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晖丨刘靖:百岁妈妈,是女儿心中的大英雄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1-02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刘靖,黑龙江建设兵团下乡知青,返城后曾在北京保利公司等处工作,现已退休,定居北京。


原题

百年关山





作者 :刘靖


写在前面:这是原北京市政协主席刘导生的女儿刘靖女士为母亲百岁生日写的纪念文章。她的母亲高励女士是原八路军115师的战士,2021年10月11日整一百岁。
 
妈妈高励与她的四个女儿

妈妈与中国共产党同龄,党的生日在七月,妈妈的生日在十月。 百岁老妈妈是个普通人,既没有炸过碉堡也没有遨游太空,但她是平凡而真实的,她是我们女儿心中的大英雄!妈妈有八十年党龄,是抗战时期115师的老八路,她没有上天入地地建功立业,我们满眼所见也都是她的凡人小事。
 
妈妈家乡在山东敌后,她的大家庭出了十八个八路军。 她十几岁就参加了革命,在八路军115师战士剧社当话剧演员。

妈妈年轻时漂亮俊俏,在话剧《雷雨》中饰演四凤。我问她为什么不演《日出》里的陈白露,她说她没有城里人的生活。妈妈一口山东话,上岁数了愈发“乡音未改”。一个话剧演员,不但要说普通话还要说北京话,我问妈妈怎么做到的,她说是同志们一句句教的吐字和发音。一次演《第五纵队》的革命者,她带出了一句山东话,台下战士们哄堂大笑。

八路军女战士高励
 
1939年春,陈光代师长与罗荣桓政委率115师转战山东。妈妈那时多次接触罗政委,得到罗政委的教导和关怀。

1941年春,山东省军民搞文艺汇演,战士们兴高采烈排练准备。政治部一负责人去请示罗政委,政委沉吟良久问:集中那么多人搞汇演,发生敌情怎么办?果不其然,一天正在演出,司令部送报发现敌人骑兵,一时枪炮声密集,硝烟弥漫。几个剧团的人乱哄哄奔向山沟。幸亏罗政委事先采取了应急措施,指挥部队迎击敌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对一些违反军纪或者政策水平低的同志,罗政委及时批评和纠正。比如没收寺庙的食品物品,政委令其及时送还,并向和尚认错道歉。
 
我曾问妈妈打过鬼子没有,她坦言,没打过。抗日战争时期,她随部队昼伏夜出,经常在行军,为摆脱日伪的追击。1941年日本鬼子大扫荡,115师分成几个小分队活动,到偏僻的小村子隐蔽起来,随时准备参加战斗。


一天晚上,指导员命妈妈去找失去联系的师部,让她骑上用来驮服装道具的马,扛一杆长枪,顺路向前走。妈妈打枪骑马都不在行,一手抓着枪一手牵着缰绳,路过树林四处哗哗响,她吓得魂飞魄散。一路妈妈鼓舞自己要当八路军的花木兰,最终找到了大部队,完成了任务。
 
有一次,罗政委参加分队的生活会,有人提议:政委给我们讲讲话吧!还有人调皮地说:给我们出个洋相也行!罗政委说起来:秋天里,秋风凉,大家叫我出洋相。洋相出不好,请大家多原谅。逗得战士们哈哈大笑起来。
 
1940年,战士剧社随部队参战,妈妈患淋巴腺炎,脖子上长了一个很大的脓包,手术条件艰苦,没有麻药,手术时和手术后疼痛万分。妈妈留在后方老乡家养伤,罗政委和夫人林月琴常给妈妈送稀饭、面条,陈光师长夫人史瑞楚同志把妈妈安排到司令部卫生所。妈妈瘦得皮包骨,睡在一块破门板上,史瑞楚找来一块破棉套给妈妈垫在身下,生活上给妈妈多方照顾。师长打仗去了,史大姐就和妈妈一起吃饭,有时还买鸡大家一起吃。

