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中考古诗鉴赏、文言文比较阅读汇编


3月份我教学生做了什么?——从小学去看中高考

3月份我教学生做了什么?(第二周)——从小学去看中高考

4月第1周我教学生做了什么?——从小学去看中高考


中考文言文 《杞人忧天》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出师表》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古诗鉴赏《泊秦淮》讲解与试题汇编

中考古诗鉴赏《黄鹤楼》讲解与试题汇编

小学初中部编版古诗注音版

初一初二初三部编版全部古诗+翻译+情感


2021届上海初三二模古文汇编

2021年北京初三一模古诗、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年北京各区一模古诗阅读汇编

2021年 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1上海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含解析翻译)

2021上海初三二模默写汇编

2021上海初三二模课内古诗、文言文比较阅读汇编(含解析翻译)

2021年 北京各区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


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1、 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归园田居》)

“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有“罗(网)、罟(网)、罩、罹”等。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徐)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

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

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

(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赂”。

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晏子治东阿》)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

(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危乎高哉!(《蜀道难》)

亡去不义。(《鸿门宴》)

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危”为“正”义,成语有“正襟危坐”。“亡”有“逃跑”义,“北”有“失败”义,成语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败北”等。

(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我们判断。如: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李密《陈情表》)

  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愚”:例①中作主语,我;例②中作定语,我的。例①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不行。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出主语。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定语),词性应为表谦敬的名词。

例③,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又如“为之”这一结构中的“为”,是介词,还是动词?

①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②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

例①“为之”后是动词“泣”,“为”为介词。例②“为之”后是名词“所”,“为”为动词。

因此,其区分格式应为:“为之”+动词→为:介词;“为之”+名词→为:动词。

 

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这两题每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振”通“赈”,应译为“救济”;“罢”是通假字,通“疲”,应译为“疲乏、疲惫”。根据前后文,“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就要考虑通假。“民罢于征发”,如果按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老百姓不可能停止“征发”,那是当官的权力。因此要考虑通假。《过秦论》(中)有:“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6、熟悉传统,掌握常识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

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太后新用事”。

要注意掌握我国古代有关的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及其变化和年龄、时间的特定称谓。

以官职的任免为例:①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②表任命的:授、拜、除、封。③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④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⑤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⑥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⑦表恢复的:复、还。⑧表辞官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⑨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⑩表主管的:知、典、主。



中考文言文实词练习1

初中文言文之实词练习2

初中文言文之实词练习3

初中文言文虚词练习1

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练习2

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练习3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曹刿论战》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陈涉世家》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治国谋略篇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治国谋略篇2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传统美德1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传统美德2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小说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小说 2

中考课外文言文练习之小说 3

初中课外文言文之寓言神话类

初中课外文言文之日常生活类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山水游记类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山水游记类2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读书学习类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读书学习类 2

初中课外文言文之寓言神话类 2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

部编版中考20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七—九年级常见通假字表

初中课外文言文之传统美德类3

七—九年级古今异义字表

七—九年级文言文常见一词多义

七—九年级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

七—九年级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 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