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场丨陈建平:外语“英法联军“,一直陪伴我三十年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4-05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陈建平,吉林人,1951年生。长春市第30中学67届初中生,1968年下乡插队到吉林省德惠县边岗公社,1973年被推荐到吉林省辽源煤矿学校学习,1975年毕业后在吉林省煤田地质102勘探队工作,1978年考入长春邮电学院,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1990年考取国家教委公派赴法访问学者。曾在法国电力公司、三亚凤凰机场、中兴通讯公司、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公司等企业工作10年。2021年在广东白云学院教师岗位上退休。


原题

我的外语学习之路



作者:陈建平



著名知青作家张抗抗在“无法抚慰的岁月”一文中写道:老三届“这一代人几乎都有未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很多文章指出“新三届”的缺陷之一是外语不好。我是“老三届”也是“新三届”,肯定是难逃大概率的,在外语学习上“先天不足”,但是我何曾想到过我这个脑袋里还要装两门外语!

我初中学了两年俄语,坦率说我不喜欢俄语,虽然它也是拼音语言,但是这个“串”不好说也不好写。学过俄语的人应该都对那个打嘟噜的卷舌音印象深刻,这个发音我练了好长一段时间才会。前一段时间俄罗斯红场阅兵普京发表演讲最后的“乌拉!”,我注意到那个“拉”卷了一下。还有俄文的书写我觉得有点像乐谱。外语学习有点“先入为主”,尤其是在小时候,我后来说英语或法语总掺杂着些许俄语味道。

我是上大学才开始学英语的,同班同学有十几名来自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是从小学三年级即开始学英语的。入学时有几名同学已经能用英语进行会话了。同宿舍与我对床的高同学英语就很好,他经常与一位李同学用英语聊天,让我很羡慕。毕业后他多次去国外引进设备,就是凭一口流利的英语。而我则是从abc开始,差距巨大,好在78级英语课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能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选用的教材是大连海运学院编辑的《基础英语》。该教材从零基础开始但所有课文都是科技文章,专业术语很多,课文苦涩难懂。

为了缩小与同学们的差距,4年寒暑假期间我自学了上海交通大学编辑的《英语》教材1-4册,课文也全都是科技文章。三年级时开了《科技英语》课程并采用了原版专业教材,一堂课只能阅读一两页。毕业后我查阅了一下《英语5000常用单词》,我认识的不足1000个。

毕业留校后,青年教师们纷纷进行深造:考研或出国进修,我那时已经30多岁了,读研年龄偏大,于是我决定考出国。当时国家教委是通过英语水平测试EPT(English Proficiency Test)来选拔出国人员的。我参加了一次邮电部的出国选拔考试只考了几十分,相差甚远。记得面试的女孩对着我吼了十几分钟,我基本什么也没听懂,整个一个鸭子听雷!因此必须从听、说、读、写几方面同时进行,由此真正开启了我的外语学习之路,幸好课余时间比较充裕。

首先是背《英语5000常用单词》,我按照记忆法,a打头的单词背5个,然后b打头的单词背5个,以此类推,26个字母轮一遍100多个单词。然后是第2轮、第3轮,一天背了300多个单词。第二天先复习昨天背的,大部分还记得。同样的方法从昨天的断点继续,a打头5个,b打头5个…….。这样背了十几天,5000单词全背了一遍,当然忘掉的非常多,不要紧,相同方法再来第2遍、第3遍,每一遍都标记不同的记号,这样不认识的单词越来越少,几个月下来基本都记住了。

应对EPT考试,至少要掌握8000词汇,于是我又选了一本《中学生英文词典》,词汇大约在8000上下,但其中已经包含了5000常用词汇,也就是只要再背3000多,但这3000多属于“次常用”,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没有常用5000的多,因此背起来要比常用5000费力。同样的方法,几个月下来,背了多轮。

再接下来我又选中《牛津英汉双解词典》,读者可能会说:你吹牛吧?!是的,背下来不太可能,但我从第1页一直读到最末页,读了两遍。那又有什么用?第一,英语单词之前对我似乎是“大海”,现在我摸到它的“边”了,不过也就是2万多词族;第二,我掌握了英语的构词规律;第三,这2万多我至少混了个“脸熟”。

然后开始大量泛读,只要是英文见到就读,夹带着很多生词的硬读,为的就是提高阅读速度。快速阅读是应对所有试题的基础,阅读速度必须“飞”起来,如像蜗牛一样爬行那根本进不了考试的门槛。当时的指导思想就是:很多中文小说里也有一些不认识的生字,但并没有影响你读小说啊?!关键是要带着兴趣去读,而只有抓住了文章的主题才知道是否是兴趣所在,有了兴趣入了境文章读起来就顺利了。