 
抗日战争时期,妈妈同115师领导和同志们戎马生涯,共同度过艰苦岁月。在这个集体里,官兵互助、互爱、生死与共,每当谈起她战火中的青春,妈妈总感到充实和甜美。文革中,林彪当了副统帅,妈妈不无骄傲逢人便说林是他们 115师第一任师长。“9·13”事件后,妈妈绝口不提了。妈妈是小人物,进退有据,没人计较她。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妈妈来中央戏剧学院工作,在表演系、导演系任教任职。曹禺任中戏副院长、名誉院长。每逢学院有活动,曹院长总要到会讲话,鼓励鞭策年轻学生。

“文革”期间一天早晨,妈妈在办公楼见到曹院长,那时他正在受冲击,人们不敢接近他。妈妈看楼道里没人,急忙招呼他到一间办公室坐坐,询问他的情况。曹禺说他接到学院一份“通令”,叫他必须在24小时内到学院报到。

妈妈看曹禺神情紧张的样子,安慰他“不要怕,你三十年代的作品,写了工人和资本家斗争,暴露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丑恶现象,没有歪曲工人阶级形象。解放区还演过你的《雷雨》和《日出》。”曹禺说:“我一听外面喊口号,就战战兢兢,手上拿的笔一发抖就掉了下来。”


妈妈安慰他:“别怕,你是国家的知名人士,不会把你怎么样。”妈妈还想同曹禺说话,楼道里忽然人声鼎沸,妈妈只好避开了。接着听到学生们的吼叫:回去老实交代……一代戏剧大师落难至此,妈妈很是伤心。

1972年,爸爸妈妈在山东邂逅曹禺,他指着妈妈对爸爸说:“她胆子真大,运动开始时没人敢搭理我,她就敢对我说那些话。从那时起我心里就踏实多了。”曹禺还不断向别人说起这件事,妈妈也感到莫大的慰藉。

文革开始时李伯钊担任学院院长,被不明真相的两派学生斗到尿血。妈妈不参加任何组织,也不怕别人扣帽子,跑去看李院长,对他说些关心爱护的话,让李伯钊保重,务必照顾好自己。李院长让妈妈放心,说“高励同志,今天是周末,你快回家团聚吧。”在那个年代,家庭团聚都成了奢望。

妈妈总是尽自己力量去关心帮助别人,这大概是八路军的好传统。她的同事或者我家的远房亲戚生活拮据,妈妈总是存些衣物,说他们生活困难,接济他们。到了二十一世纪了,妈妈也老了外出不方便,便打电话让人家来取旧衣裤,没想人家早已看不上旧衣裤了。

 
1992年,爸爸住院正巧与曹禺住一层楼,妈妈把在敌后解放区演《雷雨》以及她演四凤的感想向曹禺讲述。曹禺惊讶:在战争环境中能演出吗?妈妈告诉曹禺,山东根据地演出过《雷雨》《日出》《蜕变》。曹禺问观众都是哪些人,妈妈说党政军民都有,军人居多,还说第三幕改了,台词也改了不少。曹禺笑了笑:军队嘛,不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也好。那次相遇,曹禺还为我爸爸妈妈题了一幅字: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之后,爸爸妈妈与曹禺合影留念,不想竟是诀别。

梅兰芳先生也到过中戏,他对欧阳予倩院长说,你们学话剧又学戏曲,两条腿走路,我们只有一条腿走路,应当向你们学习。
 
妈妈一生鄙夷宦海沉浮,“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她曾在戏剧家协会办公室当主任,与剧协主席田汉和夫人安娥相熟。妈妈憎恶繁文缛节,要求调到中戏,无官一身轻,干自己喜欢的工作。

爸爸妈妈牵手一生
 
妈妈对部队感情深,经常说些战争年代的故事。夜行军,有人看大家边走边嗑睡,便假装遇到壕沟纵身跳过。天黑,后边的人都随着一下一下跳沟,终于有人发现被骗,骂将起来,大家也驱散了困意。

