校学子,在这歌里都能找到各自的影子。

 

我要说的是我的下铺同学、来自河南郑州的石伟波。

 

大学四年,我和他上下铺住了四年。尽管宿舍在四年之中几经挪动,但我们俩的“上下级关系”始终不变。


图为上铺的我和下铺的石伟波

 

作为1978年的应届毕业生,我是班里年纪最小的男生,当然我得爬上铺。石伟波比我大整整一轮,是我们人大中文系本班的“五老”之一,又是我班身材最“魁伟”的,所以他就当仁不让地睡下铺,当底座,压着我们的“二层小楼”十分稳当。

 

这种一个班同学之间悬殊的年龄差,在如今的大学本科生来说应属稀罕,但在“文革”之后刚刚恢复高考的考生中则并不少见。我们班还有一个同学,上学的时候,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了。


这是我(左)和石伟波在碧云寺

 

因为石兄是班上的“排头兵”,不仅站队时他排头一个,打篮球他也是我们班队的中锋。而我在班队只能充当前锋,年轻,不惜体力,冲锋陷阵。有一年学校篮球比赛,先前不被看好的我们班队,靠着顽强的、严密的防守,居然得了个亚军,让那些有校队成员的班队很是不忿。

 

来自郑州的老石,别看人长得高高大大的,性情却是细细柔柔的,从来没见过他跟谁吼过,倒是常听到他“嘻嘻嘻嘻”的笑声。班上学日语的同学说,石伟波三个字用日语读出来的音应该是“一喜一哈”,并也时不时地这么称呼他。我觉得这个发声很适合老石咧嘴笑的样子。

 

从上学开始一直到现在,老石只要给我写信,台头总是“亲爱的小马”。开始觉得他还有些酸酸的,后来感觉这才是他的真情流露,他是个很看重感情的人。

 

石兄的父亲是常熟人,血脉里有江南的细雨流淌,跟生于上海的我也比较说得来。入学头两年,老石和我经常一起拎着小马扎周末去操场看露天电影,去教室占座看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


我和老石在长城

 

可能因为石伟波父亲是医生的缘故,老石十分爱清洁,会保养,在宿舍老是能看到他擦呀、洗呀的。上学期间天冷的时候,每天早晨我们屋的人基本上都是被他打水擦身的动静叫醒的——每天雷打不动地早起跑步健身,回屋必定擦洗一番,而此时我们还都在被窝里呢。同屋的东北同学开玩笑地说:“你怎么每天大清早在这儿攉弄水呀?钓鱼呢吧?” 


我(左)和石伟波

 

作为老大哥,老石自然会在各方面关照我这小老弟。刚入学不久,学了中文的我生平第一次尝试着在那里划拉诗句,抒发南方娃子初来北国的懵懂感受。不知怎么让老石给发现了,给了我十二分的鼓励,并帮我修改,最后经他鼓捣终于贴在了我们班的墙报上了。


我(右)和老石在云水洞

 

天天相守,总能看到他给妻子发信,信封上“陈敏”的名字及其工作单位“郑州玉雕厂”也让我给记住了,并知道了他有个宝贝女儿叫小吟歌。哦,如今小吟歌早已经结婚生子,老石早已经当上了姥爷。现在,退休的老石依然拥有一颗文学青年的心,不时有诗作在我们班的微信群里传看,还在一本文学刊物担任主编。

 

这就是睡在我下铺、大学跟我朝夕相处了四年的老石大哥。 


我俩在十三陵神路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特此鸣谢



人大新三届阅览室

 马艺华:我在大学收获了最完美的礼物

一百幅老照片里的人民大学新三届

人大新三届: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人大新三届同学对母校的感言与寄语

张晋峰:一段难忘的经历

徐世平:经历学潮

郝荃:最开心的是帮助别人

蔡晓鹏:人大新三届校园往事钩沉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周其仁:在江湖与庙堂之间

郭凡生: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徐建: 中国不缺当官的,

缺的是德高望重的大律师

吴思:思想的创造力

胡舒立和她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送别新三届学友曹征海

肖玉环:长歌当哭  送君远行

肖玉环:告别南生

何砚平:吴方有芳,愈久弥香

刘学洙:上善如水——记新闻人张善炬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龚炽荣:大学时代的游泳往事

和记忆中的那个女生

李梅:我眼中的顾晓阳

遇见纽约的秋天——

人大工经系78级校友李德顺先生专访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刘晓阳:地久天长——忆王小波

房伟:留得生前死后名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张小雪的大学生活:那些流年,那些囧事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张河:聊聊我们班里的几大“老”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张河:我们同学我们班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骆小元忆会计行业:筚路蓝缕三十年

杨宾:岁月峥嵘忆当年

……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