一开始看的是:“China Daily”(《中国日报》),后来感觉不是“原滋原味”。我跑遍了全市的外文书店去寻找适合的英文书籍,那时全社会的英文热正在起步,记得有一家外文书店是开在南湖游泳场废弃的更衣室里,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文集《Reader’s Digest》(《读者文摘》),听书名大家就知道,它的内容一定是五花八门、杂七杂八的,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在文章中碰到背过的单词,再结合上下文就可记得比较扎实了。不过还是会再丢的,丢了再捡,反复多次,很多单词就会在脑子里生根了。

在此基础上,需要系统地读至少一本小说,一开始借助“英汉对照”,后来直接读原著。记得我看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是《The Rise and Fall of Adolf.Hitler》(阿道夫.希特勒的兴亡),读了几页后,融入小说的情节,速度逐渐正常。

我读的第一本英语短篇小说

第三是“听”,那时只有收录机和磁带,我搜集了好多听力磁带,一遍一遍地听,从最简单的单句、会话开始,然后是小短文。后来发现了VOA Special English(美国之音特殊英语)节目,它速度慢,腔调正,吐字清晰,“亲和力”非常强,每天讲一个小故事或人物、历史、科技等,每天早上、晚上各播一遍大约20分钟。我非常喜欢这个节目,觉得像听音乐一样悦耳,坚持听了好多年。

那时不但没有网络,电视都还没有普及。我买了一个“德声”牌短波收音机,走到哪里,听到哪里,早上听晚上也听,有时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有了VOA作基础,再向正常速度的英语广播过渡。后来家里有了黑白电视机可以收看如“Follow me”(跟我学)一类情景教学节目了。

最后是“说”,这个是学英语最难的了,很多人学了好多年英语但却是“哑巴英语”。当时公认的口语教材是《英语900句》,于是我录了一盘900句的磁带,一遍一遍地听,听了几百遍。900句划分成60个会话单元,每个单元15句会话,共提供900个标准句型。我每周背一个会话单元的15个句子,对照相应的汉语翻译,背诵英语原文。逐渐地我能张口了。

但是“说”要人多才行,不能一个人关在黑屋子里自己学,于是我参加了吉林大学外语系的“英语900句”一年期培训班,这个班每周2次课,都在晚上进行。因为是利用课余时间办的,所以经常换老师,这反倒使我有机会接触到多名外语教师,接触不同的“口音”和风格。

记得一位“老五届”的女教师表扬我有“语言天赋”,这仿佛给我“打了鸡血”,使我敢于大胆张口、积极发言;还有一位刘老师点评每位学生,指出我的问题主要是“Pronunciation”即有口音,提醒我不断改进自己的问题。

原吉林大学外语楼,我曾多次在此学习和考试


学校为了帮助教师学习英语每学期都引进一名外教,我一共听过六七个外教的课。一开始学校对选聘外教缺乏经验,我发现并非是个外国人就可以教授英语,他或她必须是本国的中、小学国语教师才能胜任这个工作。

第一个外教是个犹太小伙子,他上课喜欢给我们讲小故事,然后让我们发表对故事中每个人物的看法,于是他搞懂了中国人爱什么样的人,恨什么样的人,经过几次以后我们也明白了他是在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

之后又来了一位长得很胖的中年男士,说话有点慢因此效率太低:他一堂课就教一句话:“What do you want?(你想要什么)”“I want a cup of coffee”(我想要一杯咖啡)“I give you a cup of coffee”(我给你一杯咖啡)”全班几十人每人都必须与他重复这个对话,轮完了下课铃也响了。

再如一位中年女士,她不太爱说话,每次进了教室就发给我们练习题做,我们少有机会练习口语,后来才知道她在国内刚离婚,没有心情聊天。还有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很热情也很努力,但是发现他来去匆匆,忙得不可开交,原来他同时兼着好几处的授课,凡此种种。

来请到一位叫Kaiser的中年男教师是一名称职的外教。他教了一个学期,教材是《新概念英语》第3册共60篇课文。他的方法是每课先讲解课文内容,之后要求大家背诵课文,下次课将课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变成疑问句来进行提问,并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我一课没拉地跟了下来,后来考上出国的老师大多出自这个班级。

除外教之外,学校还聘请了校内外几位英语老师来帮助教师们“张嘴”。如吉大外语系的姜老师,他采用《For and Against》(同意和反对)作教材,对于每堂课的Topic(话题)他自己先来一通“神侃”,内容轻松、幽默、接地气,之后学生“Free Talk”(自由交谈)。姜老师本人的榜样作用很奏效,课堂气氛活跃,大家逐渐克服了“羞于启口”的毛病。

这时长春市也出现了“英语角”,“长白山宾馆”所在的新民广场,晚上经常有老外来散步。我也经常去那里。总之我只要见到外国人就主动上前搭讪,以至于当时四五岁的儿子见了外国人就赶紧跑回家告诉我“爸,那里有外国人。”