又一次,几个八路军去新四军做客,新四军的同志热情地说他们刚弄到小米,给八路军同志熬小米粥吃。妈妈他们大叫,别给我们吃小米,我们天天吃小米都吃腻了。同样场景发生在解放后,妈妈的八路军老战友来家里做客,妈妈说人多咱们包饺子。客人们赶忙说,可别给我们吃饺子,都吃腻了。

记得文革时,妹妹去山东,妈妈专门让妹妹买一块豆饼回来,说记得自己当八路军时路过一个村子,老乡给了一块豆饼,吃得可香了。妹妹带回了一块豆饼,特地告诉妈妈豆饼里还掺了花生,更高级了。妈妈尝了尝说,怎么没有当年的香味了?我开玩笑让妈妈看看故事《珍珠翡翠白玉汤》。

 
2021年妈妈流年不利,是困难最多的一年。5月份她摔倒,髋骨和手腕骨折。冒风险做手术,腰麻,在腿上钉了三个钉子,最长的钉子17厘米。术后肺积液又腹水,连闯几关终于度过生死关。谁知9月份妈妈又摔跤,这次是肩膀粉碎性骨折。中秋节,妈妈、我和阿姨在医院度过的。两次住院都要做核酸检测,一等三个小时,“病人受罪家属受累”。住院后医生评估认为手术要全麻,对一个高龄老人来说全麻太危险,住院三天后让我们接妈妈出院。
 
妈妈有福气生了四个女儿,平日我陪妈妈长住,姐妹们常过来探望。妈妈生病或摔伤,姐妹们悉数到齐,七嘴八舌七手八脚,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出院不久,妈妈又咯血,急诊按肺病留观、输液。留观三天两夜,没发现呼吸道和肺有问题,挨到国庆节了,医生批准出院。我暗自祈祷上苍为妈妈加油,一定要闯过百岁大关。
 
中戏老干处同志说我妈妈是单位年龄最大、资格最老、党龄、院龄最长。妈妈一生不为名不重利,现在也是医疗副部级待遇了。
 
没上过社会“光荣榜”,平凡而不平庸今天整百岁的妈妈“关山度若飞”,一路走来快意人生。祝福妈妈向天再借二十年!
 
2021年10月11日

妈妈的百岁人生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春晖:母亲之歌
张亮:回眸履痕忆母亲
马明:妈妈考入西南联大工学院
珊伊:母亲被称太行山的凤毛麟角
侯遵泽:我的妈妈,
一个小学老师的平凡一生
吴限:不靠谱的妈妈
孙毅安:牵着母亲的手,
我们就是幸福的孩子
夏玉和:妈妈的秤,度过荒年带来情
齐放:上海滩洋小姐的妈妈,
差点被打成美国特务
陈苑苑:九十岁的妈妈,
为我们操心大半辈子
陈冲:母亲走了,我眼泪这么滚烫
熊晓鸽:平凡的母亲,超凡的母爱
杜欣欣:母亲的歌
郭爱平:妈妈说不定还是个格格呢
胡道轨:辣忽忽的母亲
梅长钊:忆母亲,大爱绵长风雪夜
葛有彦:我有寸草心,
却不知道母亲挣扎在死亡线上
顾土:母亲长达30年的交代史
尚晓援:母亲活在我的生命延续中
张小雪:缘梦重温,重访锦江饭店
何蓉蓉:母亲,我心中那盏不灭的灯
陈小鹰:我的母亲亦父亲
蒋蓉:母亲和《读者》
徐建:两代人的四中情
邓天雄:我苦尽甘来的老母亲
冯印谱:母亲的半句遗言
魏达志:母爱伴我风雨行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李如茹: 怕死的我救下妈妈和我两条命
贾平凹:写给母亲 · 我不是个好儿子
邓晓芒:这就是我的母亲
陈虹:我的母亲一生信奉爱情至上
吴畏:母亲的大爱薪火相传
周玉茹:母亲的晚年是幸福的
袁澄兰:我苦难深重的母亲
马鼎盛:母亲红线女,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愤怒也无奈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界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