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要通过考试还有很大差距。EPT考试与“托福”考试的形式差不多,由于是中国人出题,对国人学英语容易犯的毛病知道的一清二楚,所以试题“陷阱”比较多,要想通过它绝非易事。而EPT试题又从不外泄,搞不到复习资料,所以只能通过做托福题进行训练。自己单独练习是很难拔高的,于是我参加了吉大外语系主办的“托福班”。“托福班”老师带领学生做各种类型的题:阅读理解、综合填充、词汇、语法、听力等,我至少做过上百套托福题。

在这些类型的题中,阅读理解占的比重最大,要在泛读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否则很难“命中”答案。记得一次EPT考试阅读理解有7篇短文,第1篇描述了台风、飓风、龙卷风各自的特点;第2篇描述了猎人、伐木工、侦察兵在森林里各自所做记号的特点……几分钟必须读完一篇文章并回答问题,即要求速度又要求精度。而要想完全读懂这类短文,其中的关键词必须掌握,这又要求词汇量必须大。

最后就是“写”,EPT最后是一道作文题,要求在30分钟内写一篇文章。写作体现综合能力,英语水平的缺陷都会在作文中暴露出来,办法只有多练习。于是我每天自己给自己出一道作文题,然后确定划分几个段落,每段的中心意思和内容,构思好了写第一遍做草稿,第二遍修改+修饰。判定英文作文的优劣不同于中文作文之处在于不强调紧扣中心思想而注重地道表达、句型和幽默感。记得一次EPT的作文题目是:“你对自行车和摩托车的看法”;又一次的题目是:“你对人才外流的看法”。这两个题目很容易发挥,但切记不要写成“中式英文”。

在经过几年努力之后,我于1989年参加了考试,通过了B档,而要想被录取必须通过A档。EPT考试好比跳高的横竿,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提高1分也不容易,甚至会由于“怯场”导致分数不升反降。我研究了别人的教训,想出了一个对策,那就是全盘推翻之前的学习方法,重新琢磨一套听、说、读、写的方法,这个对策很奏效,第二年我一下提高了10分进入了A档。

1990年我被国家教委录取为公派留学人员,但由于那几年国际形势的影响,很多学英语的被改派欧洲。我被改派法国,要求参加一年的法语强化学习之后必须通过法国大使馆的FPT (French Proficiency Test,法语水平考试)方能出国。

那一年我40岁,从字母开始再学一门外语,有点迟了,但法国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浪漫国度,老一辈革命家们早年留法勤工俭学的故事从小就知道,而今我能乘改革开放的大潮走出国门实乃万幸,啥也别说了,“而今迈步从头越”。

据说这法语很难学,好在同班同学都是与我一样情况,只是岁数普遍比我小了五六岁,我已经习惯了:自从登上了“新三届”这艘船,我就注定了终生要与“小伙伴们”为伍。

1990-1991年法语强化培训


法语属于“拉丁”语系而英语属于“日耳曼”语系。法语字母与英语字母一样多也是26个,只不过某些字母的头顶上多了些撇(é)、捺(à)、点(ï)、草帽(û)之类的音标,字母c下面多了个小尾巴(ç)。法语的语速比英语快,这主要是几个元音如a读“啊”而非“ei”,“i”读“衣”而非“ai”...,由于这些元音没有“打弯”而是“直”拼过去所以抢了速度。法语单词的拼读也不需要查词典,重音一般在最后一个音节。法语吃音少因此发音比较响亮,听起来容易“分频”。法语的名词分阴性和阳性如,la Chine(中国,阴性),le printemps(春天,阳性)。动词按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6种人称变格,分别对应不同的词尾变化如,动词“爱”对应的6种人称分别用,aime,aimes,aime,aimons,aimez,aiment。这些对初学者有点麻烦,只能死记硬背。法语的形容词是放在名词的后面的如,Moulin rouge(红磨坊,Rouge,红色),La maison blanche(白宫,Blanche,白色)。法语句子的顺序不是主谓宾而是主宾谓如,Je t’aime(我你爱),一开始觉得很别扭,但逐渐的习惯并觉得很顺口,可能就是这些,使人感到法语难学。

法语的文章读起来不同于英语的抑扬顿挫,节奏感、韵律感极强,如果句子中少了什么或顺序不对,凭感觉就能体察到。法语的短语非常多,无论何种场合或时间,都可以有适当的短语丢给对方,这使得法语很容易上口,如Bon appétit!(祝你用餐愉快!),En courage(勇敢点,加油), à tout a l'heur(回头见),“C'est bon”(好吧)等。而打招呼和问候语尤其丰富,早上见面是“三部曲”:“Bonjour!”(早上好)“ ça va?”(怎么样?你好吗?)“Bonne journée!”(白天好),使人倍感亲切。所以西方上层社会喜欢用法语作问候语,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广播也是先法语后英语最后是承办国语言。

我们的法语外教Michel先生教学艺术高超,是我遇到的最好外教(人民大会堂国庆宴会的嘉宾)。他既不会讲英语也不会讲汉语,进了教室只许我们讲法语。第一天他指下嘴教我们“parler”(说),指耳朵“écouter”(听),指眼睛“regarder”(看),在这3个单词的基础上教我们5个,在5个单词基础上教我们10个……,每堂课都与我们聊天,每次聊天使用的单词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再加上手势和表情,只要一出现我们不认识的单词他立马就知道并给我们讲解,就这样圈子一天天扩大,没用多久,我们之间就能天南海北了。他选择的教材课文并不多,每课都是描述同一家庭不同成员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头至尾贯穿全书,循序渐进,使我们对每一课甚至每一个对话都能做到刻骨铭心。

我们这一年的学习目标是:掌握3000常用单词,能够阅读一般文章,能进行简单会话,之后通过FPT。好在我们通过英语学习已经积累了对付字符串的经验,学习第2门拼音语言多少有点轻车熟路。那么英语是否有助于法语学习呢?虽然英语和法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它们有很大一部分单词的词根是相同的,这也要求我们时刻注意不要将二者混淆。

在学习了几个月法语之后,我们突然发现不会说英语了,干张嘴却说不出来了,这说明经过几个月的强化训练我们已经变过来了。1年之后我们全部通过了FPT。

90级法语1班与外教Michel先生合影(左6为本人)

1991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纪念日,我飞赴法兰西,开始了“洋插队”生活。当踏上异国土地,同机的法国旅客纷纷祝我“Bon sejour en France!”(祝你在法国愉快)仍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从那时起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英法联军(英语和法语)一直陪伴在我左右,我认为这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今我已经退休了,想在此聊一聊如何看待专业和外语。

我从事“计算机通信”专业,一是教授计算机类课程,主要有汇编语言、Basic语言、Pascal语言、C语言等,当今最流行的是Python语言,我相信用不了几年更先进的编程语言还会横空出世。二是教授通信类课程:2G(2nd Generation,第2代移动通信)、3G、4G、5G,特别是3G有3种模式,使业内人士投入了大量精力。而今6G正在研发之中,伴随着物联网的发展,6G网络的普及也是指日可待。无论什么专业,如果与兴趣相同,那么恭喜你了!否则专业只是谋生手段。

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当你结束了职业生涯,头脑中知识很快就会过时,人很快就落伍了,这是必然的。而外语就不同了,虽然新的时髦词汇不断出现,但总体变化不大。学会了英语和法语这类世界通用语言,就可以打开大部分国家的窗户,了解这些国家的科技、文化和生活,扩大了与人们交往的范围。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身在国内与身在国外差别不大,只要我们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可以随意摄取我们喜爱的人类文化精华。我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不同视角下的俄乌战争真实场面;我可以欣赏白领精英们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精彩演讲;我可以观赏异域风光,了解不一样的习俗,去填补我退休后空虚的大脑。TV5 Monde(法语世界台)的每日非洲新闻则是我的最爱,那是一块原始的,人们不易踏足的土地,我对那里人们的生活起居充满了好奇,该节目满足了我的猎奇心态。美妙的世界要靠语言去打开,原来老天已经为我安排好了退休后的生活,我只管尽情地享受吧!


陈建平专列

共和国四大特殊群体,我占三个

知青集体户,

每年上县城照一张“全家福”

我经历的小三线工程,

无声无息中结束了

陈建平:尽责的护青员,

被罚社员气得跳着脚骂人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外语讲习所

左禹:做过几十套托福模拟题,

考研时英语成绩最高

特木热夫:坐在“慢慢班”教室,
英语是我最凶恶“敌人”
崔清明:评职称考外语,
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张亦峥:我跟右派老王头学日语
朱新地:学俄语的“英语白丁”,
到中学教英语
刘亿:我与“朦胧情人”
英格丽诗的一世情缘
陈启直:俄语班那个带“CЯ”的女生
葛有彦:外语考场两老师监考我一人
曹小莉:教外语曾是高危行业
吴限:从英语“文盲”到新闻集团高管
徐惠风:收音机学英语被诬“听敌台”
舒顺林:纠结半辈子的蹩脚外语
明若水:大半辈子三番五次学外语,
最终空空如也
 邓志端:我的英文辅导先生
孟永华:女保安笑得前俯后仰,
这个乡下人会讲英语
毕冰宾:考俄语被招进英语专业,
我竟然是一个试验品?
侯杰:广播电视里的两个英语老师
孟国庆:偷听《英语900句》的日子
李天林:英语单科成绩列居辽宁榜首
胡舒立:黎海波的胸中丘壑
金弢:北外第一次德语晚会,
我登场讲一个故事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